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警察故事

2022-04-25 21:32苏涛
环球人物 2022年8期
关键词:警匪片香港电影卧底

苏涛

时至今日,警匪片仍旧是香港电影的一张王牌,银幕上形形色色的警察形象,也埋伏着香港社会和文化心理变迁的草蛇灰线。

1960年,16岁的香港少年陈惠敏加入黑帮14K。因为势单力薄,吃不饱饭,两年后他跑去考警察,成了一名狱警;又过了两年,加入扫毒组,过上“两头舔利”的生活,等到被警队开除,手下马仔已逼近三百。做到14K第三级“双花红棍”后,陈惠敏受邀出演电影《血爱》,从此开启30年电影生涯,留下诸多经典,如《古惑仔》中的东兴大佬“骆驼”。

警察、黑帮、电影,截然不同的主题在陈惠敏的传奇人生交汇。在此意义上,香港警匪片万花筒般错综纷乱的镜像,正是香港不同时代碎片的映射。从英勇无畏的热血英雄到特立独行的“辣手神探”,从黑白通吃的贪腐探长到身份混淆的悲情卧底,警察由此成为香港电影最富视觉性和戏剧张力的人物形象。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从一个5000多人的渔村成为殖民统治下的华洋杂处之地,人口激增,急需警察维持治安。

最初的警队是“杂牌军”,不同人种有不同编号。A代表欧籍人员,英国人地位最高,配枪;B代表印裔,也可以配枪;C是说粤语的广东人为主,地位最低,只能用警棍;D则在1923年后出现,代表山东警察。

当中国内地在军阀混战、抗日烽火中风雨飘摇,劳工、毒枭、革命者、商人各色人等也在这个狭小海岛风云际会。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军方背景的“新义安”与“14K”势力日渐庞大。对此,港英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利用植根于华人群体的黑社会“以华制华”;直至1956年“双十暴动”引发大规模械斗,才痛下决心整治黑帮。

“香港四大探长”——吕乐、蓝刚、韩森、颜雄由此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建立了一套贪污纳贿机制,将黄赌毒、高利贷统一规划后统一分发,黑白两道合作有序,都有钱拿;香港街头毒瘤泛滥,古惑仔遍地。

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香港警务系统翻开新篇。正是在此时,香港电影中常作为“活动背景板”出现的警察,开始成为银幕主角。

首开先河的便是吴思远的《廉政风暴》(1975),相当直接地提出了警察贪腐的问题。“新浪潮”导演中的大多数,也不约而同选择了犯罪和警务主题:《跳灰》(1976)将香港塑造为国际贩毒基地,《点指兵兵》(1979)反思罪犯和执法者的界限,《行规》(1979)中的缉毒警探与“线人”合力逮捕毒枭,却遭到警局内部贪腐人物的阻扰。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内地市场的开放给香港注入蓬勃红利,“亚洲四小龙”的神话变现。此时期最受瞩目的,当数成龙主演的时装动作片,其中的《警察故事》系列,塑造了香港电影史上前所未有的热血警察形象。

《警察故事》(1985)中成龙饰演的陈家驹,身手矫健、英勇无畏、积极乐观,是社会价值和公众安全的忠实守护者。影片开场便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场景:贩毒分子驾车穿过一个村子,为了躲避警察的搜索,一头撞下山去,将沿山而建的棚户区夷为平地。结尾则安排在一家购物中心,在令人喘不过气的特技动作中达到高潮:成龙从一条缠绕着灯泡的电缆上滑落,随着他的滑落,灯泡纷纷爆裂。

《喋血双雄》体现了警察与杀手的惺惺相惜。

在成龙将“热血警察”发扬光大之际,吴宇森也以强烈的个人风格重塑了银幕上的警察形象。在《喋血双雄》(1989)中,周润发化身潇洒倜傥的职业杀手亚庄,而李修贤饰演的干探李鹰,则对亚庄颇为欣赏。相同的道德准则,令原本敌对的两人并肩作战,在教堂中与反派一决高下。此后《辣手神探》(1992)中的袁浩云(周润发饰)和江浪(梁朝伟饰),几乎就是亚庄和李鹰的变奏。借用这种人物设置,吴宇森重新审视了警察和杀手、好人和坏人之间的界限。

这个想法也启迪了后来的警匪片。《暗战》(1999)中身患不治之症的大盗(刘德华饰)与督察何尚生(刘青云饰)展开了一场72小时的猫鼠游戏,从彼此对立到惺惺相惜。混亂冷酷中始终给人温暖,成为香港警匪片的另一重基色。

