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阅读中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

2022-04-22 16:25李旭玲牛紫贝
今古文创 2022年16期
关键词:藏语

李旭玲 牛紫贝

【摘要】 “陌生的熟悉字”是一种文字中饱和现象,文字饱和是阅读中常见的现象。研究表明,拼音文字中的文字饱和发生在语义层面,汉语则是从字形饱和到语义饱和,而藏语兼具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特点,其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根本上也是语义饱和,并且这种语义饱和效应发生在晚期阶段。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以及教学活动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藏语;文字饱和;发生机制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6-012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6.039

基金项目:研究得到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2019-GSP-S107)资金的支持。

一、文字饱和的概念界定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种“陌生的熟悉字”现象,它是指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注视或者重复书写一个字或词,会让人感觉这个字或词变得陌生而认不出,或者觉得这个字或词变得“奇怪”和“不熟悉”的现象[1]。在物理学中,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之下,溶液所含溶质的量达到最大限度不能溶解时称之为饱和现象,这是其本意,后来延申为事物达到最大限度的含义,类似的阅读心理学中将上述的“陌生的熟悉字”现象称为文字中的饱和现象。文字饱和现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疲劳造成的。研究者通过设置饱和组(同一个词语不断重复)和不饱和组(与饱和组同样的时间呈现不同的词语)条件,发现随着词语呈现时间的增加这两种条件下反应时的变化趋势不一致,说明文字饱和并不是简单的疲劳现象。此外文字饱和现象也应该与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通道的适应现象区分开来。文字饱和是一种高水平的语言认知现象,其类似于对刺激的适应,但是它更多像是发生在抽象意义上而不是感觉层面上,在文字饱和发生过程中,词形始终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但是它的意义却从意识中消失了。文字饱和现象更不是一种语义启动现象。这种现象究竟是如何让产生的?多年来,研究者致力于探讨这种由熟悉到陌生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内在发生机制,其中,从语义加工层面看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更具有现实意义。藏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既属于汉藏语系,又属拼音文字系统,藏语中文字饱和现象的发生机制又是怎样的?

二、藏语阅读中文字饱和发生机制的探讨

以拼音文字和汉字为实验材料的研究中均发现了文字饱和是发生在语义层面的语义饱和现象。研究者运用语义差别量表法对英语中的饱和现象进行研究,将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作为实验材料,这些词经过多次重复后,被试对其的评价逐渐趋向于中性,他们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3],之后,Smith运用类别匹配任务研究饱和现象,首先给被试呈现一个表示类别的启动词(fruit),将其重复呈现3次(对照组)或30次(实验组),同时被试需要口头重复每次呈现的词,随后启动词呈现完毕后呈现目标词(apple),呈现完毕后被试判断目标词是否属于启动词的类别,并记录判断反应时。结果发现被试判断目标词过程中的反应时在饱和处理30次后相对变长,并且基于语义网络激活模型来解释这一文字饱和现象,表明这种现象是发生在语义层面的[2]。此外,在汉语一语研究中使用类别匹配任务没有发现语义饱和现象[4],文字饱和更多会依赖于汉字的字形。在汉语二语研究中,采用类别匹配任务的研究却发现英汉双语者、蒙汉双语者出现了语义饱和现象[5][6],这也进一步表明,出现了跨语言的语义饱和,长期的语言经验使两种语言共享一个语义系统,一种语言的语义饱和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语义饱和。

英语是拼音文字,由字母构成单元,书写结构呈线性,在阅读拼音文字时,从字形到字音遵循严格的形—音转换规则,字形会激活语音,字形和语音同时通达语义,而汉语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是一种只代表语素,不代表音节的文字系统,汉字呈立体结构,按非线性关系进行空间布局,是一种由笔画和部件形成的层级结构系统,更加依赖字形—语义通路,需要对字形进行“完形组织”[7]。英语和汉语在文字类型,结构和正字法深浅上的不同造成英语中的饱和现象更倾向于直接是语义饱和,而汉语中的饱和现象则更倾向于是由字形饱和到语义饱和。藏语是一种特殊的拼音文字,书写呈线性,但结构上表现出一定的立体性,围绕“基字”前后附加、上下叠写的结构与汉字构字相似。因此,藏语兼具拼音文字和汉语的特点[8],但是藏语从根本上讲是拼音文字,因此藏语中的文字饱和也是一种发生在语义层面的饱和。藏语与英语同属拼音文字,可能表现出拼音文字文字饱和机制的共性。此外,藏语中的文字饱和主要发生在词汇加工的晚期阶段。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在认知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词语的重复呈现会使任务量增加,加大了读者的认知负荷,出现了认知资源的竞争以及注意分配的问题,表现为反应时的延长。而且,文字饱和现象与注意密不可分,注意资源的减少会延缓文字饱和的发生,藏语字符或者词汇的高度重复会使读者对其分配的注意资源减少,当该词再次呈现时,读者需要重新激活语义,不能很快做出反应,导致语义饱和效应的延迟发生。

