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科技翻译工作者职业发展的挑战和对策

2022-04-22 08:42刘伟李亚舒
关键词:西学东渐翻译理论复合型人才

刘伟 李亚舒

关键词:科技翻译;西学东渐;科技文献情报;职业定位;专业素养;翻译理论;复合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2)01?0001?05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2.01.001

翻译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创新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季羡林曾论述道:“倘若拿河流来作比,中华文化这一条长河,有水满的时候,也有水少的时候,但却从未枯竭。原因就是有新水注入。注入的次数大大小小是颇多的。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从印度来的水,一次是从西方来的水。而这两次的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中华文化之所以能长葆青春,万应灵药就是翻译。”[1]在季老所称“第二次大注入”中,来自西方的“新水”不仅带来了进步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还承载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在中西文化的交汇、碰撞中,一些有识之士大量译介西方文化科技知识,其成果有力地启迪民智,推动了本土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例如,16世纪末的“西学东渐”开启了中国科技翻译的先河,猛烈冲击了晚明封建社会的玄学、理学、心学等唯心主义思想观念,激起了中国引入西方科学技术经世致用的风气[2]。时至清末民初,为了富国强邦、救亡图存,社会上掀起了翻译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著作的高潮。随着西方科技的涌入,先进的科学、民主思想也终于冲决了陈腐观念的围墙,将“停滞的帝国”推上了现代化的漫漫征程。新中国成立后,中苏有10余年的同盟关系,其间中国学者竭尽全力翻译苏联科技文献,同时也翻译欧美的科技信息[3]。这些科技译著同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一道,成为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更是不断汲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各行各业的翻译工作者孜孜以求地查找、收集、译介、整理国外高新科技知识和研究成果,为我国科技自主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为经济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翻译始终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文化、共享知识的重要手段,科技翻译更是对近代中国的转型和变革起到了“输血”和“助推”的关键作用。近代以来,中国的一切科学研究乃至整个学术体系,均建立在科技翻译的基础之上。进入新时代,科技翻译仍具有重要使命。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4]。我国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受制于人,必须继续集科技翻译人才之智,做好科技文献情报翻译工作,服务我国科技自主发展。在新时代,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社会的一些新情况,科技译者的工作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剧变,他们既享受了技术带来的红利,也在职业生涯中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科技译者的职业定位

(一)职业现状和挑战

目前,在我国翻译从业队伍中,人数最多的是科技翻译工作者,与市场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也是科技翻译工作者[5]。他们大多服务于各种类型的科技企业,也有一部分人就职于高校和科研院所。通常,科技译者的工作主要包括:1)翻译科学研究成果和工程技术资料;2)翻译对外学术交往和涉外合作等所需的技术资料;3)主动跟踪国际上公开的前沿科技信息、政策立法,并在对所得信息进行甄别、筛选后系统地译介重要成果,支撑战略研究[6];4)选择和翻译具有参考价值和文献积累价值的前沿科技精品著作;5)对英文出版物和他人译作进行编辑和审校。科技译者的作用不可或缺,但其职业发展却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试分析原因,大体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从业结构的变化,科技译者不再能专注于单一的翻译业务。大部分企业和科研院所不会专门设立翻译职位,科技译者必须身兼数种职能,如科研、编辑、工程师、业务人员。即使译者有出色的翻译能力,也很难以翻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就常会带来身份定位的困惑。科技译者的工作具有公益服务的性质,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因此在科研院所中容易被边缘化,其实际贡献也常常被忽视,在职业发展和上升通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随着语言服务业和区块链技术等的不断发展,翻译公司中的科技翻译业务团队面临着工作流程化、细分化的趋势。例如,在一个语言服务公司团队中,翻译、审校、质控专员、语言工程师、本地化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诸多角色各司其職,译员收到的是分割后的任务包。在个人与不同平台的合作关系中,出色的译员难以建立个人品牌和积累人脉资源。个体译者的能力和水平不再是最终翻译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流程设计和整体质量控制成为更重要的环节,于是译者从“工匠”或“艺术家”降级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成为没有署名权的雇佣劳动者,其议价能力饱受打压,个体译者的翻译技艺只得隐藏于团队协作的“工业化生产”幕后,这种现实不利于优秀翻译人才的职业发展。

再者,我国外语教育不断普及和优化,越来越多的理工科人才能够熟练掌握英语,读懂高深的英文论著,一些接受过海外教育的学者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交流学术观点。由此,科技译者的职场竞争优势不断削弱,加之很多理工科专业人员普遍认为外语只不过是工具,科技译者的职业根基受到严峻挑战。

