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诸子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022-04-23 22:10张志丹
今古文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先秦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张志丹

【摘要】 先秦时期的生态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生态思想定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现代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学者开始思考如何从古人的思想中获取经验与启迪。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先秦时期生态思想的研究呈现两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是研究先秦生态伦理的起点,随后诸子百家逐渐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二是立足现实,把古人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进而古为今用,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贡献智慧。

【关键词】 先秦;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3-0056-03

生态伦理即是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它是伴随着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一门交叉性应用伦理学科。立足当代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为究其根源,学者们把目光转向古代,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经验。中国古代有关环境思想包罗万象,尤其是先秦时期生态伦理思想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对此已有深度讨论。

一、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取向

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中。这一思想可以看作是“人类——宇宙”相互统一的世界观,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标志着现代学者在面对环境问题时对于儒家思想的回归与重视。“天人合一”论的集中表现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人类要善待自然、敬畏自然、崇拜天地,鼓励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

学术界围绕“天人合一”而展开的关于儒家生态伦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其一,从儒家本体思想“仁”出发,“天道生生、仁民爱物”。“天道”也就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生生”乃是一切事物生生不息,自然界一切事物的变化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生命的产生和发展既是自然之“道”又是自然之“德”[1],由此可见儒家的“仁”思想在整个生态伦理系统中都处于核心地位。有学者从“仁”的核心思想出发,进而转向审美的角度,认为儒家的生态观追求的是一种生态和谐,而这种和谐正是美感的源头[2]。

此外,从仁学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热爱生命的仁爱精神视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并将这一原则溯源于宇宙本体的“生生之仁”[3]。进而,还有学者从对待动植物的惜生,不随意杀生的“时禁”出发,《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亦记载孔子说:“开蛰不杀当天道也,方长不折则恕也,恕当仁也。[4]”大家可以注意这些话对时令的强调与儒家主要道德理念仁、恕、天道紧密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对自然地态度与对人的态度不可分离,广泛地惜生仁爱与爱人悯人一样同为儒家思想题中应有之义。

其二,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道德向度。一方面有学者认为荀子的生态道德是我国传统生态意识的源头,从道德出发,一切從简,追求朴素,节约资源,从而达到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5]。另一方面,也有人从道德的视角出发反思自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道德思想觉悟到自身行动,达到人与天的真正和谐。

其三,从饮食角度论述其生态的价值。在先秦语境中,饮食并非简单的充饥维生的纯自然本能行为,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对抗与共生关系中肯定和超越自然欲性,并在主体与天道、主体与自身之间颉颃与互动中自觉追求善生活的伦理行为。最后才从消费的角度出发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应如何和谐相处,人在自然界必须要通过消费一定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生存,但是在消费的过程又要本着节约有度才能够用之不竭的态度。

先秦儒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遵循“理一分殊”的原则,努力探寻“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交叉点。就学界对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已有研究来看,从“天”出发最终落实到“人”,以“天人之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倡导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达到和谐状态。

二、墨家“利害”相权的现实主义生态观

墨子是稍后于孔子却享有盛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与儒家齐名,时称“儒墨显学”。墨子的学说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宗旨,并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实现这一总值的原则。据《淮南子·要略训》墨子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但“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周道而用夏政”[6]其在表达墨子受孔子之术,认为其礼烦扰,厚葬风俗浪费财力、物力、人力等因而抛弃儒学,提倡节约从简,对面临生态困境的当代人有着深刻的启迪。

目前国内有关墨家环境伦理思想的研究较为薄弱,学者更多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主要从兼爱、节用、节葬等思想出发阐述其包含的生态价值,探讨其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7]。研究者还立足现代环境中存在的矛盾,从天志观的角度规劝人们遵守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和谐[8]。

此外,节约资源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从“节用非攻”的语境中阐发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也渐受注目[9]。墨家主张“生死两利”,因而有学者从生死观的角度出发强调代际伦理,追求利益均衡来达到生态平衡[10],不失为墨家生态伦理研究的一大创新。

由此可见,墨家生态伦理思想研究的现代性表现十分突出,同当下人们强调的生态文明建设有诸多契合。

三、道家“道法自然”的无为主义

道家思想渗透着诸多生态意蕴,老子道德观的中心观念和基本立足点取自其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 “道”。“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世界本源,又是宇宙的最高法则[11]。道家生态伦理思想以“道法自然”为指导原则,主张“无为”的生态开发观和“无欲”的生态消费观。

