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时代境遇与实践优化*

2022-04-16 21:53龙献忠伍星怡黄明勇
文化软实力 2022年3期
关键词:安全观大学生文化

龙献忠,伍星怡,黄明勇

[提 要]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维护文化安全是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有利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现阶段,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进一步凸显了维护文化安全的现实紧迫性。因此,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遵循,从国家、学校、社会、个人等多个层面进行路径优化,不断塑造大学生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共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体系,凝聚维护文化安全的时代伟力。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高校作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前沿阵地,是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主要阵地与重要场所。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文化安全观,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传承与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现状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尚没有形成维护高校文化安全的强大合力,需要厘清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内涵定位,立足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现实,分析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困境挑战,探究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从而切实推进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推动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 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在错综复杂的国家安全大环境之下,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提升大学生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客观要求

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客观要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形成于数千年中国各民族日积月累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承载着中国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基因和血脉,是维系新时代国家统一稳定和民族团结繁荣的精神纽带。维护国家安全,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也离不开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认同、文化资源等“软实力”。国民具备良好的文化安全素养,高度认同本国主流文化,对维护国家安全起着积极作用。大学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对文化安全的态度和行为关乎道路和旗帜,关乎人心向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力量,夯实国家安全的社会基础,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2)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11.国家安全的最终落实,需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伴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手段越来越隐秘化,文化安全问题日益频繁。西方国家凭借其对网络技术的垄断,在微博、微信、脸谱等社交平台上肆意丑化和妖魔化中国文化,企图使国民怀疑和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动摇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心,从而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因此,在高校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是在新形势下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客观要求,必须以文化安全教育为手段,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和维护文化安全的行动力,培养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筑牢维护文化安全的人民防线,唯有如此,才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才能克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征途上的艰难险阻,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要求

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要求。高校是青年人才最为聚集、思想碰撞最为激烈、知识交流最为活跃、信息传递最为快速的地方,是各类观念、思想、意识的汇聚地,是国家文化安全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不仅担负着知识传递、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基本职能,还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在高校加强文化安全教育,既是履行文化传承创新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就思想品德而言,要培养的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造就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但人的价值观、爱国情怀、责任担当等思想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期经过一定的教育熏陶而形成的。只有让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式深化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理解,充分认识文化安全内涵与外延,体会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白维护文化安全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进而增强维护文化安全的意识。近些年来,在西方一些敌对势力的引诱渗透下,民族分裂势力时有抬头。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善未成熟、社会经验较为缺乏,这导致大学生更易受到敌对势力的引诱、蛊惑,甚至参与“港独”“疆独”等破坏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分裂活动。所以,对于正处在“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高校积极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因材施教、精心灌溉、用心栽培,将文化安全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课、军事教育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有利于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激励其积极投身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立大志、行大道,自觉抵制不良思想以及各种企图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行径。

(三)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

加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成为国际竞争的新趋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把文化软实力与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相结合。从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来看,提升文化软实力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切实提高大学生文化认知、文化素养与文化安全意识,使之成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参与主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思想基础,需要妥善讲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构成民族身份认同与情感依托的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是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各民族共同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文化之根。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要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打造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设计和完善制度安排,加大对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力避大汉族主义和各种地方民族主义。革命文化是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精神涵养。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文化,蕴含伟大的革命精神以及优良的革命作风。这种宝贵的革命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鲜活的精神力量和光辉榜样,并激励大学生胸怀远大理想,以饱满的精神状态主动投入社会主义事业。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继承并弘扬这种不懈奋斗、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热爱祖国、乐于奉献的宝贵精神,不断丰富精神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核心,代表中国文化发展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通过引导教育、文化熏陶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 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思想文化力量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5)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09-110.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精准把握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现实境遇。

