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感觉型心智障碍学生的美术活动成效研究

2022-04-19 14:08金荷花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术活动

金荷花

【摘要】心智障碍学生的感知觉和情绪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每个学生的状况又不一样。本案例中,小翁是一名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情绪起伏较大,且有一些过激行为问题的感觉型学生,结合艺术治疗中表现性艺术治疗层次架构(Expressive Therapy Continuum Model,简称ETC),设计美术活动。经过三个阶段的美术活动,基本达成个案感觉和动觉的整合,稳定了个案的情绪,同时也带给我们很深的反思。

【关键词】感觉;美术活动;心智障碍

一、个案背景

小翁,男,13岁,番禺区培智学校七年级学生。小翁四个月时在广州市儿童医院被确诊为发育迟缓,开始了一系列听统、感统的强化训练和治疗,并取得一定效果。经过三年治疗,进入普通学校上学,二年级时在广州市妇女儿童治疗中心被确诊为发育迟缓,五年级时因各种问题行为突出,转入培智学校。

二、问题行为概述

小翁三年级时开始幻想一种情景“解放军来了,小部队来了”,一边大喊,一邊自残(头撞墙,跺脚,打脖子),至少要持续30分钟才停止,也会有攻击他人(踢人、掐脸)的现象。转入培智学校之后自残的行为减少,撕扯衣服的行为出现且次数增多,一件衣服或者裤子可以整个撕开,打人的行为仍然存在。

小翁的日常表现是整个人慢悠悠的,日常行动都是慢悠悠的,下课常常溜达着上厕所、喝水,去上室外课时慢悠悠的跟在后面溜达,溜达时其所有的动作都是很有感觉的,没有任何动机,就沉浸在这种慢的肢体动作的感觉中。在班主任的课上表现比较正常(班主任主要是室内课,且对其比较严格),在其他课上喜欢东张西望,或者坐着发呆,在生活部(中午在生活部休息)喜欢到处溜达,不听指令(就好似没听到老师的指令一样),中午不睡,情绪容易激动,情绪激动时表现为全身紧张,双手紧握,且中午常常将衣服撕碎

三、问题行为成因分析

通过多方访谈以及对小翁成长档案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日常的观察可以得出,小翁问题行为的发生和小翁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本研究者在和小翁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后,对小翁进行了房—树—人测验,根据《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中儿童绘画发展阶段及《绘画心理评估与治疗》中的房—树—人绘画评估,对小翁的绘画分析如下:小翁的房子整个画面较小,表示其缺乏安全感。房子倾斜,表示小翁自我崩溃和无力感;房顶较小,且和房子是分离的,表示小翁充满幻想,大脑整合有问题;房子没有门,和外界的沟通有较大的问题。在画树的过程中,小翁反复描线,缺乏自我满足,有不确定感,内在较矛盾。画人时只有嘴,说明很重视嘴巴,也表示不成熟。在房—树—人画中都出现环绕的线条,表示个体较为情绪化。综上所述,小翁同学情绪化较严重,且自我整合不完整。

根据艺术治疗中表现性艺术治疗层次架构(ETC)第一层级来分析,动觉是和认知发展有关的,感觉是跟情绪发展有关的。小翁对接触到的外界的连接无法很好的在大脑中整合,且根据他的表现可以确认小翁是典型的偏感觉型的个案。所以想要帮助动觉和感觉整合有问题的心智障碍学生,我们需要给他们提供动觉和感觉双向的刺激,协助他们发展认知,调整和稳定情绪。

四、美术活动干预过程

针对小翁的这种情况,本次美术活动的干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觉往动觉转移阶段,本阶段主要是通过提供各种美术媒材,利用各种动态节奏的活动、音乐等让小翁从感觉的部分抽离,让他离开那些感觉,引导他用动的方式,提供给其自身更多的现实感(感觉型的学生其实跟现实有点脱节,一般存在幻想,这和绘画测验的结果也是相符合的)。第二阶段是稳定情绪阶段,本阶段主要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让小翁去探索自己的情绪,探索其自己的感觉对应到的情绪连结,对应到世界,让他理解自身整个的情绪反应或其目前的状态是怎么回事。第三阶段就是发展认知阶段,在本阶段中,小翁的感觉和动觉能够很好的转换,情绪也较稳定,这样他和周围的世界会有较好的互动和感受,那么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是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的。

