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创新路径

2022-04-19 06:00路俊迪
人文天下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理论学科

■ 路俊迪

20 世纪80 年代,新中国的文化产业开始萌芽。实践层面,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等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理论层面,法兰克福学派的《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批判理论》等著作传到中国,“文化工业与大众文化”开始被学界提及。2004 年,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专业正式问世,到如今已有18 年的历史,学科归属不明、基础研究不深的问题一直存在。2020 年,教育部公布《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交叉学科成为新的学科门类,中国传媒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暨南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将文化产业设立为“交叉学科”,但理论基础、学科底蕴不够深厚的问题仍然存在,研究方向众多导致就业不对口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深刻影响着文化产业学科的建制、研究与人才培养。在此背景下,笔者借鉴国内外学科建设经验,根据目前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文化产业学科建设概况

考察学界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化产业是一个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外共识,不过从微观来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高校间的学科建设情况差别较大。

(一)国外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

1.美国

美国虽然将其称之为“版权产业”,但相关文化产业学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市场为导向,与文化产业集群呈正相关,注重实践应用,招生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且专业主要分布在新闻与传播、艺术设计、人文、商业等学院,研究生具有更精准的细分方向,对技术实践与技术操作的要求较高。

2.英国

英国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专业主要分布在传播、艺术与文化学院,本科注重通识教育,硕士细分研究方向,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注重学研结合与实践探索,学科交叉情况成为师资选择的重要参照标准。

3.欧洲地区

与英国不同,瑞典、丹麦等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产业继承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传统,重视理论研究。在专业设置方面,文化产业大都设置在人文、传媒与艺术学院,强调文化内涵,且在教育过程中把公共文化放于重要位置,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4.亚洲地区

亚洲文化产业起步较早的是新加坡、日本和韩国,其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高度一致,且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新加坡以艺术设计为主,日本以动漫为主,韩国则以影视为主。教育从通识到专业,根据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课程,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5.国外学科建设总结

国外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一是实践应用型,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以市场为导向,招生层次、课程设置都与市场紧密相关;二是理论研究型,以欧洲国家为代表,继承文化批判传统,重视文化的内涵与素养,从理论源头出发,形成“文化资本”“产业价值”“创意城市”“知识产权”等许多理论;三是战略导向型,以亚洲国家为代表,不管是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还是为战略服务形成的国民产业,都能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依靠政策驱动,培养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也有一些共同点:一是产学研结合,由于文化产业涵盖范围广、实践性强,业界与学界联系紧密;二是重视人才培养,韩国建立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库”,日本有很多专门开设动漫专业的大学,动漫与美术教育在全球领先;三是作为交叉型学科进行研究。不管是亚洲还是欧洲,文化产业都没有明确的学科归属,而是基于其产业的广泛相关性与历史文化渊源设于不同学院之下,以传媒、人文与艺术学院居多,这虽然有利于通识教育的培养,但对于学科管理来讲,定位不够明确,专业方向也不够清晰。

(二)中国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现状

中国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开始于20 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允许一部分学校开展文化产业学科试点。二十多年来,从上海交通大学1993年设立“艺术事业管理”,到2004 年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云南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先后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再到2018 年,全国共有212 所学校开展了文化产业相关学科与专业的建设。同时,研究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仅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研究生院、研究基地获批,文化产业年会、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推选等有影响力的活动和比赛也体现出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带头人和文化产业研究转化成果。

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理论层面,向勇从理论发展谈到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对策,“一种是将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置于传统学科的分类之下,另一种就是将文化产业学科作为一个学科群来建设”;尹鸿从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两方面出发,提出了“文化产业管理学”“文化产业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细分;金元浦、范周、陈少峰等学者皆在论文中表达过对“建立文化产业一级学科”的支持。综合目前既有文献,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大致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从交叉型学科的属性出发,研究文化产业一级学科和学科群的建设;二是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目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三是从国内外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的状况中总结出国外学科建设的经验。

在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实践层面,由于文化产业的学科交叉性与研究的多视角性,目前学科主要挂靠在具有相关研究背景的学院与一级学科之下,研究视角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于艺术学视角,如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依托于原有的艺术学理论与音乐、戏曲、美术、雕塑等相关艺术学科进行建设,师资背景多为传统艺术类学科;二是基于经济与管理学的视角,使文化产业向文化管理、艺术管理、公共文化管理、体育产业管理等方向发展,比较典型的是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和天津体育大学等体育类院校,师资多来自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三是基于新闻与传播的视角,在新闻与传播或广播电视学科之下设文化产业专业或研究方向,比较典型的是具有深厚传媒底蕴的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研究者多来自传媒经济学、广告学、传播学等领域;四是基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结合周边的文化特色,形成的文化研究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的历史学院与国学院,山东大学的文化遗产研究院,以及西北大学的中华文化研究中心等。

