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建设视角下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工作的路径探索

2022-04-19 18:39姚磊牛艳秋
经济师 2022年4期
关键词:国际形象国家形象

姚磊 牛艳秋

摘 要: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工作对内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对外直接关系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与号召力的水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刻也未放松过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象塑造的演进历史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工作,在文化领域面对着全新的内容,文化软实力、国际话语权、文化自信以及意识形态,这些全新的文化内容,也为后期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塑造梳理出了全新的文化路径。

关键词:国际形象 政党形象 国家形象 文化塑造

中图分类号:F016.3;D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4-012-02

1921年在上海的石库门和浙江嘉兴的南湖上,召开了一场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党员齐聚一堂,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同商讨了建党事宜,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如今我们党已经走过了百年春秋。在这百年的时间内,我们党从最初的无人问津的“小”党,发展到现在是全球党员人数最多,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这一切的成就都源自于在这百年期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伴随着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发展与壮大,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也随之一起发展起来。如今在这个文化软实力日益重要的新时代中,中国的国际形象成为了中华民族能否走向复兴,中国人民能否实现美好生活的愿景,中国共产党能否持续发展强大下去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在国际社会上,围绕国家形象的斗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以文化软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形象竞争成为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展现。所以,从文化角度来探索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工作路径,成为了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国家国际形象的内涵

自从国家产生以来,对其国际形象的塑造,一直都是一个重要课题,学术界对于国家国际形象塑造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要了解国家国际形象的内涵,我们必须首先对于这个命题中“国家”的基本概念做一个初步的解释。

(一)国家

国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把国家视作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体。到了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发展时期,对于国家的认知更加多元化,有学者认为国家是个人与集体契约的缔结;有学者认为国家源自神的意志;有学者还认为国家是源自于暴力;在近代中国,国家的概念与氏族学说有着较深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对于国家这个概念,我们有了一个深入、全面且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点出发,科学分析了国家的内涵。马克思主认为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社会的阶级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阶段,人民的利益冲突出现了无法缓和的情况时,我们社会“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1]。这种与社会发展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代表着社会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科学分析国家定义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对于国家的构成要素也做出了明确界定。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国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要素:领土、人民和政府。领土是国家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民是国家形成的权力源泉;政府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国家的概念则是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国家的国际形象

从对于国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推导出,国家的国际形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领土和人民为核心的民族国际形象和以政府为核心的政党国际形象。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向国际社会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外延上,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异同,民族形象所包含的内容要多于政党形象的内容。

对于民族国际形象的研究,学术界存在一个较为统一的观点,认为民族的国际形象指的是某一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所带来的世界对于特定民族的整体形象的看法。民族的国际形象往往表现为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最具核心意义的优秀民族品格,也就是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具体体现。

对于政党形象的研究,学术界暂无统一的论断,主要观点有两类:一类观点是从政党本身特性出发,把党的形象概括为“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外在的、整体的表现”[2]。另一类观点则从外界对于政党的评价出发,把党的形象定义为“是黨员和人民群众以及国外公众对党本身、党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3]。政党形象这两类定义,从不同的角度科学阐释了政党形象的内涵与外延。一方面,政党形象的内涵源自于政党一切的活动事实,这是政党形象的客观性。另一方面,政党形象的外延源自于社会公众评价,这是政党形象的主观性。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可以对于政党形象的内涵做一个归纳:政党形象指政党在自身政治实践基础上,党内外公众由此产生的对于政党相对稳定的总体看法和价值判断。简单地说政党形象应该是在政党阶级性和实践性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识形态性。

良好的国家国际形象不论是对于国家内部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于国家外部影响力和吸引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家发展内部来看,良好的国家国际形象是国家平稳发展的有利内部条件。从国家外部来看,良好的国家国际形象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进而影响国家发展的稳定性和国际的认可度。

二、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文化内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刻也未放松过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象塑造的演进历史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经验。后面我们以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国际形象塑造的历史为全线作具体分析。

(一)历史上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文化内容

首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主要是围绕着“革命”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我们先后取得了大革命的胜利,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我们党在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中,向世人展现出来了一种“伟大、光荣且正确”[4]的全新民族与政党形象。特别是在我们党内出现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等问题的时候,我们及时通过延安整风运动,解决了党内存在的这一系列错误问题,完成了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自我革命,这也让“伟大、光荣且正确”的民族与政党形象得以确立并进一步巩固,更加地深入人心。“伟大、光荣且正确”也成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际形象的具体文化内容的体现。