站在热血英雄对立面的不只是罪犯强盗,还有道德败坏、利欲熏心的贪腐警察。在林岭东的“风云片”中,张耀扬以饰演恶警为观众熟知:《龙虎风云》(1987)中的年轻警官骄横跋扈,经常置卧底警员于危险之中;《监狱风云》(1987)中的狱警对囚犯大加欺凌,最终招来疯狂报复。

上世纪90年代后,“枭雄片”成为香港影坛新宠。这些影片的背景大多设置在六七十年代,以黑帮大佬为主角,表现其与警察互相勾结,攫取利益。

《跛豪》(1991)是“枭雄片”的开山之作。主人公原型是“义群”老大吴锡豪,上世纪70年代,他搭上“四大探长”之一吕乐,成为香港大毒枭。影片虽制作粗糙,内容不无耸动之处,但凭借对真实社会事件的反映,跻身1991年香港十大卖座影片之列,由此滋生了一批跟风之作,如《五亿探长雷洛传》(1991)。主人公雷洛(刘德华饰)的原型正是吕乐。影片对雷洛的早年生涯做了浪漫化处理,至于他如何从品行端正的年轻警察蜕变为臭名昭著的贪腐分子,仍不脱俗套,难以让人信服。

近年的《追龙》系列影片,可视作对90年代“枭雄片”的翻拍。《追龙》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跛豪”伍世豪(甄子丹饰)在黑帮中的崛起,一条表现雷洛(仍由刘德华饰演)如何爬上探长高位。在此过程中,两人相互利用,垄断黑白两道,大肆攫取非法利益。导演王晶将主人公的沉沦堕落归结为英国的殖民统治,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片末,雷洛与跛豪大战英警司后,在九龙城寨的天台点起烟,一起品味香港属于他们的最后深夜。这时正是廉政公署成立的前夕,也意味着和平与法治时代的来临。

时代的转变往往为电影打上烙印。回归前后的香港警匪片中,“卧底”们对身份的确认和追问令人印象深刻。《龙虎风云》(1987)里,周润发饰演的卧底探员高秋夹在黑白两道之间苦苦挣扎,最终以身殉职。不同于《英雄本色》(1986)中小马哥轰轰烈烈地死去,高秋不但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甚至没有机会向上司、女友辩白,还要忍受贪腐警察的迫害。

卧底警察的人格分裂与身份危机,恰好投射了港人在历史节点到来之前的焦虑。1981年—1986年,每年平均有两万香港人移民海外,1997年前总计60万人离开香港。当旧体制即将被驱散而新体制还未建立,每个香港人要面对历史与现实、传统记忆与未来抉择等诸多问题。

左图:《跛豪》海报。右图:《五亿探长雷洛传》剧照。

《无间道》海报。

进入新世纪,《无间道》系列(2002—2003)对卧底警察的主题进行了创造性发挥——警方和黑帮分别将自己的卧底打入对方内部。刘德华、梁朝伟的精湛演技对影片的成功居功至伟,也令疲态渐显的香港警匪片重获新生。该片基调阴郁沉重,正应和了彼时香港的社会状况:经济衰退,非典肆虐,电影工业陷入萧条。

近年来,在香港电影工业日渐衰落的大背景下,警匪片的数量依旧可观,时有佳作问世。杜琪峰近20年的创作——《暗战》(1999)、《枪火》(2000)、《PTU》(2003)、《放·逐》(2006),塑造了暧昧复杂的警察形象,难以用正/邪、善/恶来概括。观众看到的是一幕幕真实又荒诞的场景,是人物难以逃脱的宿命以及对人性幽微的细致洞察。

而在近年的《反贪风暴》《寒战》等影片中,警匪片的对立面黑社会渐渐被警方内部的矛盾所取代。“恶警”们要么与既得利益集团勾结,威胁香港的社会秩序与公共利益;要么为争夺权力,加害阻挠同袍。而不论好警察还是坏警察,都还要面对廉政公署的调查甚或掣肘。

作为暴力机器执行者的警察,是政治的晴雨表、社會的反光镜。他们是法律的执行者、法制的守护者,又受制于香港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在庙堂与江湖、法律与道德之间摇摆。时至今日,警匪片仍是香港电影的一张王牌,银幕上形形色色的警察形象,也埋伏着香港社会和文化心理变迁的草蛇灰线。

猜你喜欢
警匪片香港电影卧底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对话王晶:“我拍肯定不一样”
卧底
后CEPA下警匪合拍片类型策略
《拆弹专家》逆袭五一档,这是香港警匪片复兴的开始么?
卧底
从电影《窃听风云》看香港电影新模式
蛋挞卧底秀
香港电影要造本土“大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