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思想溯源、实践变迁与推进策略

2022-04-25 07:46安培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7期
关键词:推进策略

摘 要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精髓与实践规律总结。探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思想源流,归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发现,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适应革命战争需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表现为适应新中国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需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表现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表现为全面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职教力量。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从增强办学思想的适应性、办学模式的适应性、办学评价的适应性三个方面推进。

关键词 职业教育适应性;思想溯源;实践变迁;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07-0006-08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优化类型定位,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适应是指适合客观条件或需要,社会意义上的适应是社会互动形式的一种。社会意义上的适应性是指个体或组织适应社会环境的特性与能力。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是指职业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质量服务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需求,并在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社会环境的互适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与能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新时期党对职业教育发展作出的战略谋划,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本研究旨在探寻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思想源流、实践形式变迁,为新发展阶段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高质量、高效能服务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提供建议。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思想溯源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实践探索的思想升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思想根基。

(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思想追溯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的灵魂。1920年,由毛泽东执笔,陈独秀、彭璜等人联署的《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事》中指出,教育与职业相冲突,生活与学问相冲突,不算为合理的教育、正当的生活。“合理的教育”“正当的生活”新模式应是“教育与职业合一、学问与生计合一”[1]。早期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职业、生活相结合,重视职业教育对现实社会的改造作用。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毛泽东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开始走上革命救国的道路。毛泽东强调,职业教育要为中国革命战争服务,将教育战线视为革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作为服务革命战争的重要武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提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与之相配合”“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应战争的需要”[2]。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又提出职业教育为解放战争服务,为土地革命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为城市管理服务。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3],以适应国家建设需求。毛泽东始终将职业教育同“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强调职业教育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基于中国国情,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要服务中国社会改造、服务革命战争、服务国家建设需求。

周恩来高度重视职业教育。1952年,周恩来签署《政务院关于整顿和发展中等技术教育的指示》,指出“培养技术人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各级各类中等技术学校,均应根据各业务部门的具体需要,明确规定其方针与任务,务求学用一致,使所培养的人才确能适合各业务部门的需要”[4],要求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方针、办学任务的适应性,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各层次人才。为解决“教育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与“教育暂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矛盾,刘少奇创造性地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思想,促进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良性适应与良性循环。

邓小平在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方面也提出了有前瞻性的见解。他指出,“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各部门,要共同努力,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怎样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5],同样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增强与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江泽民提出,“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篇大文章”。2002年7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指出,“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中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是适应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的需要,是适应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需要”[6],这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了具体要求。

胡锦涛提出,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促进人才总量同国家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7]。2005年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温家宝总理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個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8],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作为评估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

1990年到1996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高瞻远瞩地为闽江职业大学办学指明方向,也为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赋予了职业教育崇高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站位与定位,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二)著名教育家及专家学者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思想创新

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教育救国”成为知识分子探索救国图强的重要路径之一。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强烈批评中国旧教育的“不切实用”。黄炎培提倡“大职业教育主义”方针[9],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他指出了职业教育在个人谋生,服务社会,增进国家、世界生产力方面的功能,强调职业教育要为个人谋生、服务社会、增进生产力服务,强调职业教育的“服务性”。同年,中国共产党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在《学问与职业一贯论》一文中指出,学问与职业不能一贯,其危害亦甚巨。使学问与职业一贯,则学问应当注重适应社会之实用。教育以实用为最大目的,故学问必求其有利于职业,而凡关于职业之知识,尤以常时令其实地应用为妙[10]。恽代英提出注重教育的“实用性”“应用性”,强调学问、教育与职业之间的一贯联系,使學问适应职业,学问适应社会实用之需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思想显而易见。1918年,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提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指明职业教育的“生利性”,强调职业教育要为“裕民”“生利”服务。1920年,陈独秀在武昌高师作了题为《新教育的精神》,指出新教育之“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趋重社会,二是注重启发,三是要讲究实际应用,也强调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讲究教育的“应用性”[11]。我国早期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杨贤江针对旧教育存在的不实用、不贴合实际的问题,提出“唯采用实用主义以药之而已”“教育这件事业,本是以传达各科科学的内容为职责,它之不能离开实用”[12]。无论是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服务性”,还是陶行知提出的职业教育“生利性”,亦或陈独秀、恽代英、杨贤江提倡加强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实用性”,都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现形式,集中反映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思想精髓。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开启思想创新与理论发展的新阶段。潘懋元提出“两个规律论”和“教育适应论”,强调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并为其服务[13]。潘懋元的“教育适应论”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也是潘懋元“教育适应论”在职业教育办学中的具体体现。张健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职业教育适配理论,包括需求适配、类型适配、体系适配和教与学的适配等[14]。韦卫等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根本反映,也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15]。潘海生等提出,职业教育天然存在适应性的问题,适应人的全面发展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根本含义,适应产业的更迭发展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旨归[16]。职业教育要应对并服务于当前产业深度转型,就必须自觉走向“适应性增强”的实践样态[17]。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深刻总结,是职业教育思想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历史进阶及实践形式表征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职业教育百年奋斗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实践形态,探索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规律,可以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

