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POA和课程思政的高职大学英语SPOC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2022-04-25 11:57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思政高职评价

徐 琼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1112)

0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网络信息化和“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而急需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勤恳踏实的职业观,爱国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当代高职生虽然思想活跃、动手创新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强,但是普遍比较自我,协作意识和自控力弱,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低,抗挫和辨识力差,价值观多元化。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渠道的高职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普遍存在教学模式传统、课时缩减、学用分离、费时低效、教材缺少中国文化和思政元素、重输入轻输出、重语言轻能力、中国文化失语、思政功能弱化、学习监管评价缺乏[1],急需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之根本问题”[2],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要遵循。高职大学英语是公共必修课,覆盖面广,兼具工具性、人文性和隐性教育功能,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实施课程思政能凸显其立德树人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提高高职生思辨能力和文化自信,与思政课高效协同[3]。而根植于中国国情的外语教育理论——产出导向法(以下简称POA)倡导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和全人教育理念,能有效解决学用分离的问题,让学生获得更多产出体验协同价值引领,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4]。同时,大量国内外研究实践证明,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能突破时空限制,将课内外教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提升课程完整性和深化探究学习。因此,展开融合POA和课程思政的高职大学英语SPOC混合教学研究是可行且有意义的。

1 研究综述

1.1 POA理论

POA是文秋芳基于Krashen的输入假说和Swain的输出假说创建的本土化教育理论,旨在克服中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弊端。POA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组成,主张“输出驱动-输入促成-输出评价”新流程和“学习中心、学用一体、全人教育”的理念(见图1)。倡导输出是语言学习的驱动力和目标,驱动是提高输入吸收效率的有效手段,促成为输出提供高质量的语言保障。任务引领下学生完成驱动、促成、评价环节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教学效果[5]。POA一经提出就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成为研究热点。Hinkel、Kern、Grabe等展开了POA语言教学方法优化、英语写作对比实验、教师角色转换分析等相关研究,指出POA对于语言学习效果很好。孙曙光、唐美华等国内大部分学者将POA应用在写作和阅读教学中,阐述并肯定了POA教学理念和可行性;曹巧珍、张文娟等部分学者展开POA教学环节和效果实验,验证了POA环节是互相联系和循环进行的,能推动教学模式优化。

1.2 SPOC与混合教学

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是MOOC的延伸与发展,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先提出。SPOC具有规模小、针对性强、交互性好、能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SPOC混合教学是SPOC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既能及时更新和有针对性地充实教学内容,又能监督、检查和跟踪学生学习情况,实施形成性评价,还能有利于学生碎片化、个性化、深度自主学习、知识巩固和提高兴趣[6]。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依托课程将SPOC供学生自主学习或课后教学补充,却无融合教学过程的研究。国内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首的高校展开SPOC混合教学实验。关于SPOC英语教学研究却起步晚、实践少、热度高。薛云、陈然等认为SPOC混合教学顺应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趋势,有助于优化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改变学习方式。李佐强调SPOC对重构高职英语教学有重要作用,有利于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深度融合[7]。

知网检索显示,关于课程思政、POA和SPOC混合教学的研究主体和主要对象是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相对滞后,高职英语的研究更显不足。不仅深度广度不够、成果总结不全面,而且质量不高。融合课程思政和POA的高职英语SPOC混合教学研究几乎空白。因此,笔者尝试将课程思政、POA和高职英语SPOC混合教学有机融合,探索能增加学生语言输出,解决学用分离问题的同时提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效果的教学模式。

2 高职大学英语“二线三融四位”SPOC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2.1 总体思路

新模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维融通的教学目标、融合思政的教学内容、具化POA的教学组织和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即以“POA为支架、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依托SPOC,通过“SPOC线上学习+线下课堂教学”同步、“课前驱动+课中促成+课后拓展+课外实践+立体评价”结合和“英语知识传授+职业能力培养+思政价值引领”融通,任务驱动下,团队协作带动个人“做中学、做中教”,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同时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职业道德和文化素养(见图2)。

