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创意摄影

2022-04-20 20:02袁雅琨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线条摄影建筑

袁雅琨

多年前,我购买了人生中第一台可换镜头相机,是尼康的一台残幅单反,但大多数时候,我出远门时才会带上它,拍摄题材也仅是简单记录旅行的过程,没有投入更多的创作理念。直到2017年,我的相机换成了一台全画幅单反,偶然的机会,我用它拍摄的一组以重庆为题材的照片,在某个大型平台的摄影比赛上获得了冠军,这对我产生了莫大的激励,也正式开启了我的城市建筑拍摄之旅。

“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我很喜欢贝聿铭先生的这句话,正是因为这个信念,我能够走过一座又一座城市,去找寻自己心中的建筑,并通过摄影和适当的后期,实现我脑海中对建筑的二次构筑。

相对于大部分摄影题材来讲,城市建筑的摄影是不受客观因素限制的,它的特点是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但想要拍好城市建筑,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有长期的审美沉淀,三者缺一不可。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身边建筑的结构和几何元素,就一定能发现很多适合创作的对象。首先,线条是建筑最基础的构造,不同的线条代表着不同的框架和逻辑,摄影师巧妙运用,可以让建筑摄影脱离平庸。直线元素,能够突出画面中的亮点,拉近观众与建筑的距离,在我拍摄的照片中,地铁扶梯、大厦立柱、窗框,就是直线元素的代表;而曲线,能够平缓视觉,给画面增添柔美、高雅之感,多出现在楼道、建筑内部的穹顶……

线条组成画面后,所有建筑都能用几何元素进行解读: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在一定的视角下,世界仿佛变成了七巧板,有趣又神奇。这时,摄影不再是一种记录和旁观,而是能糅合不同的创意,在我看来,这种乐趣是其他摄影题材无法拥有的。

在一次出差厦门的途中,我在出租车上瞥见了一栋设计独特的建筑,其螺旋状的外立面深深吸引了我。但由于当时没有带拍摄器材,且天色较晚,不具备拍摄条件,所以我快速在地图上标注这栋建筑的坐标,并查询了相关资料:它位于厦门吕岭路旁的软件园,被称为瑞华中心,以DNA为灵感设计而成,每一层楼都稍稍旋转一个角度,因为这“扭曲”的造型,有人还亲切地称其为“麻花楼”。回到酒店后,我仔细分析了建筑的方位,确定日出时光线会落到它的外立面,随后通过天气预报得知第二天会是晴天。所以,当晚我早早地就休息了,等到天刚蒙蒙亮,我便带着微单赶到这栋建筑附近,在搜索了周边并且选定适合的拍摄位置后,开始耐心地等待。当阳光投射到外立面时,建筑一半在明一半在暗,我赶紧按下快门,给其中某个旋转角度一个特写,一块块方形从暗处向着光的方向螺旋攀升,方块虽然整齐划一,但扭动的曲线却让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律动感。

当然,除了细致的观察,有时需要留下一些想象的空间,适当选用不同的角度、镜头和焦距,能够呈现一些妙趣横生的形状。

成都熊猫基地的中心区域,有一座名为“春笋塔”的景观瞭望塔,顾名思义,其外观形如春笋,由于塔内有着独特的构造,所以整座塔是完全開敞的——与传统建筑不同的是,站在建筑内部仰望穹顶,圆弧形楼板一块一块由下至上搭配起来,到了最顶端也没有封闭,正因如此,自然光线可以通过塔顶灌入塔内,让整座塔呈现自然、通透的模样。这种楼板是金色的,加之圆弧的线条,使得它们如同钱币一般散发着金碧辉煌的气息,我构思着金币堆砌的画面,在视线不受阻拦的低层位置,利用超广角镜头仰拍天井。拍出的画面仿佛是敞开的金币盒,而每一根灯管、楼梯以及楼板都设计了直线纹路,就像是每一枚金币都拥有细纹,画面非常立体。

有的建筑虽然本身构造就足够奇特,但日常生活中往往不易被察觉,而通过变换镜头与焦距,能够突出那些独特的线条。比如广角适用于凸显建筑的宏伟壮阔,中焦使得层次丰富,长焦能够化繁为简,每一个焦段下的建筑都有它迷人的魅力。

我曾在深圳福田区CBD发现了一栋奇特的建筑,它的同一外立面竟由直线和曲线共同构成,当线条密集地缠绕在一起时,总能绘制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形状。我利用长焦镜头,在外立面繁杂的场景中提取了弓形构造,使得画面中的图形更加纯粹。而这一图形也成为了照片的名字——《弓》。

这些年来,我走过全国大大小小许多城市,可以说见证了城市建筑日新月异的变化。相比于建筑全景,我更偏爱拍摄局部,因为细节之处不仅能解构建筑与众不同的地方,也能避免拍出千篇一律的照片。

如今,我定居在成都,日常的一次出行,往往能发掘这座城市的崭新视角。比如四川省图书馆的天花板,原本它是由一个个方柱构成,纹理走线古朴又整洁,我拍摄后将照片倒转,得到的图像如同竖立的木桩,有种脚踏实地汲取知识的寓意;又像是座位,人们坐下来阅读,能够平心静气。

