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的关系:社会排斥的中介作用

2022-04-18 17:56迟名龙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攻击性初中生

迟名龙

摘要:为探索社会排斥对母子依恋和初中生攻击性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辽宁省某中学40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经回归分析及中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能够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2)社会排斥在母子依恋和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母子依恋对初中生攻击性的作用机制,对初中生攻击性的预防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母子依恋;社会排斥;攻击性;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2-0021-04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初中生校园攻击行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威胁到校园安全。研究表明,个体进入青春期后攻击性会增加[1],在初中阶段(13~15岁)处于高峰,此后迅速下降[2]。在初中生攻击性的影响因素中,亲子依恋(特别是母子依恋)和社会排斥起着重要作用。为此,本研究探索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的关系,以及社会排斥在其间的中介作用,以便社会各界对此做出合理应对,为初中生构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一)母子依恋及其与初中生攻击性的关系

依恋是指个体通过调节近距离寻求行为来为自身提供安全感,使自身能够获得依恋对象的照顾和支持[3]。以往究认为,个体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出现的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其中亲子依恋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它能显著预测个体的问题行为。对于亲子依恋,有学者强调个体与母亲之间的依恋关系,它深刻影响着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3]。此外,对孩子的长期忽视会引发孩子的消极情绪,如果初中生与父母之间是低质量的依恋,那么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会产生更多的敌意[4],导致同伴关系较差,引起校园排斥,表现出更多的不良行为和更高的攻击性[5-6]。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母子依恋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攻击性。

(二)社會排斥与初中生攻击性的关系

社会排斥是指个体被某一社会团体或他人排斥或拒绝,个体的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的现象和过程[7]。美国卫生署2001年公布的报告指出,社会排斥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最大影响因素,而校园排斥是初中生社会排斥的主要的来源。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在日常生活、社会角色、人际关系、价值评价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使他们的正常社会化进程严重受挫,引发暴力犯罪等偏差行为产生[8]。社会排斥会导致初中生认知解体,被排斥个体的自尊会降低并倾向于给予他人更消极的评价[9],甚至产生敌意认知偏差,将模糊行为辨认为对自己有敌意的行为,进一步导致被排斥个体出现攻击性行为,这种敌意认知偏差与攻击性行为甚至会蔓延到无辜的第三人[10]。诸多研究表明,被排斥者有更多的愤怒、悲伤等负性情绪[9,11-12]。初中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期,情绪调节能力不高,行为控制能力偏低,不能够很好地处理由社会排斥引发的负面情绪与认知,更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学校是初中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初中生的学业与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攻击性模型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攻击性的引发是环境与个体共同作用的结果[13]。家庭是个体重要的生长环境,学校是个体不可或缺的学习环境。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梳理,我们提出研究假设2:社会排斥在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二、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辽宁省某中学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 共发放问卷410份,收回有效问卷400份,回收率为97.5%。其中,女生194人(48.5%),男生206人(51.5%)。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3~16周岁。问卷由心理教师利用心理课时间施测,时间为30分钟,施测结束后将问卷当场收回。

(二)研究工具

1.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

采用由 Armsden 和 Greenberg编制,张迎黎、张亚新等[14]修订的中文版青少年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中的母亲分量表。问卷涉及信任、沟通及疏离三个维度,采用5点评分,由“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数越高代表母子依恋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 α 系数为 0.855。

2.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

采用Gilman针对初中生群体开发的,由张登浩、黄莲琼等[15]修订的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该量表包括忽视与拒绝两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共11道题目,第二个维度所有项目均反向计分。被试在两个维度上的分数相加即为其所感受到的社会排斥水平。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44。

3.攻击问卷

采用Buss和Perry编制、李献云、费立鹏等[16]修订的攻击问卷进行测量。问卷包括29个条目,采用自评五点评分,测量四种特质: 躯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97。

(三)数据分析和处理

使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三、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学生自我报告,结果可能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设计与数据采集过程中采取了将不同问卷分开编排、部分题目反向计分、强调数据的保密性及匿名调查等措施,严格执行事前的程序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 Harman单因素检验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事后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率为20.17%,小于40%的临界值,说明共同方法偏差并不明显。

(二)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母子依恋与社会排斥呈显著负相关,社会排斥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母子依恋与攻击性呈显著正相关。(见表1)

(三)社会排斥的中介作用检验

使用 Hayes 编制的 Process 宏程序,用 Model 4分析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见表2),母子依恋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初中生的攻击性,放入中介变量社会排斥后,母子依恋依然能够显著负向预测攻击性,并且母子依恋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排斥。

使用 Bootstrap 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母子依恋对初中生攻击性的直接效应显著(t=-5.43,p<0.000),效应值为 -0.36;母子依恋通过社会排斥对初中生攻击性的间接效应大小为-0.10,其95%的置信区间为[-0.16,-0.05],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表明社会排斥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见图 1),即亲子依恋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初中生的攻击性,也可以通过社会排斥预测初中生的攻击性。

