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2-04-16 01:42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罗擎
区域治理 2022年17期
关键词:育人院校国家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罗擎

新媒体作为新的媒体形态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它是一种基于数字媒体技术,借助有线或无线网络、卫星等渠道,用电脑、手机等终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技术已成为当今人们交流的主要工具和载体,崛起了包括微信、微博和抖音在内的一大批自媒体平台。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强、信息量广、传播速度快和呈现方式多样化等特点。

“认同”一词最早出现于心理学。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指“个体潜意识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表达的是个体对模仿对象某一特性的认可和信服。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者们给“认同”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特定的情形之下,认同的本性就是如何确定自我的边界[1]”。因此“认同”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区别开来。基于此,国家认同又可以解读为个体对某一政治共同体或某一固定地域内政体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包括个体对归属其中的某一政体的认可和服从。而国家认同教育则是通过一系列方法和途径,引导本国公民正确认识和评价国家政体,进而产生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情感和行为。

高职院校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属于专科层次,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往往对文化分数要求不太高,但对实践动手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受这些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存在学习动力不足、自律性较差以及文化基础较薄弱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高职学生更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无节制的沉迷网络媒体,更加加重国家认同教育的现实困难。虽然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也有关于国家认同教育的设置,但高职院校轻理论、重实践的人才培养特性势必会使国家认同教育的效果打折扣。本文通过总结高职院校在国家认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得出应对对策。

一、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新媒体构建的虚拟世界削弱了高职学生的现实感

现如今,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使得国家认同教育的模式也从原来单一的课堂教授转变为学生可以自主的从新媒体平台获取。但是通过互联网构建的世界是虚拟的,学生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聚集,用虚拟的网名和网络角色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同时也从这个虚拟的世界中获取了很多未经证实的信息。据调查,高职学生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超过3个小时的占89.9%,83.8%的高职学生每天70%以上的空闲时间都会使用新媒体[2]。

此外,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使学生群体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了偏差,很多学生的思想开始与现实剥离,从而容易否定客观的自我。据调查,笔者所在的高校大学生课后在宿舍玩游戏、刷抖音的占比达到了60%。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会没日没夜地玩游戏。这部分群体很看重他们在网络上的虚拟身份,而对现实世界中是否是“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能否按时毕业等漠不关心。在现实身份与网络虚拟身份的转换上出现了障碍,网络世界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建立所谓自信的主要阵地。长时间沉迷在网络中,现实感也被极大的削弱了。他们在虚拟的网络中展示自我,沉迷在网络的虚拟角色中无法自拔,而忽视了个体在现实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表现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行动力弱等问题。

(二)部分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淡薄,历史知识薄弱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政体统治下的地域内的公民权利、公民责任和公民身份的认同,是一种社会意识。这种认同能提升自己对所属国家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付之于实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国行为。因此公民意识是国家认同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富有创造力,是充满了希望与朝气的群体。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爱国热情,有较强的民主和权利意识,但对公民意识的概念比较模糊,公民意识普遍缺失。大多数高职学生对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解主要来源于书本,很多知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内化为个人的主观意识。

与此同时,有部分高职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文化基础薄弱,对国家的历史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些有关国家概念中常识性的知识都不了解,缺乏对相关信息和观点的鉴别能力,很容易受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公民意识缺失和淡化,进而影响学生的国家认同。

(三)高职院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执行力度不强

国家认同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作,它要求高校各部门在学生教育上要做到统一思想、坚定认识,以此形成教育合力。各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推进。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的相关部门对国家认同教育的认识不足。一是存在认识偏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大学生群体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同时强调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但是不少高职院校行政部门认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对全员育人的认识不到位。二是部门之间协同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存在“各自为阵”的现象。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和行政职能部门中能在工作中主动研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较少,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具体的育人实践,在价值引领、道德规范、思想指导上对学生的引导不足。此外,具体教育工作的落实、相关活动的开展之间存在重叠或空缺,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三是部分工作落实不到位,没有真正把工作做到实处。行政职能部门人员缺乏民主作风和服务意识,办事效率较低,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联系起来。即使是专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因为所承担的事务性工作太多,而忽略了自己的主责主业,不能把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引领上。此外,不少高职院校并没有按照教育部要求1:200配齐辅导员,也使得育人效果打了折扣,没有建立长效机制,也没有形成全过程育人。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极快。因此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更应注重方式方法,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要努力建立新的育人载体。不仅要从整体出发,放眼全局,建立国家认同教育体系,还要学会利用当下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知晓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

