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窝铺奇幻录

2022-04-26 01:37李元胜
绿色中国 2022年4期
关键词:蛱蝶物种蝴蝶

李元胜

“你今年去过大窝铺吗?”八月快结束的时候,张巍巍突然问我。

“没有。”我说。事实上,连四面山我都没去,而大窝铺是四面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我们两个沉默了一下。

在很长时间里,四面山我们每年都去,还不止一次,而大窝铺是考察的重中之重。我的大窝铺打卡早就超过了30次,他也差不了太多。近几年,巍巍对婆罗洲物种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年从春天开始就几乎呆在那边。我也开始对西双版纳进行连续考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保护区的管理措施越来越严,进核心区更需严格审核,像以前那样说进就进的便利已经没有了。

“张志升想去大窝铺找蜘蛛,要不要一起?”张巍巍补充道。

“好啊!”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张志升是著名的蜘蛛分类专家,我们曾一起去重庆的缙云山、王二包考察过,在那些徒步中,志升为我打开了奇妙的蜘蛛世界,了解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而当他进入奇幻的大窝铺,可以想象,这个我们无比熟悉的地方,一定又会因他解锁神秘的新空间。

对,我说到了奇幻这个词。对于热爱自然的人来说,大窝铺确实称得上奇幻。我每次去大窝铺,必定会看到从未见过的神奇物种,30多次,从无例外。很多难得的景象,也是在大窝铺首次见到的。如果要列清单,那会相当漫长:夏夜闪闪发光的萤火虫群落,洞顶悬挂的菊头蝠群落,五种以上蝴蝶聚集的溪边蝶群……还有意草蛉、蛇蛉、阳彩臂金龟等等让我狂喜的昆虫明星。

几天后,联合考察队在四面山森林资源服务中心办好手续,驱车直奔大窝铺。

天色变暗时,大窝铺管护站前的空地上,三个灯诱点同时亮起了灯光,各路人马非常珍惜这难得的考察机会,都匆匆用完餐守在灯下,看看有没有贵客从高高的天空飘然而至。

我也在灯下守了一会儿,看见张志升的团队打着手电外出,赶紧跟了上去。搞蜘蛛的善于掘地三尺,让藏得很深的小妖们现出原形,我可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在大窝铺夜观,有一个规律,距驻地百步之外必有异物。可能百步之内太受灯光等因素干扰,羞怯的林中精灵,习惯了和人类保持百步以上的距离。

果然,走满百步,我们朝着小路两边扫射的电筒光都各自捕捉到了目标。我在树干上发现了一只袖蜡蝉,这是我喜欢拍摄的物种。袖蜡蝉属的种类有着共同的特征,那是一对非常尴尬又奇妙无比的组合:身体长得像小丑,身后却插着一对轻盈无比的天使翅膀。

刚拍完袖蜡蝉,我用手电顺便扫了一下它的四周,结果在它的侧后方的高处,发现了一只大型蜻蜓。定睛一看,吃了一惊,原来还不是常见的那几种。可惜,它停的位置太高,镜头够不着。我急得团团转,几乎想动手把高高的树枝直接拉下来。还好,在脚下找到一处稍高的土包,软软的,我小心地站上去。再把双手高举,对着蜻蜓一阵盲拍,然后收回相机察看。如是反复几次,终于拍到一张清楚的影像——竟然是极难在野外碰到的黑额蜓,因为只能拍到正面,具体种类就没办法了。黑额蜓属的蜻蜓,生活习性简直像世外高人,山间水洼偶见,极为谨慎,晚上喜欢停在树梢休息。

我们各自拍完后,简单交流了一下,继续往前走。走在我前面的张巍巍,突然发出了“咦”的一声。我太熟悉他的习惯了,他见多识广,看到很多明星物种也只是很平静地指给我们看。如果他情不自禁地“咦”一下,说明有很意外的东西出现啦。