此外,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语料库技术和机器翻译技术等的飞速发展,也使得人工智能日益自如地应对“硬文本”的翻译,这必然冲击译者的职业前景。

(二)对策分析

技术进步和社会变迁是无法改变的时代潮流,科技译者唯有努力调整自身,才能应对新挑战。新技术可分担大量重复性工作,使译者得以专注于更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会逐步淘汰低端人工翻译,从而提高对翻译更好更快的要求。科技译者宜掌握好翻译技术,善于使用网络学术资源,产出更优质的成果,实现职业的升华。在文艺翻译和科学翻译实践中,经验丰富的译者仍会大有用武之地。

科技译者还有必要调整职业规划,将语言文化知识、翻译技能同擅长的专业方向相结合,争取成为复合型专业人才,以优异的翻译水平作为核心竞争力,做到能同时胜任多类型的专业工作,如编辑、战略研究乃至外交业务。外语能力优秀的人才浩如烟海,而专业翻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的知识结构、跨学科学术视角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日常的科技情报翻译工作中,译者也应分清主次,区分好外文科技文献的不同“优先级”:大多数文献读懂并了解即可,有的可进行编译、总结,如遇到高价值论著,则可尽力呈现精品译作。若从谋生的角度看科技翻译,这个职业的前景无疑是黯淡的;但如果换个角度,将其视为一项有趣且有意义的事业来做,则别有洞天。将自己的专业兴趣同语言能力结合,产出能经受时间检验的经典译作,可谓人生一大乐事。

成为优秀的翻译,并不意味着必须长期在一线从事翻译业务,翻译水平的高低也从不以实践字数来衡量。人的时间和精力总是有限的,需要“好钢用在刀刃上”。科技译者适时转型也是明智之举,例如可尝试文学翻译这个强调人文思考、美学价值,且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新领域,毕竟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技法相通、理念相通。如果译者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心得,则完全可以去从事教学、学术研究或培训等工作,将宝贵的知识推而广之。无论作何选择,科技译者都应将出版高水平译著、促进科技信息畅通交流作为使命和追求。

二、科技译者的专业素养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科技文献的难度也不断提高,译者只有努力提升专业素养才能应对各种挑战,产出优秀的译作。

(一)坚实的翻译能力基础

目前,科技翻译工作大多由理工科背景的专业人员承担。虽然这一群体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英语水平不能简单等同于翻译水平。由于缺少语言和翻译上的专业学习,他们有时不能很好地处理复杂的语言情况。笔者曾有位英语水平不错、有过海外经历的博士同事,他能够轻松阅读英文科技文献,但他的译文常出现蹩脚的被字句和欧化表达,因为他根深蒂固地认为科技翻译就是要客观直译,用被动才能表达客观观点。尽管他托福、GRE得分很高,但翻译能力并不过关。为了实现英汉语言的顺利转换,必须有合理的翻译观,清楚英汉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并运用恰当的技法跨越语法结构的障碍。科技英语语体特征之一在于句子成分之间关系复杂,语法结构严谨,语气正式,陈述客观等[7],这对译者的翻译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不少技术人员认为英语只是工具,懂技术和英文自然会翻译,事实远非如此。

在翻译能力中,源语应用能力、译入语应用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都很重要。译者精通英文,熟悉英语文化和表达习惯,善于分析长难句,才能透彻理解原文;译者熟练驾驭译入语,才能自如而确切地表達,译者的汉语水平制约着英汉翻译所能达到的高度。理工科背景的译者还有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学习一些翻译理论知识,不断内化、优化双语转换技能。

(二)充分的专业知识储备

科学研究在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同时深入发展。一方面,研究视角日益广阔、综合,跨学科前沿学科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学科越分越细,研究也不断深入,例如生命科学已从整体、系统、器官深入到细胞、分子、亚分子层次。科技译者的工作对象日益精深、细分、综合,科学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的作用更加凸显。如果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就会很快遇到翻译质量的瓶颈,在译文的关键信息上不够准确和专业。

因此,对于英文专业背景的科技译者,像过去那样边实践边积累专业知识已远远不够。科技发展的形势要求译者在掌握通用翻译能力后必须进行系统的“二次学习”,尽可能储备充分的专业知识以应对工作中的挑战。译者还可以与科研技术人员多加合作,加快学习进程。出色的文学翻译家可以胜任各种体裁、风格的文学作品的翻译,而科技译者最好专注于若干最感兴趣、最擅长的学科领域,为译作的准确性负责。无论何种专业背景,译者都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努力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基本的翻译理论素养

