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

2022-04-26 03:59潘逸芸
高教学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一带一路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级顶级合作倡议。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国际化的趋势下,来华留学生培养规模和层次不断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成为我国高层次来华留学生群体的中流砥柱。文章立足国内高校培养留学生的现状,为提升我国教育方面在全球的影响力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来华留学生;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10-0021-04

Abstracts: The Belt and Road  is a national top-level cooperation initiative. In recent years,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becomes more internationalized.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region have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hina's high-level education. This articlewa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and put forward new strategies on increasing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a's high-level education.

Keyword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graduate education

继中国教育部于2010年推出《留学中国计划》后,国内高校积极出台招生和培养新政策,意在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2016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特别提出了增设中国政府丝绸之路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根据数据统计,2016年,来华留学生总数较上年增长了11.35%,“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增长了13.6%,已成为来华留学的重要增长点,而且需求远未饱和,还有较大增长潜力。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来华留学现状分析

《全球人才竞争:吸引国际学生的国家战略比较》报告中提及中国已于2018年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大留学目的地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人才环流”接纳国。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阶段的国际学生在规模和数量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19年来华留学生为498 185人,占世界总留学生份额的9%。其中,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为45.5%,然而,高层次外国留学生入学比例仅占中国所有入学学生的1%。我国来华留学学历生规模及比例则明显低于欧美国家,同时高学历层次学生比例偏低。

(一)来华留学生总体情况简明分析

1. 生源国数量稳定

近十年来,来我国留学的生源国数量逐渐稳定,并且已经基本覆盖世界上主权国家。目前,在世界上共233个国家和地区中,来华留学生源在区间194个国家(2010年)至205個国家(2016年)中小幅波动。

2. 来华留学生可选择高校数量逐年增加

留学生可选择攻读的学校从2010年的618所增加至2018年的1 004所,年均增长率为6.3%。来华留学总人数翻了近一番,以年均8%的速度迅速扩张至498 185人。然而,接受来华研究生的院系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不到总高校数的一半。

3. 来华留学生结构逐步优化

2010年至2018年期间,来华留学学历生比例提升,从2010年占比40.5%提升至2018年的52.4%。学历生中,来华留学本科生占来华留学学历生的比例从2010年的75.8%下降到2018年的62.3%,研究生占比从2010年的23.1%提升至2018年的33%,来华留学生学历质量提升。

(二)全国层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情况分析

1. 高层次来华留学生成为新增长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占全球来华留学研究生总数的比例从2010年的48.7%上升至2018年的61.8%。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人数为52 560人,是2010年12 099人的4.3倍,年均增长率为20.2%。

2. 各区域增长速率呈现不同特点,体现发展需要

2010年至2015年期间,“一带一路”沿线65国高层次来华留学生中,东南亚10国留学生人数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南亚、中东欧、西亚非紧随其后。2010年东南亚来华留学研究生占“一带一路”沿线65国来华研究生人数的50.7%。同期,南亚8国来华留学研究生仅占沿线65国来华研究生人数的16.2%。2016年增设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后,极大刺激了南亚国家学生来我国攻读研究生学位。2016年,南亚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基本与东南亚来华留学生人数持平,于2017年正式赶超东南亚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主力生源地区。2018年,南亚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为18 132人,占沿线国家来华研究生人数的34.5%。虽然东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在2016年前一直领先其他地区国家,但是该地区的出国留学人数已逐年稳定,年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26%下降至2018年的7%。然而南亚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则一直保持迅猛增长势头,一直领先于其他沿线地区,年增长率在23.3%(2018年)~42%(2014年)之间浮动。

