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前沿

2022-04-26 15:47吴小云
商场现代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摘要:基于对SMJ近些年发表的文献进行梳理,文章力求较为详尽地展示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风貌,聚焦于考察其研究专题,并将其归类为企业绩效、企业并购、CEO与高管团队、战略联盟以及其他主题五大板块,兼顾相应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战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将不断吸引更多新的学者进入。因此无论在研究专题、研究视角还是研究方法上,战略管理都会有进一步的细分和融合,这也是未来战略管理研究者贡献的机会所在。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文献综述;理论视角;研究方法

一、引言

战略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世纪70年代末正式成立,发展至今依然迸发出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热点。战略管理的理论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综合的应用研究领域,战略管理也受到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启发。随着时间推移,战略管理逐渐取得长足发展也创建了一些属于自己领域的“准研究范式”,产生了独特的理论贡献。

战略管理是一门以实践为导向的学科,战略管理以企业(组织)为基本分析单元,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企业自身的资源和特点、企业的高层领导与管理团队、企业战略决策和实施过程、企业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形态、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之间也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而表现出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异质性。而战略管理领域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解释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差异并增进个体企业的经营绩效,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众多与当代管理实践相对应的研究主题。纵观近些年SMJ的文献,战略管理主要集中在企业绩效、企业并购、CEO与高管团队、战略联盟以及其他主题的研究。文章主要根据这五大专题进行文献梳理,简述其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致力于为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二、企业绩效相关研究

企业绩效的关注及其决定因素的探究,是战略管理领域贯穿始终的重要问题。在解释企业绩效差异的过程中,有两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观点——产业组织(IO)经济学和资源基础观(RBV)。信息产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企业外部因素,如产业结构和竞争条件,是企业绩效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资源基础观的支持者认为,企业绩效由企业内部的因素所决定,如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然而,这两种观点的见解仅限于上市公司,Fitza和Tihanyi另辟蹊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企业群体不同的行为和策略具有不同的所有权形式。通过对欧盟多家不同所有权形式的企业进行方差分解分析,他们的研究量化了所有权形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扩展了以往关于企业绩效差异来源的文献。Kuusela等学者考察了企业应对绩效不足的方式,他们指出,企业越接近期望的绩效水平,就越有可能通过资源消耗型收购来弥补绩效差距,而距离期望绩效越远,就越有可能通过剥离自有资源来应对绩效不足。

动态能力也是解释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Moeen和Agarwal强调了动态能力对于企业促进创新和改善业绩的关键作用,并利用陶氏化学过去20年的收购、合资企业和资产剥离的丰富定量和定性数据,提出了一个发展“并行学习”概念的新型理论框架,探讨企业发展多种动态能力的过程,并阐述了这个过程对企业绩效的深刻影响。动态能力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发展速度也不能忽视。Rockart和Dutt不仅关注到企业能力发展轨迹的速度,还注意到能力发展的潜力,即企业通过一系列活动能够达到的最大能力水平。他们的研究表明,能力发展的速度和潜力的差异会导致企业获取的竞争优势不同,企业的特定活动在提高能力发展速度的同时,会以降低企业的改进能力为代价。Keum测试了企业活动中用于调整资源和实施变革的相互依赖性,指出限制一种资源的调整会影响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的扩张、收购、剥离、首席执行官更替等,并增加(缩短)负(正)业绩的持续性。

绩效不仅是企业追求的重要目标,同时绩效反馈也有助于企业调节后续行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已有许多学者指出,当企业的实际绩效低于期望值时,企业更可能选择激进冒险的措施来改善绩效表现,例如增加风险投资、企业并购以及开发新产品。但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受到企业战略规划、组织结构以及资源的限制,不同企业的行为会有所差异。Smulowitz等学者将社区嵌入性作为调节企业绩效反馈行为的调节变量,他们指出,社区导向的企业更多由当地拥有和管理,企业规模较小,所在的地理区域较窄,拥有这些特征的企业更强调对当地的所有权和控制欲,会导致企业承担风险的概率减小,因为当地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潜在的公司失败更加谨慎。他们的研究将企业行为理论与社会学的局部嵌入概念相结合,拓展了绩效对企业行为的影响机制。