学术界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是从道家所强调的“道法自然”核心思想出发,进而从不同的角度把天道、人道和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的过程。除了对“道法自然”“自然无为”“天人合一”基本哲学内涵展开深入阐发外,最突出的特点是从伦理向度出发,提出慈爱利物、知和不争、俭啬有度等原则和规范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2]。

另外,道家倡导的“四知”原则,即知常曰明、知和曰常、知止不殆、知止不辱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为解决当代环境困境提供了有益借鉴 [13]。此外,在《道德经》第67章写道:“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14]”有学者从人类的物欲出发,即在有可能引起物欲的地方就开始进行节制,不使人们竞争,从而防止人类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提出全面考察老子的思想外,并不是主张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被动消极的观点,强调人类要从思想上改变“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论调,提倡人与自然相辅相成,互助互益[15]。除了从道家核心思想本身出发挖掘其间的生态伦理意涵外,有学者从儒道结合的视角强调人类应该从培养道德意识出发,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16]。

如上所述,无论学者的角度如何多元,但其对道家生态伦理思想阐发的逻辑起点都建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理念之上。

四、法家“经世致用”的生态伦理思想

先秦法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四大显学之一,该学派的思想无论是在政治、经济、生态还是其他方面其实践性更强,从学界已有研究成果来看,法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大都建立在“法”的基础上而不断延伸的。

《管子》被视为先秦法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其中《地员篇》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撰写植物学方面的专著,主要论述了中国土地分类,涉及土壤地理和植物地理,该篇从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出发来寻找其与生态之间的联系,其中表现出的生态伦理观念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有学者还根据《管子·内业》中“和乃生,不和不生”的“和合”思想,提出了“万物和合”的生态道德意识,吸收了管子提出的从道德出发特别是把对土地的道德看作是治理国家的道德之首观点,强调人类与自然要和谐并存[17]。还有学者从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来研究《管子》,阐发《管子》自然生态保护的理念和措施,在理论上实现天人合一,物我想通[18]。作为战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商鞅和韩非的观点也最具代表性,研究者多致力于阐发他们经济思想中所揭示的生态价值。

此外,有学者分析认为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以培养“耕战之士”,其中“顺天之时”的农教观,提倡顺应自然天地法则,农业的作用并不只是满足人类温饱问题,重视农业和军事教育也是生态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

还有学者根据现代社会发展模式,提出将法家思想用于规划城市体育公园,分析认为法家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趋于时代的特征的“平衡”发展,基于“平衡”的理念去规划城市体育公园,将有利于城市发展构建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促进人与生态的和谐发展[20]。

综上所论,学术界对儒、法、道、墨诸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研究既有共性可循,亦表现出若干差异。从多数研究成果中发现大多学者都侧重于先秦时期生态问题的某一阶段和某一方面,或者是对古代社会问题进行整体研究。但是在先秦诸子生态思想层面,“天人合一”仍然是贯穿其中的共识。儒、道两家的生态伦理观侧重梳理和阐述“天人”关系中的“和谐”主张,从分析先秦时期人和自然关系的不平衡最后又回归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法家和墨家生态思想的实践性则更强,特别是墨家由于资料有限,多数研究者聚焦于阐发其现代价值,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寻找有益启示。古代的思想精英们很早就注意到许多实践活动因违背了自然规律,而破坏天人之间的平衡发展,因而不断的警示并指引人们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行之径,此可视为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精神的早期觉醒。

立足当下,人们应吸取古人生态伦理思想的精华,从人类自身的幸福角度出发,站在关爱人与自然的高度,深入审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尊重生命,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的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陈炎,赵玉.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J].孔子研究,2006,(01).

[3]徐朝旭,徐晨.儒家生態仁学初探[J].中国哲学史,2020,(05).

[4]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许倩.荀子生态道德思想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6]陈光忠.淮南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7]赵兴仙.墨家生态思想对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迪[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版),2013,(04).

[8]陈克守.墨家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联大学报,2012,(06).

[9]任俊华,周俊武.节用非攻:墨家生态伦理智慧观[J].湖湘论坛,2003,(01).

[10]杨建兵.墨家生命伦理论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08).

[11]朱贻庭.中国传统思想史(增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张长虹.《老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J].道德与文明,2004,(04).

[13]石荣霞.道家生态伦理观的“四知”原则及其现代价值[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14]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5]张尚仁.道家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6]潘存娟.老子生态伦理思想述要[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17]唐琰.先秦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8.

[18]高旷.自然生态美学视域下的《管子》研究[D].吉林大学,2020.

[19]赵婧童.先秦法家农战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0]谭剑,梁希.基于法家思想规划城市体育公园[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04).

猜你喜欢
先秦生态伦理生态文明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试论先秦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广西百色市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