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2022-04-25 06:08王琪
大学·课外阅读 2022年3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王琪

摘  要:当前“00后”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存在年级差异、性别差异、言行不一致等问题,其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相悖。造成这部分大学生道德认同危机的因素并不单一,其中社会大环境是影响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的重要外因,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在大学生的道德认同培塑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家庭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表现,学生自身的性格与作风等是道德认同水平的内动力。为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同,可采取加强社会环境整治力度、完善高校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家校联系、鼓励学生自身教育四个培育路径来实现目标。

关键词:“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培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09-0065-04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基于高校学生工作一线的课题研究人员对青年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理想信念、品德观念等方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当前青年大学生的道德认同现状展开系统全面的调查研究,对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规范行为举止、完善高校道德教育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

道德认同是指道德观念和个人认同的统合程度。Hardy指出,随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道德认同有可能获得更大的自我重要性,成为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1]。为切实了解当前大学生道德认同现状、掌握第一手真实资料与数据,本研究在吉林市高校大学生中随机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73份。剔除无效问卷,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的道德认同现状总体来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学生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其价值观、是非观基本符合当前社会大环境的主流趋势,基本符合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绝大多数能够体现青年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思想素质,少数人出现了道德认同模糊甚至偏差的情况;大部分学生仍存在一些缺陷或不足。

(一)“00后”大学生在道德认同方面言行不一致的情况常有发生

调查中,9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道德素养与道德观较好,但只有82%的学生认为良好的道德素养是公民的基本要求,两者数据存在一定矛盾。社会公德、学术道德、传统美德等方面的调研均显示,一些学生存在道德认同危机甚至背离道德的行为。93%的学生认为尊老爱幼是良好品德,但在“愿不愿意定期帮扶残障儿童”问题上,肯定回答的比例仅为41%;在“遇到老人在街上摔倒扶不扶”的问题上,5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21%的学生选择“必须扶”;在“学术诚信是否很重要”问题上,86%的学生选择“学术诚信至关重要”,34%的学生认为“作业抄袭或考试作弊不必严肃处罚”,17%的学生赞同“天下文章是一家,你抄我来我抄他”;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是否应该继承发扬”问题上,14%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已经不符合新时代,应该摒弃”;类似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你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你认为校内公共场所吸烟是否合理”等问题方面。

(二)“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呈年级性差异

统计发现,“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与年级有着明显的关系。在对本科四个年级的学生的问卷进行综合比较后发现,大一与大四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对较高,大四学生相对大一学生情况稍好,而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对较低,其整体水平较大一与大四学生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日常行为表现、道德理论认可度和优秀传统道德了解程度等方面。对专科三个年级的学生问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样发现其年级性差异。大一和大三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明显高于大二学生,大三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对最高。本科学生的普遍道德认同水平比专科稍高,但差异不是特别明显。

(三)“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呈现性别差异

除年级性差异之外,调查结果显示,“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与性别有一定关系。调查对象中,女生普遍的道德认同水平高于男生,且女生对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与现象反响比男生明显。在对常见现象是否符合道德标准系列问答中,女生的辨别能力明显高于男生。当前学生教育并未在男女方面有所差异,除个别学生的课外教育或家庭原因以外,男女大学生在接受教育时长和内容方面基本相同,因此,其道德认同水平呈性别差异这一现状值得重视。

(四)“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水平与家庭环境相关

通过问卷调查和典型学生的个体访谈发现,学生的家庭环境也对其道德认同水平有明显的影响。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学生其道德认同水平会高一点,父母均受过较高教育的学生相对父母只有一方受教育的学生道德认同水平稍高。另外,由隔辈家长或其他亲属抚养及照顾长大的学生的道德认同水平相比由父母一直照顾教育成长的学生稍差。同样,家庭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态度也对学生的道德认同有所影响。“狂风骤雨”式处理问题的家庭环境相对“春风化雨”式处理问题的家庭环境成长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行为表现也会易冲动,在公民道德、家庭道德、待人接物等方面的认同程度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出现危机的原因

基于大学生道德认同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结合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开展的个体访谈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道德认同出现危机的原因并非单一,而是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

(一)社会大环境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重要外因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媒体的迅速普及,西方思想涌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其道德体系未完全建立,对西方思潮易不加辨别地“照单全收”,而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小圈子文化和盲目崇拜心理与错误风尚更加导致学生“一面倒”地“崇洋媚外”。另外,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在促进消息的传播速度、提高人们对新事物接受能力的同时,同样带来了弊端。虽然当前国家各个层面对多媒体管理的强度逐渐加大,但由于多媒体平台广泛、信息传播人员追踪难度较大等客观因素,网络信息规范管理尚无法实现面面俱到,很多虚假、低俗以及负能量的内容极易通过网络传播。由于学生的接受和模仿能力较强,不良信息迅速在“00后”大学生中传播,导致学生的道德认同产生大面积偏差。

(二)学校教育管理体系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关键因素

对刚刚从高中争分夺秒的学习环境中走出来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入学阶段的道德教育与管理体系对懵懂的大学生具有关键作用。学生在初入校园的适应阶段会接触及吸收不同的道德情况,其中包括生活适应、环境适应、学习适应、人际适应、校园文化适应等方面[2]。校园中的人、物、景都能对新生的校园适应产生影响。在调查问卷与个体访谈中发现,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类课程,相关课程的课时安排主要集中在大一期间,且课程内容主要是政策普及与宣讲,道德教育内容并未形成体系,而道德教育并非短期教育,学校目前的课程设置并未起到长远的积极作用。另外,学校主张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期在第一课堂教育中时时刻刻渗透思政教育,但由于专业课程教师教学内容紧密、对学生授课时间有限,在思政方面的教育作用往往不尽如人意。学校主要通过阶段性、主题鲜明但单一的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开展道德教育,其道德教育内容未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紧密结合,同时对已发现的道德偏差行为仅仅依靠辅导员进行纠正,未形成全体系、全方位、全过程道德教育的局面,使大学道德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家庭环境影响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重要抓手

