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博翻译

2022-04-20 14:50马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4期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翻译博物馆

马翡

摘 要:博物馆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以河南博物院为例进行研究和分析,运用生态翻译学中的“选择适应”理论以及“平衡和谐”“多维转换”等理念,揭示文博翻译的“信”“达”原则。多维转换的文博翻译实践对提高博物馆解说词文本翻译的质量、占据文博话语权、促进中国文明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博物馆;翻译;河南博物院;生态翻译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10

0 引言

博物館是展示中国文化持久生命力的窗口,在促进多元包容、文化传播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文博翻译可以向外国人展示一个真实直观的中国形象,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促进多元文明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文博翻译却存在错译、漏译、省译等现象,翻译文本的准确性、充分性、可读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对博物馆的英译文本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博翻译的质量,促进跨文化传播。

1 文博翻译的译前工作

文博翻译应兼顾其传播目的和文化战略考量,马丁·雅克认为:“中国的主要特征来自中国文明史”“任何对中国的了解,都不能从冷战开始,不能从1949年开始,而必须从我一直所说的开始,即从中国历史的本质,中国历史文化与西方的差异,以及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开始”①。作为领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的重要窗口,河南博物院肩负着中华文明对外传播以及与世界文明对话的使命。

在文博翻译实践中,面临一系列翻译过程中的“选择和适应”,译者往往具有主导作用。译者要本着“译有所为”的翻译使命,深入了解博物馆的文化内涵,适应文博翻译生态环境。在翻译专业术语时“译者需要正确理解文本,和专家沟通合作,注重专业性和精确性”。②同时,文博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活动,译者在翻译中要传达出展品描述及展厅解说词中的文化内涵,将民族文化与观念融合在译文中。

2 文博翻译中原语和译语的生态平衡

展品翻译和展厅解说词翻译在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有所不同,应根据文本语言的特点进行选择,以适应不同的翻译生态。胡庚申认为就语言生态的平衡来说,译者要保持原语与译语的词义平衡,句意平衡,使原语与译语“传神”和“达意”平衡,原语与译语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平衡,原语与译语的文风平衡等。③文博翻译需要在信息传递的层面达到“信”的标准,展品的译文要做到信息对等、词义平衡,实现原语和译语的平衡和谐。在读者接受方面,符合“达”的语言标准,注重语言的通顺、易解。在文化层面,使观众与历史对话交流,确保译文准确且富有文化吸引力。

展品信息通常包含物品的材质、器形、工艺、纹饰、出土地等信息,其命名方法富有术语特点,译文也应该具有规范性、简洁性。河南博物院大部分陶器和青铜器名称的英译模式为“颜色/技法+陶器类型+with+造型特征”和“材质+样式+with+铭文/造型特征/所属+用途”。

比如:红陶三足钵(Red pottery bowl with three legs)、红陶圈足碗(Red pottery bowl with ring foot)、白衣彩陶钵(Painted bowl with white coating)、涡纹彩陶壶(Painted pot with whorl design)、壁虎纹陶缸(Painted crock with gecko pattern)、乳钉纹红陶鼎(Nipple-nailed red pottery Ding)、“长子口”铜簋形觥(Bronze Gui-shaped Gong with inscriptions of Chang Zi Kou)、“长子口”带盖铜圆鼎(Bronze round covered Ding with inscriptions of Chang Zi Kou)、“妇好”鸟足铜鼎(Bronze Ding with bird-feet and inscriptions of Fu Hao)、“妇好”圈足铜觥(Bronze Gong with circular base and inscriptions of Fu Hao)等,原语和译语基本实现了词义平衡,清楚且简明地传达出了文物的信息。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名称在译法上有一定的模式,但仍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比如:彩陶双连壶(Painted pottery twin flasks)的译文少了“with”,“匍”雁形铜盉(Goose-shaped bronze He)的译文少了“with inscriptions of Pu”,乳钉纹没有像壁虎纹、涡纹那样用“with nipple-nailed design/pattern”结构翻译,莲鹤方壶(Rectangular pot with lotus petal cover and crane decoration)的译文也没有标明“bronze”这一材质。文物名称的翻译需要进一步规范和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原语和译语的生态平衡和谐。