三、企业并购相关研究

并购在帮助企业实现增长目标、开拓新市场、填补能力差距和促进创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战略的一种流行模式。因此,有关并购的研究几乎占据了近五年SMJ文献数量的一半。在并购行为的研究方面,Meyerdoyle等学者认为,企业和管理者在参与收购的能力和动机以及从这些收购中创造和获取价值的能力上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对于并购行为和并购后绩效也会有所差异。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层面和经理人层面的因素都能解释并购行为的异质性,但是经理人层面的因素更重要,也解释了更大一部分的绩效差异。并购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了解并购者如何选择各自的目标,当企业通過并购寻求外部资源时,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无法正确评估潜在目标的资产和能力。Chen等学者的研究指出地理因素能够帮助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促进并购双方达成交易。更具体来说,收购方目标公司业务和活动的地理重叠更能够提高交易的成功率。与其不同的是,Chakrabarti和Mitchell等借鉴了地理战略的观点,强调直接经验和背景经验对完成相关收购的重要影响。他们认为,与不相关的收购相比,地理距离越大,完成相关收购的可能性越小。先前在相关收购方面的经验越多,地理距离越小,完成相关收购的可能性就越小;若收购方能获得距离较远的地区背景信息,收购成功率也会增加。Haleblian等学者将研究对象集中在高声誉公司。研究表明,声誉高的公司会获得投资者更大的期望,为了维护其声誉,高声誉公司会比普通公司进行更多的收购,包括无关项目。企业实行并购战略的重要原因是获取资源,而人力资本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Younge等学者利用战略因素市场理论的逻辑,发现预期员工流动率与该公司成为收购目标的可能性之间存在负向影响,员工离开目标公司给收购方评估收购价值带来了不确定性,降低了目标公司在收购方心中的未来价值。Li等学者利用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的数据。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具有信息公开不透明的特征,这种不透明会在收购时产生阻力,使其完成收购的概率低于其他所有制的企业。Berchicci等学者关注企业收购与环境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促进用于环境改善的专门能力的转让,可以改善环境绩效。

私募股权(PE)公司的收购是当代企业格局中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现象,在战略文献中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Kaul和Nary在理论上认为私募股权是一种独特的治理形式,相对于独立的公司收购者,私募股权收购者能够纠正上市公司投资不足的问题,它结合了更强大的激励机制、更好的信息监控、耐心的资本以及使企业独立的能力。针对跨国并购存在的逆向选择问题,Humpheryjenner等学者的研究证明,当私募股权公司在收购方拥有股权时,就相当于暗示交易质量的积极信号,因此有PE支持的交易下收购方会获得更高的业绩回报。

跨国并购作为国际化战略的流行,使得“文化冲突”成为收购方值得关注的问题。Huang等学者的研究指出,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权力距离价值差异可能会不同程度地阻碍整合和限制协同价值,从而损害收购方的长期收购后绩效。政治不确定性会影响跨国并购,Lee基于并购的谈判过程以及最终并购双方的利益分配,研究表明当东道国的政治不确定性很高时,外国收购者获得的收购收益比目标公司要大。Cuypers等学者借鉴了组织经验学习、讨价还价和信息经济学的观点,认为要平衡地理解收购方和目标方获得的价值,不仅需要考察收购方的并购经验,还需要将其与目标公司的并购经验进行比较。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并购绩效方面,目标公司比通常认为的更为积极。在分配价值时这一角色变得更加明显,也更至关重要。此外,目标公司过去的决策(即关于其产品市场范围)和其在收购过程中的决策(即是否将其作为友好交易处理)是影响差异经验对各自获得价值影响的重要事项。在跨国并购后,Reus等学者的研究认为,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非特定地点知识转移(N-LSKT)会从收购方流向跨国收购的公司,而这个过程往往会破坏被收购企业的权力结构,增加被收购企业的不确定性,最终对其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只有在非常高的非特定地点知识转移(N-LSKT)水平下,收购方完全转移其能力和权力结构,这种转移才有助于恢复被收购公司的稳定性,并减少不利的绩效影响。

