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逻辑、原则及进路

2022-04-22 22:23王正
关键词: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党建

王正

关键词:党建;政治领导力;理论创新;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895X(2022)01?0065?07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2.01.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1]的新目标、新要求和新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将“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确立为总体要求的其中一条,这就使得增强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显得尤为必要。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就是党作为政治领导的主体,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带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党员和人民群众执行符合中国实际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所产生的效能[2]。也有学者指出,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党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定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中所展现出来的政治领导能力、政治影响力、政治引领力[3]。一般而言,党的政治领导力,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个历史时期,在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重大、原则和方向问题上的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凝聚力、政治影响力和政治引导力,从而自觉领导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巨大执政成就的党的重要能力。从政治领导力的体现形式划分,党的政治领导力可以分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从政治领导力的主体构成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来源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质言之,党的政治领导力既是引领和保障党的全面领导和正确实现领导一切工作的牵引力,又是衡量党和人民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参考尺度。

百年奋斗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进行到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创造伟大成就,展现了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历史进程中的重重考验和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更是新时代实现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目标的能力保障。因此,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需要正確理解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逻辑进路和原则依循,进而结合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路径和方式方法。

一、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逻辑理路

增强新时代党的政治领导力,是自觉发扬党的先进性特质的应然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推进党的事业的客观需要,是新时代党成功实现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具有理论、历史和现实三重逻辑体系。

(一)理论逻辑:保持党自身先进性特质的应然要求

作为始终不放松党的建设工作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必然具有保持和发展自身先进性的鲜明品格。回望我们党执政的70年,一代又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长期坚持、全面统筹党的建设这项伟大工程,才能形成新时代党的建设向纵深发展的战略引领。现阶段党的建设的根本实质,意味着对党先进性特质的考辨要放到马克思主义党建体系中国化的历史实践中去检验和考察。正是基于对无产阶级政党永葆先进性本质的清醒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深刻洞悉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一切政党的不同:“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4]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掌握无产阶级整体利益的政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为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奋斗,就决定它与其他团体组织和政治力量相比,必须具有先进性。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奋斗目标,就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典型的内在特质决定的,这也是其能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实现永葆先进性的具体展现。

维系自身先进性的内在引擎,源自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存在和实现。“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5]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对初心和使命牢记的根本动力源于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回望党的百年历史,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和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开启了复兴图强的伟大征程。正是在此意义上,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持续活跃和增强,是对先进性加以维护的条件和进程。党之所以能汇聚起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中国发展奇迹,就是因为紧紧抓住党的政治领导,把执政党的政治领导作为完成历史使命的首要条件。试想,如果党失去了政治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不再起决定作用,那么党的先进性也就无从谈起。

(二)历史逻辑:党探索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和推进党的事业的客观需要

无产阶级执政党履行和承担政治领导的责任和担当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观,进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依靠政治领导是治理国家和组织的题中之义。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其他一切组织和工作的政治领导地位。列宁也对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作用作了科学阐释,“只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即共产党,才能团结、教育和组织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群众的先锋队……并领导全体无产阶级的一切联合行动,也就是说在政治上领导无产阶级,并且通过无产阶级领导全体劳动群众。”[6]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和一般群众之间是政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毛泽东曾指出:“我们是靠政治来领导,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领导。”[7]这更加直观生动地确认了执政党的政治领导是第一位、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党作为执政七十多年的大党,这同样是党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间接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在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为实现党和国家事业新发展中得到历史性锻造。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借鉴、吸收、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对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长期艰辛曲折的探索:以民主革命为中心工作建立“民主共和国”,产生了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中华苏维埃政权以及“三三制”政治框架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对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进行完善和系统化,成为党最终赢得政治领导权的施政方略和行动指南。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条件和任务,党准确辨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探寻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和运行各领域各环节体制机制的伟大创造,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优越性,基本确定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框架,成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驱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政治路线,强调党中央必须保持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党的政治领导下有秩序地进行。面向新时代,我们党用情用心用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诉求,实现人民生活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成功秘钥之一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把党和国家事业推上新的历史台阶。

(三)现实逻辑:新时代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选择

作为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强弱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党能否化解长期执政风险,立于不败之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8]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的资格和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执政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关乎党能否实现长期执政。正如列宁所强调,“成为执政党后,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9]。作为一个致力于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先进政党,增强政治领导力是党长期执政得以顺利实现的必要支撑和保障。

要实现党的政治领导力质的提升,必须要更加突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来看,党执掌国家政权后,基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地位和使命要求,着力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小党在接续不断的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斗争实践中发展壮大,“进京赶考”,成功破解历史周期律,走过了实行改革开放和开创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非凡历程。可见,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是实现长期执政的基本方向和主要途径,二者是相互促进、总体适应的。