3 文博翻译中的选择与适应:多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为文博翻译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生态翻译学的多维转换是一个视角问题,文博翻译要实现多维转换,译者要考虑中外语言特点、文化差异及读者愿景,并重视文化的传播和展示。译者对词汇的选择与处理、文体风格的转换与适应、文化内涵的传递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转换。

3.1 展品翻译

首先,在翻译展品器形、工艺描述、纹饰等的过程中,应注意与惯例接轨,确保翻译准确、重视词义的对等,译文尽量简洁规范。其次,观众在展品前停留的时间有限,显性的文字信息量不宜过多,文字表达应以简洁为主,翻译方法上多采用直译策略,方便观众接受信息。最后,文物潜藏的历史文化信息,能够满足观众对陌生文化的期待和猎奇心理,这也是文博翻译的独特生态,因此除了注重展品名称的翻译,还要重视文本信息的翻译,保持原语和译语的生态平衡,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如骨笛(Bone flute),展品名称的翻译简洁准确,且符合术语规范。骨笛由丹顶鹤的尺骨精雕细琢制成,出土时基本保存完整,通体光滑,钻孔规范,孔列较直,两端均有骨关节(The bone flute was a finely carved object made from the ulna of a red-crowned crane. It was basically well-preserved when excavated, with smooth surface, and regularly-produced, neatly-arrayed rows of holes. There are remnants of bone joints at both ends)。

展品描述的翻译则充分考虑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的表达特点,符合英语的句法行文,结构清晰,通顺易懂。

展品名称的民族性通常体现在展品的独特性和文化信息上,如Ding(鼎)、Gui(簋)、Gong(觥)、Zun(尊)、Jue(爵)、Gu(觚)等器物,多以音译的方式呈现,凸显了器物的民族性。

在展品的描述文本中出现典故介绍,如在“长子口”铜簋形觥(酒器)的描述中指出《诗经》中屡见兕觥词:“兕觥其赇,旨酒思柔”“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Gong vessel appeared quite often in the Book of Songs,an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which is considered a symbol of longevity)。

在這里译者采用了省译的方式,满足了展品翻译的简洁性要求,并且保留了觥象征着“长寿”(longevity)这一关键文化信息,有选择地再现了文本生命。展品翻译从深层次上讲是一种文化展示和对外传播的过程。读者不仅需要正确地理解文物,也愿意探索、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语义。译者需要认真研究,全面理解并传递出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同时兼顾译文的可读性。

3.2 展厅解说词翻译

展厅解说词文本主要包括展厅墙壁上的大幅介绍信息等文本的翻译,这些文本通常是对展品文化背景知识的一种补充。展厅解说词通常有精准提炼的主题,能够凸显事件、人物、材料、传播目的,起到让故事线明晰、主题突出、吸引游客的效果。

河南博物院的“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主题展包含多个展馆,从新石器时代到宋金元时期,各个展厅都有一些重要的文化信息介绍,包括对仰韶彩陶、甲骨文、织丝与治玉等各种文化的介绍,展厅里的文本构成了展品的历史文化语境,补充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信息,详细介绍了中华文明的文明和成就。在翻译博物馆解说词时,“译者应关注目标语读者,重视目标语言规范,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信息需求、阅读期待和习惯,使译本获得他们的认同,从而实现译文的文化交流目的。”④

不同于展品“信”的翻译标准,展厅解说词则更倾向于“信”“达”的双重翻译标准。如“问鼎中原—中原楚文化(Great Ambitions: Chu culture in the Central Plain)”这一展馆主题,正确地传达了“问鼎”的内涵意义,即楚国称霸中原的意图。“定鼎中原—夏代(Founding a State in the Central Plain: The Xia Dynasty)”的译文传达了“定鼎”建立国家的意义。

再如夏商时期展厅的解说文本:泱泱九州,茫茫禹迹,宫城炬赫,碧龙腾骧,二里头深藏第一王朝之谜(Yu the Great divided the Chinese “world” into Nine Provinces. Magnificent palaces and cities were constructed in the early era of dynastic China. Numerous remains from the Erlitou site reveal the mystery of the first dynasty)。原文本中多用四字词语,文辞华丽,讲究结构工整对仗。