其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是主要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制度创建”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在实践中,我们党先后完成了人民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国民经济的恢复等一系列伟大的历史性任务。最后,经过三年多的过渡期,我们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新的社会制度确定之后,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在那一段时间内也是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国际形象的文化内容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了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方面,我们依然沿袭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光荣且正确”的民族与政党形象的文化表述,并且用“最”这个限定词加以强调。第二方面,针对当时国内外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产生的一些新问题,我们党在国际形象的文化内容中更加突出强调了政治属性,指出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政党,这也是中国国际形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重要的发展表现之一。

最后,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生态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这种变化和转变,在文化方面变得尤为突出,文化在中国国际形象中彰显出来的地位和发挥出来的作用变得愈加凸显。为了有效地应对改革开放对于我们国家国际形象塑造提出的新课题和新要求,我们党主要从坚持和发展两个方面展开了相关的工作。第一方面,坚持过去历史时期中,中国共产党民族与政党形象的文化表述,进而保障了中国国际形象发展的稳定性。第二方面,结合改革开放之后的新趋势,我们开创性地将政党形象、中华民族形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创造出了一种“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5]的国际文化形象,中国人民的主体地位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民族与政党形象被进一步提出与强调。

(二)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文化内容

进入新时代之后,全新的时代背景给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从文化层面来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这也使得在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文化内容不论是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我们国际影响来说,都变成了一种愈发重要的因素。

首先,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成为了中國国际形象塑造的重要文化基础。“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提出的。这个概念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硬实力是通过强制等手段去达到目的,与硬实力不同的是,软实力更加重视通过非威逼或利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也就是一系列的非强制性的手段。过去我们的世界是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谁拥有绝对的硬实力,谁就能在国际社会上拥有领导权。但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它同时也是成为了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文化基础。

其次,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塑造国际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世界各国在文化软实力水平上是千差万别的,而这种差别在当下,直接表现在各国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强弱格局上。新时代各个国家对于国际话语权的争夺,可以说变得是日趋激烈,因为在现在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要是掌握了国际话语权,就等于掌握了国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哪个民族或政党要是掌握了国际话语权,也就意味着它掌握了国家对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再次,文化自信是中国塑造国际形象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可能会表现出高度的信心,并体现在文化实践中。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内容,相关文件明确规定,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正好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文化内容具体层面,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文化动力。

最后,意识形态工作逐步成为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有力文化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的工作。”民族与政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做得好不好,意识形态的阵地守不守得住,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际形象能不能塑造好的问题。

三、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文化路径

从中国国际形象塑造的历史角度分析,虽然我们党愈发重视从文化层面来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并且在近几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困难与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与困难突出表现在,我们现在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不匹配,导致我们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中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文化自信资源开发利用效能仍需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挑战依然艰巨。

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前文理论分析,从文化角度出发,对于中国国际形象塑造工作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抓住根源,加强对自身硬实力的建设。文化的基础是实践,国家国际形象的基础是国家的硬实力。所以要想从文化层面切实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国家的硬实力抓起。

第二,聚焦问题,建设融通中外的宣传话语体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在文化层面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我们对于中国故事阐述的力度不够。要解决此类问题,我们需要构建起一套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用中国的理论阐述中国的实践,告诉世界中国为什么能。

第三,迎合时势,运用大众文化扩大对于中国形象的国际宣传。大众文化自21世纪初在中国兴起之后,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现在大众文化已经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大势,对于中国国际形象的宣传完全可以借助这一文化发展的大势,通过大众化的宣传,不断提升民族与政党的形象水平,将国家国际形象中的文化内容融入到群众的生活之中,提升群众对于国家国际形象的认知程度。

[课题信息:2021年度芜湖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校级课题(WHDXKT202111)]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2] 执政党建设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46.

[3] 管文虎,邓淑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塑造新世纪党的良好形象[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1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612.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899.

(作者单位:中共芜湖市委党校 安徽芜湖 241000)

[作者简介:姚磊(1991—),男,安徽芜湖人,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助教,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牛艳秋(1991—),女,汉族,中共芜湖市委党校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教研部讲师,社会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国际形象国家形象
冬奥会对我国国际形象价值的提升
延安城市国际形象构建:由外宣翻译误译谈起
国家形象建设需谨防哪些认识误区
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道、势、术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浅析《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主义精神
外媒“眼”中的中国及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以英国每日电讯报关于中国人在英消费报道为例
杭州国际形象的社交媒体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