步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10]当前,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紧密交织、相互激荡形成新态势和新局面。国际局势深刻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思想文化领域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必然会滋生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风险考验。国内改革发展有机遇有挑战,党面临的来自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等方面偶然性和突发性的危机困境依然存在。从根本上讲,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有效解决交相出现的新旧问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顺势而为,展现新作为,不断增强自身现代化治理能力,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立足基本国情进行顶层设计,核心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领导,关键是要持续锻造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唯有这样,才是在置身变局中使党的执政能力得到长期性提高的根本之举。如果面对复杂局面,害怕恐慌、消极应对,必然导致党政治领导力的弱化。

二、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原则依循

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必须深刻总结运用基础性原则和具體行动路线的规律性认识,努力在“如何增强”的问题上不跑偏、不走形,围绕党在当前阶段的具体任务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

(一)坚持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演变的客观基点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要深入洞察我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新”与基本国情的“不变”二者内在逻辑联系。邓小平对我国发展实际曾作出精辟阐释:“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11]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时段,对党和国家推动现代化事业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但是,“新时代”重大判断的提出并没有否定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方位和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12]。具言之,唯有立足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坐标,才能聚焦实现宏伟目标,自觉传承党的基本路线,立足新时代新阶段的新起点,方能指引党的政治领导力在把握时代、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着眼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新课题中不断跃升。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要分析和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毛泽东指出:“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13]在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中,由于每一时期中国的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生活需要是多元动态的,因此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党的十九大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审视,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这是基于对社会发展阶段的客观变化和我国发展现状做出的科学判断。因此,踏上“十四五”新征程,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实践着力点,努力探索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及时制定符合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民主建设的法治化、制度化,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各领域、各环节,把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

(二)坚持担负民族复兴重任和深化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要释放使命积蓄的“原动力”。党的历史表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必然要面临极其残酷的斗争考验和矛盾困难,在新时代新阶段乃至更长时期,其过程必然充满着艰巨性。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交替的重要节点、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的关键时期、面向新发展阶段推进伟大事业的时代关口,“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14]。整体把握群众路线的坚定秉承,宏观审视危机困境,作为当下和未来在创造世纪伟业中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主心骨”和“定盘星”,我们党唯有将不忘初心、担当使命转化为强大的政治领导力,才能愈挫愈勇、接力奋进,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毅然突出“娄山关”和“腊子口”的困境和重围,依然保持自身青春力量,这也是民族复兴基业可以永葆长青的重要密码。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要点燃锤炼革命性的“大熔炉”。勇于自我革命是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的历史传统和制胜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突出强调要在领导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的实践中坚定将党的自我革命进行到底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他提出,“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15]。新时代,革除党内存在的新旧交替、反复顽固的自身病症,有了新的实施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只有善于自我革命、敢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16]“勇于刮骨疗毒、去腐生肌”[10],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对党内政治生活质量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始终做到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永远奋斗,进一步提高党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批评、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定力,以直面问题的勇气破解发展中遇到的深层次问题以及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奇策、发奇招,经受住“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找到激发全党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准星和方向,为新时代进一步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提供坚强保障。

(三)坚持人民立场和制度治党的方法依归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我们必须牢牢站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人民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7]。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内在印证了人民立场是百年大党的自觉选择。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地位和作用,始终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在一起,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制定和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描绘出了党的政治领导力围绕人民利益“出场”,进而不断生成与展开的历史图景。“十四五”时期,推进治国与治党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要求,最直接最现实的着力点就是要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从国家政治的角度给予人民主体地位新的历史阐释,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保障,着力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集中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实干苦干、奋斗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必须以完善配套相应的制度建设作为方法依归。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和组织属性决定了其在治党治国的内在统一中必然走上制度治党的伟大历程。“制度化程度越高,该组织的力量就越强大。”[18]换言之,要把党管好、治好,就需要党有规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制度规定,把制度治党纳入当代中国国家制度总体设计和持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部架构。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最基本的就是保证党的各项制度建设,构建“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19]。以制度威力实现对党内政治生活的规约和监督,建设“极严格的真正铁的纪律”[20],将党内法规和制度融入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之中。结合历史经验和实践需要,为了使党的制度体系从根本上保障制度治党长效化深入和常态化开展,突出党的制度对党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关键就要将制度治党的目标真正落实到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伟大实践中去、真正融入到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去,持续激活和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

三、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实践进路

增強党的政治领导力,就必须要在实践路径上理清“怎样增强”的要旨。要整体重塑党组织履行政治使命的优势和实效,着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是新时代巩固和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充要条件。

