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对山东抗战的历史贡献

2022-04-16 19:35崔玉敏
关键词:罗荣桓八路军中共中央

崔玉敏

[内容提要]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在山东的力量弱小,甚至中共山东省委也遭到几次破坏,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长达数年。但在抗战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山东,积极发展壮大党的力量,扩充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打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最终使山东成为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为抗战和未来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以及山东军民的浴血奋战是分不开的,毛泽东本人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抗战时期,山东开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舞台上崛起,并以日益凸显的地位和力量,影响着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甚至涉及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但在全面抗战之前,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却没有任何根据地和政权,仅有一支小规模的昆嵛山游击队,到抗战胜利后,短短数年间,发展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省性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以及冀鲁豫解放区所属的山东40余县,人口3500万,占全国抗日民主根据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军队33万,占全国人民军队总数的四分之一;歼敌60余万,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歼敌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共党员30万人,占全国党员总数的四分之一。[1]在全面抗战期间,山东创造了中国革命史的一个奇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全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个奇迹的创造,有赖于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党员的辛勤工作,广大指战员的艰苦奋战,以及山东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奉献。当然,毛泽东本人在这个过程中,也是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试从全面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这八年期间,就毛泽东对山东抗战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做一论述。

一、高度重视,战略角度布局山东

毛泽东极为重视山东战场,将其提为战略高度,甚至放在整个中国革命的全局角度去谋划。

1935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面对强敌,中华民族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6年8月14日,毛泽东分别致电韩复榘、宋哲元、傅作义等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呼吁组成抗日联合战线,在给宋哲元的信中,毛泽东不但称赞了他的抗日热情,而且明确提到:“鲁韩绥傅晋阎三处,弟等甚愿与之发生关系,共组北方联合战线。”[2]这个时期,毛泽东开始将目光从西北转向华北,转向山东。1937年5月,毛泽东派彭雪枫来山东做韩复榘及其部属的统战工作。[3]彭雪枫在山东济南、聊城等地,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彭雪枫的山东之行,有力地推动了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对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统战。而这些地方实力派尤其是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在全面抗战爆发后,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为民族的独立解放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可以说,这与之前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打下的基础是分不开的。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更是从战略全局的高度上来定位山东,尤其是山东地处华北、华中两大战略区中间,其战略地位愈发凸显。1940年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一度决定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从中共中央北方局划归中共中央中原局领导,由中共中央中原局统一领导山东和华中。[4]在这个时候,山东已经成为影响全局,关系全国抗日根据地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一环。之后,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因素,山东抗日根据地出现了一系列急需解决的问题。毛泽东特别指示刘少奇前去解决问题。1942年7月9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提到了“山东的重要性”,并且考虑到抗战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无外乎继续合作与内战两种可能,“因此就须估计日本战败从中国撤退时,新四军及黄河以南部队须集中到华北去,甚或整个八路新四须集中到东三省去,方有取得国共继续合作的条件(此点目前不须对任何人说),如此则山东实为转移的枢纽”,并且“又须估计那时国民党有乘机解决新四的可能,如蒋的重兵出山东切断新四北上道路,则新四甚危险,故掌握山东及山东的一切部队(第115师、山纵、杨苏纵队)造成新四向北转移的安全条件,实有预先计及之必要……”毛泽东又进一步对刘少奇指出:“掌握山东任务须请你担负之,至于执行此任务,自以你在山东为便利,但如苏北比山东更安全则在苏北亦可执行,或在山东一时期再返苏北,最后再去山东,请你斟酌情形决定。在你确定行止后,中央即通知华中、山东及北方局付托你以指挥山东、华中全局的权力”。[5]从这份电报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山东的重视。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毛泽东科学地预测了几年后的国内形势变化,围绕着山东,展开了战略大部署,而且抗战胜利后的历史走向与之惊人的相似,中国共产党正是以山东为枢纽,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江南,都主要依靠山东”。[6]正是把握住了山东这个枢纽之地,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对日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优势,为最终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二、调兵遣将,发展壮大党的力量

