濮阳市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2022-04-15 06:04王云灿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22年1期
关键词:濮阳市农民收入产业化

王云灿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工程管理与房地产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6)

国家统计局数据[1]显示,2019年末,中国内地总人口达到140 0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4 84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0.6%;乡村人口55 162万人,占据了总人口的39.4%。虽然城镇人口的数量远远高于乡村人口的数量,但14亿人口的口粮问题不容小觑,它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战略安全,保障口粮安全的关键在于促进国内农业的稳步发展。

河南作为内陆农业大省,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非凡。近年来,濮阳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三农”工作,将农民问题视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制定一系列政策,将促进农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作为在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要点。本文通过对河南省濮阳市农民收入情况的分析,论述促进该地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提出相关建议。

1 濮阳市农民收入现状分析

1.1 濮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层次与特点

濮阳市位于河北、山东与河南交界处,全市总面积4 188 km2,辖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华龙区,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各一个,总人口400.89万人。濮阳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省主要粮棉油产区之一。

1.2 濮阳市农业发展现状

濮阳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第二产业发展较快,根据图1可知,2015年濮阳市三次产业占比分别是11.8 : 56.6 : 31.6,虽然第二产业发展较快,但第三产业占比较低。濮阳市近年来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其达到均衡,但在2019年三次产业占比为12.2 : 36.1 : 51.7,第一产业比值略微上升,比河南省第一产业高3.66%,比全国第一产业高5.1%。目前濮阳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低,2019年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9家,不足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在三次产业中占主导地位。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第三产业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为此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稳住一二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拉动濮阳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图1 濮阳市2015—2019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动

1.3 农村劳动力特点

第一,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数量多比重大的特点。2015—2019年农村常住人口占濮阳市总常住人口的50%以上(见图2)。

第二,农村劳动力表现出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的特点。2015—2019年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见图2),城镇常住人口不断增加,且城乡常住人口比重呈现出不断缩小的局面。

图2 濮阳市2015—2019年人口结构变动

第三,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文盲和半文盲在农民中比例较大,没有几个中青年农民受过中等以上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更是稀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2],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及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间的转移,留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更低,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妨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因此要加大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实现农民的现代化[3]。

2 影响濮阳市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2.1 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占比较高

在解决就业问题,扩大就业规模上,要充分利用经济结构对劳动力的吸纳作用。第三产业在这方面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更多的社会成员就业。2019年濮阳市三次产业占比为12.21% : 36.10% : 51.69%,较往年来说逐渐趋于合理化,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不断平衡三次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2.2 城镇化发展速度缓慢,服务业发育不全

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不仅能提供方便的基础设施服务,还能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图3所示,2015—2018年濮阳市城镇化水平呈现出稳中有进的上升趋势。到2019年底,濮阳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8%,较上年增长1.52%,然而,从总体上看,濮阳城镇化水平比全国低13.8%,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城市存在显著差异,就业人数比重也低于发达城市,影响农民增收。

图3 2015—2018年濮阳市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变动折线图

2.3 农业产业化链条不健全,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农业生产自产业化以来,更加注重利润和经济收益,而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面向市场,效仿行业领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来实现的。目前,濮阳市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2019年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9家,但农产品加工规模小、加工率低、附加值低、装备落后、牵引力不强、辐射带动面小,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明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4 农村缺乏统一规划,宅基地使用没有统一标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自首次推行与实施起,就把农村地区作为主要的影响区域,目的就是希望以制度引领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结果确实使得劳动生产率空前高涨,为市场提供了许多优质农副产品,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与城镇化速度加快、体制机制的不规范导致没有被占地且没有得到补偿的农户仍进行承包经营,这样就使一些调整土地的制度面临重重困难,没有划分公共用地的农户纷纷选择在各自承包的土地上进行修房盖屋,不利于在乡村进行有序化建设,使宅基地规模任意扩大,土地闲置现象逐渐涌现,易引发农村空心化问题。

2.5 农民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技能

随着社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农业产业的劳动力若想脱离农业生产转向其他类型的产业,则会很容易受到自身劳动技能的限制。由于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限制因素,使农村教育一直停滞不前,导致今天濮阳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如果农业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不能适应非农产业的职业要求,即便非农产业有很多待定的职位或者人力需求,这种职业的转移也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发展新式教育,在改变农民陈旧思想观念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与劳动熟练程度。