(一)“组织起来”:整体重塑党组织履行政治使命的优势和实效

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必须把党中央定于一尊、定向导航的权威放在组织凝聚全党的定位来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与党组织整体政治领导力相伴而生,并从中不断汲取把组织力量转化成探索与实践政治领导使命的精髓要义。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在严密的组织发动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指出:“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21]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全党的共同意志和政治行动凝聚在一起,实现力量的集成,夯实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的组织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不断显示出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在于科学的组织。”[22]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思想引领和组织领导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的力量,有了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继续发挥其组织支撑作用,党的各级组织才能坚强有力,成就伟业、干成大事才有可能。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整体政治领导力的根基所在,是党的组织力和领导力的生成土壤。新时代,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部署,以形成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更高认同为最终目标,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教育和实践历练,推动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1],回应组织建设的多重桎梏,着力在打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切实发挥“两大职责”与“五大职能”,抓好“最后一公里”,确保中央精神落实至基层,真正切实发挥好党的伟大工程在开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事业新局中的组织作用,汇聚形成全党的政治领导合力。

(二)“为政之要在人”:着力

培育高素质高水平的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领导干部和人才队伍,是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核心关键。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我党坚实的依托和宝贵资源。“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中流砥柱,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高度重视培养造就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23]党的干部队伍是我们党能够得到政治领导力的基础,其能力素质的高低对党的前途命运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党正是有着一代又一代执政骨干队伍,才始终保持着强劲的政治领导力。新时代继承和发扬党的事业,要按照对党忠诚、个人干净,并且有所担当的选拔领导干部的基准,“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1],从选拔、培养和使用等多个方面进行注重,建设自身素质过硬而又富于政治领导力的优秀干部队伍。要大胆使用、大力培养一批经得起基层磨练的优秀年轻干部,努力打造新时代的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培育出更多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要着眼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做好党的人才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24],必须建立创新性和个性化的引才、育才的长效机制,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转化为推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组织凭借和中坚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将生生不息的人才储备转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可靠后备梯队,才能为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领导集体夯实人才基础。只有牢牢抓住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牛鼻子”,最大限度的做好党的人才工作,才能为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提供坚强后盾。

(三)“全国一盘棋”: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

要落实并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为打牢党的政治领导力的组织基础提供稳定持续的向心凝结。对于中国共产党这一服务性政党而言,党的全部活动都与民主集中制度相统合、相匹配、相关联,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结合”[25]提供了重要遵循。历史启示我们:当我们重视并运用民主集中制,我们党的领导才能保持长期性和稳定性,无往而不胜;相反,当民主集中制贯彻的不好的时候,组织领导工作就会涣散无序,很难发挥优势力量。邓小平聚焦党的组织建设的实际,指出:“如果搞得不好,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26]因此,要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利益的统一性和整体性,既要善于发挥集中,确保一个超大型国家具有为人民解难事、办大事、做好事的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牢记“国之大者”,又要充分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协调、综合各方面利益,做到全国一盘棋,“努力在全党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27],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组织运行机制,集中统一、行动一致的组织氛围和执行有力、上下贯通的组织体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党最初由于自身力量弱小加之政治上的不成熟,不可避免的犯过不少错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具有的度量和勇气就是“容错纠错”,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及时提出改正措施。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要给犯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的机会。到适当的时候,根据他们这一段的工作表现,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再来处理。”[28]“容错纠错”的具体实施,标志着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的认识和总结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让想干事、能干事、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领导干部放开手脚、消除顾虑,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有利于形成气正风清的政治生态,永葆党的肌体健康,从而营造全党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和环境。新时代,要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针,继续从制度机制层面运行民主集中制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正确运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引领、激发有助于党的政治领导力进一步增强的新风正气。

四、结束语

历史和实践证明,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极其重要,是着眼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战略安排,贯通始终并深蕴内里的是对先进性这一本性的坚守,来源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自觉实践。百年奋斗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事业进行到底,创造了新的历史辉煌,展现了强大的政治领导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历史进程中的重重考验和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更是新时代实现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目标的能力保障。新时代,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必须遵循应有的原则导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建设的着力点和根本方向,还要总结探寻推动党的政治领导力建设不断优化升级的可行性路径,丰富和创新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只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将党的政治领导力真正贯彻下去、实现出来,才能始终引领中国社会航向,促进党的事业不断实现新发展。

猜你喜欢
组织建设理论创新党建
以组织建设促急救工作发展
立足岗位 突出重点 努力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坚守与创新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邓小平南方讲话关于生产力问题的理论创新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