(一)外部形势

首先,西方国家文化渗透加大了教育环境的复杂程度。由于政治制度和价值选择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下,将我国的快速发展视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挑战,从未停止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渗透,尤其是对高校青年学生的文化渗透。美国中央情报局发表的对华《十条诫令》中,第一条就强调“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并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6)美国中情局对华的十条诫令[J].党政论坛,2001(9):25.过去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渗透通常是直接抨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今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化渗透则是采取输送文化产品、标榜西方生活方式、宣传西方消费理念等更为隐秘的方式。例如,大学生热衷于追捧的好莱坞电影、漫威超级英雄系列动漫、说唱音乐、百老汇音乐剧等。这些文化娱乐产品看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究其内核,无一不指向宣传美式民主观、自由观、价值观。以长期性和隐蔽性为特点的西方文化渗透,企图在潜移默化下使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西化,使我国文化安全教育环境愈发复杂。

其次,多元社会思潮削弱了教育对象的文化认同。伴随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利益诉求不断多样化、思想观念不断多样化。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意识形态领域风险加剧、形势严峻,对既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冲击和挑战。而西方价值观念中强调的个人自由和价值等特质在某种程度上迎合了当代大学生热衷张扬个性和追求自由的需求。倘若长期受“新自由主义神话”“普世价值”和“人权高于主权”等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容易产生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的错误思想,认为“西方的月亮更大更圆”,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西方文化的鼓吹手。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呼声甚高,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则不断受到冷落。多元化思潮的“入场”,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感和权威性,影响了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最后,网络文化中的不良倾向阻碍了教育目标的价值实现。伴随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校园无线网络的覆盖,网络空间已经成为“00后”在校大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基于网络空间传播而形成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自然不容小觑。然而,当前网络文化发展过程中显现出“泛娱乐化”“低俗化”“犬儒化”三种不良倾向。第一,网络文化“泛娱乐化”是以“娱乐消费”为目标,促使网络文化作品和广告营销活动在资本逻辑裹挟下肆意妄行,试图通过消解文化的正确价值来博取流量。例如,剪辑短视频恶意诋毁英雄先烈,在直播中公然嬉笑篡改国歌等。第二,网络文化“低俗化”是为了满足部分网民的低级趣味,过分追求流量变现的经济效益,在网络空间散播大量低俗化的信息,例如,含有色情和暴力元素的广告植入、恶意中伤的语言暴力、发泄情绪的网络谩骂等。第三,网络文化“犬儒化”指的是无原则无条件地怀疑一切,公开质疑政治权威和现有社会秩序,但又奉行“消极冷漠、逃避现实、顺从权贵”的生活态度。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不良文化信息在网络平台的反复推送和广泛传播,很容易出现思想困惑、认知迷惘和对社会缺乏信任等问题,从而影响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内部形势

首先,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价值淡化。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但是在实践中,高校“重知识教育,轻素养教育”的局面依然存在,从而导致文化安全教育价值在学校中被淡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对如今幸福生活习以为常,对中国近代百年民族屈辱史缺乏切身体验。再加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娱乐产品大量涌入,大学生极易产生精神懈怠,难以对外来文化保持警惕意识和敏感态度。同时,由于文化渗透的隐蔽性,许多学生不但没有意识到维护文化安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反而认为讨论文化安全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

其次,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内容窄化。很多人认为,文化安全就是继承中华文化,保护我国现有文化不受侵害。殊不知,这正是囿于对国家文化安全内涵的狭隘理解。维护文化安全,既不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盘接受,也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受其产生时代的局限,其中一些文化特质在当今社会已经丧失了合理性。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时,必须辩证看待,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一些腐朽、落后的因素要予以剔除。对待外来文化,并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充分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有益成分,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做到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才能保证我国文化的先进性。文化安全不仅表现为价值观、语言文字、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表层文化资源安全,还包括保持文化先进性、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交流、营造文化安全国际环境等更深层次的文化安全,这些内容在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机制虚化。尽管总体国家安全观明确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化安全教育体系,相关机制存在虚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尚没有清晰的整体规划和具体部署,高校内部职责不明、行动力不足,未能明确具体的职责部门;没有发挥最新理论成果的先进作用,相关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没有充分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展现其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魅力和光彩,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学习;缺乏专门从事文化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现有师资数量不足、力量薄弱、水平参差不齐,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大打折扣;没有充分挖掘新媒体技术手段融入课堂教学的潜力,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欠缺;缺乏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尚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有利于推动文化安全教育的社会合力环境。