当前高校在开展德育的同时,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校园里的课堂、教师以及学生管理相关奖惩文件实施上,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从而出现“一学期紧密的德育教育+一假期家庭生活=零”的不良循环。父母对学生的过度惩罚或不适当纵容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同[3]。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家长对大学教育不了解、不关心,对学生的要求更多是“学习最重要”“别管闲事”等,这与高校教育的内容和宗旨背道而驰。而在学生希望与家长沟通学校教育相关事宜的时候,家长常出现不关心学校教育或者联系不上的情况。同时父母在处理人际关系与各种琐事的时候,过于社会化功利化,长此以往,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形成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习惯。另外,绝大多数家长缺少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将个人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孩子容易理解错误或偏差,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四)个体因素是“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内因

当前“00后”大学生自小学开始就不断接受思想政治与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但由于学生个人的经历、见识与思维变化,容易出现道德认同模糊与偏差的情况。由于青年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不成熟、辨别是非优劣能力不足,道德偏差可能演变成品德败坏及其他恶劣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5%的学生会选择日常翻阅古典书籍、观看道德讲堂的栏目,多数同学认为自身道德品行良好,无须继续接受德育教育,这是认知不足、不清的明显体现。

三、“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培育路径探究

青年大学生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使命与重要责任,高校应通过对其道德认同现状的分析,探索进行道德认同培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同度,明确青年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的主体责任,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完善社会环境治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力度

基于当前社会大环境与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的基本形势,在青年大学生道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极易被动摇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应给予良好的环境保障和制度支持。全国上下应大力宣传、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营造社会公德良好氛围,使全体公民时刻谨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与当前社会所需的重要品德。同时,各级各类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不符合《纲要》规定的情况给予规范、管理甚至处罚,对社会出现的不良现象加强管制,以宣传正能量和处罚不良行为双管齐下,坚决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发生[4]。另外,在积极宣传道德的同时,社会也要大力挖掘身边的优秀典型和榜样,以普通公民触手可及的优秀榜样带动影响全体公民共同效仿,在公共场所进行优秀典型宣传和展示,对违反社会公共道德的行为及人员进行公开通报,使每一位公民时刻绷紧遵守道德这根弦,实现社会环境治理与改善。

(二)完善学校道德教育管理模式,深入教育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融合

高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大力监督教师上课质量的同时,要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学生德育情况调研,及时了解学生所需和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师生的共同诉求,以增强德育实效为出发点,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三级教育教学中安排多课时、高质量的德育内容,在大学专科三年、本科四年课时中合理安排长效、体系式德育教育,确保学生在大学期间德育教育不断档[5]。另外,学校应启动全员德育管理模式,改变辅导员一站式管理的局面,让所有教师深入学生之中,学校职能部门针对各自负责的内容面向学生开展相关政策普及及服务,第一课堂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因材施教,辅导员针对学生生活中的問题,对道德认同偏差的学生进行点对点帮扶与管理,从而形成道德教育的闭环,确保德育教育无死角。

(三)促进家校联系与沟通,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统一

在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德育的良好态势下,要加强家校之间的无缝联系。家校融合既能巩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又能从另一维度了解和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情况。家庭教育要常抓不懈,与学校教育高度统一。学校可以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家长建立长久联系,将学校道德教育的各项内容传达给家长,并对学生提出的家长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方面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家长将学生假期的表现以及日常通过电话沟通时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学校,家校有效联系沟通,共同促进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培育效果。与家庭联系的任务不能仅仅通过辅导员实现,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带学生人数较多,客观情况导致无法实现与每一个家庭的定期有效联系与沟通。学校要根据各学院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与家长的点对点帮扶机制,改变一个辅导员对接几百个家庭的情况,使一个教师对接三五个学生成为合理搭配,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统一。

(四)培塑大学生个人的道德认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自觉建立道德标准,时刻对标对照检查,对道德缺失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青年大学生要有意识地定期进行道德行为自省、自查,通过学校的各项评奖评优督促自己,积极向身边的榜样学习;通过学校定期举办的道德报告会、榜样宣传栏等方式,以社会、学校的主流道德行为规范约束自己;充分利用图书馆、多媒体平台等有利的学习条件,广泛阅读有益书籍、观看公益栏目、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自学活动,以高标准、高要求武装自身;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等,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与互相促进,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四、结语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以科学、细致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道德认同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同时结合在典型学生与高校教师间开展的个体访谈结果,能够掌握到“00后”大学生道德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基于准确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从影响学生道德认同的多维因素着手,在社会大环境、学校体系式教育、家庭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自身内动力等方面,综合探索“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培育的可行路径,对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实现“三全育人”、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高校工作人员在大学生的思政道德教育方面提供可靠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Hardy,S.A.. Identity,Reasoning,and Emotion: An Empirical Comparison of Three Sources of Moral Motivation[J]. Motivation and Emotion,2006,30(03):205-213.

[2] 董开莎,温勤能,蒋满秀,等. 大学新生校园适应与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39(04):70-76.

[3] 林高财,武亚珍. 高校艺术类共青团员学生的道德認同研究[J]. 艺术教育,2018(06):134-136.

[4] 王丽茹. 大学生道德认同与道德行为的双向关系研究[D]. 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16.

[5] 武咪咪. “00后”大学生道德认同培育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0.

(荐稿人:陈刚,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大学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大学生就业趋势
道德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