成都地铁站的细节也经过了巧妙的设计,其中一号线西博城站的天花板线条是平行的环状结构,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网,但如果单独拍摄这些线条,总觉得缺少新意,于是我转换角度,拍摄向上的扶梯:扶梯金属的质感隐匿在黑暗中,扶手带的方向引领着人的视线,愈往上看便愈接近出口,直至看到上层敞亮的天花板设计……我想这样的构图有种向上而生、探索未知的创意。

在平日闲暇时,我常通过新闻或网络渠道,了解一些旧时的或新建的建筑,再选取心仪的纳入拍摄计划;同时,百度的街景地图也是非常实用的助手,很多时候我会利用它提前踩点,做好规划;另外,还有一些引人入胜的建筑结构是偶然路过时发现的,我便先利用手头现有的装备(相机或手机)拍摄,或在地图上做好标注,随后专门安排一个时间,带上更为“庞杂”的设备前往拍摄。

因为成都与重庆临近,所以我也常常利用周末造访重庆。重庆被山环绕,城市建筑在起伏的地势中处处充满了魔幻的感觉。我随意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寻找满意的角度,最后跟随导航前往那些著名的地标性建筑。

比如重庆的国泰艺术中心,它建成于2013年,黑、红两色的方柱如同筷子一般交织重叠,使得整栋建筑看起来毫无规律,却又井井有条,独特的结构与色彩搭配,吸引了无数摄影爱好者。我通过中焦和长焦镜头定格每一个局部,再经过后期色调、方向的调整,在画面中找寻一种秩序感,不仅提高了照片的视觉冲击力,而且成片也能与其他摄影师的作品区分开来——那些红色的柱体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变动一个方向,就是另一种风格。

拍摄近年新建的重庆光环购物广场,也是如此。这座建筑带有环保的主题,屋顶表面使用光伏玻璃,内部是一个与自然融合的空间,拥有投射自然光线的墙壁、绿色植物景观、动静交互的主题场景,难怪人们称其为“会呼吸的公园”。我用超广角镜头变换着方位,取景某一个角落,之后再通过色调的渲染、后期素材的添加,让这组照片中的图案如同舞动的裙摆,静中有动,更具观感。

其實,在创意类摄影中,后期是必不可少的。拍摄各地建筑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会将照片结合后期,进行适当的“加工”,让它们能够无限接近我的理念和构思。如果要追求细节的极致,不能仅仅停留在按下快门成像的那一瞬间。

建筑是一首哲理诗,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也见证着人类的文明进程。从有建筑以来,人和建筑就是共生关系,是不能彼此分离的。我一直希望镜头中的建筑不是一栋栋钢筋混凝土的产物,而是人类感情的载体。所以很多时候,我热衷于将建筑里的空间与人结合起来,“创造”一种虚幻而有趣的景观。

2019年的一天,我在网络上浏览过深圳大学的建筑后,觉得外置过道的宿舍楼非常有意思,便利用假期赶往深圳拍摄。然而到现场时,我才发现,单独拍出的建筑就像毫无新意的景点打卡照片,而且最初所选的机位应该有很多人都拍过,如何拍出与众不同的照片是我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来往于宿舍楼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低头玩手机,如果固定好机位,拍摄下每一层楼经过的玩手机的人,再合成在一张照片里,这就不是单一地记录建筑了,而是加入了社会现状的映射,能够带给观者一定程度上的视觉震撼和思考。确定好拍摄方向后,我在这里守候了多时,一连拍下7人的照片,最终合成一张《低头时代》:过道被划分成一个个方框,框住了每一个注视手机屏幕、匆匆走过的人。

当人与建筑结合时,采用框架构图是常用的一种方式,利用窗户、门框、缝隙等,将人物放进框架中,这时“框”往往能够突出主体,营造氛围,挡住杂乱的背景。

曾经,我漫步在成都的春熙路,偶然被商城的橱窗构造和窗内的模特所吸引,橱窗里的背景板统一为深沉的颜色,而模特的服装颜色各异,若是一旁能有鲜明的对比物,应该会得到一张有意思的照片。我默默守候在这里,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一个身穿白衣的女孩路过橱窗时,我果断按下了快门,记录下这色彩分明的巧妙瞬间。

当然,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恰好捕捉到想要的人物,为了增强画面的动感,有时我也会在拍摄中专门设计“模特”出场。

《无尽》这张照片拍摄于北京市银河SOHO。世界著名建筑师扎哈·哈迪设计的银河SOHO拥有巨大的圆环状天井,站在天井底部向上仰视,有一种深邃的观感。但我觉得视觉冲击力还可以更强,于是在使用超广角镜头拍摄一张原片后,又通过后期对楼层进行了叠加操作,并且在尽头处加上了一个细小的人影,营造出一种神秘、富有压迫力的氛围感。

在這几年的建筑摄影中,我感触颇多。想要拍出满意的照片,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优秀的照片和画作、好的电影镜头都是我的老师,要学习并从中提炼拍摄思路。其次,对于建筑结构,需要多观察。也许天天经过的商场大楼,在某些角度就能带给你惊喜。此外,勤奋和等候是摄影的助力,好的光影大多在一早一晚,而好的机会也许就出现在转身离开那一刻。

其实,在全民摄影的年代,雷同的照片无法避免。但是,在同样的场景下,可以有不同的拍摄视角、思路理念、后期处理方式……只有多思考,才能与众不同。

猜你喜欢
线条摄影建筑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烧脑的线条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