二、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重大战略与政策息息相关,但在学科建设方面存在着理论建设滞后、学科归属不明、师资队伍不够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基地等问题。

(一)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应用理论研究滞后

理论建设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个方面。国外对文化产业理论研究较多,形成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研究理论,以及“社会发展”“文化资本”“文化霸权”等多方面的理论体系。中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的概念和分类、文化产业的宏观管理以及文化产业的经济业态等。一方面,基础性理论研究较少,学者们大多承接西方已有的文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细化,虽然也涉及文化产业的溯源、发展等,但缺少本土的系统理论框架,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较少;另一方面,应用型理论研究存在严重的滞后性,以跟随国家政策导向或由某一热点问题进行规律性总结为主,大多由成功案例补充成为创新理论,很难走在实践应用的前沿,对行业实践的指导意义较小,既有的理论不能及时有效解决时新的重大问题。

(二)学科归属不明,师资队伍不够专业

文化产业目前的学科归属并不明确,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1 年度课题指南》里,文化产业相关课题被置于“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管理学”等学科之下;在《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指南》里,文化产业的相关课题大多被划在“综合”类目之下。即使2020 年教育部将“交叉学科”归为新的学科门类,很多学校也将“文化产业”划分为交叉学科,但其能否上升为一级学科,如何进行建设,如何制定学科规则等尚不明确。

师资队伍不够专业的问题也一直存在,一方面,很多文化产业的研究者具有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背景,仍然用原有的学科范式进行研究,偏于传统的社会研究与文化研究方向,缺乏经济思维与产业思维;另一方面,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专业能力强且具有学科融合背景的师资缺口较大,尤其文化与科技融合方向的人才少之又少,很多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对真正前沿的科技缺少充足的认识与实践,教学弊端逐渐浮现。

(三)人才培养缺乏实践基地,离业界较远

文化产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产学研一体化的口号也呼吁了很多年,但仍面临着三方面的困境:第一,由于实践型师资弱,学生的课程设置偏重理论层面,对真正的实操项目知之甚少,虽然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但与就业市场的匹配度仍然较低;第二,虽然也有实践型课程与作业,学校也有合作研究基地,甚至是国家级基地,但很多实践仅仅停留在“参观调研”和“做方案”的阶段,所做的方案缺少真实数据与田野调查,“大而空”成为常态,难以落地;第三,许多理论研究本就滞后于行业实践,理论型研究方向的学生无法进行实践检验。

这些不足在就业时逐渐暴露,首先,文化产业所学的课程较为宏观,研究方向很多,但不够专、精,在就业时面对影视、广播、旅游等细分专业的学生竞争力不足;另外,很多学生在面试时没有“实际作品”,天马行空的策划太多,真正落地的太少,大部分学生缺乏实干经验,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劣势。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20 年发起的《疫情对文化产业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影响》的调查中,有43.01%的学生认为,文化产业就业形势严峻,专业对口的工作很少;34.41%认为就业形势一般,对找到合适工作的信心不足。也就是说,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共有77.42%的比例认为文化产业就业形势并不明朗。

三、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路径探索

结合前人对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研究、笔者对212 所高校的学科调查以及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现状,将以学科集群建设为主线,以因校制宜、师资队伍为支撑进行阐述。

(一)视角转换:一级学科与交叉性的学科群相结合

根据我国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实际状况,采取一级学科建设与交叉型学科群建设相结合的方法,打散既有的专业设置,以一级学科为主,辅之以多学科交叉培养。一方面,建立文化产业一级学科,根据院校特色、相关产业的发展将管理类、艺术类、文史类研究方向置于文化产业之下;另一方面,建立文化产业交叉学科群,在传统的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基础框架之下,形成各学科互相依存的学科群。具体而言,在文化产业一级学科建设方面,考虑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学科建设较为成熟,可以授予其一级学科,下设“文化策划”“艺术与产业管理”二级学科,文化策划下设文化市场、文化项目策划等专业,艺术与产业管理下设制片管理、剧院管理、演艺管理等产业管理类专业。

在文化产业交叉学科群建设方面,笔者以现行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和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单位(不含军队单位)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分文化产业学科的布局设想(如表1 所示)。

表1 文化产业学科的布局设想

第一,在“01 哲学”目录的一级学科“哲学(0101)”的二级学科“中国哲学(010102)”之下,设立“文化理论研究”专业,研究中国文化与文化产业理论的溯源与流转,一定程度上补齐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的短板。

