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福特:德国的“中国小镇”

2022-04-20 18:32Su0709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狂欢节福特皇帝

Su0709

在德国巴伐利亚州的纽伦堡和慕尼黑之间,有一个名叫迪特福特的小镇。“迪特”意为人民、大众,与其国名“德意志”同源;而“福特”指的是拥有平浅河床且易涉水而过的小溪道路。两者皆源自古高地德语,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民众的溪道”。

的确,迪特福特镇位于巴伐利亚州上普法尔茨行政区诺伊马克特县,坐落于美丽的阿尔特米尔河谷,背靠俊秀的山峦与葱郁的森林,溪流轻缓悠然,河谷幽静秀丽,古老的小城点缀在岸边,还有精美的教堂静立其间……

然而,真正吸引游客前往的,并不是小镇远离俗世的田园风光,而是这里浓郁的中国味道:迪特福特仅有6000多居民,个个高鼻深目,具有典型的欧洲人模样和纯正的日耳曼血统,可他们却自称“中国人”,还把中文定为官方语言。小镇居民对中国文化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中国狂欢节”,节目中甚至有“皇帝登基”。

迪特福特镇面积仅约79平方公里,从表面上看,它和巴伐利亚州其他大大小小的城镇没有什么区别,可当人们真正来到此处,才会发现别有洞天——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中国城”。

在小镇的入口,立着一块古朴的石碑,上面用德文和中文两种语言赫然注明着“116°25’,39°55’,距离北京天安门7698公里”。往小镇里面走,市政厅门口矗立着一座“清朝官员”的喷泉雕塑。“官大人”头戴尖顶帽子,撇着八字胡,昂着头,挺着肚子,张开双臂,瞪着眼睛注视着来往行人,笨重却又不失可爱。他的底座上写着汉字并附有一些装饰花纹,肚子里不断涌出一股股清泉,旁边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迪特福特——巴伐利亚的中国”。这座喷泉始建于1962年,饱经岁月的风霜,如今成为小镇的地标,当地人亲切地把它叫作“中国人泉”。

继续往前走,各种写有中文条幅和招牌的店铺映入眼帘,肉店叫“中国肉店”,面包店叫“中国面包店”,里面出售新鲜的中国甜甜圈和椒盐卷饼。还有红色的灯笼、复杂的中国结、龙形的彩灯、名为“气功”的街道……层出不穷的中国元素充满整个小镇。高鼻大眼的面孔下,一句“你好”总是很流利地说出口;餐桌上,人们熟练地捏着筷子,大快朵颐;镇上不仅修建有许多中国博物馆用以陈列和展示各种中国文化藏品,还开办了汉语学校,教授学生太极和气功课程。尽管绝大多数当地人仅略识几个汉字,也无法用中文对话,但他们却发自内心地喜爱着中国文化,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中国人”——还把中文定为自己的官方语言,成为欧洲唯一一个把中文当官方语言的地区。

那么,迪特福特为什么会被称为“巴伐利亚的中国”?生活在这里的人又为何如此喜爱中国文化呢?

相传,早在好几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跟中国有了贸易往来,一开始人们只是喜欢中国漂亮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优质的茶叶,于是便用当地的白银、手工艺品进行等价交换。后来,随着双方交往的深入,这里的居民渐渐迷上了中国文化。起初,大家还只是简单地模仿中国人的穿衣打扮,慢慢地,他们也用上了筷子,吃起了米饭……甚至过上了中国的春节,最后干脆宣称自己是“巴伐利亚州的中国”,彻底地做起了“中國人”。

迪特福特与中国的联系,也体现在真实历史的丝缕细节之中。关于“中国”一词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1860年德国的一张挂历上,当时迪特福特的居民就被称为“中国人”。1869年,在艾希施泰特公报上,刊登了一篇科学文章,文中迪特福特被称作“中国城”,同年的官方文件里也称其为“中国区”。自此,迪特福特与中国的渊源至少已有160多年。