自2005年起,南亚8国来华留学教育呈现出迥异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全球来华留学国家的结构特征,以学历教育为主体。南亚8国中,巴基斯坦国于2015年成为第一大来华留学研究生生源国家。中东欧22国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排名第三,以硕士留学生为主。相比于其他沿线地区,中东欧国家并不具有地缘优势,说明地缘性因素对此地区高层次留学生不具有明显影响。西亚非地区每年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数以最稳定的增长率持续增加。东亚蒙古国和中亚5国来华留学研究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蒙古国来华留学教育起步早,“井喷式发展黄金期”已经渡过,今后留学研究生增速可能基本保持现有水平。“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高层次来华留学有明显的助推作用,以中亚、南亚和中东欧反应最为明显,2016年开设“丝绸之路奖学金”后,东亚、西亚非反应灵敏,来华研究生人数陡增,并且西亚非地区的增长率在此之后每年都在稳定提升,相比于其他几个地区增长率减缓或是下降的趋势具有相当潜力。

(三)浙江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研究生情况分析

1. 奖学金依赖度高

2010年至2020年期间,奖学金资助力度与来我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来华留学生人数成正相关。来我校读研学生以奖学金生为主,年均占比81.5%,中国政府奖学金“丝绸之路”奖学金开放以及学校奖学金增加资助力度后,来我校读研人数大幅增加。2017年,来我校读研人数达到十年内最高,高达665人,奖学金人数占比91.6%,后回落。十年数据显示,来华留学博士生对奖学金的依赖度比来华留学硕士生高,这与博士生学位培养的学制、学费和优势学科难度等因素有关。

生源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生占来浙大留学研究生的一半以上,其中,“一带一路”国家博士生占比75%以上。中国政府奖学金政策向博士研究生倾斜,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博士生对奖学金依赖度高,但是奖学金资助力度和广度无法完全满足来浙读博的研究生增长速度。

2. 高层次研究生攻读专业选择呈现聚集性特点

中亚5国研究生以非学历留学生为主,学历留学生偏少;东亚蒙古国留学生人数呈现倒退趋势。这两个地区选择专业偏向人文、社科领域,预计未来东亚和中亚地区学生数量会继续维持低速稳定增长。中东欧22国在沿线国家中发达国家比例较高,但是与中国贸易依存度不高,并且地理位置较远。来我校留学的中东欧国家硕士研究生人数位列第二。中亚、东亚和中东欧国家高层次来华留学生以硕士学历生为主,且选擇专业领域集中在文学、管理、经济以及法律等人文社科领域,极少数选择工科、农学等专业。

西亚非19国为我校高层次留学生的中坚力量,博士生人数位列沿线国家第二,硕士研究领域广泛,然而博士生选择专业以西医学、农学和工学为主。东南亚10国来我校留学研究生总人数占据第二,因受“儒家文化圈”影响,来华留学认可度相比其他区域高,硕士生选择专业以经济、文学、西医学和管理学为主,博士生选择专业以工学、文学为主。南亚8国博士研究生人数位列第一、硕士生选择专业以法学、文学、管理学、西医学和工学为主,博士生选择专业以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和管理学为主。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培养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进,中国高校留学生人数迅猛扩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已成为来华留学人数新增长点,并且在国家政策和奖学金资助的刺激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将逐步成为国内高校高层次留学生中的主流群体。来华留学硕士生和博士生作为高校研究生中的特殊成员,不仅要承担学术研究和科研创新的任务,同时也是衡量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和途径之一。随着中国高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层次留学生中前置学历为国内高校的学生不在少数,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来华留学生规模逐渐扩大,留学生学习层次不断提高,但是,培养留学生过程中一些问题与困难也不断显现,困扰高等教育工作人员,留学生管理机制面临巨大挑战。

(一)留学生管理处于边缘化状态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由国际文化与交流学院或国际教育学院统一管理的国交院模式;由高校成立校级机关留学生处、留学生办公室统筹管理,各学院、校内各归口部门协调管理的“留办模式”;以及将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职能全部打散,纳入到与中国学生管理体系相同的各个职能部门中去的“职能趋同化模式”。三种管理模式都能为来华留学研究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服务,但是在实践中却有利有弊,且各机构组织间并未形成联动机制,遇到问题时会出现效率低下、问题推诿、分工不明以及无人牵头等现象,从而降低留学生来华学习体验。由于行政部门和教学机构未能形成高效协同的管理模式,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国内高校急需建立一个成熟的、全校范围内适用的“趋同化”管理机制帮助来华留学生快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让来华留学生真正成为“知华、友华、爱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

