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教学理论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深入教材,浅出课堂

2022-04-18 19:20王睿张璐党心池姜锡春刘香斌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2年2期

王睿 张璐 党心池 姜锡春 刘香斌

[摘 要]簡单教学理论基于育人本质规律,抓住课堂教学关键结构,削枝强干,从而实现导学互生,助力学生核心素养落地,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深入教材,浅出课堂”是简单教学理论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研读全套教参,系统把握认知脉络;研读教材细节,深度聚焦课时定位”是深入教材的具体策略。“浅出课堂”指通过深度钻研教材和教参,精巧设计教学流程,实现学生深度学习。“倍的认识”一课,通过“鲜活素材,激趣开课;导学互生,沟通联系;做学合一,渗透方法;融通生活,拓展视野;多维结课,以终为始”实现学生高质量学习,助力学生学力提升。

[关键词]简单教学理论;深入教材;浅出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5-0005-03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正经历着从“注重双基落实”向“培养核心素养”的转变。简单教学理论正是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基于育人本质规律,抓住课堂教学关键结构,削枝强干,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真正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力(学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且直接决定其当下学习成效,进而影响其未来学习走向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其中既包括知识基础、经验技能、思想方法等认知因素,又涉及学业情绪、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品质)培养的主阵地,成为学生更好生长的孵化场,助力人人上好课、人人有成长的一种易于操作、易于复制、易于推广的教学理论。它在教学设计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深入教材,浅出课堂”的基本原则。本文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倍的认识”为例,对这一基本原则的内涵与运用予以具体阐释。

一、深入教材,明确教学重难点

教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准确度,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深入教材是浅出课堂的前提,只有深入解读教材,厘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才能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合理取舍、精准聚焦。在众多教学案例与实录中,总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精妙设计,这些教学设计的形成离不开钻研教材。

1.研读全套教参,系统把握认知脉络

不管教学哪个年段,都应先了解整个学段的教材,厘清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即教学内容建立在前期哪些教学内容之上,又在学生后续学习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教师教学用书在每个单元的开头都会对本单元的内容和作用、编排特点进行细致解读。教材的编写思路、内容环环相扣,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解读一节课,才能做到高屋建瓴,也才能弄清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从而精准聚焦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程度。

例如,“倍的认识”一课,先利用“几个几”引出“倍”的含义,再从除法的角度解读“倍”的概念。要认识到倍的本质,得建立在已有的乘除法知识基础上。在了解“倍”之前的知识后,再来看看“倍”之后的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等概念的本质都是比率。比率是学生学习比例、一元函数的基础。因此,比率这一概念在数学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其在教材中是按下面的结构(如表1)进行编排的。

[册数 单元 与比率有关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 倍的认识 整数倍(相同种类的两个量的比率关系) 三年级下册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整数倍 四年级上册 三位数乘两位数 两个不同种类的量的比率关系(速度) 五年级上册 小数乘法 小数倍 五年级下册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分数(表示率) 六年级上册 比 比 百分数(一) 百分数 ]

可见,小数、倍、分数(表示率)、百分数、比的内容都可以看成是对“整数倍”的拓展。对“整数倍”的学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率,所以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决定了学生能否对比率建立清晰的认识。

2.研读教材细节,深度聚焦课时定位

除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性解读,还需要对教学素材进行细节性解读。例题是教材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紧扣教学内容编排的基本范例,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

在“倍的认识”这一课,人教版教材提供了“小兔吃萝卜”的情境,编排上有这几个特点:

第一,贴近三年级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为学生理解“倍”提供多样化的素材:灰兔3只,白兔3只;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即6是2的3倍,10是2的5倍,3是3 的1倍。

第三,以“小兔吃萝卜”为背景,可创设一个更为灵动的情境,能根据需要变化萝卜数量,为“倍”的认识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认识。这就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智慧,需要教师细读钻研方能挖掘。

教材还将2根红萝卜分为一组后用虚线圈出来,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这一细节能引导学生掌握将“几倍”与“几个几”联系的方法——圈一圈。直观形象的展示,突破了教学难点,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一个量里包含几个另一个量”,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模型。

读懂教参,钻研教材,才能聚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此为简单教学之基石。当然,教材上的例题也存在一些有待优化的地方。首先,以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为素材,三者其实并非是在同一维度的分类,不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分类意识与观念;其次,处在城区的学生对萝卜接触并不多,这一素材也不利于学生建立稳定且便于提取的倍的直观表象;最后,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读起来有点像绕口令,相互之间用倍数关系来表达时,学生容易混淆,削弱了认知本质,加重了学生的表达负荷。因此,若将萝卜更换为学生身边的、易提取的鲜活的素材则更优。

二、浅出课堂,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

课时教学目标的内部要素是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同时兼顾这几个方面,因为这些目标的整体实现才是学生受到良好数学教育的标志。开课时迅速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紧扣教学内容高效切入课题,不仅是情感的开启,还是课程的铺垫。

1.鲜活素材,激趣开课

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发现,教材中的“萝卜”素材虽有趣灵动,但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的比较给学生的语言表达带来了困扰。为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帮助学生聚焦“倍”概念的建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显得巧妙而重要。

