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三重维度

2022-04-16 19:35田双双苏百义
关键词:黄河流域黄河流域

田双双 苏百义

[内容提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现流域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关乎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根本大计,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在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下认识和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合法性、历史根基和对策。理论维度上,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思想理论支撑,是理性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根本;历史维度上,重览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黄河治理的历史进程,为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实践维度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治理,推进法治体系建设水平,是当前人们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现实路径。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人与自然共生的自然局域生态空间。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下,黄河流域发生了历史性、全域性变化。但是,当前黄河流域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和水资源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十分迫切。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维度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深入把握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规律,探索有益经验,对于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正是由于人们思想的偏差对黄河流域生态问题的产生起到了推动作用,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首先要摒弃错误的思想观念,运用科学文明的思想观念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今天,黄河从“中华之忧患变为一条利民之河”,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理论之源

习近平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1]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核心,马克思一直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2]。黄河流域内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系统,新时代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必须要历史地、辩证地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为使命目标。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立足存在论、价值论、实践论三个维度来阐明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从存在论的维度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均具有客观实在性,但是自然相对于人具有先在性,马克思曾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3]87,人类社会的形成、存在、和发展都依赖于外部自然界,必须要爱护自然。新时代,习近平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自然观基础;第二,从价值论的维度看,人与自然是人的主观需要和客观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马克思提到,“一定的外界物是为了满足已经生活在一定社会联系中的人的需要服务的”[4]405,反映的是客观自然界对人的主观需要的满足,人类在获得自身物质和精神的满足的时候,必须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第三,从实践论的维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这表现在人对自然具有能动的改造性和强烈的依赖性,一方面,主体可以发挥能动性改造客观对象,另一方面,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又是在自然规律的规范和限制下进行的,人的实践是能动和受动相统一的活动。马克思强调,“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5]251客观自然规律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的规范和根本依据,如果人类不考虑黄河的规律与限度,对它施以肆意支配和破坏,势必会危及人类自身导致大自然的报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存在论、实践论、价值论,为我们做好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理念遵循

黄河流域作为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相对集中的“能源流域”,传统的高投入、高产出“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面临黄河流域生态限阀的严峻挑战。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事关我国发展全局的重要一环,为正确认识和解决黄河流域内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提供了重要观念、方法和理论。第一,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升华和必然选择,是人与自然和谐理念下的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观,是解决粗放发展、自然承载力不足情况下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根本出路。第二,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当代转化和继承创新。习近平强调,“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6]绿色发展立足于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难题,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纳入到生产力系统的改造之中,表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运用和转化。第三,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针对我国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导致的资源不足、环境破坏等问题,在实际生产中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保护,始终遵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增长双赢的价值导向。绿色发展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维度上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观。党领导人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实践中,要以绿色发展作为理念遵循,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价值导向

黄河流域生态状况不仅关乎沿黄九省人民群众居住环境、生存质量的高低,还对流域内和谐社会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事关民生福祉[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导向。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所在。生态问题的表象在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根源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的生命整体,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将人奉为自然界的统治者,而是将人作为自然界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做到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共生共荣。第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鲜明体现。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人民执政,坚持人民主体的唯物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始终将为人民谋福祉作为奋斗的价值使命。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根本要求和现实需要。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力量源泉和价值旨归。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主体实践力量,以人民为中心要紧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问需于民,造福于民,同时强调共享共建相统一、权责相统一。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表征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人民性,同时激发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与创造驱动力,并积极投身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建设之中,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道路。

二、历史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曲折历程和宝贵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黄河治理的曲折历程中,始终坚持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不同时期,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自然规律,开展了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整治、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大规模黄河治理工作[8]。回顾这段辉煌历程,总结宝贵经验,对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河流域洪涝灾害整治,奠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党和国家把黄河流域整治作为兴国利民的大事来抓,掀起了治黄事业的新开端。一是水利和堤防工程建设。1955年,黄河水害治理和黄河水资源利用开发的第一个规划获得实施,黄河流域步入有规划治理的阶段[9]。国家先后多次对河道堤防进行加高和培厚,持续开展河道清淤治理,进行河口整治,建成了三门峡、龙羊峡等水利枢纽工程,有效调节了水资源时空分布,建设了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黄河流域“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架构基本建成,多次战胜特大洪水,洪涝灾害治理取得重大成效。二是大规模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国家先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等文件,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治黄事业的重中之重。黄河中上游地区采取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及淤地坝建设,开垦梯田,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改善,水土保持能力显著增强,流域生态面貌为之一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实现了由点向面,从单一治理到山、水、田、林、路、坪、坡等综合治理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推广施行的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措施,大大调动了普通农户治黄的积极性,开创了全新风貌。三是黄河水资源利用。黄河中下游兴建的首座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开闸取水,甘肃景泰川引黄电力提灌工程建成使用,相当程度上缓和了沿黄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水库在供水、灌溉、生态、发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二)黄河流域水污染和水土流失治理,起航生态保护之路