要抗日,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遭到重大破坏,致使与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北方局失去联系长达两年之久。之后,经过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共河北省委以及中共山东地方党员的努力,于1936年5月1日,重建新的中共山东省委,山东各地党组织逐渐恢复,至1937年7月,山东的中共党员数目约有2000余名。[7]在全面抗战爆发后,还是无法满足当时形势的需要,尤其是军政干部缺乏,制约了山东抗战的发展。1938年3月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前往延安,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请示、汇报工作,以取得中共中央的指导和帮助。到达延安,见到毛泽东后,黎玉提出了向山东派遣干部的请求。4月5日毛泽东电告周恩来、叶剑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到延安……选派政治部主任一人及中级以上以下军事及政治干部二三十人前去”。21日,毛泽东又致电朱德、彭德怀等,提出“党和八路军在河北、山东平原地区,应坚决采取尽量广大发展游击战争的方针,尽量发动最广大的群众走上公开的武装抗日斗争……要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各级组织。”[8]根据黎玉和中共山东省委的请求,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派郭洪涛等50余名军事和地方干部到山东工作,并配备两部电台和报务人员。郭洪涛等到达中共山东省委驻地后,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重组中共山东省委,暂定郭洪涛、林浩为常委,郭洪涛任书记。1938年5月下旬,根据毛泽东的电报指示,中共山东省委扩大为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管辖山东和原属河南省委管辖的苏鲁豫皖边区。[9]此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又有张经武、江华、吴克华、胡奇才、徐斌洲、吴仲廉等同志以及抗大、陕北公学一批学员近200人与黎玉一起奔赴山东。[10]这批党员干部不但理论素养高而且工作能力强,壮大了山东党的组织力量。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地方组织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去组织游击队,参加武装斗争。当然,组织游击队,建立根据地,必须有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这些从延安来的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地方党组织工作。之后,为继续加强山东的力量,在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军的斗争中扭转劣势,毛泽东多次提出要派主力部队去山东。1938年11月25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建议让陈光、罗荣桓率领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及陈光所部一个旅到山东,彭德怀回电表示同意。1939年3月,时任八路军第115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率军进入山东。此外,八路军总指挥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在1939年三、四月间,先后致电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建议派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和中共中央北方局组织部部长朱瑞,前往山东,以加强山东的党政军力量。5月4日,根据中央书记处的决定,中共中央北方局正式发出通知:“……组织八路军第一纵队,统一指挥所有黄河以北山东境内及肖华区各正规部队及各游击部队,以徐向前为司令员,朱瑞为政治委员。”[11]尽管朱瑞、罗荣桓等都是以军队政委的身份进入山东的,但两人的工作却涉及党政军诸方面。8月,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朱瑞、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黎玉为委员,朱瑞为书记;10月朱瑞担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徐向前、罗荣桓、陈光、黎玉等为委员。山东的抗战和根据地建设有了自己的领导核心。朱瑞入鲁,带有一百多名党政军干部,都是从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第129师、抗大一分校挑选出来的,年轻精干,生龙活虎,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是最高领导机关,朱瑞为书记。此后,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朱瑞前往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罗荣桓接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直到抗战胜利。

没有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发展壮大,就没有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全面抗战期间,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前后共有4位负责人。除黎玉在全面抗战爆发前就已担任中共山东省委员会书记外,其余三位中有两位是毛泽东直接派往山东的,而另外一位则经过毛泽东同意派往山东的。同时毛泽东还选派了大批量的党员干部来到山东,成为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骨干力量。

可以说,没有毛泽东高瞻远瞩的选人、用人,山东的党组织就不会发展这么快,抗日根据地也就没有坚强的领导。后来毛泽东曾经高度评价罗荣桓,说:“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12]当然,下活这步棋的关键,还在于毛泽东的选人、用人。

三、运筹帷幄,极力扩充抗日武装

在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审时度势,从实际出发,将游击战置于战略地位,为山东的抗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毛泽东又调兵遣将,派遣大量军事干部和部队进入山东,极大地壮大了山东的抗日武装力量。

