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阅读促写作的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2022-04-22 01:44刘蕾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写作阅读课堂教学

刘蕾

摘要:以读促写是语文教学的不二法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们要利用好文本,找准合适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学生去写作的同时,加深对文本的鉴赏和理解。阅读教学中,我们所选择的文本,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还具有作为写作范例的代表性。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掌握“读写结合”的实施原则,还要关注教学的实施策略。讓学生在鉴赏作品的同时,能够对自己的写作有所借鉴。

关键词:课堂教学;阅读;写作

一、改变学习理念,增强自主意识

当前的教学改革形势下,对语文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中也离不开语言的表达。因此,在当前读写结合取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逐步去训练自己的语言表达,一方面体现在要积极参与到探讨交流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一方面体现在要善于将生活中观察的景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在课文写作训练中信手拈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同时提高阅读与写作。在课堂中,只有学生改变学习理念,意识到阅读与写作的同等重要性,不断地摸索二者之间的共通性,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其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新闻单元时,教师可设置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新闻的特点、格式等,让学生对国家时事写一则新闻播报,全班评阅。然后再让学生分小组去讲解课本上的新闻。这样“读”和“写”都得到了训练,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营造课堂氛围,提供交流平台

课堂是师生开展学习活动的主要环境,因此,必须要做好这个平台的搭建,要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

现在普遍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固化,课堂形式的单一,教学指向的标准太过唯一,学生在课堂中不够活跃,写作课直接变成哑巴课,长期以来,学生越来越不能打开自己,作为一个语言学科,上课却不说话了,很明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基于读写结合的教学实施,需要学生参与到课堂。在教学中主张学生的“说”,可以说写作提纲,可以读自己的文章,可以为其他同学的文章评价。总之,课堂气氛应该是活跃的,学生的兴致应该是高昂的。也可以师生共评一篇匿名作文,最后共同修改成一篇新文章。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正好学校的紫藤萝花也开了。笔者就设置了写作课,即结合自己的经历,也赋予紫藤萝人的意义,写一篇作文。学生们闻着花香,阳光穿过,互相交流着,创作着,写作效果很好。

在学习《老王》时,笔者抓住杨绛对老王“镶在门框”这一段的外貌描写,设置了学习性写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一名最熟悉的同学。但是不能再文章中提及名字。在交流分享环节,孩子们都竖起耳朵听别人的文章,然后猜是哪位同学。幽默诙谐的描写活灵活现在同学们身边,所以当学生们猜到是哪位同学时都捧腹不禁。

三、多元角度,鼓励思维创新

对于一篇课文,把它当作例文,可以续写重写,也可以写读后感。也可以鼓励学生从课文语言文字出发,有其他创造。如:可以依据不同的写作要求从课文中筛选、提取相应的信息,组成新的短篇。缩写课文,组句成文,多角度概写等。缩写课文是指将长篇课文缩短,聚焦文本核心,删除次要信息,以便于读者对文本关键信息进行把握。例如,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的范进中举”的句式,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将这些佳句重新组合,构成新的短篇。又如,在读《荷叶·母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把文章中优美的语句组合起来,把课文最后两段结尾,适当修改,发挥想象,组成一篇美文。又如:在《植树的牧羊人》教学中针对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默默无闻的种树。让学生进行评价性写作,写读后感。学生的感想并不多。得到这一反馈后,在第二课时,将这篇外国作品与中国的《愚公移山》做类比,以愚公改造自然的精神来体会牧羊人的精神,学生若有所思。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他如果是牧羊人,他会选择搬离荒漠,因为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对于观点的多元化我们也应持开放的态度。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他们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写作的探索不是唯一的,应该是多元的,像写作本身一样有创造力的。一定不能拘泥于方法,而不敢写,就违背了方法的初衷。

四、创建班级文化,助推情感熏陶

在班级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备一节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课,让学生当老师,提高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也可以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中发现新生机,在学习中发现新活力。比如在学完《壶口瀑布》,让学生人手一本,共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然后写一篇读后感。此外,班级设置读书角,书籍漂流,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课外素材。

文化的熏陶也离不开老师的影响。在春天带一朵茉莉花进入课堂,在秋天采一片黄叶与学生一起观察,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敏锐情思。如在教授《秋天的怀念》时,在讲到第三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时,恰逢教室外面秋风瑟瑟,阵阵冷风吹来,窗外一排梧桐树的叶子都在纷纷落下。我指着窗外,问学生们,此刻的景物,你们有什么感觉,学生都答出了悲凉、萧瑟、难过。从而理解了史铁生当时的心理。我就地启发,告诉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景物的变化与人心理的变化是同步的,有暗示烘托作用。后来在写作中,班上多名同学都会用景物描写去烘托人物内心了。当然这与教学中的渗透密不可分。如《驿路梨花》第一段也是景物描写。这样的例子在初中语文课文中不胜枚举。但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去发现,去总结。所谓“生活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讲台上,用花盆种一颗种子,然后师生每天观察它的变化,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也是一种无形的熏陶。

结语

立足文本的思想内容,抓住文本的情感出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创作灵感。以读促写,当学生学会真情实感的表达时,文章才具有感染力。在文本阅读之后,教师依据教学原则和实施策略,展开的相结合的课堂实践。学生可通过写读后感或者随笔,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自身的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完成写作。长此以往,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吴玉如.中小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写作阅读课堂教学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