四、CEO和高管团队相关研究

CEO和高层管理团队对企业制定决策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分析CEO和高层管理团队对战略管理的影响长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SMJ近些年的文献中,CEO的相关特征与行为通常作为自变量出现,并且这些研究通常和收购结合在一起,探讨CEO的某些特征对收购的影响。其中,Seo等学者认为,CEO薪酬反映了CEO对于公司的感知价值(包括能力、知识和努力程度等),在与其他同龄或者相似行业的薪酬对比下,CEO对薪酬的感知和行为反应会更敏感。相对薪酬过低的CEO会产生自利的收购动机来应对薪酬不足,并且为了降低收购带来的风险,CEO更倾向于使用股票作为交易融资,从中获得显著的个人利益。他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由CEO领导的公司的董事在负相对薪酬条件下进行收购,将更有可能用长期薪酬而非短期薪酬为CEO的后续加薪提供资金,使首席执行官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Shi等学者探讨了CEO社会同侪(即独立董事)的死亡对CEO收购决策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证明,经历过独立董事死亡的CEO会在其离世后进行较少的收购,尤其是大型项目;而董事突然死亡会加剧这种影响。这些发现与创伤后成长理论的预测一致,死亡意识可以促使CEO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重点,降低外在目标在决策中的重要性。就在同一年,他们对明星CEO的竞争对手与收购决策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同行业明巨星CEO的获奖会刺激竞争对手CEO在颁奖后一段时间内进行更密集的收购活动,成为收购时提高CEO社会认可度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有效且直接的手段。而竞争对手CEO的这种自利行为会损害股东利益,导致上市后较低的公告回报率。管理者的人力资本是影响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高管人力资本性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他们获得的一般管理知识和技能并不限定于某个特定领域。基于此,Chen等学者将高管分为通才型和专才型两种类型,通才型高管往往涉猎广泛,拥有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技能,相比之下,专才型高管的知识面较窄,是自身领域内的专家。他们采用双边匹配模型,探讨高管的人力资本性质如何影响企业的收购。研究结果表明,通才型高管具有更强的占有欲,会引导公司进行更多多元化收购。

Steinbach等学者基于群体决策的视角,提出了一个激励一致性的权变理论。他们认为,高层管理团队拥有较高的平均激励水平时,他们更有可能进行规模更大、风险更高的战略投资,而这会损害股东的利益。为了促进股东和经理的利益一致性,股东可以引入高层管理团队激励水平的差异,因为这种措施会在高管团队中产生不同偏好,从而增强高管团队成员对问题审查的共识,改善团队决策。Garg等学者关注在首次公开募股(IPO),从私营企业到上市公司的关键转变时期,董事会领导结构的正式化。他们的研究发现,当一名董事的经验、资历和整体素质都很出众,但却不被重视的情况下,低估就会转变成一种力量,造成董事会冲突、不公正的气氛和整个董事会层面的混乱,包括董事会层面的人员流动,从而对组织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Cho等学者利用身份控制理论和收购溢价研究,探索CEO名人地位和业绩表现对公司风险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CEO的知名度在决定收购溢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名人CEO总是倾向于为收购的目标公司支付较小的溢价;但是,当公司的业绩偏离行业平均值时,趋势将发生變化,名人CEO会增加对目标收购公司支付的溢价。

