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回顾》中女性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

2022-04-27 00:40吴琦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女性角色

吴琦

内容摘要:约翰·奥斯本是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大多包含对当时英国社会和政治的批评和愤怒,这一点在他的作品《愤怒的回顾》中也有体现。而在剧中这种阶级矛盾尖锐、各种问题层出不穷的社会背景下,处于其中的人们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塑造力量的影响,其身份认同构建过程则很可能会受到阻碍,从而引发身份认同危机。《愤怒的回顾》男主人公吉米被视作“愤怒的青年”的代表,目前关于该剧本的研究也大多都是从对吉米的解读出发,而以剧中女性角色为主体的研究却较少。该剧本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艾莉森和海伦娜都在与男主人公吉米的婚姻或恋爱关系中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最后在外界力量和内心觉醒的推动下也逐渐建立起了新的身份认同。本文将通过对《愤怒的回顾》中两位主要女性角色艾莉森和海伦娜进行分析,探究导致她们陷入身份认同困境的缘由,具体分析她们各自身份危机的表现和后果,同时梳理她们在剧末重新构建各自身份认同的过程,并对两人最终的不同结局做出解读。

关键词:《愤怒的回顾》 身份认同危机 女性角色

约翰·奥斯本是英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愤怒的回顾》的主人公吉米被视为“愤怒的青年”的代表。在这部作品中,奥斯本刻画了一个因社会地位尴尬而愤世嫉俗的男主人公形象,揭示了二战以后英国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压抑关系。目前对该作品的研究大多从对男主人公这一形象的解读出发,以期探究其愤怒背后的深层原因或对作品风格进行剖析,但是目前以剧中女性角色为主体的研究却较少,而剧中的两个主要女性角色实则在剧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反映剧本主题和风格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剧本中的两位主要女性形象对于我们理解这部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奥斯本《愤怒的回顾》剧本中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分别是艾莉森和海伦娜。艾莉森是剧本男主人公吉米的妻子,她在平时与丈夫的相处之中显得较为冷漠,对于丈夫长期极端的挑衅行为和暴躁情绪似乎也显得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似乎只在必须开口说话时才说上几句。夫妻两人的关系很是紧张和微妙,以至于艾莉森在面对自己的怀孕时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和丈夫开口。海伦娜则是艾莉森的好朋友,因为工作来到吉米和艾莉森家暂住,她与吉米互相都讨厌对方,经常会互相讽刺,在得知艾莉森怀孕的消息后,鼓励并促成了艾莉森离开吉米,然而令人惊奇的却是她在艾莉森走后成为了吉米的情妇,留在了吉米身边,渐渐代替了艾莉森在这个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艾莉森在流产后又回到了吉米的身边,而海伦娜则意识到自己的堕落和错误,离开了吉米。她们两人都经历了与男主人公吉米的爱情生活,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对自我身份的怀疑和迷惑,身份认同过程的持续建构遭到了阻碍。

“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 其基本含义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这个词总爱追问:我是谁?从何而来、到何处去?”“身份认同分为4类,即个体认同、集体认同、自我认同、社会认同。第一,个体与特定文化的认同,就是个体身份认同。从文化角度讲,在个体认同过程中,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第二,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第三,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是启蒙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第四,社会身份认同(social identity),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对象。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都可归入社会身份认同,但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也不排斥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和身体体验。”(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37)

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矛盾的心理历程,涉及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受到各种社会塑造力量和复杂社会经验的影响。建构身份认同的过程是持续性的,一直在进行的过程。当个体身份发生改变或社会发生动荡时,可能会导致个体身份认同过程受到阻碍,无法继续顺利进行,使得个体一向坚信的信念和自我受到冲击,引起怀疑和焦虑的情绪,由此就会导致身份认同危机,引发“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38)“身份认同与一系列理论问题相关涉,诸如主体、语言、心理、意识形态、权力、阶级、性别、种族等。”(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37)个体在构建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英国学者威廉·布洛姆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身份确认都是一个内在且无意识的行为要求。这个行为一直从青少年时期延续到老年,且一直在发挥效用。个人对确认身份所付诸的种种努力,是为了获得关于身份的心理安全感,为了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全感,就必须努力维护、保护和巩固身份。这对于保持个人的心灵健康和性格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海伦娜和艾莉森无法適应身份的改变,无法获得心理安全感时,就会表现出身份焦虑,身份认同危机也由此产生。她们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剧本看似恢复原状的结局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

一.《愤怒的回顾》中女性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的一致缘由

想要探究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缘由和表现,则必须要明确艾莉森和海伦娜这两个角色的身份和身份转变。