2.2 具体实施

2.2.1 三维融通的教学目标

新模式在学情分析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和“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确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三维融通的教学目标,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职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侧重职场环境下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处理信息、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主学习、探究创新等职业能力,同时加强乐观进取和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文明礼貌和诚信友善的社会公德,尊老爱幼、感恩孝顺和助人为乐的中华传统美德,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工匠精神、创业精神的职业道德,四个自信和爱国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文化素养,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2 基于SPOC & POA的教学设计

新模式在课程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时依据教学目标,坚持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和学用一体的教育理念,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发挥SPOC辅助功能和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实施线上SPOC与线下课堂双线并进,围绕单元主题和教学模块设计项目任务。新模式依托超星搭建SPOC,设置线上活动、研讨区和优秀作品专区,每个主题单元搭建单元导学、语言知识、文化素养、职来职往、新闻热点、知识拓展专区,提供知识链接、微课、PPT、录课、重点归纳、难点分析、练习、测试等,并实时动态更新;依据POA,按照“课前驱动—课中促成—课后拓展—课外实践—立体评价”流程分解任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展开教学,通过学生团队协作带动个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

2.2.3 融合思政的教学内容

巴班斯基指出要精选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最优化。《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围绕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优化内容供给。因此,课题组精选《21世纪大学英语综合教程1》教材内容,协同思政教师挖掘教材思政元素,明确思政点;依据教学目标提炼出大学教育、自信追梦、感恩之心、职场奋斗、创造未来五大主题;从China Daily,CGTN,Twenty-first Century、中外权威媒体报导、网易公开课、Ted演说、纪录片等渠道收集有助于培养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政治信仰、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的中国传统文化、古今中外典例、热点话题和新闻、习近平热词等教育素材;围绕主题,在听说、读、写模块找到最佳切合点,将教材内容和思政素材有层次、渐进地整合,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知识性和思政性,实现无缝对接。

2.2.4 具化POA的教学组织

外语有效学习需要给学习者创造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条件与机会,在应用语言解决问题和交互中实现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和知识内化整合[8]。新模式展开基于SPOC的教学组织,具化POA教学流程,创建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产出体验,实现学用一体和价值引领。

课前驱动:SPOC线上自主预学。新模式将课堂教学的语言知识讲授迁移到SPOC平台,即释放了课堂教学时空,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需求。教师提前一周在SPOC发放单元导学单(Guide Sheet)和学习资源,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重难点和实践项目任务,利用课外碎片时间自主预学。接着,教师围绕教学模块,细化教学目标和项目任务。课前在平台发放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观看相关微课、项目案例、精选素材、知识链接,了解教学主题、知识背景和学习基础性知识后完成判断、选择、填空、录音等练习或检测。为缓解学生因学习能力和水平差距造成的消极情绪,允许学生查看答案与详解并申请重做,在讨论专区师生就疑难问题或话题展开讨论和信息分享。线上预学帮助学生知识激活、储备、预热和自我评估,为后续教学做好驱动准备。教师则根据检测数据了解学生预学情况和学习难易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课中促成:双线并进联合研学。新模式在课中采用线上SPOC和线下课堂双线并进联合研学的方式,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以评促思”,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筑牢课程思政“主阵地”,展开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环节包括: 预学答疑点评、分解产出任务、创设语言情境、促成任务深化、在线课堂随测、小组专题研讨、成果展示内化、学习效果评价。根据任务需要,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分为固定小组、线上随机分组或配对,以协作方式完成任务和项目。首先,教师答疑点评预学中的共性问题,设计针对性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消除学习障碍。接着,分解产出任务,创设语言情境,以协作为主、竞争为辅的形式组织学生利用预学中获取的语言知识进行语言输出,促成任务深化,通过在线随堂测试检测掌握情况。然后,小组研讨,合作完成项目后展示项目成果。最后,依据教师提供的评价标准,展开多元即时评价。