第一阶段共设计5次活动,提供的美术媒材都是能较多的运用到动觉的。在活动中,主要是让小翁跟着音乐节奏进行活动,在感觉的基础上增加动觉,并觉察到增加动觉后的感觉。活动过程介绍:1.提供A3白纸、蜡笔,让小翁随着音乐的节奏在纸上作画,小翁能根据音乐的快慢和调的高低调整作画的速度、方向等。但是小翁很快就完成了画,也不愿意和研究者分享。2.提供轻粘土,让小翁玩轻粘土,做自己想做的东西,小翁慢悠悠的揉搓轻粘土,眼睛东张西望,表现的心不在焉。随后研究者开始放音乐,并变换音乐观察小翁的反应,发现小翁开始随着音乐节奏快慢玩粘土,在活动的后半段小翁不断的拍打、捶捏轻粘土,后开始问老师一些与活动无关的问题,对于研究者“你在做什么?看你拍打粘土好像很舒服、很开心的样子?”的询问完全置之不理。3.提供水粉颜料、玩具车、全开卡纸,让小翁用手玩水粉颜料,刚开始只是用手指玩,很害怕把衣服弄脏,一直不敢大胆的尝试。研究者建议可以用小玩具车车轮从水粉颜料上滚过然后在纸上滚动作画,小翁操作了几次,最后直接把小玩具车放一边,直接用整个手掌沾满水粉颜料在纸上顺着同一方向转圈,并且不停的增加颜色和颜料的量。4.研究者提供粗毛线、水粉颜料和A3素描纸,让小翁用毛线作画,但是小翁依旧直接用手玩水粉颜料,研究者建议可以用毛线来增加一些线条,随后小翁将毛线沾满颜料,在纸上弹、拉出线条,还将纸抱着毛线,后把毛线抽出来。5.提供报纸、手工剪、胶水给小翁玩撕贴,刚开始小翁要求用剪刀,后发现剪得形状难以达到要求,剪完又搓成团扔掉,最后直接用手撕,撕了很多大张的形状,接近下课时才开始粘贴,粘贴时只涂一点胶水,随意粘上。

第二阶段共设计4次活动,结合第一阶段的活动表现,小翁已经开始期待美术活动了,且考虑到小翁比较喜欢粘土和水粉颜料,故本阶段主要提供的美术媒材有轻粘土、水粉颜料。本阶段的主要活动是让小翁探索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让小翁辨识自己的内在感觉和外在情绪表现。活动过程主要是让小翁用粘土捏人像,把缺少器官的人像补充完整,给人像改变表情,用水粉颜料探索手掌等。在本阶段中小翁开始用粘土表现自己的经历,他会捏人像,然后用粘土搓成长条,贴在人像的头上,并告诉研究者这是因为头受伤了,用绷带绑好,后来证实小翁曾在四年级时打碎了家中的玻璃瓶扎伤了头部。最后一次玩粘土时还会跟研究者说自己做的人在吃拉面,边说边用粘土做条状,然后把粘土收起来说面条不够吃了,然后继续做。

第三阶段共设计4次活动,结合前两个阶段的表现,小翁和研究者的互动越来越多,美术活动参与的时间越来越长,每次下课铃响小翁还在继续自己的美术创作。本阶段主要提供的媒材是蜡笔/水彩笔,A3打印纸,在本阶段的活动中,主要是研究者和小翁共同作画,研究者会引导其画出自己的卧室(可以是想象中的卧室的样子,也可是现实中个案居住的卧室),画出自己的愿望,画出自己的需要,以及最后一次活动其心中想表现的事物。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研究者都会和小翁进行交流。在最后一个阶段中,每完成一部分的活动,小翁就会主动和研究者讲述这是什么内容,代表什么意义。在画自己的需要时,小翁已经能够将自己和研究者共同画的画串联起来了像讲故事一样讲述出来了。如老师画了一把伞,小翁就会加上雨和闪电,研究者在底部加上波浪型的水,小翁又在在右上角加上太阳。然后小翁这样描述:打雷下大雨,我们打着伞出门,没办法玩,然后就去休息,最后雨停太阳出来了。