三、藏语中文字饱和发生机制的理论解释

词的意义被存储在人的语义记忆中,语义记忆是陈述性记忆的一部分,陈述性记忆又是长时记忆的一部分。语义记忆是一个多模式的系统,对于单个单词而言,其语义记忆包含不同形式的表征,包括视、听、触、味、等多个感官系统,但是对于不同层次的词语而言,根据语义网络激活模型[9],詞汇的语义信息以网络的方式储存在人脑中,当其中的某个词的语义信息被激活后,与其语义相关的词也会被随之激活。所以在类别匹配任务中,当启动词重复呈现时,与之对应的概念结点被激活,同时与启动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的语义也得到了激活。此时分为两种情况,当启动词的重复次数较少,即低重复水平会进一步强化激活水平,出现语义启动效应。但是,当重复次数超过一定限度,即短时间内启动词重复多次,概念结点间的语义连接将会被高度重复激活,导致启动词的意思激活出现疲劳,由于词语是以网络的形式存储在人脑中,词与词间联系紧密,所以这种疲劳也会传递给相连的概念结点[10],与启动词语义相关词汇的语义提取受到抑制。此时,出现语义饱和效应。

另外,语义饱和效应除了是语义启动效应的反向形成外,也可以用认知神经科学的观点来解释。认知神经科学指出,刺激的多次重复呈现会使神经系统长时间激活,进而导致神经系统活动发生了疲劳,神经系统的长时间激活会使发送神经元和接收神经元间的连接受到短暂的缺失和中断[11]。所以,当启动词不断重复呈现时,神经系统需要不断地做出反应,产生疲劳,当与启动词语义相关的目标词出现时,神经系统已经疲劳,导致读者对目标词的反应时和注视时间变长,出现语义饱和效应。同时根据激活扩散模型,当启动词不断重复呈现时,词语的内在固定的语义表征会产生疲劳,产生疲劳后则会减少语义信息向语义相关结构的激活扩散,从而也容易引发语义饱和效应。

再者,注意中有一种特殊的“习惯化”的现象。习惯化是指随着一种刺激的持续呈现,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水平逐渐降低,对该刺激产生了抑制作用。语义饱和现象的发生有点类似这种习惯化现象,当一个词不断重复呈现时,读者会对它的反应水平逐渐降低,敏感度降低,进而对其的语义激活产生抑制作用,也就是当一个词不断重复呈现时,读者不能正确提取到其意思,丧失了词语的意义信息,产生了语义饱和。

最后,文字饱和现象起源于日常生活实践,指读者长时间注视某个字或词使其从熟悉变为不熟悉,但是这一现象的前提是读者对这些词很熟悉。所以,不熟悉的字或词则不会产生饱和现象。可见,熟悉性对文字饱和的产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藏语的字符或词汇只有经过不断地练习变得熟悉后才能产生,即只有熟悉的藏语字符或词汇才能产生饱和现象,陌生的字符或词汇经过反复学习之后也可以发生饱和现象。

四、研究意义

对藏语中文字饱和发生机制的探讨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从理论上讲,揭示藏语这种特殊语言中文字饱和现象的发生机制可以为普遍的文字饱和现象提供新的证据。此外,由于刺激的大量重复会产生冗余信息,饱和现象可能是人脑对神经系统对这些冗余信息的一种反应,人脑又是如何从大量的冗余信息中提取对其有价值的信息的,这一点对人的生存和适应有重要的价值。所以,对这一现象的探讨可以为深入理解人脑的信息加工过程及机制提供参考。