我两步并作一步窜到他跟前,他的手电光停留在一丛灌木的高处,那里,一条蛇正极为流畅而优雅地往下游来。看见我举着相机已到位,巍巍用抄网的杆拨开前面的树枝,把蛇亮出来,我没有错过这个瞬间,一连按了好几张。那條蛇受到惊扰,立即改变了方向,转身朝着灌木丛深处溜去,像一条鳗鱼,灵巧地消失在珊瑚礁里。

张巍巍还想继续追踪,我担心是毒蛇,赶紧叫住了他。平静下来的我们,看了看影像,确认是游蛇科的无毒蛇。后来进一步确认是黄链蛇。

已经记不清,这是在大窝铺偶遇的第几条蛇了。但偶遇上一条蛇的过程我还记得特别清楚。

那是5月的一天,午后,我们沿管护站步道顺溪水往下走,走到一个开阔地带。骄阳似火,我们在到达管护站的一个监测点时,集体进屋休息,避一下烈日的锋头。

我感觉体力尚好,就没有坐下来,而是直接走到屋后,在屋檐的阴凉中四处查看,碰碰运气。

刚站定开始观察,就有了发现。草丛中,有一堆泡沫在不正常地抖动。那应该是雨蛙留下的卵团,无雨无风,为何乱动?

我警觉地悄悄靠近,踮起脚一看,原来如此:一条身体缠绕在枝干上的腹链蛇正在快乐地享用美餐,它的整个头部都埋在卵团里。我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姿势,等待机会。几分钟后,卵团被它吃出个大洞,它的头部露了出来,我才举起相机拍摄。快门声音可能惊动了它,它不快地伸出头来,看看谁这么大胆。我本能地一边拍,一边后退,免得它的头碰到我的镜头。

然后,我回到屋内,让大家也去观赏,但他们回来后,说它已经溜走了。

我们回到灯诱点时,布上已挂满了从山谷里涌出来的各种昆虫。我挑了一些物种来记录。

一种是大茶色天牛,这是川渝地区才可能看到的大型天牛,翅端有一对边缘不整齐的斜纹,翅中有一对小眼珠似的点斑。

另一种就更有意思了,屏顶螳。屏顶螳家族头顶都有着一个夸张的角,仿佛是某种神圣地位的象征。它们的头部特写拍下来,有一种特别的惊悚效果,让人仿佛看到地狱恶魔的影子,但它毕竟如此娇小,娇小到对人没有任何威摄力,所以它夸张的造型只是看着有点顽皮罢了。

毕竟是8月底了,我们已经错过了大窝铺最好的七月,灯诱的效果不太令人满意。我决定在凌晨一点前休息,这样,第二天的体力会更充沛。

午夜的时候,我在灯诱点附近的草丛中发现了一只蚊褐蛉,它长得很像大蚊,但有着褐蛉一样的口器,我遗憾的是,从来没有观察到蚊褐蛉的捕食,不知道和褐蛉是否接近。

张志升他们最后才回到住宿地,采集的标本不少,还真有从泥土里扫荡出来的东西,比如,一只地蛛。他们友好地展示给我看,我印象极深的是一只硬皮地蛛的雌性,它全身黄褐色,螯肢粗壮且深色,像一个强壮的女武士。硬皮地蛛居住在土坡上,筑有塔形的巢穴,我暗暗记下了,一定要找机会看看它们的塔巢。

我醒得比较早,先去灯诱点观察了一下,早餐似乎还有些时间才开始。我索性背着手朝林子里走去。

这是大窝铺最美的时候,天空明亮,光柱一根根整齐地斜插进森林,我感觉自己走到了一个巨大的竖琴下方,不禁仰起脸打量那些光柱,太迷人了,穿过稀落枝叶的光柱仿佛绣花柱子,而穿过雾气的光柱像在旋转——那些水雾原来并不是平行升起,而是旋转着上升,仿佛光柱是一个旋转楼梯,那些细小的水滴正你追我赶地在楼梯上奔跑。我走到光柱下面,一束阳光投射到我脸上,有非常柔和的温暖。