(二)生源质量待提升

近年来,外国来华留学生保持高速增长,这与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来华留学生的政策,以及建立成熟的奖学金资助体系密不可分。国家不仅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来华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对内也提出更高的目标和要求。2015年国家颁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意图提升国内高校国际化水平,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争取市场份额和话语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水平落后于我国,留学生的学术水平、多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个人品质等综合实力都需纳入审核要求。招生部门应在导师招生需求和繁杂的审核工作中寻求平衡点,同时需兼顾各学院平衡以及学科发展需求。

我校积极走出去,开展与发达国家高校以及发展中国家高校,尤其是“一带一路”沿高校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和高端培训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中不乏学科优势专业和优质学生。但是目前情况来看,多以短期项目培训生、交换生为主,学历生较少,说明吸引高层次学历生动力不足。

(三)奖学金资助力度不足

中国政府出台中国政府奖学金政策,希望以此拉动优秀外国留学生来攻读学位。同时,各省、市、基金组织也纷纷出台各类奖学金资助政策,希望能拉动地区优质来华留学生数量增长和质量提升。中国利用奖学金政策服务国家发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倾斜,进行人才储备。我校留学生主要经费来源依赖奖学金资助,2010年至2020年期间,来浙大留学的高层次研究生中,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的学生占比45.2%,学校奖学金占比31.1%,基金组织奖学金占比5.2%,自费生占比18.5%。然而,奖学金支持力度却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的增长需求。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有限,优秀申请人因综合原因未能获得政府资助是很普遍的现象。学校奖学金的支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使得优质生源可以进入高校深造。基金组织每年资助学生名额更少,并且对专业或生源国的要求较高。近年来,来我校的自费硕士生比博士生多,且多以华裔学生和发达国家学生为主。部分自费生放弃入学名额,未能来校报到。

(四)语言能力不达标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多达五十余种,英语为沿线国家学生的第二或第三语言,中文更是学生需在有中文教学资质的教育机构长期学习才能习得的一门外语。然而中国高校开设课程的授课语言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尽管高层次研究生在申请时会按照高校招生宣传要求上交相应的语言能力证明文件,但是这些材料并不能完全反应申请人日后在学术和生活中的语言水平。据调研反馈,外国学生的语言能力仍然是高校进行外国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时的一大掣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大部分英语授课项目留学生无中文基础,无法进行基本的日常汉语交流,使得留学生无法真正融入中国学生社交圈或参与学生社团活动,降低校园生活体验感与参与感,同时,也为日常教学管理如选课、通知公布等工作带来困难。

第二, 进入汉语授课项目的留学生已具备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或五级标准,但是硕博生学习时不乏大量的中文文献阅读、总结归纳和科研表达,这对留学生来说仍然是巨大的挑战,不少中文表达优秀的学生在面临学术型研究时仍会遇到阅读障碍或是写作障碍。学术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影响学生完成科研任务进度,甚至毕业进度。

(五)全英文授课模式受多种因素制约

我国高校课程多为中文授课,外国留学生与中国本地学生用同样的培养方案、教学进度和考试标准进行培养。我校积极探索英文授课模式的可行性,然而,在实际培养的过程中,仍遇到不少困难,限制了全英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第一,尽管我校来华留学生规模较大,但是因专业分布广,“一带一路”沿线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较为局限,会出现外国留学生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人数远未达到单独开设全英文课程的规模,使得成建制的全英文授课模式未能在留学生培养中发挥应有的功效。

第二,部分人文社科专业学院开设的课程以研究中国特色的专业问题为主,若以英文授课,会使得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无法完全领悟学习内容。若以中文授课,则要求外国学生有较高的学术中文水平。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层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高校应深化来华留学生工作顶层设计,健全留学生管理机制体制