四、讨论

(一)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呈负相关,并且母子依恋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验证了假设1。青春期是依恋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与父母的依恋质量越高,即与父母积极互动越多,则亲社会行为也愈多[17]。初中生与父母的依恋模式会延续到人际交往中,不安全型的依恋者会觉得外部环境充满危险,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导致攻击等消极行为的发生。初中生心理上日益成熟,对母亲的依恋降低,但是对问题的处理能力还有待加强,部分初中生遇到问题不愿向母亲求助,导致产生攻击等问题行为。

(二)母子依恋、社会排斥和攻击性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在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母子依恋能够显著预测初中生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显著预测初中生攻击性。

首先,母子依恋能够预测初中生的社会排斥,根据早期依恋模式,母亲的情感回应对子女的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如若母亲对子女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其表达出来的需求不管不顾或没有及时给予回应,子女出现敌意行为的概率会增加,进而影响同伴关系,导致社会排斥行为的发生。

其次,社会排斥在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挫折—攻击理论认为,攻击或侵犯是挫折引起的一种主要反应,受排斥作为个体交往受挫的诱发因素,提供了攻击行为发生的挫折前提[18]。一方面,初中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中,母子依恋较好的学生,成长过程中大都形成了良好的人际互动模式,树立了正常的交往观念,与同学保持着合适的交往距离,较少遭遇社会排斥,其攻击性行为也更少,本次研究的数据也证实了这一观点;另一方面,来自班级同学、同伴或团体的忽视、不理睬或拒绝等社会排斥,可能导致个体归属需求和关系需求受到阻碍,当在校遇到社会排斥时,母亲依恋好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向母亲求助而得到更理智的处理建议,减少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三) 教育启示

学校生活中,教师应该关注初中生之间的交往,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同伴关系,尽量避免校园排斥行为的发生。家庭方面,母亲要与孩子建立較高质量的母子依恋,当孩子进入初中后,母亲要更加关注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与爱护,多与其沟通交流,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交友理念,融入班集体中,减弱其攻击性。

五、结论

(1)母子依恋与初中生攻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并能够负向预测初中生攻击性。

(2)社会排斥在母子依恋和初中生攻击性中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Dickerson K L,Milojevich H M,Quas J A. Early environmental unpredictability:implications for youth's perceptions and social functioning.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19,48(9):1754-1764.

[2]俞国良,辛自强. 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3]梁凤华.农村留守初中生依恋与社会适应能力相关研究——以江西省留守儿童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7(2):93-96.

[4]Tambeli R,Laghi F,Odorision F,et al.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i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mong Italian adolescents[J]. Child. Youth Serv. 2012(34):1465–1471.

[5]Buist K L,Dekovi M,Meeus W,et al. The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adolescent attachment and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 behaviour[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27(3):251-266.

[6]Ooi Y P,Ang R P,Fung D ,et al. The impact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on aggression,social stress and self-esteem[J]. School Psychology International,2006 ,27(5),552-566.

[7]杜建政,夏冰丽. 心理学视野中的社会排斥[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981-985.

[8]Leary M R. l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esteem:a review and thearetical integration[M].Handbook of Self and Identity,2003.

[9]Buckley K E,Winkel R E,Leary M R . Reactions to acceptance and rejection:effects of level and sequence of relational evaluatio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4,40(1):14-28.

[10]DeWall C N,Twenge J M,Gitter S A,et al It's the thought that counts:the role of hostile cognition in shaping aggressive responses to social exclu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9,96(1):45-59.

[11]Williams K D,Cheung C K T,et al. Cyber ostracism:Effects of being ignored over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79(5):748-762.

[12]Twenge J M,CataneseK R,Baumeister R F. Social exclusion causes self-defeating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2002,83(3):606-615.

[13]李相南,李志勇,張丽. 初中生社会支持与攻击的关系:自尊、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2):240-248

[14]张迎黎,张亚林,张迎新,等. 青少年依恋问卷中文版在初中生中应用的信效度[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1):66-70.

[15]张登浩,黄莲琼,董妍. 青少年社会排斥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6):1123-1126.

[16]李献云,费立鹏,张亚利,等. Buss和Perry攻击问卷中文版的修订和信效度[J].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10):607-613.

[17] Ammaniti M,Van Ijzendoorn M H,et al. Internal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during late childhood and early adolescence:an exploration of stability and change[J]. 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0,2(3):328–346.

[18]王凯,张野.校园排斥对初中生内外化问题的影响:同伴关系与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5):594-604.

编辑/于 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攻击性初中生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攻击性行为关系的研究
巧用地图培养初中生史料实证意识——以《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为例
省考背景下初中生地理识记能力提高的策略探讨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二维码
动物也秒懂
大学生运动员自尊与自我控制及攻击性的关系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