五、实施效果

本次美术活动的实施效果主要是从美术活动过程、各学科课堂表现、生活部及家庭表现等几方面来评价。在美术活动过程中,个案从最开始花1—2分钟完成创作然后开始发呆或者东张西望,到最后一个阶段活动结束仍不舍得离开,时间上的延长说明个案由被动变主动,说明个案对美术活动的态度的一个转变。从美术活动的内容上来看,个案从刚开始尝试时的焦虑、担心,到能和研究者符合逻辑的共同作画,自主的探讨、交流所创作的作品,这是一个情绪日趋稳定,且认知自然发展的过程。根据班主任老师的反映,个案参加美术活动后常常会念叨星期几上美术活动,平时叫他做事也比较积极(很快答应,且答应时是很乐意的表情),打人的行为基本消失。撕衣服的行为消失,但是偶尔会出现楸衣服(把衣服一角拧的邹巴巴的)的问题。据生活老师反映,个案在生活部虽然还是不睡午觉,但是能听指令做一些事情,如帮忙巡查宿舍有哪些学生没睡觉,带能力差的学生去上厕所等。在家庭表现方面,由于个案和爷爷奶奶住,且每天由爷爷接送,问起个案情况时,爷爷的反映是一切正常,就是不怎么发脾气了。从这些方面来看,个案的感觉和动觉整合能力是有很大提升的,且情绪问题是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的。

六、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1.对个案问题的反思

本研究中个案问题的基本原因是心智障碍导致的感觉和动觉整合出现问题,从而出现较严重的情绪问题。除此之外,还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家庭因素,个案的父母关系紧张以致离婚,个案一直跟随爷爷奶奶居住,奶奶对个案较为宠爱,但是爷爷则不允许个案犯错,一旦犯错就会对个案进行体罚,导致个案有时情绪激动撕坏衣服时无法听从老师的劝慰,全身紧张并焦虑(嘴巴一直念叨:不能撕衣服)。长期与父母依恋关系的缺失,以及爷爷奶奶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个案犯错时无法接收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只知道犯错时要受罚,却不知道如何改正。久而久之,个案的情绪问题才越来越严重。

2.对美术活动过程的反思

在设计美术活动前,研究者花了近两周的时间和小翁建立关系,平时对小翁的需求积极关注和回应,能顺应小翁的要求聊其感兴趣的话题,但是研究者对于双方关系的信任程度是否达到了可以开始进行活动干预的程度的判断不够准确,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次活动,小翁虽有参与活动,但是应付的态度很明显的原因。

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由于研究者经验的缺乏,对于一些突发状况无法及时处理,如个案因担心弄脏衣服而不肯玩水粉颜料时,研究者没有及时读懂个案高层次的沟通需求,即弄脏了衣服回家要受罚的这一事实,故而无法及时回应个案、解除个案的担忧。对于活动过程缺乏变通,如因为时间关系仓促让个案完成创作等,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一种做法。

3.对美术活动效果的反思

美术活动的效果难以量化评估。虽然美术活动结束后通过对多方进行访谈,得知个案在参加美术活动后情绪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活动的效果难以量化评估,且可信度会遭到质疑。

在即将进行最后一次美术活动时,虽然有预告活动的结束,但是显然个案难以适应突然结束的活动,且活动的效果在活动结束后是否能够更好地维持,这是后续追踪研究的重点。

(二)建议

1.多角度评估个案

研究者認为为了确保个案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在收集个案资料时,应该涉及到个案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针对个案的某个方面来收集分析,这样对判断个案问题行为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影响。

2.活动以个案为主体

在进行干预前,研究者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不同阶段和层次的目标,但是个案的状态却不一定能够确保每次活动都顺利完成,这就需要研究者及时根据个案的状态对活动的目标、内容、时间等进行调整,而不是在活动时间即将结束时催促个案完成创作,这样会导致个案情绪的反复。故在今后的活动过程中必须做到以个案为主体,充分考虑个案的状态。

3.后期追踪有必要

在活动期间,个案的状态逐渐稳定,但是活动结束后个案的状态是否持续稳定,这是需要关注的,也是判断本次美术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利用美术活动对个案进行干预,目的是为了个案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状态,所以后期的追踪对于个案和研究本身都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美术活动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在美术活动中促进幼儿能力发展
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
浅谈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快乐分享,为美术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符号
农村幼儿园趣味性美术活动的实践探索
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研究
微媒体背景下美术活动策略研究
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