五、战略联盟相关研究

社交网络在商业世界越来越重要,不仅在个人之间,还在组织之间。企业可以通过外部网络连接获得信息、资源和地位,了解这些外部联系是如何形成的是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Kim等学者运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s)的社会网络方法,展示了当公司雇佣普通董事到他们的董事会时,他们之间社会网络联系的形成过程,加深企业高管对企业与盟友以及竞争对手之间关系建立过程的了解。Ghosh等学者利用以往文献中APM的基线分析,对20世纪90年代化学和半导体行业联盟形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的联盟可以通过潜在合作伙伴的技术、地理和产品市场匹配度以及每个合作伙伴先前参与网络的特点来预测,同时地理和产品市场的相似性可以预测跨行业和跨时间范围的联盟形成。Bos等学者基于知识基础观(KBV),认为联盟结构集中在焦点企业有限数量的地理单元内的程度,会影响焦点企业实现联盟组合潜在知识重组效益的能力,进而对焦点企业的绩效产生积极影响。Kang和Zaheer从风险相关行为和股东利益一致行为的视角出发,考察了联盟伙伴的选择,他们指出,管理者更愿意与现有的合作伙伴重新建立联盟关系,以降低关系风险,确保自己的就业薪酬,而管理层持股和董事会监督会缓解这种倾向,鼓励管理者与新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盟,为股东创造价值。这表明经理持股和强有力的董事会监督是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的有效治理机制。

六、其他主题的研究

有一些学者对企业资产剥离进行了相关研究。Feldman等学者的研究发现,家族企业比非家族企业进行资产剥离的概率更低,并且当资产剥离由家族企业进行时,企业绩效更高。两年后,他们又进一步扩展了这项研究,他们借鉴代理理论,认为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所面临的代理冲突强度的预期差异可能体现在其收购和剥离决策中。与非家族企业相比,家族企业进行收购和剥离的可能性要小得多。并且代理冲突对家族企业收购和剥离决策实施的影响较小。因此,家族企业收购和家族企业剥离的股东回报率将高于非家族企业。在这期间,Feldman和其他几位学者合作,分析了部门经理薪酬的不平等程度与公司剥离业务的可能性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当经理之间的薪酬不平等程度较高时,企业更有可能进行资产剥离。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进行了其他主题的相关研究。Judge等学者将知识基础观(KBV)应用于跨国公司样本的多层次研究,结果发现外部知识与董事会知识会产生互补作用,并对首次公开募股(IPO)抑价行为产生负向影响。Stern和James运用信号传递理论,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媒体关系管理这两个相互忽视的互补研究整合在一起。研究表明,当上市公司自愿公开披露有关其价值创造和分配活动的积极信息时,它们也会向管理劳动力市场发出有关高管能力的积极信号,引发高管辞职,导致企业高管人才的无意流失。Alvarezgarrido和Guler考虑到当今企业产品和地理市场的多样化,认为与高地位的跨国风险投资公司合作的绩效优势取决于风险投资公司所在国与初创企业所在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证明,当两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关联度越高,跨境风险投资公司地位对成功退出的积极影响就越大。

七、结论

从分析单元来看,战略管理研究几乎涵盖了个体、小组和团队、企业、企业群体、国家、区域和全球等各个层面,但重点仍然聚焦在企业内部的战略过程、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在研究专题上,随着新生代不同学科和领域背景的学者加入到战略管理的研究中,以及管理的创新与变迁,许多专题会进一步细分和融合,也会涌现出许多新的主题研究。

在研究视角上,战略管理研究曾较多受到经济学的影响,包括产业组织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派、代理理论等;同时战略管理也受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重大影响,前者关注组织理论,有助于战略管理研究对企业环境的把握以及组织设计与环境和战略的匹配;后者注重组织行为,增进了战略管理主体微观层面的了解。同时,战略管理领域也催生了一些具有独特学科特色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包括聚焦于高管团队的行为和特征、知识基础观、动态能力视角等。可以说,战略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都可以在战略管理理论研究中找到痕迹,因此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通常具有相互合作、相互弥补、共同促成的工作特点。

