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组织优势 用好脱贫经验

2022-04-19 05:15朝阳市委组织部
共产党员(辽宁) 2022年6期

文/朝阳市委组织部

朝阳曾是全省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脱贫攻坚期间,朝阳市坚持党建引领,为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注入了强劲动力。自转战推进乡村振兴以来,朝阳市按照党中央及省委的部署要求,发挥优势,总结经验,压责任、配班子、打基础、强产业,切实用高质量党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持续压实责任着力构建系统衔接体系

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抓责任体系衔接。全面压实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责任,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继续实行市县乡三级党政主要领导抓乡村振兴双组长制,实现领导干部包脱贫县、脱贫村全覆盖,同时建立市委常委乡村振兴联系点,推动形成包扶工作大格局。二是抓工作机构衔接。市县乡三级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导和工作机构,市县两级成立乡村振兴局,特别是在市委组织部成立乡村振兴科,具体负责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三是抓工作举措衔接。聚焦村党组织书记队伍、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等重点,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为主题连续6 年开展拉练观摩,形成示范引领、比学赶超的良好效应。四是抓考评机制衔接。市委制定乡村振兴“5+1”系列考评办法,完善常态化督导机制,深化“五个一批”奖惩举措。2021 年以来,提拔363 人,表彰先进集体394 个、个人875 人,约谈16 人,树立了以乡村振兴实绩论奖惩的鲜明导向。

2021 年4 月,朝阳市双塔区对新任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专题培训

持续配强干部全力打造过硬人才队伍

树牢强基导向,坚决把熟悉“三农”工作的优秀干部人才集聚到乡村振兴一线。一是配强敢担当、能干事的班子。高质量完成乡镇换届任务,乡镇党政班子平均年龄降至39.6 岁,其中35 岁以下的乡镇党委书记占10%以上,熟悉乡村振兴工作的干部占到64%以上。特别是择优选配257名“五方面人员”进班子,极大地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二是选优讲奉献、敢作为的驻村干部。坚持“选硬人、硬选人”,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选派方案,市委书记提出具体选派要求,全市选派35 岁以下干部678 人;选派有涉农专业技术特长和农村工作经历的干部880 人。强化管理,第一时间组织市级重点培训、县级全员轮训,定期督导工作,随机抽查通报,确保1716 名驻村干部人在、心在、状态在。三是引育层次高、本领强的人才。创新开展“千名专家进园区”活动,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吸附作用,柔性引进大学院所高层次人才749 人,新增项目72 个、转化成果90 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935 人、农业经纪人270 人、农民技术员1348 人、农村电商1191 人,开展技术培训服务1.2 万人次。

持续夯实基础筑牢乡村振兴战斗堡垒

朝阳市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水泉镇南亮子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

坚持以“整乡推进、整县提升”示范县乡创建活动为契机,扎实推进“五个基本”建设,积极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是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村“两委”换届后“一肩挑”比例达99.6%;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3 岁,较上届下降4.7 岁;村党组织书记100%有长期稳定致富项目,“企业家”村党组织书记达429 人,占31.9%。二是推进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转化升级。将155个村列入整顿范围,重点整治集体经济不强、产业基础薄弱、换届信访矛盾突出等问题,动态管理、分类施策,目前已全部转化升级。三是构建“三联三促”工作机制。按照“村党支部联经济实体促提升、党小组长联大场大户促壮大、党员联农户促致富”的要求,划分网格7849 个,确定网格员2 万余人,指派党员联系农户2.5 万户,打造“行政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升级版,实现职责定在网格、服务送到网格。四是开展基础保障达标提质工程。坚持以党建赋能阵地、以规范促进提升、以保障夯实基础,筹措专项资金5 亿元,推动全市1343个行政村活动场所全部提质升级。克服市县财力困难,实现村干部基本报酬全部超过省定标准,激发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力。

持续发展产业全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发挥党组织优势,培育和壮大农村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全面推行“党支部+经济实体+农户”模式。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产业园、光伏电站等经济实体2000 余个,创建党员致富带富示范基地171 个,推动村集体与1万余个农户建立联结机制。二是用好用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累计争取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奖补资金3.58 亿元,推动494 个村产业发展实现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新格局。三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为龙头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强力推进乡镇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2021 年以来实施500 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131 个、完成投资31.3 亿元,为乡镇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0 年年末,全市各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2021 年集体经济收入10 万元以上的村达60%以上,打造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经济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