吃过早餐,我们开始徒步。上午的光线很美,连以前多次见过的物种,经过阳光的镀金,都跟着格外地美起来。我花了很多时间来拍摄,甚至不刻意寻找颜值更高或更珍稀的。阳光是最慷慨的能量束,某种程度上说,我们都是这同样的能量束的容器,甚至,也都是经它塑造,才进化出如此千姿百态的身体。我拍豹裳卷蛾,拍盗蛛,拍摄更能让我感觉到光线的魅力。

此时,蝴蝶已经很活跃了,蜻蜓也开始出现在我们四周。一只全身闪耀着金属光芒的色蟌,不知什么时候停在我的身边。我估计是在溪边工作的其他同伴惊动了它,它拉高飞行到林子里来。这是中国特有的亮闪色蟌,重庆的山中常见,但特别不容易靠近。我当然不能浪费这样的机会。

拍好亮闪色蟌后,我把注意力放到了蝴蝶上。四面山蝴蝶种类极多,而大窝铺居首。大约一个小时里,我观察到9种蝴蝶,都是之前记录过的。其中,秀蛱蝶的密度很高,我在一处乱石堆里就发现了十多只,这还是第一次看到秀蛱蝶群聚,印象中这是一种喜欢单飞的蝴蝶。

坐下来喝水的时候,意外发现一只残破的曲纹蜘蛱蝶,停在我的手上。

我的手背容易出汗,这使得在野外活动的时候,经常因持相机而保持不动的左手,成了蝴蝶爱停的地方。附近的同伴,都很有兴趣地过来围观这只大胆的蝴蝶。人声喧哗,但曲纹蜘蛱蝶根本不为所动,吸着汗液的它如同闹市中的酒客那样旁若无人,只顾自己畅饮。

这是很少见的,一般新羽化的蝶,初生牛犊不怕虎,哪里都敢停留。而经历多的会非常警惕,毕竟,吃过很多亏了。老而无畏,让我觉得这只曲纹蜘蛱蝶很性情,很个性。赶紧自己也拍了几张作为纪念。

高高兴兴地享受了和曲纹蜘蛱蝶的偶遇后,我突然想起,刚才去乱石堆错过了一个重要的目标,离午餐还有点时间,顾不得众人的茫然,我撒腿就往回跑。毕竟,解释也要消耗时间。

2014年7月,我在那处乱石堆拍到一只角蟾,一直查不到种名。2020年,这种角蟾作为新种被确认,定名赤水角蟾,同年,同行在四面山也采集到活体,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和拍摄,确认是同一种。如果能再次拍到影像,应该对从事两栖动物研究的年轻同行有用。可惜,这一趟我是白跑了,在那里折腾了半个小时,一无所获。

午后,我的计划是记录一下这个季节的植物,所以,脱队一个人徒步,我先去到溪边,想拍薄柱草的果实。薄柱草又叫珊瑚念珠草,这是一种奇特的植物,喜欢在潮湿的岩石上生长。这些年,我迷恋能在石头上生长的植物,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就小景观而言,没有比长满植物的石头更美的了。只须一块,放在茶台上,立即有林下溪畔的感觉。外来的薄柱草,如红果薄柱草近年在市场上大红大紫。我一直很好奇,本地的薄柱草是否也有颜值很高的果实,在大窝铺发现这种植物后,一直未逢果期。

这次是时候了,铺满石头的薄柱草上结出了蓝莓一样的果子,甚至,比蓝莓更好看,半透明,有着毛玻璃般的质感。我觉得比红果薄柱草更耐看、更优雅。只是,花市上好卖的往往是更能抢夺眼球的,低調的植物不容易受到欢迎。

我继续沿着溪沟走,想看看还有什么特殊的湿生植物,在和我头顶齐平的石缝里,我发现了一种唇柱苣苔,不觉眼前一亮,白色的花筒上有紫色条纹,相当好看。之前,我在大窝铺也拍到过此种,但从种类最齐的《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李振宇等主编)里也没有查到,当时的花有点残破,我以为是花的特征不明显所致。这次拍到完整新鲜的,不由一阵欢喜。请教了一个专家,太巧了,他也正在研究这个物种,说很可能是新物种。那它应该叫四面山唇柱苣苔吧?