在研究方法上,战略管理研究几乎拥抱了社会科学所有的方法论,包括事件研究分析方法、各类统计回归分析模型,如Cox和DID模型,以及社会网络研究的“指数随机图模型”等,但统计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方法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数变量测量和模型选择上,还需要增加难度,展示数据分析的复杂性。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学者对于主效应和交互效应的研究,不仅考虑单纯的线性关系,还要考虑U型和倒U型这一类非线性关系,并且运用数据模型分析得出的研究结果,通常需要多种稳健性检验来证明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使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的时候,内生性问题不可忽视。人工智能的崛起和大数据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巨大帮助,相信未来的研究会更加严谨规范。除定量研究之外,定性研究也受到了许多战略研究者的青睐,其中案例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以扎根理论为代表的案例研究发展相对成熟,能够从企业的具体实践总結出一套理论框架,解释企业的发展脉络,具有深厚的理论意义。与回归分析为主的定量研究不同,定性研究更注重研究者自身的理论敏感性和理论建构的能力,这既是定性研究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在定性研究之后,通常会使用实证分析法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因此未来战略管理领域将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上继续深入拓展。

战略管理发展至今,已历经五十多年,本文选取近些年发表的文章,从不同主题的角度梳理战略管理的动态演进,可以发现,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迁,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内容和选用的理论越来越多样化,战略管理研究的边界在不断扩大。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学者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贡献智慧和力量,让战略管理研究在理论和方法创新上有所突破,从而使战略管理继续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Fitza M,Tihanyi L.How Much Does Ownership Form Matte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13):2726-2743.

[2]Kuusela P,Keil T,Maula MVJ,Driven by Aspirations,but in What Direction?Performance Shortfalls,Slack Resources,and Resource-Consuming Vs.Resource-Free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5):1101-1120.

[3]Moeen M,Agarwal R.Incubation of an Industry:Heterogeneous Knowledge Bases and Modes of Value Captur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3):566-587.

[4]Rockart SF,Dutt N.The Rate and Potential of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1):53-75.

[5]Keum DD.Cog in the Wheel:Resource Release and the Scope of Interdependencies in Corporate Adjustment Activiti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0,41(2):175-197.

[6]Smulowitz S J,Rousseau H E,Bromiley P.The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Community-oriented)Firm:The Differing Response of Community-oriented Firms to Performance Relative to Aspira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0,41(6):1023-1053.

[7]Meyerdoyle P,Lee S,Helfat C E.Disentangling the Microfoundations of Acquisi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40(11):1733-1756.

[8]Chen Z,Kale P,Hoskisson RE.Geographic Overlap and Acquisition Pairing.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2):329-355.

[9]Chakrabarti A,Mitchell W.The Role of Geographic Distance in Completing Related Acquisitions:Evidence from U.S.Chemical Manufacture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4):673-694.

[10]Haleblian J,Pfarrer MD,Kiley J.High‐Reputation Firms and their Differential Acquisition Behavi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11):2237-2254.

[11]Younge KA,Tong TW,Fleming L.How Anticipated Employee Mobility Affects Acquisition Likelihood:Evidence from a Natural Experi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5):686-708.

[12]Li J,Li P,Wang B.The Liability of Opaqueness:State Ownership and the Likelihood of Deal Completion in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 by Chinese Fir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40(2):303-327.

[13]Berchicci L,Dowell G,King A.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Asset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12):2444-2464.

[14]Kaul A,Nary P,Singh H.Who Does Private Equity Buy?Evidence On 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from Buyouts of Divested Business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5):1268-1298.

[15]Humpheryjenner M,Sautner Z,Suchard J.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The Role of Private Equity Fir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8(8):1688-1700.

[16]Huang Z,Zhu H.S,Brass DJ.Cross-Border Acquisitions and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Power Distance Value Difference on Long-Term Post-Acquisition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4):972-991.