课后拓展:SPOC线上拓展练学。课后,新模式展开SPOC线上拓展练学以强化知识,延伸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和了解中西文化,并进行反思评价,升华思想。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差异化的知识背景、学习能力、思想困惑和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9]。教师在SPOC平台发布“个人+团队”的进阶分层任务。一是个人语言任务。即为完成交际任务需掌握的单词、短语、语法等语言知识的线上检测练习。二是小组交际任务。各组依据课中示范或评价意见完善项目成果后上传平台。三是个人拓展任务。既有在线学习知识拓展视频和资料;也有在讨论区针对新教学目标结合时事或中外文化对比的开放性思辨讨论;还有学习反思,总结个人或小组合作中的思想感悟或收获等。四是团队挑战任务。即围绕思政与职场主题收集资料或创作作品(见表1),评选出优秀作品收入SPOC资源库。

表1 思政与职场主题汇报与创作(团队挑战任务)

课外实践:第二课堂与社会实践。新模式将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纳入课程考核中,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进行更多语言输出,促进品德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课题组积极开发第二课堂,结合热点和人文现象开展比赛和活动,例如:写作、词霸、口语、书法、配音、朗诵、讲故事、海报设计、英文歌等比赛,英语角和英语协会活动,思政作品创作,主题影视赏析等,并利用SPOC和新媒介推送优质素材,弘扬人文精神,传递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兼职,参加献血、三下乡、义工等志愿者活动,弘扬职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2.2.5 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

新模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维立体地综合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平时40%+期中20%)和终结性评价(40%)相结合,强调评价结果过程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估策略多样化、评价方向思政化,重视过程积累、评价效度、方向引导和互动激励(见图3)。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组内+组间)、教师评价和软件评价考核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学习态度、协作意识、线上活动、任务完成度,并给予优秀作品、课堂竞赛、思政主题汇报与作品创作、参与比赛等奖励积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3 教学实践的效果分析

一轮教学实践结束后,通过问卷、访谈、测试等形式对学生和教师展开课程满意度、参与度、自我评价、建议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中的96%表示喜欢新教学模式,学习动力和兴趣增强了;94%表示考核方式能调动积极性;91%认为新模式有利于预习复习和自主学习,可灵活分配时间;90%认为进阶分层任务兼顾到了学生的差异,愿意去尝试; 90%认为师生间沟通方便,受到了老师的关注;89%认为协作学习增强了交流合作,减少了焦虑;88%认为综合能力提高了,有自信了。老师们认为新模式教学效果好,课堂互动强,师生关系改善,但有挑战性,需要不断提升自我和角色转换。由此可见,新教学模式是可行有效的,可概括为四点:第一,SPOC为有效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生提供多模态化、立体化、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展开交互性、自主性、互动性、探究性地有效学习,使学习过程变得有趣味性、挑战性、系统性和自适应性。即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又打破了时空限制,延伸了课堂教学和改善了师生关系。第二,教学活动促进了有效学习的发生。无论是课前的个性化自主预学,进行知识激活、储备和预热,还是课中协作探究完成实践项目过程中不断地内化知识和强化技能,以及课后在进阶分层任务驱动下的深化学习和语言输出,并通过课外实践内化品德,锻炼搜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辨能力和协作意识。第三,教学评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既有利于教师的监管、个性化指导和价值引领,又发挥了榜样示范作用,肯定和激励了学生,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兴趣大大提高。第四,新模式促进了教师角色的多元化转变。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管理者、参与者、评价者和语言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教学资源的研发者、SPOC的建设者、在线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也是教学研究者、创新者和价值引领者与传播者。

然而,调研也发现学生的两极分化明显。自我要求高、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较好地利用SPOC提供的学习资源展开深度学习。而自我要求低、学习主动性和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存在学习效率不高、平台使用不及时、作业拖沓、抄袭作业和刷视频的现象,需要教师从线上、线下、多角度、全方面地做好指导、引导、监管和辅导工作。同时,教师也需要加强思政意识,不断提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和完善教学设计能力。

4 结语

课题组通过确定三维融通的教学目标、整合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内容、搭建主题模块的SPOC、展开具化POA的教学组织和多元立体的教学评价进行新模式的探索,力求发挥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和隐性教育功能,有效解决学时有限、学用分离和思政功能弱化现象,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协同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新模式是有效可行的,但对教学双方都具有挑战性,需要进一步改进。

猜你喜欢
思政高职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