三 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实践优化

文化安全教育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以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环节。面对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要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理论指导,全局谋划、系统布局、稳步推进,构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保障文化安全教育整体推进

要发挥政府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指导性和推动性作用。深刻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整体思维出发,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系统推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思想认识,强化组织保障,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提供坚实的保障。

首先,完善对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政策保障。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文化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和相关政策文件并没有涉及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组织领导、管理保障、实施途径等具体问题。为此,要在已出台的文件基础上,结合高校实际,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一方面,将压实高校文化安全教育责任制作为着眼点。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关系,分层分级落实责任,督促高校党委积极制定行动方案,确保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落地。另一方面,将完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配套措施作为发力点。在经费来源、场地空间、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

其次,促进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的有效衔接。大中小学文化安全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要坚持运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对中小学文化安全课程各方面、各层次统筹安排,从而实现与高校的有效衔接。在课程目标设置方面,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夯实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树立正确观念,大学阶段重在强化责任担当。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小学阶段重在了解文化安全常识,初中阶段重在熟悉文化安全基础知识,高中阶段重在掌握文化安全丰富内涵,大学阶段重在践行文化安全观。坚持以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和实施意见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纬,以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为经,紧贴世情国情社情,打破学段壁垒,实行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逐步深化的制度安排,避免文化安全教育出现脱节、交叉重复等现象。

再次,统筹利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社会资源。从国家层面统筹运用、归纳整合多种社会资源,加大社会对高校文化安全教育的资源供给。一方面,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力量提供政策支持,积极吸纳、热情引导其为文化安全教育事业添砖加瓦。鼓励文化领域的企业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参与学校相关课程建设、教学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促使文化安全教育与文化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一方面,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文化教育资源,拓展其文化安全教育功能。在国家安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等相关基地以及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场所融入文化安全元素,对有高校学生集体组织的文化安全教育活动实行优惠或者免费。

(二)学校层面:规范教学举措,确保文化安全教育落地生根

发挥学校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高校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提高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对文化安全教育的思想认识,制定更为细致的实施方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大学生文化安全理论水平、知识素养、行为能力,确保文化安全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

首先,严把文化安全教育教学内容关,确定合适、科学的教学内容。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防止将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泛化。新时代的文化安全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既要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又要解决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但是,并非所有与文化相关的问题都能上升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成为高校文化安全教育内容。泛化文化安全问题会扰乱教学安排,无法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形式抓住根本性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回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在大学阶段,学生公民意识正在觉醒,通常对价值观念之争的问题怀有浓厚兴趣。因此,文化安全教育要想充分说服学生、引领学生,则必须正面解答学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关困惑,将时政热点解读和分析融入日常教学内容。同时,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带领学生体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实践风范,帮助学生汲取历史智慧解决现实问题,让文化安全教育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

其次,严把文化安全教育教学方法关,选择有效、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运用全媒体技术对枯燥的文化理论的表现形式适当优化,借助微博、微信、学习强国等学生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平台,采取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结合等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取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发掘实践教学的育人功效,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国家安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结合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让大学生感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魅力,深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尊重与认同,运用生动鲜活的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延展内容,将传统的理论教材部分与延展的社会实践内容协同输出,实现二者相互融合、同向而行。

再次,严把文化安全教育教学教师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力度。在队伍建设上,选拔、培育一批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同时聘请非遗传承人、传统文化当代先锋、文化先进工作者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重视后备师资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师范类专业和国家安全专业的文化安全教育,源源不断地为学校输送合格人才,确保文化安全教育队伍后继有人。