[17]Lee KH.Cross-Borde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mid Political Uncertainty:A Bargaining Perspectiv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11):2992-3005.

[18]Cuypers I,Cuypers Y,Martin X.When the Target May Know Better:Effects of Experience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ies on Value from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3):609-625.

[19]Reus TH,Lamont BT,Ellis KM.A Darker Side of Knowledge Transfer Following International Acquisition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5):932-944.

[20]Seo J,Gamache D,Devers CE,Carpenter MA.The Role of CEO Relative Standing in Acquisition Behavior and CEO Pa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5,36(12):1877-1894.

[21]Shi W,Hoskisson RE,Zhang YA.Independent Director Death and CEO Acquisitiveness:Build an Empire or Pursue a Quiet Lif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3):780-792.

[22]Shi W,Zhang Y,Hoskisson RE.Ripple Effects of CEO Awards:Investigating the Acquisition Activities of Superstar CEOs'Competitor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10):2080-2102.

[23]ChenG,HuangS,Philipp Meyer‐Doyle,MindrutaD.Generalist Versus Specialist CEO s and Acquisitions:Two‐sided Matching and the Impact of CEO Characteristics on Firm Outcom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20,42(6):1184-1214.

[24]Steinbach A,Holcomb TR,Holmes RM,Devers CE,Cannella AA.Top Management Team Incentive Heterogeneity,Strategic Investment Behavior,and Performance:A Contingency Theory of Incentive Align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8):1701-1720.

[25]Garg S,Li QJ,Shaw JD.Undervaluation of Directors in the Board Hierarchy:Impact on Turnover of Directors(and CEOs)in Newly Public Firm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2):429-457.

[26]Cho SY,Arthurs JD,Townsend DM,Miller DR,Barden JQ.Performance Deviations and Acquisition Premiums:The Impact of CEO Celebrity on Managerial Risk‐Taking.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13):2677-2694.

[27]Kim JYR,Howard M,Pahnke EC,Boeker W.Understanding Network Formation in Strategy Research: Exponential Random Graph Model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1):22-44.

[28]Ghosh A,Ranganathan R,Rosenkopf L.The Impact of Context and Model Choice on the Determinants of Strategic Alliance Formation:Evidence from a Staged Replication Study.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11):2204-2221.

[29]Bos B,Faems D,Noseleit F.Alliance Concentration in Multinational Companies:Examining Alliance Portfolios,Firm Structure,and Firm Performance.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7,38(11):2298-2309.

[30]Kang R,Zaheer A.Determinants of Alliance Partner Choice:Network Distance,Managerial Incentives,and Board Monitoring.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10)2745-2769.

[31]Feldman ER,Amit R,Villalonga B.Corporate Divestitures and Family Contro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3):429-446.

[32]Feldman ER,Amit R,Villalonga B.Family Firms and the Stock Market Performance of Acquisitions and Divestitur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9,40(5):757-780.

[33]Feldman ER,Gartenberg CM,Wulf J.Pay Inequality and Corporate Divestitures.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11):2829-2858.

[34]Judge WQ,Witt MA,Zattoni A,Talaulicar T,Chen JJ,Lewellyn K,Hu HW,Shukla D,Bell Robert RG,Gabrielsson J,Lopez F,Yamak S,Fassin Y,McCarthy D,Rivas JL,Fainshmidt S,Van Ees H.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po Underpricing in a Cross-National Sample:A Multilevel Knowledg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5,36(8):1174-1185.

[35]Stern I,James SD.Whom are You Promoting?Positive Voluntary Public Disclosures and Executive Turnover.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6,37(7):1413-1430.

[36]Alvarezgarrido E,Guler I.Status in a Strange Land?Context‐Dependent Value of Status in Cross-Border Venture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8,39(7):1887-1911.

作者簡介:吴小云,女,广西贺州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营管理

猜你喜欢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方法文献综述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马克思创新思想研究综述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Scratch教学研究综述 
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执行控制研究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