(一)适应革命战争需要,为革命战争服务(1921-1949年)

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表现形式依据中国社会状况、社会主要矛盾状况变化而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党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举办工人学校、农民运动讲习所等,通过灵活多样的工农教育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促进工农思想觉醒。1934年,毛泽东在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四个在于”的教育总方针,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者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确立了苏区职业教育发展方针。在“四个在于”方针的指导下,苏区职业教育取得较大发展,建立中央农业学校、中央红色护士学校、红军通讯学校、红军卫生学校、各级各类师范学校等多所职业学校以及各类专业培训班,为革命斗争与苏区生产建设培养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抗日战争时期,党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长期战争服务。在毛泽东“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与之相配合”这一指导思想的引领下,陕甘宁边区创办边区农业学校、边区妇女职业学校、边区医药学校、八路军卫生学校、白求恩卫生学校等,以满足抗日战争和边区群众实际需要。解放战争时期,党继续实行抗战教育政策,要求职业教育为解放战争服务、为土地革命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毛泽东提出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的目标,各解放区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东北解放区成立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建立哈尔滨第一技术专门学校、松江省立糖业专门学校、松江省立农林技术专门学校、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军区卫生学校等。苏皖边区创立苏北工业专门学校、苏北盐垦专门学校等。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党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改造,职业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这一时期,中国革命战争的社会实际状况不可能也不允许大规模举办全日制正规化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是增强对革命战争的适应性,增强服务革命战争和根据地群众实际生活的能力。

(二)适应新中国建设需求,为社会主义大规模生产建设服务(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亟需培养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之需要,这为大规模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基础。在毛泽东、周恩来“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通过扩大职业教育规模、调整职业教育结构的方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在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方面,1949年12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为此,党接管旧学校,改造旧教育,大力发展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到1957年全国中等专业学校728所,在校生达48.2万人,到1959年全國技工学校608所,在校生达27.5万人[18]。1958年,毛泽东提出“学校办厂生产、学生半工半读”,刘少奇提出“中国应有两种主要的学校制度和工厂农村的劳动制度”,半工半读职业教育发展开来。截至1965年,全国半工(农)半读学校有7294所,在校生达126.6万人[19]。这一时期,以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半工(农)半读学校为主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发展,办学数量与在校生人数大规模增长,职业教育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培养了大量技术人才和专业干部,为生产劳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建国后,我国实施“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注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以巩固国防,为服务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党中央积极调整中等技术教育的结构,积极发展工业性质的中等技术学校,工业类中等技术学校由1950年90所(占中等技术学校总量的18%),上升到1960年的1278所(占中等技术学校总量的30%)[20],有力服务了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这一时期,党中央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在新中国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的,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要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新中国工业化服务,通过多种形式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规模、调整优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培养大量各领域的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汇聚不可或缺的职教力量。

(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1978-2012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成为重点任务。伴随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城乡居民对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加。为此,国家通过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开展“示范校”与“骨干校”建设工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等举措,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适应服务能力。

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1985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的要求,高中阶段“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规模发展。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匮乏问题,1980年我国设立第一所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1980-1985年间,各地陆续兴办了120多所以“自费、走读、不包分配”为主要形式的短期职业大学,缓解地方经济高素质人才匮乏的矛盾。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三改一补”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到2011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13177所,在校生2197万人;高等职业院校1280所,在校生744万人[21],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半壁江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源源不断输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增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适应性。