七七事变后,华北大片领土沦陷。中国应如何应对帝国主义强国的日本以及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日军?对此,毛泽东在致电周恩来时,提出:“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束缚。”[13]主张对敌采用游击战。8月22日至25日洛川会议上,确定了红军的战略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9月2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提到我军“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不是运动战)”;25日,又致电周恩来、刘少奇等人,要求“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发动全华北党(包括山东在内)动员群众,收编散兵散枪,普遍地但是有计划地组成游击队”,发动游击战争。[14]从而在抗战中确立了游击战的战略方针。之后的历史证明,将游击战置于战略高度,是极为正确的。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下,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积极组织武装力量。根据毛泽东的部署,1937年9月,刘少奇、杨尚昆等北方局负责人在太原召开山东、绥远等省委负责人会议。在会上,部署了配合八路军发动抗日游击战争,扩大八路军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等工作,号召“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15]山东地方党组织遵循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大力发展武装,并在1937年底到1938年初,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初步掌握了一些人、枪。之后,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令,一大批富有战斗经验和理论素养的军事干部来到山东,使得山东的武装力量大大增强。为使山东抗日游击队真正成为中国共产党指挥下的武装,毛泽东电示山东负责人郭洪涛:“你们的基干部队可恢复八路军游击队番号”。[16]在毛泽东的指示下,山东党组织将各地抗日武装除冀鲁边和鲁西北外,先后整编为5个支队、2个义勇总队和1个自卫团,共3万余人。[17]为统一指挥、加强战斗力,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批准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你处番号以八路军山东纵队下分支队为宜,指挥部用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较好”[18],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宣告成立。这是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领导、支持下,自己发展起来的一支武装力量,对此,中共中央也高度评价了这一点:“山东及苏鲁战区的党单独地创造了八路军及游击队……这是伟大的成绩。”[19]毛泽东也指出:“山东工作在同志们艰苦创造中,已获得巨大的成绩。没有八路军和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军队经验的干部帮助条件下,地方党单独已经创造出较有战斗力走向的正规化的军队,它将成为坚持山东抗战的主力军。”[20]毛泽东高度评价了中共山东地方组织的军队建设。

要建立根据地,占领这一重要的战略支点,还需要一支主力部队。早在1938年2月,毛泽东便已筹划八路军第115师进军山东的事项。4月,黎玉前往延安,向毛泽东汇报了山东的情况,并请求派一个主力团去山东。毛泽东直接说:“看来还要多去一些”。[21]5月20日,毛泽东电示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并中共中央长江局:“山东方面已开展起游击战争,那边民枪极多……派一两个营去做基干更好。”[22]之后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派兵去山东”。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中央决定派八路军第115师进入山东。此后,八路军第115师部分部队相继进入山东。11月25日,毛泽东等致电彭德怀:“我们考虑结果,以陈罗率师部及陈旅主力(两主力团)全部去山东、淮北为适宜……拟分布于新老黄河间广大地区,包括津浦东西、胶济南北在内。”[23]12月2日朱德、彭德怀致电罗荣桓等,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传达,命令罗荣桓等率领八路军第115师所部进入山东。八路军第115师主力进入山东,成为坚持山东抗战的“及时雨”。

八路军山东纵队与八路军第115师并肩作战,相互配合、支援,共同发展。1942年8月1日,八路军山东纵队正式改为山东军区。后来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领导一元化和精简的指示,从而加强党政军建设,更好地坚持对敌斗争,山东军区与八路军第115师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对于合并后的人事安排,1943年2月28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征求意见:拟以黎玉为八路军第115师及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罗荣桓为师政治委员兼军区司令员及代理师长。3月5日,彭德怀复电毛泽东,表示完全同意。[24]合并后的山东军区各部队,在罗荣桓等同志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对敌斗争,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到1945年8月,部队发展到27万人,约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总数的22%。[25]此后,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山东军区6万多大军挺进东北,成为以后威名赫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的基石,而留在山东的部队,与北上转移的新四军合编为威震敌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这些战功赫赫的部队,都是从山东战场发展起来的,倾注了毛泽东的心血。

四、建立政权,促进根据地巩固发展

要坚持抗战,必须有自己的根据地。毛泽东指出,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如果没有根据地,则“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游击战争是不能够长期地生存和发展的”。毛泽东又借鉴历史上流寇主义的农民起义战争,指出由于没有根据地,所以走向失败,而在当前交通和技术进步的时代,用流寇式的方式,要获得成功,更是毫无根据的幻想。所以,只有彻底克服了流寇主义思想,建立根据地,才能坚持斗争,走向胜利。[26]对于山东地区的政权建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做出指示。1938年初,中共中央指示山东省委:“应以发动游击战争与建立游击区的根据地为中心。”[27]3月25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朱瑞等,指出冀鲁豫工作十分重要,目前急需建立军事、政治的统一指挥与领导,除建立武装外,并应建立与改造地方政权,组织民众。[28]在派郭洪涛等同志来山东之前,毛泽东指示他们到山东以后,一定要发展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和独立自主的原则,创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抗日根据地。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山东地区建立政权的重视。