第二,在“02 经济学”目录的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0202)”的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020205)”之下,设立“文化产业经济学”专业,研究经济学原理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在二级学科“国际贸易学(020206)”之下设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为中外文化贸易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在“03 法学”目录的一级学科“法学(0301)”的二级学科“民商法学(030105)”之下,设立“文化政策与知识产权”专业,实现文娱行业的版权保护、商标保护理念与知识的普及;在一级学科“社会学(0303)”之下设“文化社会学”专业,系统梳理社会变迁过程中文化的变迁、传播、分化、冲突等,丰富文化产业发生、发展的基础性理论框架。

第四,在“05 文学”目录的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0503)”的二级学科“传播学(050302)”之下,设立“文化传播”专业,包含影视传播、全媒体传播等的研究,一方面,筑牢文化在国内全媒体传播的基础,实现多方位、多形式、多媒体、多元化传播;另一方面,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赋能。

第五,在“06 历史学”目录一级学科“中国史(0602)”之下,设立“传统文化研究”专业作为二级学科,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历史、现状与创新性转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多元化保护与开发。

第六,在“10 医学”目录的一级学科“中医学(1005)”之下设立“中医文化研究”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将中医知识积淀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进行整理和传播,从目前研究来看,中医文化传播不管在内容创意还是媒体平台上都存在短板,需要尽快补齐。

第七,在“12 管理学”目录的一级学科“公共管理(1204)”之下设立“公共文化管理”专业作为二级学科,将目前现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治理等纳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公共文化管理政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公共文化服务效率等的体系。

第八,在“13 艺术学”目录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1301)”之下设立“艺术文化学”专业二级学科,对艺术起源和发展、艺术的各个文化类别等进行系统梳理,并关联艺术产品交易、艺术产业化的实务,探索艺术向外扩展的可能性。

(二)配套支撑:因校制宜,培养多元师资

1.因校制宜:划分培养层次,考虑在地特色

在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方面,高校需要划分层次,打破既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规划体系。第一,本科期间以通识教育为主,重视文史哲基础和文化产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并广泛接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积累足够的对专业底层逻辑的认知。第二,硕士阶段将学术型与应用型硕士分开培养,细分专业与研究方向,目前很多高校虽然分了学硕与专硕,但是课程设置与导师制度基本相同,目的性不够明确,学术型硕士应该更加重视文化产业理论的研究与丰富,应用型硕士则应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文化产业实战,增强方案的“落地性”,为进入就业市场做准备。第三,应进一步区分学术型博士与应用型博士培养方向,学术性博士以完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前沿理论为主,努力形成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理论体系,对文化产业实践提供指导;应用型博士则需要将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实践成果转化,可以吸纳一批具有工作经验的专业博士,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同时,各高校还要考虑既有的学科底蕴与院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特色,以山东为例,山东有200 多处文化遗址,有着“齐鲁文化”“孔孟之乡”的资源和美誉。一方面,可以根据地域、特色文化等划分研究板块,山东大学可以更多研究济南的泉水文化、楹联文化,中国海洋大学重点对海洋文化追根溯源,寻找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实现从历史溯源到当代创新的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加强对文化的细致深挖与多路径探究,很多院校谈到儒家文化便只关注孔孟,进行礼仪的再现与《论语》的诵读,实际还有许多特色元素值得深挖,如儒家礼乐中的对话作品、表演作品,可以进行沉浸式文旅、文博展览、舞剧等艺术表演方向的跨媒介开发。

2.师资队伍:培养多元师资,加大实践型人才引入

在师资培养方面,一方面,对既有的专业学者进行分层布局,“50 后”和“60 后”完成了对文化产业学科的界定与初步建设,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应积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做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性的把关;“70 后”和“80 后”是跟随国家政策与时代发展而成长,应继续加强国家文化产业实践型应用的研究,重视调研的深入和对学生的培养;“90 后”青年学者进入学科建设行列不久,但大都接受过专业的文化产业教育,带来的多元化视角与研究方法十分可贵,要加强国内外、校内外交流,大胆尝试前沿课题,完成好时代答卷,逐渐形成学科认同感。

另一方面,加大实践型人才的引入,文化产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国家文化政策的制定,还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真正实事求是、坐得住冷板凳、俯得下身去调查研究的人深度参与进来。因此,要破除“唯学历论”,引入一批行业实践导师,真正参与到授课与实践指导中来,手把手带领专业学生“调查市场”“落地方案”。同时,对于融合性较强的研究方向,也可以考虑与文博、旅游管理、公共管理等专业协同培养,扩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

结语

从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至今,世界已经进入“后全球化”时代。我们面临着更加激烈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国亟需制定文化的全球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文化产业作为国内各产业、各业态、各行业的凝聚形态,在国际竞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攘外必先安内”,我们急切地呼唤着文化产业学科体系在国内的构建与完善,为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理论学科
三亚学院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作品精选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南宁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