20世纪90年代,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提速,黄河流域点源和面源污染不断出现,中游水土流失仍然严重,加之整个流域城乡和工农用水增加,水资源出现短缺危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始走向了以完善防洪减淤体系、水污染初步治理、水资源配置及节约保护、持续强化水土保持工作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之路。一是完善防洪减淤体系。2001年,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完工,成为黄河干流三门峡以下唯一能够取得较大库容的控制性工程,能有效应对黄河洪水。2002年以来,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利用工程设施和科学调度手段,对小浪底和其他水利枢纽进行联合调水调沙,通过水流冲击水库泥沙和河床淤沙,减少泥沙淤积,增加干流主槽过流能力,“拦、调、排、放、挖”综合处理和利用泥沙体系初步确立,解决了多泥沙河流水库淤积难题。黄河下游开展标准化堤防建设,通过实施大堤加高帮宽等工程措施,构建了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为一体的标准化堤防体系,有效提升了黄河防汛抗洪能力。二是水污染初步治理、水资源配置及节约保护。依托“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理念,国家着力解决了黄河堤防、河道污染和河床存在的决口、断流、污染和抬高等问题。2008年,国务院批复“十一五”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程,打开了多维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新局面。《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施行的水资源精细调度,在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需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农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有效防止了黄河断流。同时,通过推进水价改革、开展灌区节水改造、发展集约型农业、加强城乡和工业节水、提升人们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的意识等措施,实现了水资源节约和保护。三是持续强化水土保持工作。1991年,《水土保持法》的颁布实施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人为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显著减少。1994年,国家启动实施了历时12年的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综合治理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水土保持工作进程。1998年以来,国家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实施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等重点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得到全面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01年,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启动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先后安排建设两期39个项目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的阶段性成果。

(三)依托治水新思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驶入“快车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区域联动机制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托治水新思路,从黄河流域顶层设计出发,注重区域性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和利用及水污染治理,加强区域部门和省份之间相互联动,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驶入“快车道”。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谋全局。2013年,国务院批复《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明确了破解黄河流域主要问题的思路和措施。2014年,习近平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深刻阐释了人与水、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2021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草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逐步走向法治化轨道。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定实施相关规划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设相关工程项目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水利部会同相关部门在黄河中游区域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专项整治等水土保持工程,实现了黄土地绿色化蜕变。黄河三角洲地区多次进行了湿地生态修复,通过生态补水、退耕还湿、退耕还滩,湿地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2020年,国家发布《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黄河重点生态区等列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点区域。三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水污染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日趋尖锐的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各地坚决落实“四水四定”原则,管好用好水资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站在全流域和黄河供水区全局角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进行水量生态调度,强化节水、严格管控、优化配置,保障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为应对水污染难题,国家通过全面检查进入河道的排污口以及固态废弃物的倾倒,弥补在收集污染水资源和整治现有工程设施上的不足,完备工业中聚集区内较为密集的污水和废水治理设备,对达不到现有国家污水处置标准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提升改造,从而对流域内土壤和地下宝贵水资源进行较为精确的整治和修复再造。四是加强区域协调联动。四川、甘肃和青海三省签订黄河上游川甘青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框架协议;甘肃、青海将黄河干流省界面确定为两省跨界水体水质监测信息共享断面,签订水质监测信息共享协议;甘肃、四川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构建了内部联动、外部协作、跨省跨区的生态保护协作机制,共同化解了生态安全保障中区域分割与流域整体性、部门分治与生态系统性之间的矛盾。2021年,《黄河流域跨区域跨部门水行政联合执法机制指导意见》正式印发实施,通过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水行政联合执法机制,形成了黄河流域水行政执法合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机制保障。

