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和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强化和改进美育工作思路

2022-04-16 20:58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概论美育

罗 譞

“五育并举”和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强化和改进美育工作思路

罗 譞

(湖南科技学院 文法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当下,在“五育并举”和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强化和改进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这一教育宗旨的重要环节。在文学概论教学中,可从加强和改进理论教学与审美实践的结合、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及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入手。

“五育并举”;新文科;文学概论;教学;美育

当下,美育即审美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热议的话题,其重要原因就在于随着新文科建设和新“五育并举”话题的提出,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则是实现这一宗旨的重要环节。正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所指出的,“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

一 “五育并举”和新文科建设语境下的美育理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美育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统治阶级就十分重视美育对于人的和谐发展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他们大力推行音乐、舞蹈和文学教育,甚至在体育中,也以发展健美的体格为目的。在此基础上,一些理论家总结出了较系统的美育理论,如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教育,因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的最深处”[2],并主张把音乐和体育两种教育结合起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亚里士多德也十分重视美育,尤其重视通过音乐和悲剧等艺术教育来实施美育。他说,悲剧通过引发人的“恐惧和怜悯”,可达到使人类的这类情感得以“净化”的目的[3],音乐达到“教育和净化”之目的[3]。他所说的“净化”一词,主要是宗教上的涤罪和道德上的感化。此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西方社会都十分重视通过美育来修复人性、建构理想人格。

在西方,“美育”一词,最早由席勒提出。作为一个现代性概念,是针对欧洲近代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感性教育。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4]席勒认为,美育的性质和任务,就在于恢复被理性压抑了的感性,恢复人性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也十分重视美育的功能。他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劳动和人性出现了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例”[5]。为了防止劳动和人性的异化,必须变革社会制度,还要实施美育,按照“美的规律”从事劳动生产。

在现代中国,重视美育,提出“五育并举”这一教育理念,最早出自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他把美育列为教育的重点内容,毕生不遗余力地倡导美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强调“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也”[6],并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并举”这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育人理念。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综合育人和以美育人。例如先秦时期的孔子,重视用音乐和诗来实施美育。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并且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认为君子人格的养成之道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还用“六艺”来教育子弟。蔡元培在分析“六艺”教育时说:“吾国古代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乐为纯粹之美育;书以记述,亦尚美观;射御在技术之熟练,而亦在态度之娴雅;礼之本义在守规则,而其作用在远鄙俗;盖自数以外,无不含有美育成分者。”[7]当代学者韩钟文则认为,“六艺”中的“数”,“也含有审美的因素。尤其是音乐中的美与数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8]。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儒家的教育思想影响极大,在历朝历代发挥了重要的育人作用。直至近现代,除了蔡元培,梁启超、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等著名学者也都十分重视美育。梁启超认为,“美”是生活中最重要的要素。他竭力提倡美育,并将其称之为情感教育或趣味教育。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以使人达到无欲之境界,从而消除人生之苦痛,“夫岂独天然之美而已,人工之美亦有之……皆使人达于无欲之境界”[9]。不仅如此,美育还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1906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他提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能力全面、和谐发展的“完全之人物”[10],而培养“完全之人物”,有赖于包括美育在内的“完全之教育”。朱光潜认为,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因为美育能够帮助我们“伸展同情、扩充想象、增加对于人情物理的深广真确的认识”[11]。宗白华认为,美育是提高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他说,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即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介乎后二者的中间,还有一个美的境界,它“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12]。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深入,现代意义上的美育进入了发展期。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美育的发展仍不够全面深入。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一样,美育作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被明确写入国家的相关文件,因此有了较大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五育并举”和美育理念获得了新的特质。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3]。为达到这个目的,他明确提出要重视美育,“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14]。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美育工作,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是高等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并从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主要措施、组织保障等几个方面对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指南。