但山东党组织在抗战初期,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重要性意识不足,未能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政权,导致山东的政权建设滞后于其他地区。1939年之前,仅有胶东和冀鲁边数县政权,有些地区甚至被国民党强行撤换。山东的局面非常混乱,政权建设几无基础。为此,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严厉批评山东党组织“没有利用良机大量的普遍的争取政权”,[29]关于政权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多次发出指示,强调政权的重要性,明确指出政权是关系斗争成败的关键,“如无政权则决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而且“已得的政权决不应放弃,并还应努力争取新的县区政权”。[30]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明确指出了中共山东地方组织政权建设方面的问题。

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评指示下,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对于政权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了解,认识到它是安定民心,对抗日伪的有力武器。1939年7月1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了《恢复县区乡政权建设的指示》,要求:“敌人‘扫荡’,县、区、乡政权破坏,各地均须按照前电,恢复抗日政权,并保证党领导……区、乡政权恢复大部后,即召开各区代表及县级各团体代表(会议),产生县政府。”之后在上报中央时,提到:“政权将为山东摩擦的中心,决定坚持反摩擦,巩固已得政权,并抓紧一切机会继续取得其他政权……已取得之政权,必须坚决抗战,积极动员民众参战,实行民主,施行善政,改善民主<生>,获得群众的拥护,在群众中建立根深蒂固的基础。”[31]明确表示接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批评、指示,改进政权工作。山东的政权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8月28日,《大众日报》发表《拥护民主政权》的社论,斥责国民党丢城失地,置民众于水火之中,而中国共产党等爱国团体以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不畏艰难,克服重重困难,领导民众在日寇汉奸的摧残威胁之下,以民主的方式,恢复了各级地方政权,选举了行政官员,成立了各级行政委员会,对于这些政权组织和官员,国民党政府应当无条件的承认。[32]此举无疑是这时期中共山东地方组织政权建设的一个呼声,山东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更加迅猛。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山东分局:“不放松一切可能机会,根据中央所提办法,努力争取政权”[33]1940年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设政府工作部,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内的民主政权建设。到7月,山东抗日根据地已经拥有1个行政主任公署、9个专员公署、66个县级政府和300多个区乡政府。[34]7月26日,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领导下,山东省社会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大会开幕,成立了全省最高的权力机关——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黎玉等人当选为委员。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是山东历史上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它的建立标志着山东人民开始真正当家做主,山东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至此,山东的政权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全面抗战爆发,到1940年7月,整整三个年头,山东党组织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根据地从无到有,政权从小到大,还建立了全国唯一一个统辖全省的省级民主政权,这里面既有山东党员干部、群众、军队的心血付出,同样也离不开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五、知人善任,打造称职的领导班子

坚持抗战,加强根据地的建设,离不开党的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到1942年间,多次遭遇了日军重兵合围、大“扫荡”,各根据地被日军封锁、包围,损失惨重,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遭受到重大挫折。这两年也是山东抗日根据地最为艰苦的两年。在日寇的疯狂围攻下,山东抗日根据地内部的一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由于缺乏抗日根据地建设经验,以及在对敌顽斗争策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浮出水面。正如毛泽东在给刘少奇的电报中指出的:“工作不深入,政策掌握不够,特别是高级领导同志间存在互相不满与极不团结现象”。[35]在所有问题中,领导干部之间的分歧是重中之重。

山东与其他地区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其他抗日根据地一般是经过八路军或新四军的军事帮助,打退敌顽,继而发动群众,逐步建立根据地政权。山东地区则是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独自建立起了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之后,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开进山东,执行战略任务。这样,在山东战场,就有了两支都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但是他们的定位不同,任务也不同,导致一段时期内,在作战过程中,分处不同作战区域,使得山东客观上形成了两个抗战中心,兵力分散,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且两支部队缺乏统一领导,党的领导与军事上的指挥,长期以来不能集中统一,在面临某些问题时,领导层难免角度各异,出现分歧,影响了山东的抗战。

对于山东出现的问题,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没有单纯的命令,而是劝解双方,协调行动,维护团结。但是由于日军的大“扫荡”,致使山东的问题愈发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有一个大的改变,毛泽东当即决定派刘少奇前往山东解决问题。1942年1月21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致朱瑞、陈光、罗荣桓并告刘少奇电:中央派刘少奇去山东解决问题。刘少奇当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正准备回延安参加党的“七大”。2月11日,毛泽东为中央书记处起草致朱瑞、陈光、罗荣桓并告刘少奇电:“你们之间的争论,中央派刘少奇去山东和你们商讨。”[36]4月初,刘少奇到达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115师驻地山东临沭朱樊村,之后,经过多次调研,并分别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第115师的主要领导同志谈话,深入干部、群众中调查,查阅、研究相关材料,检查、指导山东根据地的工作。刘少奇在充分了解、掌握了各种情况后,便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对相关负责同志开展思想工作,让他们认清自己的问题,转变自己的思想。在刘少奇与这些山东领导同志分别谈话以后,他们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清除了隔阂,消除了误会,并且初步在大政方针、政策上,统一了认识。

