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漆器:流光溢彩的非遗明珠

2022-04-20 03:33钟小敏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22年4期
关键词:漆器张飞扬州

钟小敏

因为热爱,不觉辛苦。制作的过程中,张飞洋感受到的是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内心很有力量。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古称广陵,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文化璀璨、商业昌盛、风光秀美、富庶繁华,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又有着“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人杰地灵的扬州不仅孕育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情画意,更是孕育了众多精美绝伦的传统工艺品,漆器便是扬州著名的工艺品之一。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漆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蕴藏着深厚的扬州文化和精致的工匠精神。作为扬州工艺美术的一块金字招牌,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是其中的关键,能工巧匠代代传承,刻苦钻研技艺,将扬州漆器的美名发扬光大。师从“江苏大工匠”张来喜的80后青年漆器工匠张飞洋是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代表作品有纯雕漆首饰盒《梳云掠月》、纯漆无胎雕漆手把件《人生如意》、红雕漆文房四宝《风香荷逸》。

千年工艺传承史

“著录布如云,何人丹漆器。玄风白马谈,紫气青牛志。”这是明代描写漆器的诗句,尽显漆器的古老与神秘。谈起扬州漆器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兴衰史,张飞洋了如指掌,娓娓道来。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大量战国时期的扬州漆器。现陈列于扬州博物馆的漆器圆盘,是1967年出土于扬州邗江西湖乡战国墓葬中的木胎漆器,髹朱红漆,用黑漆彩绘云水飞禽纹样,色彩鲜艳,画面清晰。

至秦汉时,漆器生产规模扩大,范围更广,品种增多。从扬州近郊近百座汉墓中出土的万余件漆器中,三足奁、七子盒和面罩等三件作品保存完好,色泽依旧、图案清晰、尺寸准确,足以看出当时技艺精湛。

时至唐宋时期,扬州经济繁荣,巧匠云集,手工业相当发达,漆器被列为扬州二十四种贡品之一。彩绘、雕漆(又称剔红)和金银脱等漆器制作愈益精细,螺钿镶嵌工艺亦具有很高水平。

宋元时期,扬州漆器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由最初的剔红发展为剔黄、剔绿、剔彩等多种手法。元代出现的“软螺钿”工艺,使得漆器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为明代点螺漆器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明清两代的扬州漆器进入鼎盛时期,扬州成为全国漆器的制作中心,漆器作坊林立,品种繁多,规模庞大。从原料销售、生产制作到整套经营,形成一条以漆器为产业的街坊,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漆艺名师,如卢映之、王国琛等大师,为扬州漆器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进入近现代,由于政局的动荡,扬州漆器发展进入萧条时期,很多工艺相继失传,生产作坊相继歇业,好在仍有少数匠人在夹缝中生存,并传承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下,扬州传统的漆器工艺再次复兴。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努力,扬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漆器行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实力雄厚、地位最高、影响最深的重点产区。

扬州漆器精品迭出,有陈设在人民大会堂的雕漆嵌玉《和平颂》《喜鹊登梅》大挂屏,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南京长江大桥》大地屏,还有很多精品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礼品。据统计,各类扬州漆器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扬州的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髹漆成器”铸精品

在扬州,自古就有“髹漆成器”之说。漆,指漆树伤口流出的树脂;髹,以漆漆物之意。髹漆成器,就是把树漆涂抹在器物表面而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有屏风、衣柜及各式桌、椅、盘、盒等家具和陈设用品达300多种。

“髹漆成器,成器之前,手艺人需要经历多年的学习和修炼。这不仅是对手工艺人技艺的考验,也是对耐心和审美的考验。”张飞洋说自己是发自内心地喜欢漆器工艺,所以能耐得住寂寞去雕刻手中的每件作品。

“扬州漆器包括点螺、雕漆、嵌玉、刻漆、平磨螺钿、彩绘、骨石镶嵌、楠木雕漆砂砚、磨漆画制作等工艺,其中技术难度最大的是雕漆。”张飞洋谈起学习感受,认为“雕漆”是最具挑战的一个环节。