二 文学概论教学加强和改进美育的意义

上述分析表明,重视美育、重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几乎成为全民之共识。然而,当下我国在实施美育时,尚存在重理论育人而轻实践育人、重艺术育人而轻其他方式育人之缺陷。如李牧所指出的,“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界关于本科教育阶段美育的认识及相关的教学实践,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将审美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arteducation),在教学中主要传授有关艺术的史论知识、创作技法和赏析方式,重点在于提升受教者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二是将审美教育形而上学化,以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为美育的中心,强调理论性和思辨性”[15]。

事实上,艺术教育虽是美育的主要途径,但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实质上,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均可实施美育。早在1922年,蔡元培就提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与美育有关。在他看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门学科都可实施美育[16]。当代学者周星也主张“高校美育应该渗透到不同学科特别是文科的专业教育中,关切知识教育向人的本性、人的文化性和人的审美性发展,以实现人的审美心性的提升”[17]。1999年6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实施美育,“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18]。

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文学概论是基础性的人文课程,主要讲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人类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是人类审美的、想象的精神家园。它总是能有效地使我们忘却尘世的一切,而进入一种自由和谐的境界。当下,科技的飞速进步、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物质欲望的无限膨胀及社会竞争与内卷的加剧,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痛彻地感觉到思想的迷惘和精神的烦恼。而文学艺术则可以帮助我们暂时摆脱思想的迷惘和精神的烦恼,归隐到理想的精神家园之中。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19]。海德格尔说,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这里的“语言”,指的就是文学艺术的语言、审美化的语言。只有这样的语言,才能让我们找到理想的精神家园。

进一步说,优秀的文学作品还寄寓了作家的审美理想,它能鼓舞人心、振奋士气,提升我们追求美好生活、追求理想境界的勇气。如鲁迅所说的,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因此,他的小说虽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多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但仍不忘给人以亮色和希望。他在《呐喊·自序》中说道,“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在创作《药》和《明天》这两篇小说时,受到了当时社会情势的驱使,“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20]。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21]。

作为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文学理论旨在揭示文学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担负着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正确的文学思想,具备较高的理论思辨能力和分析、评论文学作品能力,及提高审美和人文素养的任务。文学理论的这一性质,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优势。然而当下我国高校汉文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尚存在美育意识不够鲜明、美育手段不够丰富、美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以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指标代替美感陶冶等功利化、简单化倾向等缺陷。如刘锋杰所指出的,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的文论,在将文学变成理论的抽象后却似乎难以保留文学对人的关怀的那种热情与渴望。将文学的生命变成概念,将创作的过程理性化、逻辑化,文学成了蝴蝶的标本,不再能飞。它好像烂死在或者说沉睡在文论的陈述中,没有被文论家与文论教学所复活”[22]。

三 文学概论教学加强和改进美育的途径

文学概论课程教学要适应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目的,就必须加强和改进美育的理念和方法。要端正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明德引领风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以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

第一,加强和改进理论教学和审美实践的结合。任何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文学理论也不例外。因此,在文学概论教学中,教师须紧密结合感性、生动、丰富的文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细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情节和深邃优美的意境,最易达到以美启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效果。正如南京大学教授莫砺锋所说的,“文学所提供的绝非仅仅是安慰,而是内涵丰富的精神食粮”,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收获不是关于语言文学的知识,而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命范式,是先民们的诗意生存”“一定会使我们从浑浑噩噩的昏沉心境中蓦然醒悟,一定会使我们从紫陌红尘的庸俗环境中猛然挣脱,从而朝着诗意生存的方向大步迈进。而诗意生存正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正的幸福人生”[23]。

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各种审美实践活动。以湖南科技学院文学概论教学为例,授课教师结合每年一次的校图书馆发起的读书征文活动(即阅读永州著名作家作品并写作鉴赏与评论文章),规定授课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此项活动,同时也广泛发动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此外,还结合每年一次的、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大学生写作竞赛活动,规定授课年级的全体学生参加竞赛,同时也广泛发动其他年级的学生参加竞赛。赛后,委托有专长的老师一对一或多对一指导写作成绩优异的或有写作兴趣的学生去创作和评论文学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16-2021年由湖南省教育厅举办的历届大学生写作竞赛中,湖南科技学院汉文专业的学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6年2人获得三等奖;2017年3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2018年1人获一等奖,3人获三等奖;2019年1人获一等奖,1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2020年4人获三等奖;2021年1人获二等奖,1人获三等奖。