根据传统,每年2月在迪特福特都会举行狂欢节。这个原本有宗教意味的节日被称为“肥胖星期四”,是斋戒开始前大吃特吃、纵情狂欢的时段。1928年,迪特福特人在这个节日庆典的狂欢里,第一次加入了中国元素——16名吹奏班的乐手首次穿着唐装、长袍进行公开演奏。后来纳粹德国期间,战乱纷争使得小镇失去了狂欢的劲头,直到20世纪50年代,当地百姓才恢复狂欢节的传统,并且每次都有“中國人方阵”参加。到了1954年,组委会和市民第一次选举了一名“中国皇帝”。从那以后,迪特福特的狂欢节改头换面,变成了真正的“中国狂欢节”。

每年的“中国狂欢节”,迪特福特人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热情。人们从前一年的10月就开始准备,例如制作服装和道具。很多妈妈会聚在一起,为孩子们专门缝制花哨的戏服,用于节日时穿戴。狂欢节前一天,居民会用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饰品装点自己的住宅——家家户户贴上春联、窗花、“福”字和“喜”字,还有的人则在窗外悬挂上红灯笼以及印有中国龙和汉字的彩旗,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狂欢节当天凌晨,城郊的一家中餐厅率先传出响亮的庆祝歌声,宣告节日开启。随即,数十名当地人扮作小丑,身着皮背心,头戴红色假发,脸上画满彩绘,喧闹地穿过小镇,当地人管这叫“Weckruf”(“叫早”)。小丑们身负重大的职责——唤醒所有人,正式为狂欢节拉开序幕。凌晨2点,有的人吹起小号、长号和长笛,有的敲着军鼓,其中两人推着一门巨大的古董双管大炮,毫不客气地把小镇的居民从酣睡中震醒。接着,孩子们穿上五颜六色的服装,兴奋地叫嚷着:“今天我们都是中国人了!”很快,大人们也被欢快的气氛感染,门窗一扇扇被打开,街上迅速变得热闹起来。

上午11点,小镇内禁止车辆通行。下午2点,准时开始盛大的化妆游行。50辆造型夸张的花车串成长龙从城市的中央广场出发,表演者方阵伴随着音乐和舞蹈而行进。街头挤满了当地居民和慕名前来的游客,大部分人都将自己打扮成想象里的中国人模样:明黄色外袍上写着的方块字、竹编的斗笠、蒙古风情的厚棉袄搭配毛绒的帽子……大家装扮成朝廷大臣、皇妃、护卫等不同角色。队伍的最后,身披龙袍的“皇帝”由一条中国巨龙牵引,坐在八抬大轿上,“太监”们簇拥在周围,“御林军”在前方开道,在众人的欢呼喝彩声中巡视全城。

从1954年狂欢节首次出现“中国皇帝”起,至今已有11位皇帝在迪特福特成功“登基”。这些皇帝不是民众推举或考核评选出来的,而是通过砸金蛋的方式随机产生。皇位为终身制,但不可世袭,每个皇帝都有特定的“封号”,映射着各自真正的职业或名字。其中最著名的一位皇帝“封号”凯撒,是当地的美发师,从1975年到1999年,他一直是狂欢节的领袖,他去世后,在2000年的狂欢节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皇帝。

到了下午4点,游行队伍返回主会场,侍从们举着“祥龙戏珠”的旌旗列于两侧,皇帝则在礼宾大臣、内务大臣等引导下走上代表“金銮殿”的主席台。此时市长将作为大官吏宣布皇帝登基,并宣读“致臣民书”,祝福国泰民安。当“巴伐利亚中国国歌”奏响,雄壮、激昂的音乐与锣鼓、鞭炮齐鸣,人群载歌载舞,一片沸腾。

“Kille Wau,Kille Wau,巴伐利亚的中国帝国,今天世人都知道你的存在,它坐落在美丽的阿尔特米尔,你羡慕地看着我们……”直至夜深,欢乐的人群也不会散开,人们在餐馆里举杯畅饮,狂欢至凌晨。

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而迪特福特的“中国狂欢节”,无疑是最具幽默感也最让人开心的一种了。

猜你喜欢
狂欢节福特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福特领裕
福特EVOS
女皇帝
蔬菜狂欢节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巴西
动物狂欢节
葡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