为保证切实高效地完成来华留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培养工作,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同时加强学校和学院间的两级协同,发挥综合管理的优势,全面制定规范的外国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政策与响应机制。做到进一步精细化留学生管理工作,明确分工,协同工作,深化基层管理体系。同时,又应在校级层面构建留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框架,将留学生管理工作纳入校级主流管理体系,改善留学生管理“边缘化”情况。高校应抓住留学生管理机制改革的契机,进一步推动高校国际化建设进程。

(二)积极拓展招生宣传渠道,规范外国留学生遴选流程,优化生源结构

高校应积极遵照国家要求,提升来华留学生入学标准,规范留学生申请审核流程,并且根据国家“双一流”建设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学科以及生源国教育水平和发展需求制定招生简章和差异化的招生宣传方案,主动对接沿线国家的教育需求,吸引高端留学生来华读研。高校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调研沿线国家的教育系统特色和当地基础专业需求,并结合双方学科优势,定点、定专业地进行学科走访和招生。同时,高校可通过开展国际学科竞赛或学科论坛的方式,加深与生源国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同时吸引高层次国际学生来华攻读。高校应对申请人的学术背景、科研能力、语言能力、未来发展潜力、个人家庭情况、学校排名和专业实力等几个维度开展综合考评,积极开展面试审核并结合材料审核,争取录取全面发展的优秀外国留学生,从而提升生源质量,优化生源结构,提升国际人才质量。

(三)开拓多种资金支持渠道,寻求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来华留学高度依赖奖学金支持,然而目前奖学金资助类别较单一,资助体系不够完善。国家和高校应发挥奖学金的指挥棒作用,积极增加奖学金对高层次学历生的资助力度,根据高校重点建设学科和沿线国家教育需求调配资源,定点增加奖学金投放量。高校在国家奖学金资助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应积极寻求省、市政府奖学金支持,或积极推进与中国国内企业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司的合作,联合著名企业设置高端奖学金,吸引优质人才。高校可尝试学校与企业结合、教育与科研互动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为国际社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质性的教育合作交流进程。

(四)提升教学软实力

优秀国际留学生来华不仅受国家政策影响,同时也受中国高校教育质量影响。因此,高校应积极提升自身的教育内源性牵引力,发挥自身专业和学科优势,积极推动全校范围内的全英文课程建设,打破专业壁垒,共享资源,联合打造本硕博全英文授课体系。全英文授课体系建设依赖国际化师资建设水平。高校应积极引进优秀国际化人才来华任教,优化导师结构,成立国际化师资团队。高校同时也应提高全英文课程建设经费,激励海外留学背景教师开设英文课程,编撰全英文授课教材,更新课程内容使之保持前瞻性和实践性,进一步加深高校国际化教育程度,提升教学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苗绿.一带一路助推来华留学潮[J].视界观,2018(5):80-81.

[2]澎湃新聞.《全球人才竞争:吸引国际学生的国家战略比较》发布 [EB/OL].[2019-12-1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219662.

[3]陈丽,伊莉曼·艾孜买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教育近 10 年发展变化与策略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6(10):27-36.

[4]苏洋.“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博士生科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高教探索,2020(2):83-92.

[5]邓轶聪,刘海天.“双一流”背景下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经济师,2021(1):189-192.

[6]黄华,马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9(22):91-97.

[7]吴舒程,张轮,刘欣.我国高校留学生趋同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文汇,2017(380):1-16.

[8]刘阳,李罗老.趋同化管理背景下来华留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途径[J].本部素质教育,2019,5(23):7-9.

[9]李小红,方晓田.近十年高等教育之来华留学教育:成绩与挑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4:58-64.

[10]程伟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策略——基于2005#1#2014年统计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7(3):88-93.

基金项目:2020年浙江省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研究课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培养机制与管理模式研究”(无编号)

作者简介:潘逸芸(1991-),女,汉族,浙江杭州人,硕士,科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来华留学生研究生教育一带一路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