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莫思以后事

2022-04-27 06:19
家庭医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传习录本心王阳明

中国传统养生格言

问:“身之主为心,心之灵明是知,知之发动是意,意之所着为物。是如此否?”

先生曰:“亦是。”

“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明·王阳明《传习录·上卷》

现在六七十岁左右的老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其后代大多是独生子女,而且有些老人的子女还在外地工作,就是所谓的“空巢家庭”。有暇和这些老人闲聊,大多数老人最恐惧的就是以后事。比如得了大病住院如何办?老了生活不能自理怎么办?等等,不一而足。有的老人甚至说:不能想,越想越害怕。

有这种顾虑是很正常的,毕竟每个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也正是党和政府着力促进的养老工程。然而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长期被这种顾虑所缠绕,是不利于养生的。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曾筑室于绍兴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人尊称为阳明先生。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了此后许多有志的国人,还广泛传至日本(阳明学)、朝鲜半岛(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王学),成就冠绝有明一代。有人将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理论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的弟子徐爱、陆澄等人记录王阳明教学和解答弟子疑问的语录,经王阳明审定而成。上面这段话是陆澄所问,王阳明回答,可以说是概括了王阳明心学的基本理论结构。人身的主宰是心(心即理),心的靈动明白是知,知了就要有去做的意向,意的作用对象是物(知行合一)。只要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问(致良知)。至于以往和未来的事情,思之无益,只会迷失自己的本心。

养生也是如此。有了养生的意向,懂得养生的知识,就要付诸于养生的实践。缠绕于以前和以后的事情,只会让你迷失本心,烦恼缠身,反而不利于养生。

其实,人到老年,即使再讲养生,也不可能逆转衰老的进程。岁月荏苒,人都会逐渐衰老,直至死亡来临。当然,在不同的衰老阶段,有不同的养生要求、方法等等。养生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返老还童,长生不老,而是“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黄帝内经》)。所以,真正的养生应当摒弃有关养生的不切实际的幻想,承认衰老的事实,安于衰老的现状,并且在不同的衰老阶段,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养生措施,以保持自己在该阶段的最佳状态,恬然平安地度过每一天,直到生命的终结。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到生命的哪个阶段就应当做哪个阶段的事。而不是前思后想,徒乱本心。

佛教大德说“不思前,不思后,安住当下”,也是让你不要去想以前和以后的事,恬然平安地过好现在的每一天。这才是养生的大智慧。

猜你喜欢
传习录本心王阳明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An Analysis of the Non-mandatory Explicitation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Chuanxilu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s
阅读史视角下的《传习录》研究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读《传习录》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兢兢无负其本心”——蕺山后学祝渊的思想世界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