2.6 科技投入力度不足,农业机械化水平低

目前,濮阳市农民科技培训参与率低,培训时间短,培训渠道和形式相对集中,且农民希望参加生产技术培训但不愿为其支付太多费用,导致农业生产主体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无法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因此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7 农业劳动力过剩,不利于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在濮阳农村人口快速增长、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大背景下,使得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的耕地数量大幅下降,其次随着物质装备的进步,劳动效率提高,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也减少了,而又由于内外环境中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濮阳市的非农产业发展有所限制,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被吸纳的数量无法赶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使濮阳市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成为阻碍农业实现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

2.8 外向型农业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外向型农业是指以国际农业生产各项指标为准则的农业生产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多数考虑国际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目前濮阳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水平较低、能力较差。出口企业、出口生产基地和生产出口产品的农民都面临着投入不足、缺乏强有力的金融和银行支持的困难。相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来说财政支持力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 促进濮阳市农民增收的建议

3.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平衡三次产业比重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既是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的农产品消费水平的需要,也是促进濮阳市农民增收的需要,目前濮阳市存在农产品单产低、质量不高、品种更新换代慢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不高,因此,农业生产和经营仍然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促进农村产业的整合[4]。

3.2 着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服务业

首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按职业划分的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其次,要加强城镇的规划与管理,城镇规划要有超前意识,以规模化、集成化为目标,根据濮阳市产业状况、资源基础、经济结构、地理环境等因素从区域发展角度进行统筹规划与布局,以发挥比较优势。

最后,要引导产业的集聚,通过产业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产业园区集聚,从而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3.3 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下,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保障,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生产格局使农民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面临较大风险,因此,有必要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建设立足农业、服务农业的新型农业龙头企业,使其真正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排头兵,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管理水平,有助于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引领作用。

3.4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庭院经济是农民以自己的居住庭院及其周边为基础,以农户家庭为最低生产单位,宜林则林、宜养则养,为社会和自身提供农产品及其服务的经济,它可以以较少的投资采取各种各样的生产经营模式来适应市场的变化。庭院经济不仅可以大幅度消化农村现存的剩余劳动力,还是促进农户自身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3.5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培养现代农民

第一,把强化农村科技培训提上战略日程,完善农民培训体系。组织专门的机构,必要时可实行领导承包责任制层层落实,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也要进行分配,进行相应的战略规划。

第二,加大濮阳市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以农村经济发展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满足农民的实际需求,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教育体系。开展针对外出务工农民的专业化技术培训,真正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传统农民向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与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的现代农民的转变[5]。

3.6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能使农业实现高产优质,大幅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从而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第二,农业科技进步能提高农业中土地在利用时所达到的临界点,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集约边际不断增加,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第三,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实现规模经济,从而产生规模效应,现代化劳动手段与工具的使用能促进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降低平均单位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第四,发展农业科技可以充分利用生产要素的价值,特别是高效用的劳动资料、高质量的劳动对象和有理论支撑的管理活动,使生产要素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此应切实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科技推动濮阳市农业产业化及农村经济的发展。

3.7 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首先,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以较少的土地、较多的劳动力消耗来替代土地资源,开发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显著提升[6]。

其次,一些农民通过去往发达城市参与第二与第三产业,提高了收入水平,并且返回家乡开展企业生产活动,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而带动农业投资水平的变化和投入构成中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促进濮阳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3.8 建设外向型农业,形成出口竞争优势

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助于推进濮阳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即推进工业化与外向型农业的互补与融合,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外向型发展。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比例,扩张本土农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规模,实现农产品国际国内市场双销售途径的发展模式,更加重视国际影响力,以增加出口。

发展外向型农业不仅对濮阳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增加农民收入有一定的帮助,也是改变当前农业发展现状的弊端,优化农业发展模式,实现发展途径多样性,推动中国农业走向国际的出路所在。

发展外向型农业有助于促进濮阳市农业经济的发展体制实现变革和突破,也可以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升级。要开拓国际市场,增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必须主动求变,力图革新。

4 结 论

“三农”仍然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农民收入增长、保证农业产业的发展平衡,推动乡村地区经济实力的提升是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濮阳市农民收入逐年上升,呈现出向好发展的态势,但也存在增收渠道单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等短板,农民增收动力不足。为此要充分依托濮阳市有利因素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发展体系和机制,挖掘农民内在增收潜力,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归根结底在于农民自身,只有农民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与劳动熟练程度,才能为自身收入增长注入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濮阳市农民收入产业化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有趣的小河豚
持续接力奋斗 推动山西农谷产业化发展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收入结构更加优化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十三五”期间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罗健夫:全面施政 促进再制造产业化发展
濮阳市石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
濮阳市乡镇人大作用发挥情况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