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吴正宪课例的小学数学教学启示

2022-04-19 13:12黄光琴
考试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学启示小学数学

黄光琴

摘 要: 吴正宪老师作为数学特级教师,其教学的策略、教学的思路以及思想等,是每一名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和参考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吴正宪老师教学书籍、具体课例的学习,总结了吴老师在教学中的语用特色、设问特色等,并基于吴老师的教学课例提出了自己的教学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吴正宪课例;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918(2022)08-0067-04

吴正宪,女,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从教三十年来,吴正宪老师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思想,促使她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激发。执教生涯中,吴正宪发表文章三十余篇,其中也包括专著,如《吴正宪数学教例与教法》《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对促进当代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基于提升自身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笔者借助互联网资源优势,观摩吴老师讲座、公开课、示范课等,认真学习其中的教学技巧和方法,拓宽自身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能力。文章中,笔者基于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课例,探索新形势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创新的路径。

一、 吴正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色

吴正宪作为数学教育领域的名师,其数学课堂有独有的特点。笔者在研究吴正宪老师课例的过程中,认真阅读了其关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书籍,如《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也借助“中国知网”搜集了与吴正宪老师的文献资料;借助“百度”等平台,观摩了吴老师多堂精彩课,例如《比的意义》《数的整除》《估算》《认识方程》。立足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在阅读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之上,总结归纳吴正宪老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特色如下:

(一)语用特色

语用,即语言运用,是交际双向基于一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话语表达、话语理解的活动。文章所指的“语用”,特指教学语用,是发生在教学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话语表达与话语理解的活动。教学语用的主体一般为教师和学生,语用的目的是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在研究吴正宪老师课例特色的过程中,笔者之所以要将“语用”特点作为首要的研究对象,源于语用是教学课堂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思想的必要工具,语用的质量决定教学质量。因此,在一堂课中,教师如何使用语言传递知识和信息,决定着最终的教学效果。那么,吴正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其语用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

1. 教学语境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境较为特殊,有语言环境和非语言环境之分。如学校的时空环境、校风班风、师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关系等。文章中,笔者探索的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语境特色,主要强调的是其在教学课堂上的“教学话语”,主要表现如下:

(1)语气。语气是情绪、态度、情感的表达方式。教师在教学课堂上的语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气氛,决定师生之间关系是否融洽,课堂教学是否活跃等。在教学课堂上,语气又分为语调和语气词:

首先,吴老师的语调特点。在教学课堂上,吴老师的语调可谓是非常有特色。她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能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与之相契合的教学语调,总是能够让孩子们满心欢喜地集中注意力听课,整个教学课堂可谓是热情洋溢。通过观摩吴老师的多个教学课堂,笔者认为:“稳健而舒缓”,是其教学语调的主要特点。其中,“稳健”体现的是吴老师上课时声音的稳重、从容、不慌不忙;而“舒缓”,则表现为吴老师在教学课堂中,语言是舒展的、平缓的,娓娓道来,能够给学生以轻松自在之感。同时,在教学中,吴老师总是能够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语调,如活泼的、欢快的、紧张的、高亢的等。

其次,吴老师的语气词。吴老师在教学课堂上善于用不同的语气词表达情感,强调重难点。自然的、充满童趣的语气词,总是能够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在教学课堂上轻松自在。同时,吴老师能够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独有特点使用不同的语气词。例如,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吴老师的语气是温柔的、充满爱的;而针对高年级的孩子,吴老师的语气是商量、是聊天。在教学课堂上,吴老师也比较善于运用语气词,如叹词、语气助词、语气副词等。以叹词的应用为例,叹词是表示应答、感叹的词语。在教学的过程中,吴老师对叹词的应用,能够让整个教学课堂充满了童真感,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吴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解“面积”的知识点时,一名孩子适时举起了尺子,吴老师当时的话语是:“哟,他举起来了。”是惊讶、是欣喜、是欣赏,一切都蕴含在这句话中。孩子得到了鼓励,教学气氛得到了活跃。

(2)节奏。在教学课堂上,节奏所体现的是停止或者是启动,是语言时间形式的表现。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语用节奏的快慢、强弱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应用课堂教学的气氛,也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最终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语用的节奏上,吴老师有两大特点,一是停顿,二是重音。