身份问题和性别、阶级和文化等因素都密切相关,而在这些方面,她们两人拥有基本一致的阶级、性别和社会文化背景。首先,不同于吉米和克利夫,海伦娜和艾莉森都出身于上层社会,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有着不同于工人阶级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阶级的差距为她们与吉米的爱情生活埋下冲突的引线。同时,这两个角色又都是女性,剧本的时间设定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英国,两次世界大战体现出妇女的重要作用,使得20世纪英国女性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认同感上升,科技的发展使妇女从家务劳动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更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虽然此时父权依旧占据主导地位,妇女的基本位置仍然在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妇女地位的变化,家庭与两性关系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家庭固有模式及两性间以家庭为基础的相互关系正在经受冲击,有许多变化与传统的道德规范正发生剧烈的冲突,例如人们对于性的态度更加开放了。作为女性角色,两人的女性主体意识与父权压制的冲突也是其产生身份焦虑的重要推动因素。此外,她们还具有相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此时的英国面临着两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因此也不得不从印度等殖民地退出,大英帝国逐渐衰落。尽管工党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推行“福利国家”政策,但依然没有能够消除战争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社会矛盾依旧尖锐,社会阶级分化依然严重。一批在教育法案改革制度下成长起来的出身下层阶级的青年大学生如吉米等人,发现自己在步入社会后仍旧得不到上流社会的认可,也无法从事理想的职业,再加上大英帝国逐渐衰落,不复往日的光辉荣耀,经济不景气,社会气氛普遍低迷,导致他们陷入了迷茫与愤怒之中。男主人公吉米这种愤怒与脆弱共存的精神状态却也吸引了艾莉森和海伦娜这样习惯安逸生活的富家小姐。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之中,与如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男性相处,两人的思想和生活则不可避免会受到冲击。

从两人的出身背景和所处社会环境来分析,导致两人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缘由实际上是一致的,即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父权制话语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冲突以及传统道德规范与独立自我意识的冲突导致的女性独立意识发展阻碍。

二.《愤怒的回顾》中女性角色身份认同危机的差异表现

身份问题同样与个体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尽管阶级出身、性别、总体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一致,艾莉森和海伦娜两人的思想和社会经历却不尽相同。艾莉森作为中产阶级家庭的女儿,在剧中已经嫁给出身工人阶级的吉米,受到婚姻关系的束缚,她在剧情一开始就是以已婚妇女的身份出现,且她和吉米婚姻关系的开始有一部分是出于两个人的叛逆和反抗的心理。在经济方面,她和丈夫经营着一家糖果摊,并未参加社会劳动,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且对于做礼拜、参加宴会等社会活动也基本不活跃,且性格软弱隐忍,长期忍受丈夫的语言和身体暴力。海伦娜则是一位未婚女性,在剧团有自己的工作、朋友和活跃的社会交际,性格张扬直率,还劝说自己的朋友离开丈夫。个体不同的思想和人生经历带给她们并不完全相同的身份困境,她们面对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婚后面对丈夫对自己出身阶级所表现出来的愤恨和辱骂,艾莉森渐渐意识到自己与丈夫之间难以调和的阶级矛盾,她感到自己的婚姻生活似乎一片灰暗和迷茫。面对吉米言语、情感和精神上的折磨,艾莉森选择以采取沉默和忍受的态度来应对。艾莉森的冷漠反应和不予反抗反而使得吉米对她更为愤恨,他更加觉得妻子和其家人看不起他,对艾莉森这种“高高在上、满不在乎”的姿态更为不满,也就使得他更加想要去激怒艾莉森,对她的言语和精神谩骂不断升级。这种忍耐直到她发现自己怀孕以及在海伦娜的推动下才终于达到了临界点。为了保护孩子,她最终决定离开吉米,而海伦娜给艾莉森父亲发的让其来接艾莉森回家的电报更是使得艾莉森离开吉米成为定局。艾莉森的身份困境是她选择了婚姻生活,却又痛苦地发现自己无法完全融入吉米的世界,无法在新的家庭环境下构建身份,对于离开也无法抉择。