最后,严把文化安全教育教学管理关,强化考核评价体系。准确客观的评价体系和具体可行的考核体系是加强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抓手。一方面,要坚持实用化和多元化的评价原则。在学生层面,要在知识概念考察的基础上,引入过程性考核,及时记录学生在文化安全专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行为态度,注重观察学生文化安全意识、能力的提升,避免教师任意打分、随意排名。在教师层面,要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杜绝单一片面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要突出检查教育的实效。要将开展文化安全教育的成效纳入各单位的绩效考核内容,纳入各级领导述职评议的年度考核范围,纳入教师评奖评优评职称的考核条件,纳入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档案,推动“软任务”成“硬指标”,避免文化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三)社会层面:鼓励共同参与,形成文化安全教育强大合力

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学校被认为是唯一的教育主体,忽略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所蕴含的巨大能量。随着文化安全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文化安全的治理主体维度也随之拓展,社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学术组织和社会团体有配合实施文化安全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应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理论,推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有效开展。因此,要将社会上的各种分散力量有效联结,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

首先,发挥社会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全面性和灵活性作用。其一,加强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文化主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定期组织相关部门的专家进校园、进课堂,通过展示优秀文化作品、讲述文物保护故事、交流文化传播经验等多种方式,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以更为直观的材料让学生领略传统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维护文化安全的重大责任。其二,加强与国家网络部门、电信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等舆论监管部门合作,强化对网上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净化网络环境,打造更为清朗的网络空间,减少不良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危害。同时利用大数据平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建立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机制。对各类错误观点和不当言论,在第一时间予以批驳、打击。引导大学生以平和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看待文化冲突问题,及时规避风险,防止大学生在冲动情况下或者不良势力的诱导下发出一些不当言论。其三,加强与当地企业、社区等其他育人主体的互动,大力发挥其育人功效。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和社区,广泛参与城市和社会的文化建设,把文化安全教育的“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现校内校外两个课堂协同育人。

其次,发挥家庭在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的启蒙性和生活性作用。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家庭教育被称为教育的起点,以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为基础,共同营造维护文化安全的家庭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推动家长从文化安全教育的“局外人”转向“局中人”。学生家长要明确家庭教育以及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大学生的心态变化,帮助其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要把握新生教育、校庆典礼等活动契机,主动学习最新的文化安全知识,提高自身文化安全素养,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思想和行动上做好大学生的榜样。还要重视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通过与孩子共同看红色电影、访红色景点、唱红色歌曲等,共建红色家庭教育。

(四)学生层面:强化自我教育,培养文化安全教育高度自觉

在当前高校文化安全教育中,大多将学生视为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将其内在思想意识成功转化为外在实际行动的关键因素。从文化安全教育的角度出发,强化自我教育,指的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提升自身文化认知水平、主动培育自身文化反思精神、主动培养自身文化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以达到文化安全建设的普遍要求,使自身维护文化安全的行为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变。

首先,主动提升文化认知水平。文化安全的维护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文化认知水平。只有积累了一定的文化安全知识,学生才能练就识别文化陷阱的慧眼,及时辨别外来文化的威胁、发现有损国家文化利益的行为、警惕不良思想观念的入侵。为此,大学生应主动学习本国的文化安全知识、理论和法律。尤其是近年来新颁布的一系列国家文化安全相关法律,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

其次,主动培育文化反思精神。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交锋,大学生必须主动培育文化反思精神,保持“和而不同”的清醒态度,提高对各种文化的敏感性、辨别力和批判力。既不盲目地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三纲五常”“男尊女卑”“唯古是崇”等落后观点,也不随意推崇西方文化中的“新自由主义神话”“普世价值”“消费主义”等价值模式,学会理性地省思本国传统文化、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自主批判,激浊扬清。其二,充分了解近代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认真探寻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发起的革命运动,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务前赴后继、不懈探索的奋斗历史。通过反思和总结新中国文化事业曲折发展的历史脉络,把握文化发展规律。

最后,主动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璀璨的中华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积累和发展。作为当代大学生,不能只做中华文化的享用者,而是要在继承历史荣光的基础上,主动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时代重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赋予中华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时代风采。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提高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安全观大学生文化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推动国家总体安全观入脑入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