第二,加强和改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文学概论教学要加强和改进美育,离不开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因为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美育的本质与通识教育相通。当下,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品已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但无论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产品的“智力”有多么发达,毕竟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的产物。这表明,单靠专业教育,难以培养出全面发展、富有创造力的人,而美育可以避免专业教育的缺陷。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主张借助通识教育即用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来实施美育、教化人心;传统儒家有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其实也是强调通识教育。在西方,包含美育在内的“全人教育”即通识教育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最早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家如蒙田、17世纪古典主义教育家如夸美纽斯、18世纪的启蒙主义教育家如卢梭、20世纪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如马斯洛等人的继承和发扬,至今已成为西方教育界普遍认可的理想的教育理念。

因此,要加强和改进文学概论教学中的美育,须结合通识教育。即将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艺术学乃至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思想观念融入进去,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视野,以拓宽审美结构、丰富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以湖南科技学院文学概论教学为例,授课教师通过对永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如“舜文化”“柳子文化”“理学文化”“草书文化”“祁剧文化”“碑刻文化”“女书文化”等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历史文化,通过实地考察与观摩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变迁,触摸了中华文化的脉络,汲取了中华美学的精髓,提升了审美和人文素养。

第三,加强和改进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结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共享等富有时代特征的信息化产物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在文学概论教学中实施美育,适应新文科建设和“五育并举”的要求,应对传统的文学概论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一是,利用科技元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即教师应与时俱进,将科技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大力开展多元化课堂建设。计算机、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的科技元素的强势发展,是新文科建设面临的语境。因此,新文科中的各门学科必须要适应新时代的语境,适应计算机、互联网和智能时代的要求。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混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大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文学概论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是,拓宽教学途径,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即教师要树立“大美育观”,在讲解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和方法时,要引导学生体验、感悟文学作品之美,还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树立起时时有美、处处有美的观念。告诉学生,美不仅存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也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人生中。在对学生实施美育时,尤其要注意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美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因此,在文学概论教学中,教师须联系生活实践,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来对学生实施美育。

总之,在“五育并举”和新文科建设语境下,高校课程教学中加强和改进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通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助力国家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提升国民整体素养,提升国家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EB/OL].(2015-09-15)[2022-01-0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946698.htm.

[2]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62.

[3]亚里士多德.诗学[M]//亚里士多德全集(第9卷).吴寿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649.

[4]席勒.美育书简[M].徐恒醇,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4:108.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6]蔡元培.美育与人生[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9:37- 43.

[7]蔡元培.美育[M]//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95.

[8]韩钟文.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 2003:257.

[9]王国维.孔子之美育主义[M]//章启群.百年中国美学史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

[10]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C]//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7.

[1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127.

[1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2.

[13]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8-09-10) [2022-01-0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809/t20180910.

[14]习近平.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EB/OL]. (2018-08-30)[2022-01-06].http://www.gov.cn/xinwen/2018-08/30/content_5317814.htmtml.

[15]李牧.欧美高校本科教育中的美育观念与实践及其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美育学刊,2020(4):11.

[16]蔡元培.美育实施的办法[M]//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55.

[17]周星.当下美育观念辨析与高校美育难题再认识[J].美育学刊,2020(5):14.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2022-01-06].http://www.scio.gov.cn/zhzc/6/2/Document/1003546/1003546.htm

[1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 15)[2022-01-06].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015/c1024-27698943.html.

[20]鲁迅.呐喊·自序[C]//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41.

[21]刘锋杰.人的关怀与文论教学[J].文艺理论研究,2001(4):9.

[22]莫砺锋.南京大学文学院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21)[2022-01-06].https://chin.nju.edu.cn//xyxw/xyxw/20141021/i35536.html.

2022-01-14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新文科建设语境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文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项目编号HNJG-2021-0952)。

罗譞(1970-),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湖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学理论与批评。

G521.9

A

1673-2219(2022)02-0105-04

(责任编校:潘雁飞)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概论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