早先在劝说艾莉森的时候,海伦娜是很讨厌吉米的,形容他们所在的地方是“疯人院、动物园”,觉得吉米总是很讨人嫌。吉米同样也很讨厌海伦娜的自负与骄傲,对于其上层阶级的身份和气质十分蔑视。但吉米得知艾莉森的离开和她怀孕的消息后展现出的脆弱和绝望吸引了她,随后海伦娜便留在了吉米身边成为了他的情妇。在和吉米在一起之后,海伦娜似乎抛弃了她从前的身份,穿着随意,像艾莉森一样在家里熨衣服、做家务,也再没有去过教堂。但和艾莉森不同的是,海伦娜本身是一个更加直接坦率的女性,她在艾莉森还和吉米在一起时就对吉米辱骂艾莉森妈妈的行为直接批评,说他没有权利这样做并且直言其令人厌烦。在与吉米的相处中她可以参与到吉米和克利夫的新闻评价中,配合着他们玩着演剧的游戏,帮他们料理家务。此外,海伦娜也并没有逃避与吉米的交流,也不是一味地顺从,她会认真地询问吉米,同时也敢于直接与吉米争执,有的时候又制止吉米和克利夫的胡闹,她和吉米之间的冲突并不强烈,他们似乎过着比较和谐的生活。然而尽管她一直在努力适应和吉米的生活,却还是总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正经什么时候玩笑,吉米时不时若有似无的嘲讽让她觉得迷惑和犹疑。海伦娜的身份困境是她逐渐迷失在与吉米的感情中,似乎失去了从前那个自己,忘记了从前的身份,同时又因吉米有时的语言和举止对自己产生犹疑和惊恐。

艾莉森在和吉米的婚姻中,因为无尽的冲突而找不到自己合适的身份和位置,导致她在怀孕后在朋友和家人的推动下离开吉米;而海伦娜则是成为了吉米的情妇,在和吉米的生活中短暂地迷失了自我,陷入犹疑和迷惑之中,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抛却了原先所相信和坚持的中产阶级道德观。

三.《愤怒的回顾》中女性角色身份认同的重构

造成艾莉森离开和海伦娜留下局面的一个重要导火索就是艾莉森的怀孕,女性对于自身身体的主导也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体现的重要方面。而剧本的结局则是以艾莉森失去孩子为推进剧情的线索,失去孩子后的伤心和对吉米的思念促使艾莉森徘徊在她和吉米的家门口。艾莉森的回归其实是可以预见的,虽然怀孕很大程度上促使她产生了想要离开吉米的想法,但实际上她的离开更多是受到了外界的推动,海倫娜基本上是帮她做了决定,还给艾莉森的父亲发了电报。从艾莉森离开前给吉米留下的纸条也可以看出她对吉米仍然是有很多留恋的,且她本身并不是一个坚强和果断的人。所以在失去孩子之后,失去离开的理由和离开之后的寄托之后,她又想要回到她原先的寄托——婚姻和爱情。

虽然艾莉森似乎并不觉得海伦娜和吉米在一起有什么不妥,还觉得自己才是没有资格回来的那个人,但艾莉森的到来却使海伦娜不得不直面她与吉米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她此刻清醒地认识到艾莉森才是吉米的妻子,意识到了她作为吉米情妇身份的羞耻,艾莉森的态度也让她感到更为羞愧。事实上,海伦娜自己也承认说这几个月以来和吉米生活在一起,她也一直都尽量想把内心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抛开,但现在看到艾莉森出现,她意识到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海伦娜决心离开吉米,抛开吉米的情妇这个身份,重拾起她中产阶级的道德观,回归原本的生活。她的决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和吉米的相处中,这份犹疑和冲突始终存在于她心中,她的迷茫和自我怀疑终于在再次面对艾莉森时被打破,她也走出了一直以来的身份困境,重新建构了自己的身份。

海伦娜走后,吉米向艾莉森提起了母亲的葬礼,提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的舞会,提起艾莉森当时那种放松的神态,吉米的脆弱坦白和过去的美好回忆使得艾莉森忍不住哭泣起来。她也向吉米坦白了自己的心情,坦白了她失去孩子后的痛苦和绝望,向他控诉他对她的残忍,控诉他一直以来一直想让她痛苦的心理。艾莉森终于对丈夫说出了她内心的痛苦和隐忍,吉米也明白了自己的言语和精神暴力对妻子造成的影响,他知道了艾莉森并非是不在意他的情绪。通过和吉米之间的交流、对质和控诉,经历了怀孕——出走——流产——回归之后,艾莉森找到了自己在婚姻生活新的出发点。虽然她和吉米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经历过这些,他们之间至少开始了一定的互相交流,艾莉森也得以减少自己的身份焦虑,维护自己的身份,可以重新在婚姻生活中构建自己的身份认同。

在剧本的最后一幕,两个女性角色清除了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的障碍,开始重新构建自我身份认同。艾莉森得以重新建构身份认同的原因是她在离开吉米又失去孩子之后对于他们婚姻关系的重新审视和认知,和吉米的互相坦白也给他们的婚姻关系提供了新的转机;海伦娜得以重新建构身份认同的原因则是她的内心始终抱有犹疑和困惑,当艾莉森回来之时,她则必须直面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审视内心,审视自己的身份困境。