课前,教师与学生交流,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忍不住鼓掌,教师顺势捕捉掌声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图片在黑板上呈现:同学们拍手2次,老师拍手6次。这里就将“2次”与“6次”作为破解概念的第一个鲜活素材,后面也将“掌声”这一直接、灵动的素材贯穿全课,始终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自然流淌的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开启了探索之旅。“拍手”素材贯穿于新授环节,让学生在变与不变中抓住“倍”的本质,对“倍”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2.导学互生,沟通联系

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学生提前接触的东西非常多。当学生提出“老师拍手的次数是同学们的3倍”时,他是否就真正理解了“倍”呢? “倍”这个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需要把抽象的新知识“倍”与自己已经掌握的“几个几”建立联系。而学生没法主动抓住这个联系,需要教师的“教”。

教师通过提问“‘老师拍手的次数是同学们的3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利用图来说明白吗?”促进学生探寻研究的方法。此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观察,通过示范操作、规范语言,在黑板上留下学生思考的痕迹。最后,教师请学生看着黑板上的直观图和关键词完整、规范地表述“谁是谁的几倍”。这样不仅打破了知识间的壁垒,沟通了“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而且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了“倍”的概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概念,是通过教师的“教”建立的规范的认知。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清晰、准确的含义。

3.做学合一,渗透方法

在认识“倍”以后,教师提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位新朋友的?”把“倍”比喻为新朋友,儿童化的语言既有明确的指向,又贴近学生心理,学生自然能总结出“圈一圈”的方法。于是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无论黑板上、屏幕上,还是学生用手指一边比画一边数,都是在运用方法,课堂不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随着课程的推进,黑板上、课件中的手掌的数量也在巧妙地发生着变化。老师拍手的次数变了——在变化中进一步理解倍的概念,同学们拍手的次数变了——在变化中进一步深化方法的运用。然而,在整个变与不变的活动中,教师没有给出“标准量”“比较量”等学生感到陌生的数学词汇,而是精心设计,巧妙运用了“课件与黑板贴画”的对比,借助直观图形的比较,化解了“标准量”“比较量”等数学概念对学生的干扰,同时引导学生聚焦对“倍”的概念理解。

4.拓展视野,融通生活

在整齐划一的标准模式中建立了“倍”的概念后,教师要帮助学生打破“形”的束缚:将前置的“标准”后置,将成组排列的圆片均匀摆放,引导学生抓住本质,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学生完成教材的练习后,教师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问题更加开放,给予不同学生成长的空间,这样他们会获得不同的发现:有学生观察到“一条长绳的长度是一条短绳的3倍”,还有学生观察到“一条长绳的长度是三条短绳总长的1倍”……教师要尊重不同学力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让学生感悟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幅图,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不仅提升了思维,也拓宽了认知的范围。

在总结时,一位学生说:“‘倍还藏在生活里。”多好啊!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找一找“倍”。有学生立刻发现:“我们一个小组有7人,一个大组有14人,所以一个大组的人数是一个小组的2倍。”还有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想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我买了5支钢笔,某同学买了15支铅笔,他买的铅笔的支数是我买的钢笔支数的3倍。”“妈妈买的一袋饼干里面有10块,我和妹妹共2人,所以饼干的数量是我们的5倍……”

小小的课堂展现了一个大大的世界。教师跳出知識的框架,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简单地教,才能承载学生丰厚地学。以人为本,才能促进学生学力的发展。

5.多维结课,以终为始

结课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梳理总结,更是对一堂课情感体验的总结提升,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艾宾浩斯指出遗忘是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了。近因效应也说明课堂结尾环节呈现的材料更容易加深学生的记忆。结课环节包含梳理知识、总结方法,若还能提升学生对这节课的情感体验,那将是画龙点睛之笔。

先请一位学生像老师一样,结合板书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梳理总结知识和回顾方法。上台展示的虽然只有一位学生,但回顾梳理的方法却是人人习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让小课堂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生体会到: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数学就在身边。一堂数学课上到这里已是圆满,但一堂好课不应止于此。“掌声”是课程的铺垫,更是情感的升华。“这堂课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同学是哪几位?请把掌声送给他们。”教室里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学生相互欣赏的表现。在欢快的气氛中,学生课后还会保持学习热情,到校园、到生活中继续探寻新知。

一堂课,学生的学习在师生交流时的掌声中不知不觉开始,又在生生欣赏的掌声中不知不觉结束。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数学不再是冰冷的、遥远的,而是有温度的、亲切的。

综上所述,“简单”的背后实则不简单。要想开展好简单的教学,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简单明了。只有深入教材,才能浅出课堂。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无优劣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看教师在设计与运用教学方法时,是否能帮助学生发展,是否能促进学生学力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姜锡春.简单教学的提出、概念与结构[J].教育实践与研究(C),2020(11):4-8.

[2] 冉林娟.小学数学课型的结课设计研究:以重庆市T小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0.

【本文系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简单教学实践研究”(YBJK2020-023)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