接着,又有一个惊喜,我在一处长流水的陡壁上,看到了一种特别的花,刚发现时我以为是某种捕虫堇,仔细观察后,确认是合柱兰。四面山的兰科植物我记录了不少,但合柱兰还是第一次发现。我扩大范围又寻找了一遍,结果发现它们仅出现在最潮湿的这一处陡壁上。看来对湿度的依赖是非常强的。

连续的发现让我有点兴奋,差点在溪边摔了一跤。虽然勉强保持住了平衡,腰和腿似乎有点轻微的扭伤。我只好离开溪流,去到树林下碰运气。大约一个小时后,我走进了一片盛开的红化石蒜。自从若干年前,在这一带发现红花石蒜后,这个家族就一直在扩张,从树林深处延伸到了路边,而且花朵越来越茂密。

返回的时候,我看见了轮钟花,它算是一种很奇葩的野花,重点是丝状裂开的花萼,非常别致。桔梗科出奇葩,果然,又是一例。据说,轮钟花的果实很美味,但我从来没试过,只好咽了一下口水,把此处有轮钟花暗记在心。

拍植物的过程中,还意外目睹了一个斑衣蜡蝉的群聚,以前见过两三只斑衣蜡蝉在树干的创口处集体会餐,但这一次很不一般:在滑过坡的地方露出了树的粗大根茎,长约两米,十多只斑衣蜡蝉在上面各霸一方,津津有味地吸食着。看来,这种树木是它们特别偏爱的。

晚餐之后,我彻底放弃了守候灯诱,和大家一起去夜探。

刚走过架在溪流上面那座小桥,我就在一丛灌木中发现了一只褐蛉,再仔细一看,比褐蛉体型大,翅也不一样。

正有点困惑,张巍巍在旁边说:“溪蛉!”

接着,他又在同一丛灌木上发现了好几只,而且确认是窗溪蛉。溪蛉科种类不多,研究的人也少。不过,巍巍的老师杨集昆先生,在这个小型种群中有过研究,发表过30多个新种。从来没听说过溪蛉成群,大家都饶有兴趣地围了过来,一时闪光灯闪个不停。

张志升的团队善于寻找隐藏的精灵,继续行进了没多久,他们就在落叶下翻出一条蛇,引发一阵惊呼。我赶紧跑过去,伸头往前面看,蛇很小,金黄色带黑纹,头型有点方方的,眼睛很大,简直是我见过的最可爱的蛇。

“这是钝头蛇,牙齿细小,它吃蜗牛类的,伤不了人。”志升的弟子安慰受惊的女队员,说道。

我和另外两位不怕蛇的,都想在发现地记录这条蛇,但它非常灵动,敏捷如闪电,在落叶和草丛中往来穿梭,完全不给我机会。我们各蹲一个角落,把它围住,后面还有人防它逃走。

它的速度逐渐慢了下来,从落叶堆里被人翻出来的惊恐少了许多,游到我的前面时足足有几十秒身体不动,只吐舌头。我抓住机会拍了一组。其他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很友善,没有为难它,任由它缓慢地游进草丛,消失在黑暗中。

后来,我把照片发给重庆的罗键先生,他确认这是中国钝头蛇,四面山之前没有该物种的记录。

这是非常梦幻的一次夜探,找到的明星物种太多了。

几乎在同一个地方,相隔几年之后,我们又发现了大步甲。大步甲,长得孔武有力,像是古代的铠甲武士,喜欢夜间在草丛巡猎。大步甲被称为爬动的宝石,颜值高,极受昆虫爱好者喜欢。但是对我这样只拍摄记录,不抓标本的人,接触到它们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就像这一只,只顾在草丛下面行走,完整的形象都不让我看到。还是几年前那次运气好,那只大步甲不知为什么,爬上了灌木,才给了我拍摄机会。