之后,刘少奇又召开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座谈会、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就全面抗战以来山东的工作和今后的任务做了发言,既肯定了成绩,又指出了问题,就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军政委员会联席会议上,决定建立山东政治军事统一领导中心,一切领导集中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下设军政委员会,八路军第115师、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及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合并办公,山东的一元化领导已初具雏形。

在解决了山东根据地的问题后,刘少奇离开山东,奔赴延安。刘少奇到达延安后,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汇报了山东的情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调整山东的领导班子。1942年9月中共中央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此举是针对某些地区党政军关系中存在的各自为政,不能协调发展的现象,加以调整,强调党的领导的一元化。《决定》指出,根据地领导的统一与一元化,应当表现在每个根据地有一个统一的领导一切的党的委员会,这种统一领导是指党组织从政治上对军队、政权、群众团体等一切组织的领导,是大政方针上的领导,而非包揽一切。按照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为山东地区党政军民机关组织的最高领导。山东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12月20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召开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讨论了中共中央的决定,作出《关于讨论中央统一根据地党的领导的决定的指示》,开始对实现党的一元化领导进行宣传发动,组织落实。1943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就分局与八路军第115师机关合并并实现一元化领导,向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报告,在报告中建议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第115师、山东军区3个机关合并,实行一元化领导。无独有偶,同日,关于山东地区一元化的领导问题,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拟以黎玉为八路军第115师及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罗荣桓政治委员兼军区司令员及代理师长,陈光调延安学习,黎玉、罗荣桓与朱瑞三人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常委,朱瑞为书记。3月11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请求,并决定朱瑞任书记,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八路军第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黎玉为山东军区副政治委员,陈光回延安学习;12日,又任命罗荣桓兼任山东军区政治委员,萧华任政治部主任,至此,新的山东军区正式成立,党的一元化领导,在军事上得以实现,有了统一的军事领导中心,解决了统一指挥山东武装部队的问题。

8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致电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决定朱瑞到延安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山东分局书记由罗荣桓代理”,朱瑞等人“交代职务后即行动身”。[37]朱瑞交接完工作后,即赶赴延安。至此,山东的领导班子再次出现了大调整,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有罗荣桓、黎玉、萧华,罗荣桓担任分局书记,兼任锄奸委员会书记,黎玉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和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财经委员会书记,萧华负责军队政治工作和武工队;谷牧为主任秘书,赖克克为宣传部部长,刘居英为社会部部长。

自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组织上更加集中、统一,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主力部队、地方武装、人民武装都统一到各级党委领导下,真正走上了统一、协调之路。抗战时期,中共山东地方组织历届领导班子,都为山东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到1943年9月,新的领导班子在领导力上更是得到了加强,以罗荣桓为书记的新的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领导班子,真正起到了领导、模范的带头作用,在他们的努力下,山东抗战的形势明显趋向好转,以至于毛泽东夸赞道:“山东只换上了一个罗荣桓,山东全局的棋就活了。山东是执行中央十大政策的模范,他把山东所有战略点线都抢光和包围起来了。当时,只有山东一个全省是我们党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可以抢占东北,南可以直到长江,这都是主要依靠山东”,“罗荣桓在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地区,做好了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事业”。[38]这正是毛泽东知人善任,在山东实行党政军一元化领导的必然结果。

六、结语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山东地区的发展、壮大,乃至成为决定成败的战略地区,都堪称是一个历史奇迹。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以及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党员的努力,广大指战员的浴血抗战,山东人民对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支持和奉献。当然,更离不开毛泽东对山东战场的英明指挥。毛泽东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山东的地位,积极派党政军干部和主力部队进入山东,领导、支持山东抗战,大力发展党组织。当山东抗战出现波折时,也没有一味的批评、指责,而是充分相信前线的同志们,让山东党组织内部解决,只有当问题不能很好解决时,才派领导干部深入山东,理顺思路,解决矛盾,最终使山东的工作重新走上正轨,完成抗战胜利的伟业。所以说,毛泽东为山东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猜你喜欢
罗荣桓八路军中共中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第十九届中共中央组织结构图
中共中央对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的判断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罗荣桓与萧华
中共中央在长征中召开的十次重要会议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八路军留守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