二是开展“示范校”“骨干校”工程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增强对产业、行业、企业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提出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支持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10年又遴选支持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发挥示范效用,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2006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从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到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校企合作、实习实训等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均围绕高质量就业展开,增强对产业、行业、企业的适应性,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

三是确立基本全覆盖的学生资助体系,彰显职业教育的民生性,增强对城乡居民接受高质量多样化职业教育需求的适应性。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为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贫困家庭学生助学金制度,建立学费减免制度,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补助。同年,财政部、教育部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提出,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特困家庭学生的生活补助,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学年1000元。2012年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金制度的意见》提出,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从2009年到2013年,中职免学费覆盖率增至90%[22],免学费范围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成为标准的民生工程。资助体系保证更多经济困难家庭学生上得起学,掌握一技之长,实现高质量就业,减少贫困代际传递,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增强对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四)全面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职教力量(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也步入了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作为“党之大计”,要求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方向。

一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对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适应性。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類型地位,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同年,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15所职教本科试点院校,由“职业技术学院”“职业学院”更名为“职业大学”,开启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新篇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满足高职专科院校毕业生的升学需求,提升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接受高层次职业教育的需求。

二是开启“双高计划”,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改革,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增强对产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正式启动“双高计划”,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发展方面发挥示范效应,引领推动高职院校高水平发展。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出台,为规范、促进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新发展阶段,全面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精准服务“十四五”发展规划,融入新发展格局,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输送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保民生”等方面的作用,发挥职业院校服务社会职能,强化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2019年开始,高职院校开启“百万扩招”行动计划,2019年、2020年高职院校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群体分别扩招116万、157.44万人[23],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促进就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职能,为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职教力量。

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进行的,确立职业教育坚定不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目标导向,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和技能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贡献职教力量。

三、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推进策略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思想升华与实践总结,也是衡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24]。新时代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要从增强办学思想的适应性、办学模式的适应性和办学评价的适应性三方面着力,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走向“适应性增强”“适应性最佳”的高水平适应状态。

(一)增强办学思想的适应性,明确“服务—适配—适合”的办学理念

办学思想是职业院校办学以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引领实践改革方向。增强办学思想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前提。

1.树立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的办学思想导向

职业教育需要在明确时代方位中增强适应性[2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职业教育为革命战争服务。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职业教育为新中国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新时代,职业教育要明确所处的历史阶段,提升职业院校的政治站位,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26]。职业教育不是独立孤立封闭的单一系统,而是与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密切关联的。新时代,切实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将职业教育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大背景下,树牢“大职业教育观”,服务“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依据学校的历史特色、资源优势、相对竞争优势,确立发展定位,精准服务制造强国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数字中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点建设任务。在融入国家重点建设任务中,扩增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优化职业教育的功能,培养能够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适应性人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撑。

2.明确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适配的办学思路

依据职业教育适配理论,职业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的类型教育,职业院校应树立适配的办学思路,增强办学的整体适配性。“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应增强与现代产业体系的适配性、与民生福祉等社会领域建设的适配性、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适配性,通过适配度与适配质量的提升,培养与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适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提高职业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形成适合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办学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职业教育的功能与价值通过其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得以彰显。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应有之义。“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潜质的个性化定制化教育、是为其提供能“就好业”的教育、是为其提供增强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教育。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树立“适合学生”的办学理念,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职业精神的培育,全面提高学生就业本领以及“双创”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增强国家人力资本,提升国民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贡献力量。

(二)增强办学模式的适应性,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的适应性

提升办学模式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要通过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适应性,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更好地服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

1.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浅化”走向“深化”是增强办学模式适应性的基础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路径。现阶段,伴随党和国家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高度重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8年《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取得长足进步,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等问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状态和质量有待提升。一是强化产教融合深度,以“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自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程度,细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从招生、培养到学生就业创业都需要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与指导,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顶岗实习、实习实训都需要行业企业发挥主体责任,鼓励行业企业以资金、技术、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深度参与职业教育,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促进行校企共赢。二是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促进“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落地落实,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浅化”走向“深化”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引导、培育、发展市场导向、供需匹配、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通过产教融合服务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精准服务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相关事务,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由“浅化”到“深化”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组织服务保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提升,强化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企业、行业、产业、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发展需求。