雕漆,就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由于漆的色彩不同,有剔红、剔黑及剔彩等名目。雕漆的工序非常繁琐,分为审稿、雕刻和打磨。审稿时要把稿件一遍一遍核对,如果有不完美或者不好创作的地方,需要调整。雕刻时通过开、剔、铲等几个步骤,使雕刻出来的画面生动完美;打磨则是在雕刻的部分结束后,等表面硬了再用砂纸打磨,使其表面没有刀刻的印记,最后再用刷子和瓦灰在表面揉搓进行抛光。

不仅雕漆复杂,其他环节也不简单。张飞洋介绍:“每一道工序都要精心打造、一丝不苟,极费工时,制作周期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十年。这需要创作者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

每一位雕漆人的手都是伤痕累累的,张来喜大师如此,张飞洋亦是如此。学徒要学三年的基本功,先学底纹。底纹要平均、大小一样,各个环节都要协调。掌握基本功后,再反复练习雕刻,比如各类花卉,直至花瓣看起来栩栩如生,方能算是入门。

初入师门,张飞洋记忆犹新:“刚拜师的时候,师父天天让我磨刀,光磨刀就练了5个月。后来做的时候才知道,刀磨好了,一切都很顺手,一刀切下去是红色的,光泽度就很好;刀磨得不好,切面就会泛白或者是黄色,那就成了次品。”

谈及从艺十几年来的感受,张飞洋说:“刚开始学的时候,全靠自己摸索和研究,等师父来讲解的时候才有机会提高。师父会告诉我这样处理不好,怎么样改最好,为什么这样改最好。师父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我工作的时候,师父的话仿佛在耳旁不断提醒我,督促和指导我完成每件作品。”

传统与创新交融

张飞洋的师父张来喜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扬州漆器传承人、首批“大国非遗工匠”之一。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张来喜参与了乾隆皇帝的龙椅修复工作。扬州漆器厂专门设立的“张来喜工作室”,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漆器和培养人才。在张来喜的悉心指导下,工作室人才辈出。在张飞洋的眼中,师父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点小瑕疵都不允许有,设计图纸一遍遍地修改、雕刻手法一次次地尝试,最终呈现的一定是一件巧夺天工的精品。师父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张飞洋,督促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提升。

2019年10月,张飞洋参加了首届全国漆艺邀请赛的雕刻项目比赛,全部选手需要在两天的时间里雕刻出五朵牡丹花。张飞洋实力领先,获得雕刻组一等奖。张飞洋说,平时这样的工作量一般需要花费10天时间,因此现场比拼对技术能力要求更高。虽然获得了一等奖,但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在创新与发展的道路上,张飞洋不忘传统、不断尝试,使得扬州漆器这项非遗技艺在传承延续中开辟出了一条现代化路径。多年来,坚持不懈创作的张飞洋荣获了诸多荣誉:扬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揚州工匠”等,作品也多次获得全国金、银、铜奖。

学习永无止境,在参加比赛之余,张飞洋和各地的同行积极交流,切磋技艺,收益颇深。在产品创新方面,张飞洋根据目前年轻人的喜好和需求,研发制作了雕漆手把件、纯雕漆饰品等好看、好玩的漆器创新品,充分展现了扬州雕漆的圆润肥厚以及工艺制作上的精、细、美等特点,产品一经推出就收到了良好的市场反响。

张飞洋只要做漆器,就会停不下来,不想休息。他说:“因为热爱,不觉得辛苦。制作的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强烈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内心很有力量。我会以无比虔诚的心来传承漆器工艺。”

(编辑 谢云凤 2861126366@qq.com)

猜你喜欢
漆器张飞扬州
扬州茶韵
战国漆器的设计研究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谦虚的铅笔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漆器收藏三问
不该屈尊的大美漆器
“扬州绒花”
张飞因酒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