虽然海伦娜和艾莉森在和吉米相处过程中都表现出了对吉米的外在顺从,例如完成期待中属于家庭妇女的家务活等,但两人剧中也都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女性主体意识。吉米想要通过语言和肢体暴力来完全控制和改造艾莉森,可是艾莉森却用冷漠来进行无声的反抗,两人之间也渐行渐远,终于艾莉森因为想要保护孩子而选择离开丈夫,远离其精神虐待;海伦娜的主体意识相比艾莉森更加明确和独立,她原本拥有自己的工作和社交,还推动艾莉森做出离开吉米的决定,敢于与吉米直接争执,同时她也选择主动追求爱情,掌握对自己的身体的主导权,身处困境也始终保持着一份犹疑。艾莉森和海伦娜最后的选择是不同的,艾莉森的回归似乎是可以预见的,她失去了孩子,而且也没有自己的工作,她未来的寄托也许只能是回归家庭,她与吉米的婚姻因为互相的坦白和倾诉有所转机,但未来发展如何依旧是未知数;相对于艾莉森而言,海伦娜有更多选择的空间,她的选择更加自由,她选择离开之后应该可以回归之前的工作和生活,至于她未来是否会步入婚姻生活则未可知。

艾莉森和海伦娜这两个角色在与剧本男主人公吉米的婚姻或恋爱关系中都陷入了身份认同的困境,导致其自我身份的构建无法顺利地持续进行。而导致她们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是一致的,即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父权制话语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冲突以及传统道德规范与独立自我意识的冲突所导致的女性独立意识发展阻碍。又因个体思想性格和人生经历的差异,两人面对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和身份危机所导致的后果又展现出各自的不同之处。最终在个人内心和外部力量的推动之下,她们得以审视自身的身份认同困境,化解身份焦慮,清除障碍,开始自我身份认同的重新构建之旅。两位女性角色结局的不同走向也引发了这样的思考:传统家庭模式无疑限制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建构,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想要使得女性把一生都寄托于家庭和婚姻关系,而突破家庭局限是否意味着放弃家庭生活?家庭与事业之间是否可能取得平衡?在男权社会下两性关系的发展究竟会走向何方?这些问题正如艾莉森和海伦娜的后续命运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是等待着女性主义运动者的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Hall Linda. "Sex and class in John Osborne's look back in anger". 7.6(1984):505-510.

[2]JOHN OSBORNE. Look Back in Anger[M]. London: Evans Brothers Ltd., 1975.

[3]奥斯本·约翰.黄雨石译.愤怒的回顾[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4]陈澄.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7.

[5]丁礼明.劳伦斯现代主义小说中自我身份的危机与重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6]段然.卡夫卡小说《失踪者》中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危机[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

[7]郭婵丽.自我的发生——从弗洛伊德到拉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版),2016(06):74-78.

[8]郭晶晶.《海》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及伦理悲剧[J].当代外国文学,2015,36(04):58-64.

[9]何军侠,颜红菲.荒诞剧和社会问题剧中的婚姻——以《房间》和《愤怒的回顾》为例[J].戏剧之家,2017(19):4-6.

[10]何其莘.英国戏剧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11]晋睿婷.战争改变女性[D].曲阜师范大学,2020.

[12]蒋欣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身份/认同”[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6(01):97-102.

[13]李春雨.阿列克谢耶维奇纪实作品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危机[J].外国文学,2019(04):58-65.

[14]李虹.论约翰·奥斯本戏剧的先锋性——以《愤怒的回顾》为例[J].四川戏剧,2018(01):54-57.

[15]刘润清.回顾“愤怒的青年”[J].外国文学,1980(01):6-12.

[16]刘玮.20世纪英国女性家庭地位的主要矛盾[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7]刘玉婷.论伊迪丝·华顿小说中的身份认同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8]钱乘旦.20世纪英国的妇女与家庭问题[J].世界历史,1996(05):3-10+128.

[19]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02):37-44.

[20]王伟.论斯蒂芬·金小说中的身份认同危机[D].天津师范大学,2012.

[21]王晓华.从平权意识走向自我意识——20世纪英国小说中女性主体地位的变迁[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166-173.

[22]谢淑梅.20世纪英国妇女与社会地位的变化[D].湖南科技大学,2007.

[23]严海燕.面对现实,找寻自我[D].华北电力大学,2017.

[24]张建华.身份认同危机与21世纪俄罗斯小说叙事伦理、文体的重构[J].外国文学研究,2016,38(03):35-44.

[25]张娟梅.米兰·昆德拉“遗忘三部曲”中的身份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16.

[26]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M].北京:外研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01):465-74.

[27]张中载.“福利国家”时期的文学[J].外国文学,1987(03):77-85+23.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猜你喜欢
女性角色
论《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
《理智与情感》中的女性性格分析
浅谈日本动漫大师今敏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谈莫扎特歌剧中的女性角色
猎巫运动与女性角色的情节设定
浅析《诗经》祭祀诗中的女性角色
简析哈姆莱特中的女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