2.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保障

职业院校高质量办学需要增强办学全要素适应性。职业院校关键办学要素包括专业、课程、教师、教学、教材、实习实训等。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使专业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撤并淘汰落后专业,新增新兴专业,形成对接产业链、区域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专业服务格局,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增强“双师型”教师的专业适应性,制度化安排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制度化交流,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为增强职业教育全要素适应性提供师资保障。深化”三教“系统性改革,增强教学目标的能力化、教学环境的情境性、教学手段的智慧化,加强教学诊断与改进,引导地方、行业企业、学校按照区域、学校特色编制特色教材,不断提高教材的适应性,不断提高“三教”改革的适应性。推进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推进实习实训基地的社会化、多功能化。通过职业院校办学全要素适应性增强,整体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三)增強办学评价的适应性,实现职业院校适应性高水平循环

办学评价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终端,办学的适应性评估是职业院校的指挥棒,是增强职业教育办学适应性的终端保障。

1.以“适应性理念”引领办学评价,将“办学适应性”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暂行办法》《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填报数据,省级统筹指导监督,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最终形成国家评估报告,其指标体系包括企业订单学生所占比例、技术服务到款额、政府购买服务到款额等,但是没有单独的“职业院校办学适应性”指标。为增强职业教育办学评价适应性,建议将“办学适应性”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将“办学适应性”纳入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估报告,以“适应性理念”引领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学质量评价实施,以评估适应性增强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适应性,引领办学过程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特性。

2.健全多主体参与的适应性评价机制,促进职业院校适应性高水平循环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估和高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都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评估。应健全多元主体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发挥行业企业用人主体的评价主体性、评价专业性,促进行业企业用人主体对职业教育评价反馈的制度化、常态化,加强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办学评价方面的交流,以需求方评价倒逼职业院校改革,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各级政府加强对职业院校适应性办学的指导与监督,从制度层面要求职业院校落实适应性评价相关政策,对职业院校的适应性评价进行抽查监督、及时公开。职业院校作为办学主体,应加强适应性自评,增强适应性自评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性评价提高职业院校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适应性,促进职业院校改革创新,形成增强职业院校适应性的高水平循环。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年6月-1920年11月)[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676.

[2]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33.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85.

[4]周恩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6-67.

[5]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6]朱镕基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要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发展[N].人民日报,2002-07-31(1).

[7]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1(1).

[8]温家宝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N].人民日报,2005-11-08(1).

[9]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220.

[10]恽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63.

[11]戚谢美,邵祖德.陈独秀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29.

[12]杨琼,刘晓明.论杨贤江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9(1):82-85.

[13]杨德广.再论潘懋元的“两给规律论”和“适应论”——与展立新、陈学飞商榷[J].山东高等教育,2015(9):74-75.

[14]张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适配理论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1(2):1-9.

[15][24]韦卫,姚娟,任胜洪.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分析、理论基础与推进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2):34-42.

[16]潘海生,林晓雯.新发展格局下的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21(15):15-20.

[17]李洪渠,石俊华,陶济东.协调共生: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认知维度与价值指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26-33.

[18]徐家林,陈鸣鸣.毛泽东职业教育思想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61.

[19]曾天山,房风文.中国共产党职业教育事业百年历程与经验分析[J].中国教育科学,2021(5):27-38.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48.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3-05-19)[2022-01-17].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s7382/.

[22]张婷.中職免学费:呼唤100%[N].中国教育报,2013-09-24(1).

[23]安培.高职院校质量型扩招中的教育资源:重要性、差距与补充策略[J].职教论坛,2021(7):13-19.

[25]张丽娜.新时代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任务方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21(15):34-40.

[26]张宇.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及路径[J].职业,2021(11):8-9.

Abstract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 summary of the ideological essence and practic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fter the origin of thought of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xplored, and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of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are summariz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in the period of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revolutionary war; in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new Chinas large-scal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adapt to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to accept diversifie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hanc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o fully adapt to the need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ntribut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new era, strengthening the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hall be promoted from three aspects: strengthening the adaptability of school-running ideology, school-running mode and school-running evalu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adaptability; origin of ideology; change of practice; advance strategies

猜你喜欢
推进策略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经济体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推进策略
学生视角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医院纸质档案电子化的重要性与推进策略
幼儿园课堂游戏化的推进策略
电子商务发展与政府推进策略研究
浅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推进策略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
基于技术标准联盟的中俄高科技产业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