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推动技工院校教学研究工作实用高效发展

2022-04-21 19:07杨守颖
职业 2022年7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工工匠

杨守颖

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养和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十三五”时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技工院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培养工匠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基本情况

各类技工院校在人社部门的指导下,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出发点,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把职业道德素养纳入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实施课改工作,创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效融合和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各类技工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既体现着师生的精神面貌,也体现着学校的教育理念,对学生通用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的养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各技工院校大力营造良好校园环境,通过组织宣传世界青年技能日、世界技能大赛、全国技能大赛、全省技能大赛等活动,不断扩大技工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弘扬工匠精神,鼓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通过校园景观设计展现工匠精神,通过文化墙、宣传栏、校报、主题班会等校园文化传播形式宣传营造氛围。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张贴技能大赛获奖选手、能工巧匠、技能成才人物海报等形式,树立典型,宣传工匠精神,增强校园文化的感召力,提升学生的荣誉感,培养爱国情怀和工匠精神,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影响力。

各技工院校普遍开展了“工匠进校园”活动,分别邀请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工匠人物、技能大师、世界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等高技能人才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技工院校聘请企业能工巧匠作為德技辅导员,参与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现工匠精神的养成和技能人才的成长过程,通过典型人物切身感悟诠释什么是大国工匠,什么是工匠精神。

(二)创新育人模式,服务大局作用不断显现

技工院校在成功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学徒制育人模式实践,积极构建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技能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不断提高,招生规模、就业率稳步提升,2021年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

坚持将技能密集型企业的用工需求与技工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相结合的原则,推进产业、企业文化进校园,加大高技能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大型骨干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建设、能力评价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作用,联合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搭建多种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一体化课程的研究、开发和课程体系建设。通过到企业走访调研,定期召开行业、骨干企业、技工院校专家座谈会、交流研讨会等方式,了解业内情况、实操岗位的工作内容,老师和师傅共同研究制定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集理论教学和岗位实际操作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形成了技工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工作体系。

(三)助推教学改革,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1.重构课程体系

省内骨干技工院校着力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工作任务设计成为一体化课程大纲,将企业生产流程体现到教学之中,做到“课堂车间化、学习工作化”,将工匠精神贯穿教学全过程。

2.丰富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各技工学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同时加强其他课程思想政治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推进课本《荣耀阿布扎比—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奖牌背后的故事》《技能成就梦想》等走进课堂,用身边人身边事激励学生学习热情。

3.改革教学模式

技工院校以突出办学特色为主线,持续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融合、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贯通、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对接,积极探索“理实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教研教改工作力度,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实训场地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四)提升教学团队综合素质,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各技工院校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坚持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执行,选拔和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优秀技能劳动者充实师资队伍,加快培养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传授操作技能的一体化师资队伍。

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通过多方努力,打造一支德技双馨、可敬有为的师资队伍意义重大。各技工院校要按照技能人才培养需要,选派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带着问题和育人目标,深入企业一线,跟着师傅研究理论和实操的内在联系,在分享理论教学成果的同时学习实用技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二、 主要问题

(一)招生困难

一直以来,技工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实现互通互认。技工院校的办学地位还得不到广泛认同,技工院校在毕业生文凭、办学经费、招生等方面还面临较多政策瓶颈和实际困难。近几年,在国家高职百万扩招计划实施过程中,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在高级工、预备技师招生过程中生源严重流失,这些严重制约了技工教育的发展,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与质量,也将直接导致技工院校招生愈加困难,

(二)人才供给响应存在时间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需要人才和技术。例如,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引育壮大“新字号”,做好这“三大篇文章”首先就需要人才支撑。技工院校对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敏锐度和响应度亟待提高,需要紧密、及时对接产业对高技能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培养技能人才、储备技能人才,防止部分产业出现“用工荒”。

(三)基础能力不足

技工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场地较小、设备陈旧简陋、实训条件跟不上新经济新业态发展需求、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基础办学条件与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形成新的挑战,技工院校在规范化管理、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需要加强。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大部分技工院校专业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实际的生产经验,加之技术革新进步速度较快,专业教师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滞后,阻碍了一体化课程建设和推进。

三、几点建议

(一)优化政策环境

跟随宏观层面政策出台的节奏,各级管理部门需要不断优化技工院校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技工院校地位及师生待遇,推动实现与职业院校政策的互通互认。技工院校在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岗位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应该得到进一步落实。营造公平的招生环境,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出台促进校企合作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政策,深入研究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方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二)深化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基本单元和有效途径。加强教研机构能力建设,发挥技工院校联盟、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协会作用,把技工教育改革现状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技工院校改革发展、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和科研成果评选活动,提高技工教育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三)紧密对接产业发展和就业需求

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结合产业布局和重点产业链、服务链、创新链紧缺技能人才需求,紧密对接新经济、新业态,加快推进技工院校专业升级迭代,提升技工教育服务产业经济发展的精准度和有效度,形成培养技能人才与促进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四)提升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进一步激发技工院校、行业企业等技能人才培养主体的积极性,技工院校要持续强化内涵发展和基础能力建设,加强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智能化、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人才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的能力。

(五)加大宣传力度

各技工院校要切实制定年度技工教育宣传计划,及利用多种方式把技工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党和政府关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大政方针、技工院校建设进展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技工院校参加技能大赛情况、社会化技能培训情况等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

大国工匠的培养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和持续奋斗,过去一百年,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目标迈进。国家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前行,科技的进步,都呼唤着“工匠精神”的回归,技工教育肩负着社会进步和民族崛起的历史使命,任重而道远。技工院校在新时代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應抓住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把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作为己任,为中国制造和培养大国工匠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辽宁省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工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从技工到英雄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
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师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