我们还发现了停在树干上休息的胡蝉、悬挂在树枝的蜻蜓和蝴蝶,多数没法接近,我们观赏一会就转身离开了。

回到驻地,被我低估的八月底的灯诱,已经是一派盛大的景象,大小蛾类给每盏灯加上了一团昏黄的光晕,布上停满了各路宾客,统统带着“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的茫然。这些数十万年来依赖星月导航的昆虫,身不由已地掉进了人类灯光的陷阱。

虽然生命平等,但宾客的地位还是不一样的,大窝铺的昆虫明星阳彩臂金龟又一次光顾,理所当然地引起围观,这是我们在大窝铺第五次目击。阳彩臂金龟,1982年时曾被人宣布灭绝,然而,近十多年来,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现,此珍稀物种也算社会性死亡后神奇地起死回生了。除了在大窝铺的多次发现,我和张巍巍还在海南岛的尖峰岭,遭遇过灯诱时的“阳彩冰雹”——十多只阳彩臂金龟连续从空中砸下来,每一只都带着呼啸的声音,我不得不双手抱头以免中弹。

臂金龟家族的雄性都有着夸张的前足,像一对大镰刀在空中挥舞,十分威武,让敌人望而生畏。即使这样,它们的生存依然岌岌可危,因为整个生存环境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如今,所有臂金龜都成了国家保护动物,它们在我国的继续存续有了更多的机会。

我花了些时间来记录蛾类,看大家仍在忙碌,我在23点就休息了,准备明天起个早,再享受一次清晨大窝铺由斜插进森林的光柱组成的美妙时刻。

但是第二天我没有去成那处森林,因为晨光中,我在灯诱点发现了很多值得仔细欣赏的物种。

挑一个我最喜欢的来说吧,在灯下的草丛里找到的那只蝶角蛉。蝶角蛉就像一只长着天线的蜻蜓,它们都有着醒目的复眼和两对翅膀。蝶角蛉是蚁蛉近亲,同属脉翅目,我国种类不多,而且只有两类:完眼蝶角蛉和裂眼蝶角蛉(主要区分是后者复眼上有一道横沟,有点像裂开成了两个半球)。

这一只正是完眼,我在野外碰到完眼家族的时候很少,总共只有两次,另一次是在贵州荔波县,所以格外心花怒放。我不敢碰它的翅膀,太娇弱了,容易留下指痕甚至捏伤。只有在旁边静静等着太阳升得更高,我想拍到有明亮背景的蝶角蛉照片,这才对得起它纤美的翅膀。当然,前提是光线足够时,它还没有飞走。

拍完后,我用过早餐,又去树林里逛了一圈回来,它还停留在原处。此时,可能它的体温起来了,翅膀完全展开欲飞,我赶紧又补拍了几张。

我们并没有直接驱车离开,而是约好了,在路上几个点停车。我们称这种沿途搜索叫且战且退。

如果有人看到我们下车后的情形,一定以为作了严密的分工,有的在草丛里用抄网扫来扫去,有的在竹林里挖出一堆土来筛选,有的提着相机东看西看。没错,我就属于最后那组。我的目标主要是蝴蝶,当然,有蜻蜓什么的也不会放过。这半天我拍到六种蝴蝶,包括我个人首次看到的玉杵带蛱蝶——它的前翅中室有一白色棒状纹,形如玉杵,有没有觉得取名的人挺文艺的?

猜你喜欢
蛱蝶物种蝴蝶
丽水发现新物种
花之俏
西藏俳蛱蝶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枯叶蛺蝶
春日偶成
为了蝴蝶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捉蝴蝶
捉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