首先,停顿。所谓停顿,是语言表达过程中词句、句子之间的间隔时间,有生理停顿与语法停顿之分。吴老师在教学语用中,把停顿的技巧应用到了极佳的状态,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有效地传递了情感,活跃了教学气氛,整个教学课堂是积极向上的。例如,吴老师表达一句简单的话:“他比你们大32岁。”如果用普通的语速、节奏表示出来,这句话平淡无奇。但是,吴老师在表达的过程中,声音抑扬顿挫,且在“大”字的后面停顿了2.5秒,这一停顿,不仅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有效地让学生明白了吴老师表达的关键点。

其次,重音。重音是人们在语言表達过程中,针对某些词语会用比较重的音调,以起到强化作用。吴老师在教学用语中,对重音的把握可谓是淋漓尽致。如上述提到的“他比你们大32岁”这句话,吴老师将重音放在了“大”字,将轻音放在了“32岁”,这一强调,有助于让学生印象深刻。

2. 教学话语特色

观摩吴正宪老师的教学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吴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这源于吴老师拥有较高的教学话语素质,能够用孩子们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风格开展教学,富有魔力的教学话语,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纳和吸收知识。

(1)规范原则下的教学话语。吴老师的教学话语是比较规范的,无论是用词、语法还是语音都遵守了规范的原则。

首先,规范的语音。吴老师拥有一口“地道”“豪爽”的普通话,语音、语调规范、正确,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可以说:吴老师的语音在规范的基础之上又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如“你有啥事儿?”这句话乍一看,似乎不太适合出现于课堂之上,但出自吴老师之口,却独有一番风味。

其次,规范的用词。规范的用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数学作为一门具有较强严谨性的学科,规范的用词,是保持数学“理性”学科地位的基础。吴老师在数学课堂中在用词方面,是理性与幽默并存的,充分体现了吴老师拥有良好的数学知识素养。

除了以上两点,吴老师在教学课堂上的词语表达,充分遵循了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小主人”地位得到保证,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丰富的体态语言。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我们常说:一笑一颦皆传情,举手投足总表意。这句话告诉我们:情感的表达并不局限于口头语言,丰富的肢体语言也是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例如,一个人想表达自己很开心,或者是极度开心,如果仅仅用口头语言“我特别开心”,是很难真正地表达开心的程度的,但在这句话的基础之上,辅之以丰富的肢体语言,如眉飞色舞、手舞足蹈等,人们便更能够深切地感知其开心的程度。

吴老师在教学语用的过程中,一个最为主要的特点在于其肢体语言格外丰富,具体表现为:

(1)表情语言。吴老师的表情语言比较丰富,其眼神是温暖的、笑容是阳光的,总是时时刻刻温暖着学生。例如,吴老师在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时,她的表情是这样的:灿烂的笑容、充满期待与鼓励的眼神,表达的不仅是对孩子的信任,更表达了尊重。

(2)手势语。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手势,能够起到强化、描画事物、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等目的,同时还能够活跃教学气氛,为整个教学课堂增添生气。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比较善于运用手势语,如指示性的手势语、摹状的手势语、象征的手势语、情意的手势语等。例如,吴老师在表达“无奈”时,会耸耸肩、摊开双手;在表达“开心”时,会“手舞足蹈”等。丰富的手势语,不仅活跃了教学课堂,同时也有助于小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二)“设问”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设问”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更有助于强化师生互动,活跃教学气氛。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比较善于“设问”,将“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始终。

以《比的意义》教学课例为例:这堂课是吴老师2017年在山东济南执教的公开课,认真观摩吴老师这堂课的整个过程,总结归纳如下特点:

1. 教学环节设计

吴老师《比的意义》这堂课大致可以分为五个环节:一是导入环节,采取复习导入法,抓住核心概念引入课堂。例如,在课堂意识,吴老师展示了苹果和梨的教具:第一排1个苹果,第二排3个梨是,吴老师问:“根据黑板的图示,你知道了什么?”二是新知讲授环节,吴老师构建了三大步骤:归纳推理、深入探究和联系实际。其中,归纳推理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体会;而探究环节,则有助于帮助学生抽象“比的意义”;联系实际环节,让教学回归了生活;三是总结提升环节,吴老师引领学生回味表达感受,如“比到底是什么呢?”“你是怎样理解比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

