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弥曼:年轻人最应该追的星

2022-04-19 09:44文/牧
初中生世界 2022年13期
关键词:化石瑞典

文/牧 原

2021年7月2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发布公告,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7336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以表彰中国古生物学家张弥曼取得的杰出成就。青年时代的张弥曼原本立志学医,却误打误撞地开始接触古生物学,一路成长为中国四足动物起源研究的奠基人。她持续地工作,为早期脊椎动物演化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战火纷飞的童年,早已埋下努力读书的壮志

张弥曼的父亲张宗汉是浙江绍兴嵊县(今嵊州)黄泽沙地人。他本是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多亏了族人的资助帮扶,才能读书。就这样,张父一路苦读,赴芝加哥大学医学院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成了一位生理学教授。

张弥曼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幼时就跟随父母一路从南京逃难到了重庆,后又辗转到了江西。战乱结束后,张弥曼一家才回到了家乡,父亲也进入医学院工作。少女时代的张弥曼经常穿过解剖室,到父亲的办公室喊他回家吃饭。一来二去,她对解剖尸体的过程习以为常,偶尔也会自制工具学着解剖蚯蚓,并早早立下了将来要学医的志向。

高考前夕,一位学姐突然找到张弥曼,动员她报考地质专业。“去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学姐的慷慨游说下,张弥曼热血沸腾,不顾母亲的反对,填报了地质专业。两个月后,她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带着母亲赶制的厚棉袄,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北京地质学院。

时隔多年,张弥曼依然记得报到那天教学楼外挂着的那副对联,上面写着“欢迎你,戈壁滩上的开拓者;欢迎你,岩石洞中的找宝人”。虽然对地质学一无所知,但这副对联激起了她的雄心壮志,鼓励她在此后的日子里不计得失,一往无前。

同古鱼类“先婚后爱”,为了梦想一直“在路上”

入学不久,因为成绩优异,张弥曼被派往苏联留学,学的是晦涩难懂的古生物学。五年后,她学成归国,被分配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此后十几年,张弥曼的岁月都铺洒在了寻找化石的路上。

要寻找化石,就要去野外作业。张弥曼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路上。三十几个人的团队里,只有张弥曼一个女同志。大家都用扁担挑着衣物、被褥、炊具和工具,行李加起来超过30公斤,有时候一天得走40里山路。

有一次,她去横店考察,因为阴雨连绵,夜间只能借宿在乡村潮湿破旧的阁楼上。阁楼里非常憋闷,没有床铺,她只好在地上堆些稻草和旧棉絮充作“床”,辛苦工作一天后,也没有条件洗澡。张弥曼就这样凑合了40多天,回家后,身上已经长满了疥疮和虱虫。还有一次,她去缙云附近的磨石山考察,晚上借宿在小山村废旧的祠堂里。祠堂里布满灰尘,闷热异常。张弥曼好不容易睡过去,忽然感觉有什么东西爬到了脸上,睁眼一瞧,居然是两只大老鼠……

虽然环境艰苦,张弥曼却不以为苦,也从未抱怨过什么。她说:“这么多搞地质的,只有我有机会研究古生物学。我跟古鱼是偶然遇见,属于‘先结婚,后恋爱’,但我对它一往情深。我能自己采集化石,修理化石,给化石拍照,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这是莫大的幸福。”

通过分析地层中的化石样本,结合对东亚地区古鱼类演变规律的研究,张弥曼提出含油最丰富的地层应该在距今1亿年左右的晚白垩纪时代。经过一系列推理,她认为山东的一片地区应该被海洋覆盖过两次,因此其成油地质时代与普通油田不同。这一观点,为胜利油田的顺利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女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在生物界有个困扰大家百年的难题:到底是哪一条鱼儿率先“走”上了陆地,最终演化成了四足动物?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张弥曼申请到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做访问学者。去瑞典时,她随身携带了一块从中国云南曲靖出土的泥盆纪早期杨氏鱼化石。

在瑞典,张弥曼每天工作到凌晨四点,回宿舍小睡几个小时后,又会回到实验室工作。因为废寝忘食,她也成了瑞典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里的名人,大家都喊她“不睡觉的中国女人”。正是这位“不睡觉的中国女人”,用瑞典斯德哥尔摩学派的经典方法——“连续磨片法”,对自己带的杨氏鱼化石进行内部结构的研究。连续磨片法是一种极为费时费力的研究方法,但其准确性极高。张弥曼以每次磨掉大约50微米化石表层的极致毅力,将2.8厘米长的杨氏鱼化石连续研磨、描图,在两年时间内精确绘制出540多幅图纸,最终得出了“杨氏鱼没有内鼻孔”的颠覆性结论。

张弥曼提出的结论,直接挑战了瑞典科学家雅尔维克的观点,而雅尔维克是张弥曼的导师,师徒俩吵得不可开交。有人甚至担心这会影响张弥曼拿学位,她却不肯退让。“学位不拿就不拿,要不然还做什么科学?”

后来,张弥曼还是拿到了学位,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她的观点是对的。因为严谨耐心,肯下苦功夫,张弥曼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一位一起工作过的科学家评价她说:“她从不越出证据说话,所以当她说什么时,你就信。”

2016年,张弥曼凭借自己的学术成就获得了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张弥曼“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的称号,以表彰她在古生物学界做出的杰出贡献。

在颁奖仪式现场,张弥曼院士首先用中文简短发言,然后以英文进行演讲,同时还使用了多种不同语言对导师、同事、家人表达了感谢。其优雅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广博的学识多次赢得热烈的掌声。外媒盛赞其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东方女科学家”。

拿奖后不久,央视文化节目《朗读者》邀请张弥曼担任特别嘉宾。在节目中,她回顾起自己在田野中的工作过往,轻描淡写地说起用汤锅煮虱子,以及3个月无法洗澡的经历,开玩笑说自己就是一个“对生活没什么要求的女性”。董卿忽然问她:“我们的化妆师说,今天为您化妆时,您告诉她,这是您第一次化妆,对吗?”“是的,这是82年来第一次。”“但这一点都无碍于您的优雅。”董卿发自内心地评价道。

毋庸置疑,这位对生活没什么要求的女性,就如同那颗明亮的“张弥曼星”一样,永远闪烁在星空中,被世人所仰望。

猜你喜欢
化石瑞典
哇,化石
瑞典没有“剩宴”
恐龙是怎么变成化石的
古老的瑞典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第三章 化石大作战
化石
深不见底
冰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