从实践角度来说,文字中的饱和现象与日常的阅读和书写密切相关,对于藏语阅读文字饱和现象规律的探讨有助于人们减少识别和书写的错误,从而提高阅读和书写的效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釆用罚写多次的方法纠正学生的书写错误。从饱和现象发生机制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实际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因此,对于饱和现象规律探讨可以指导教师更合理地确定学生文字书写和背诵的次数,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文字饱和现象发生机制的探讨还有利于双语教学,因为在双语环境下可能会发生跨语言语义饱和,一种语言的语义饱和可能会影响另一种语言的语义饱和,所以掌握了一语或者二语的语义饱和发生的规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双语的学习。不容忽视的是,文字饱和现象发生机制的研究还可能对口吃、失语症等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的病理机制的探讨有所启发。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通过综述英语和汉语中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结合藏語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特点初步推论出藏语阅读中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为发生在语义层面的饱和,这种语义饱和发生在晚期加工阶段,并且探究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但是,藏语中的语义饱和现象仍然需要进一步确定,尤其是采用先进技术方法,比如眼动技术法,从而进一步揭示藏语中语义饱和的认知加工过程。这一方法不但可以揭示藏语中语义饱和的内在机制,更是对语义饱和这一研究领域的一大推进。因为已有的相关研究大部分是在行为实验法中进行的,相比之下,眼动技术法是一种即时的加工方法,可以将实时记录的眼动数据同语言认知加工过程相对应。此外,文字饱和是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认知现象,饱和的现象离不开对文字的感知[12],视觉是对文字感知的一种较好的感官通道,人类获取信息的80%-90%来自视觉[13],而眼动研究法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研究方法[14]。因此,眼动记录法是考察文字中饱和现象的有效方法。此外还可以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脑磁图等技术,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脑机制,深入到神经元活动的水平。所以,未来研究应该以方法创新为主,进一步深入揭示这一现象的内在机制。

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可以围绕特定的被试展开,揭示特定人群的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从而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研究者指出语义饱和可能与读者对文字的习得经验有关[15]。这是因为语义饱和更容易发生在初学者的学习过程中,读者对文字越熟悉发生语义饱和现象的概率越小,所以,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被试的习得经验展开,其次,还可以围绕特殊人群展开相关研究,口吃者在说话的时候,一个字或词在可能重复好多次,而非口吃者在说话的时候并不会产生重复现象。那么口吃者的发音与语义饱和的发生是否一致,如果一致的话,预测口吃者则比非口吃者更快达到饱和,所以相关的的文字饱和的发生机制的研究,为其提供相应的诊断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倩,陈俊,徐可.“陌生的熟悉字”是一种语义饱和现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8-19.

[2]Smith,L.C.Semantic satiation affects category membership decision time but not lexical priming[J].Memory&Cognition,1984,12(5):483.

[3]Lambert,W.E,&Jakobovits,L.A.Verbal satiation and changes in the intensity of mean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60,60(6):376-383.

[4]邹悦.汉字语义饱和与字形饱和的研究[D].吉林大学,2020.

[5]张积家,刘翔,王悦.汉英双语者语义饱和效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46(3):423-434.

[6]张虹.蒙汉双语者的语义饱和效应[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7]贾建荣,张德玄.语义饱和显现及其认知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615-625.

[8]高晓雷,李晓伟,孙敏,白学军,高蕾.藏语阅读中中央凹詞频效应及对副中央凹预视效应的影响[J].心理学报,2021,52(10):1143-1155.

[9]Collins,A.M.&Quillian,M.R.Facilitating retrieval from semantic memory:the effect of repeating part of an inference[J].Acta Psychologica,1970,33(368):304-314.

[10]Neely,J.H.Semantic priming and retrieval from lexical memory: roles of inhibitionless spreading activation and limited-capacity attention[J].J.exp.psychol.gen,1971,106(3):226-254.

[11]Tian,X,& Huber,D.E.Testing an associative account of semantic satiation[J].Cognitive Psychology,2010,60(4):267-290.

[12]仝文,闫国利.语言认知加工中“饱和”现象的研究范式及实验任务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3(4):87-96.

[13]韩玉昌.眼动仪和眼动实验法的发展历程[J].心理科学,2000,23(04):454-457.

[14]许洁,王豪龙.阅读行为眼动跟踪研究综述[J].出版科学,2020,(02):52-66.

[15]Su,S.J.Orthographic decompos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normal students and students with reading difficulty[D].Tainan: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2009.

作者简介:

李旭玲,汉族,山西忻州人,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牛紫贝,汉族,山西长治人,西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猜你喜欢
藏语
浅析在藏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浅谈藏语中的礼仪语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藏语共和话擦音的声学格局分析
藏刀
小学藏语文教育教学探
如何提高藏语文教学质量
当代藏语语法研究与历史现状
如何教好小学藏语文
安多方言—夏河话SAMPA_AT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