(一)以线下思政教育为抓手,夯实大学生对国家的基础认知

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是注重“立德树人”。我们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之前,要先把学生的德行立起来。学生的品德过硬了,再去学习过硬的本领。因此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建立健全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是要大力普及国家历史、政体等基础性知识,夯实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基础认知,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功能。可以采取人人讲历史、处处传精神的做法来增加大学生对基础知识了解的机会。笔者所在的高校实行“课前五分钟学党史”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全校范围内,抓住用好每堂课课前五分钟的有利时机,以科任教师为主体,以在校学生为对象,持续深入开展“课前五分钟学党史”活动,抓好学生“四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可以改善或重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仅围绕课本的知识来解决大学生的政治观问题。但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教育和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这让大学生思政教育不能再沿袭以前固有的教育内容和模式。姜大源教授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建设[3]”模式,或许能为思政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详见图1。

图1的课程体系不再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按“学科体系”进行分类,而是增加了一个“行动体系”。思政教育课程也可以参照姜大源教授的课程体系进行设计,把原先基于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解构,然后重构到各个具体的项目中。这样的课程设计不再按照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而是根据所接触项目的需要,适时安排课程,将原来有序的课程排列变为无序状态,使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相互融合。这种课程设计体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内化。

图1 课程体系的设计

(二)以建立线上平台为工具,拓展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学习途径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及时、便捷、信息量大和学生喜欢的优势,将文字、图像等媒体元素融入国家认同教育载体中。搭建起以微信、微博、抖音和今日头条为主要宣传途径的平台,拓展大学生对国家认同教育的学习途径。

首先要加强对线上平台的管理力度,对学校主流媒体实行“三个统一”:统一管理,统一审核和统一内容发布。可以在学校成立融媒体中心,由宣传部主管,把全校各种宣传载体融合起来,实现宣传内容兼融,体现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强大的网络宣传阵地。

其次是要提高高校网络风险的防御能力,切实抓牢思想意识工作的领导权。高校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学生使用新媒体的监管力度,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确保媒体发布内容的正确性。学校可以联同国家监管部门、校网络中心建立不良信息筛查系统。从源头上阻绝学生接受不良媒体信息的机会。

最后是要注意新媒体传播内容的便捷性、丰富性和易接受性,推出一批学生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学校要将有正能量的新闻和国家认同教育内容用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喜好推送给学生,让通过媒体展示的内容更符合本土气息,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国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内容能在学生中有效地传播。

(三)以“三全育人”为目标,搭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育人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三全育人”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在国家认同教育体系的搭建上,我们可以参照“三全育人”的方式方法,将国家认同教育知识镶嵌在育人的各个环节。

在国家层面,要统领全局,做好顶层设计,搭建国家认同教育指导体系,出台有关国家认同教育的指导纲要。指导各级职能部门、各级媒体、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共同参与国家认同教育。当前政府出台了相关制度,明确要求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这对国家认同教育体系的搭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执行上还存在打折扣的现象。因此还需要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引导政府、社会和学校都要积极配合,

在学校层面,要建立“四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机制,即以“社会、学校、家庭、学生”为主要组成部分,共同参与国家认同教育。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工程,各种因素叠加才导致了学生当前的现状。因此,育人工作并不仅仅是学校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共同参与。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学生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四种路径相结合,构建多功能互补的交互式、立体化和全面化的育人格局。

在媒体层面,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媒体平台,宣传普及国家认同教育知识。构建“宣传部门统筹、融媒体策划、全平台跟进”的宣传矩阵。融媒体中心要利用重大节日和特殊纪念日,充分发挥各级媒体平台的优势,创新传播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做好国家认同教育宣传,实现国家认同教育知识从可读到可视、从平面到多立体的升级,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筑牢国家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随处可见,随时可学。

新媒体的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是信息传播的巨大变革,也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建构模式。总体上看,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较强,但在新媒体的影响下,使得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以思政教育为抓手,来夯实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基础认知。以线上平台建立为工具,拓展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学习途径。以“三全育人”为目标,搭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育人体系。以此来提高高职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猜你喜欢
育人院校国家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