2. 问题串的应用

吴老师在课堂上善于应用“问题串”的方式引领教学目标呈现。在《比的意义》这堂课中,吴老师以“比是什么”这一问题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与之关联的问题串。如“根据黑板提示,你知道了什么?还可以从什么角度说?”“每份的数量在变化,比是怎么变的?”“比号像什么?”“你能列举生活中与‘比’有关的案例吗?”“你怎样理解比呢?”,等等。所有的设问、提问,均围绕教学主题进行,不仅有助于促使教学目标实现,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思维导图的应用

吴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还比较善于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知识,同时也善于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知识。在《比的意义》这堂课教学中,在最后的“巩固提升”环节,吴老师在黑板中央贴了一个“比”字,然后提问:比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比的?现在,我请同学们上台,大家可以将自己对比的感受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黑板上,最终结果见图1:

这种发挥“集体智慧”设计思维导图的方式,有助于发挥群体智慧,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是什么。

二、 基于吴正宪课例的小学数学教学启示

在认真研读了吴正宪老师的相关书籍、专著,查阅了有关的硕博士论文,观摩了相关的教学课例之后,笔者深受启发:为什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如此活跃?为什么孩子们如此喜欢吴老师的课堂?为什么孩子们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把握课堂知识的要点?这一切,都与吴老师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作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基于吴正宪老师的课例,笔者深受鼓舞与启发。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阐述几点教学启示:

(一)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是教师改革创新教学课堂的关键。也许有人会觉得:笔者所谈论的“提高教师教学素养”不过是一句空话,但笔者始终认为: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素养直接关乎教学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吴正宪老师的课堂是“活”课堂?她能够用灵活的语言表达方式(无论是语用語言还是肢体语言),轻松地活跃教学气氛,传递信息和情感。为什么部分教师在教学课堂上是生硬的、古板的?这就与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有关。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笔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学习,从以下几方面做起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1. 锻炼口才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口才的重要性。好口才不一定能够确保好的教学质量,但没有好口才,一定不能有好的教学质量。好的口才,能够让教师恰如其分地传递知识、表达情感、鼓舞学生。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针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的状况,会自我开导地说:“我不是语文老师。”笔者认为:并非是语文学科才对教师的口才有要求,任何一个学科教师都应当将不断提高自身的口才作为自我修养的途径。

2. 丰富体态语言

除了口头语言表达,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善于像吴正宪老师那样,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如体态语、表情语、手势语、体姿语等。教师亲切、随和、爽朗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的体态语言,能够让整个教学课堂活跃而轻松,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能够让孩子们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学习。

(二)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

吴正宪老师在教学课堂上为什么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为什么每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都是如此娴熟?这一切都与吴老师充分的课前准备息息相关。作为一线数学教师,笔者向来认为:一堂精彩的课,一定离不开教师百分百的准备与努力。在一些教师眼里:小学数学的知识点比较简单,因此无需花费很多功夫。殊不知,要想将每一个知识点讲深、讲透,要想让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够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是需要教师花费很大功夫的。这一点,在观摩了吴正宪老师的课例之后,笔者认识更加深刻:唯有教师充分的教学准备、不断优化的教学设计、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方能实现推陈出新的教学效果。

1. 树立核心问题教学的整体意识

在《比的意义》一课中,吴正宪老师就有着较强的核心问题意识,整个教学围绕“比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都没有偏离课堂的核心问题。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樹立核心问题的整体意识,明确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无论是设计问题还是开展教学活动,都应当以核心问题为主线,确保课堂教学目标不发生偏离。

2. 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优化教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如立足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如导入环节、游戏环节、实践活动环节等。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必要的教具,以不断优化教学课堂,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3. 科学设问,活跃课堂

提问是强化师生互动、深化学生知识理解的有效手段。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科学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设计启发性、针对性、导入性的问题,强化“问题链”或者是“问题串”的应用,以问促思、以问促教,为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用案例说话:数学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再加工”(一)[J].小学数学教师,2018(7-8).

[2]孟晶,文定琪.数学课堂中师生对话分析——以吴正宪老师教学“平均数”一课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2015(23):29-30.

猜你喜欢
教学启示小学数学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口译大赛选手心理压力分析及教学启示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尊重差异 别样人生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