谢柯认为中国博物馆藏品解说词有两个方面的倾向,有一种是“用词比较华丽,常用零句和四字结构,句子也偏长,解说词中常常包含非实质信息,给人感觉逻辑性不强,且重点不突出,具有一定的文学语言风格”⑤。原文本为诗体风格,文学色彩浓厚,有明显的诗学取向。译文则注重信息取向,用词更加客观、朴实、简练,“泱泱”“茫茫”“碧龙腾骧”这些溢美之词在译文中都有所删减,译文仅用两个形容词“Magnificent”“Numerous”来表达赞美之情,客观简洁,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在句法上,译文采用了散文体,叙述信息完整,句法结构清晰,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需求。

生态翻译学强调“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⑥。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解说词文本的翻译倾向于意译,重视信息的传递和读者期待。对于文博翻译,译者应深入理解博物馆文本的翻译目的,基于信息对等性和信息可读性两个跨文化沟通的目标,从语言、交际、文化等多维度考虑博物馆文本的翻译策略。

3.3 不足之处

在河南博物院的博物馆文本翻译中,有一些不规范的译本,比如有的人名、地名、国名加斜体,有的大小写不统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译文不统一、误译、省译及格式问题等。

展品“蚌镞”的译文出现了两个版本“Mussel arrowhead”“Shell-made arrowhead”,作为术语,应统一选用一个表达。展品“甫王”铜剑(Bronze sword with inscriptions of Fu Wang)、“越王”铜剑(Bronze sword of King of Yue state)和“吴王夫差”铜剑(Bronze sword with inscriptions of Wu Wang Fu Chai)的译法也不统一。其中“越王”铜剑的译法不合适,King of Yue state指的是越王勾践,而越王勾践剑指的是湖北省博物馆馆藏越王青铜剑。河南博物院的这三把青铜剑名称中的“甫王”“越王”“吴王夫差”分别是三把剑的铭文,因此此处“越王”铜剑应该译为Bronze sword with inscriptions of Yue Wang。

展品骨匕(Bone Bi-spoon)应该译为Bone Dagger或Bone Knife。解说词“哲思成大道,风云聚天中(philosophers and thinkers sought for solutions while huge changes took place in Tianzhong)”,天中在这里指的是天地之中,即中原地区(the Central Plain),而不是地名,不应该用拼音。逐鹿中原—东周时期(Hunting deer in the Central Plain:the Eastern Zhou dynasty),逐鹿中原中的“鹿”指要围捕的对象,比喻帝位、政权,在这里是指东周时期群雄并起、争夺天下的情景。在翻译时,应译出其内涵意义“Fight for territory in ancient central China”,從而帮助读者得到正确的信息。

另外,省译现象颇多,《史记》《诗经》等引用文本很少翻译,而这些文本也是具备文化要素的重要文化信息。朱安博和杨艺认为在文博翻译中,应“尽量去介绍和宣扬中国文化,翻译出文物的文化内涵。如果采用直译无法译出,可以采用注释的方法来说明”⑦。如果不译出博物馆文本的信息,译语的效用就无从谈起,也无法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

4 结语

河南博物院的文博翻译整体上遵循了“信”“达”的翻译标准,在展品信息翻译方面强调了信息对等性和术语规范性,重视词义平衡、“达意”和实用价值,在展厅解说词文本方面强调了信息的可读性和多维转换,重点解决观众的理解障碍问题,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交流意识,其翻译实践符合其跨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当然,译文也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文博翻译实践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以文化考量战略为前提,灵活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提升博物馆的对外交流水平。文博翻译具有专业性和跨学科性,推动展品翻译的规范化,促成高质量的翻译,对推动中外文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马丁·雅克.我们为什么需要了解中国?[EB/OL].(2020-11-23)[2021-10-11].https://www.guancha.cn/MaDing-YaKe/2020_11_23_572312_3.shtml.

②尹承东.翻译产业经营论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23.

③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86.

④邱大平.大英博物馆文物解说词对中国文物英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18(3):108.

⑤谢柯.英汉博物馆藏品解说词平行文本比较及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133.

⑥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11.

⑦朱安博,杨艺.国家博物馆文物翻译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7,30(3):47.

猜你喜欢
生态翻译学翻译博物馆
博物馆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