翻译理论研究一直多以文学翻译为蓝本,但研究取得的很多成果完全可以也应当为科技翻译提供借鉴和指导。文学语言并非仅限于文学作品[8],优秀的科学作品具有简洁、精确、严谨的“科学之美”,越来越多的作者也使用富于画面感的语言精彩、生动地阐述科学原理和事实,科技译者不妨将一些文学翻译的技法引入,更好地处理这些语句,使译作逻辑严谨又充满语言的美感,向读者更畅通地传达科学信息[9]。此外,文学翻译理论的一些核心观点也同样普适于科技翻译,例如采用优化的译语表达方式、发挥译入语优势、实现准确和通顺相统一、寻求意义对等而非形式对应等。如果不去主动了解这些精辟的论述,译者恐怕要多费一些探索,多走一些弯路。

科技翻译实践向纵深发展,关于科技翻译理论的探讨也必定更加活跃起来[10]。优秀的译员应具备理论素养,能够广泛汲取杰出翻译理论家的智慧,继而逐渐形成自有的翻译策略,用于有效指导科技文献的翻译实践。通过充分实践,译者可形成独到的理论心得,丰富科技翻译学的知识宝库。多学科交叉是当今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今各种新型学科、交叉学科的诞生正在不断孕育之中,科技翻译研究也必然要走上交叉研究的道路[11]。科技译者可关注跨学科研究这一高产的新领域,探讨新学科术语的译法,或是结合案例分析某项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科技译者兼做文学翻译也是值得提倡的,这不但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各色翻译理论,还能丰富译者的职业生涯,检验译者的翻译水平。文学翻译可谓考验译者翻译功底的“试金石”,因为科技译作的读者群总是相对狭窄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并非首要评价标准,而文学译作的不同版本总是广为传播,由世世代代的读者反复地评价、比较,只有最优秀的译本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脱颖而出。

(四)翻译相关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翻译行业正不断与其他专业工作融合。为了达到工作要求,科技译者还需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各种综合素质。例如,在科技文献情报工作中,译者要具备专业敏感度,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查找有用资料,并能鉴别资料的可靠性和价值。在一些软科学项目中,研究者通过翻译掌握大量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在出版工作中,翻译往往要同编辑、写作等业务相结合,确保出版物的学术质量。

掌握新技术工具也是当代译者不可或缺的综合能力。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翻译技术日臻成熟,谷歌翻译、腾讯翻译君等在线工具越发能够胜任普通难度文本的翻译。如果运用得当,这些工具可成为科技译者的得力助手。“译前编辑?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已成为很多译者的工作模式,可大幅提升工作效率,令译者有更多精力专注于文本的重点和难点。如果译者在开始翻译科技著作之前能提取到文本的术语,经过严谨查证给出标准译法,既可助益对原作的理解,也可减少后续术语统一的工作量;如果能在译后进行准确的双语术语提取并形成术语库,就能为今后类似主题文本的翻译提供便利。语帆术语宝、SDL MultiTerm Extract、SynchroTerm等就是术语提取的有力工具。对于行文标准化、术语表达重复度高的工程技术文本,译者有必要掌握Trados等翻译记忆工具的使用,从而提高翻译一致性和速度,减少重复工作,降低翻译成本,还能方便语言资源的查找与管理。通过熟练运用语料库技术,翻译研究者能够发掘隐藏于纷繁多样的语言背后的客观事实,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译本风格比较分析,甚至窥见译者的人生轨迹。对自然语言处理和各种翻译技术的习得已成为当代译者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三、结束语

科技发展与我国社会情况的变化对传统的科技翻译行业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和挑战,这种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科技译者并非无能为力。新兴的翻译技术在逐步大量淘汰低端人工翻译的同时,也使得翻译工作更加便捷,译者由此能够更专注于创新,产出更多、更好的成果。当代科技译者必须适时地调整职业规划,充实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争取发展成为复合型人才。有时,译者可以翻译能力作基础,尝试更多职业方向,将科技翻译视为有意义的事业而非谋生的职业。通过坚持不懈地提升专业素养,科技译者将拥有更广阔的学术视野,迎来更丰富的职业生涯。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翻译理论复合型人才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