三、实践进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路径选择

新时代,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指引下,牢固树立和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科学地分析和把握70多年来黄河治理的经验和规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治理,积极推进法治体系建设,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有效路径。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伟大目标的根本保证。第一,中国共产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组织保障。习近平强调,“党的力量来自组织。”[10]11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严密、纪律严肃,具有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动员力、战斗力和号召力,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都无法比拟的。在处理生态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本着一切向人民负责的宗旨,紧紧团结汇聚人民力量,带领人民清理泥沙、筑牢堤防、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河道整治、进行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解决或缓解了千年以来解决不了的黄河频繁决口改道、洪涝和干旱灾害、环境污染和水资源不足等难题。实践证明,唯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才能发挥出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广大党员和干部做到忠诚干净担当,也才能推动黄河治理实现历史性转变,担负起流域生态保护的使命。第二,中国共产党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支撑。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之治”的命脉,是人民的利益所在。只有把党摆在统领一切工作的最高位置,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确保流域生态保护各方面政策、方针、制度科学高效运转,才能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向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不偏毫厘前行,才能确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始终朝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二)坚持系统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思想方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从单一到综合,从前期注重下游防洪转到整个流域生态保护,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仍存在生态保护整体性差、各方协调不足、治理对象比较单一,系统治理不够的问题[11]。坚持系统治理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内在需求,是破解治理难题的密码。第一,要树立系统思维。黄河治理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整体工程,流域内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生命整体,只有坚持用联系、辩证、系统的思维,精准施策、持续发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才能达到预期成效。黄河从青藏高原发源到东营入海,是完备的自然地理区域,其界限包含黄河上中下游、左右岸及附近区域,树立系统思维,就要掌握黄河流域自然生态内自身演变规律,统筹考虑流域各要素,保持生态的再循环和自净能力,维护生态稳定。第二,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和一体化保护。习近平指出,黄河流域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12]。这形象揭示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指向。破解流域难题要始终坚持统筹推进系统治理,始终坚持全流域一起抓牢大保护,协作推动大治理,建立健全有统有分、统筹分结合、联动协同的工作体制机制,做到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治水治沙治滩兼顾,更加注重全流域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一体性、协调性。守牢生态环境生命线,聚力保障黄河长久安澜,提升黄河流域生态质量,让黄河造福人民。第三,要运用系统思维突破难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要把握“水”和“沙”这两个难点,着力破解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难题。当前,小浪底水库作为黄河水沙调控的核心,存在水沙调节后续动力不足的严重问题。要通过“增水、减沙、调水调沙”的治理思路,研究黄河水沙调控关键技术,构建科学有效的水沙调控体系;开展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利枢纽优化调度,切实发挥好现有水利枢纽的作用。

(三)推进法治体系建设水平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法治保障

习近平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13]363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14]。我们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黄河治理的法制化,不断推动形成完备的黄河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开展治黄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推进黄河流域法治体系建设水平,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沿黄各省区生态保护工作,运用法治力量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顺利开展。第一,要通过制订黄河保护法解决黄河流域规划协调衔接、管理体制、管控措施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水资源刚性约束、水沙关系不协调与洪水威胁、污染问题、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法制层面不完备的问题。要开展与流域生态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建设,以解决当前黄河流域各种矛盾并开展流域生态保护的协同治理,这不但是重要前提条件,更有助于厘清流域各部门、各省区、各单位的管理职责和权限,突出建立流域整体性、区域性、协作性联动机制的针对性,凝聚黄河流域治理合力,形成黄河流域协同治理新格局。第二,要持续推进流域法治体系建设,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实现高层次、全方位、全过程保护,引领、指导和约束下一步即将开展的各项保护治理工作,为流域打造密切、协调的区域联动机制和治理体系,为突破流域各类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和生态污染治理、防洪减灾等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第三,要发挥法治的引领和保障作用,将黄河流域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深化贯彻落实。在流域生态保护的全过程中要切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好、贯彻透、落实到位,运用法治逻辑思维和方法解决深层次问题,将黄河生态保护与治理中具有实际价值的政策、制度和机制等予以立法确认,同时严格黄河流域生态执法和做好黄河流域生态普法工作,不断提升黄河治理的现代化水平,为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坚实的法治化保障。

总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只有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下,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面对新局面、新挑战,才能找到解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问题的正确路径。可见,正确理解和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理论、历史和实践三重维度,对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黄河流域
压油沟小流域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罗堰小流域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