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工作规程》颁布以来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2-04-28 08:39王梦蝶祝贺王垚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前儿童规程纲要

王梦蝶 祝贺 王垚

【摘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三个里程碑式文件的颁布时间为节点,将1996年至今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分为初步发展、逐渐成长和快速进步三个阶段。在梳理每个阶段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主题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类型之后发现,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整体发展速度较快但缺乏研究的深度;研究的主题和内容越来越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与个体性,研究的领域多集中于社会文化、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学。在未来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研究者应注意深化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拓宽游戏研究的方法,增强游戏研究与学前教育其他领域研究的融合,增强跨学科与多范式的研究。

【关键词】《规程》;《纲要》;《指南》;学前儿童;游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12-0081-07

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在整个学前教育研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一方面,它为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持,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组织与指导幼儿游戏、促进幼儿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帮助。

1996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①(以下简称《规程》)、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引领与推动着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不断发展。这三个纲领性文件都强调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本研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SPSS软件,将《规程》《纲要》《指南》作为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文件,通过读秀学术搜索搜集图书与在中国知网(CNKI)收集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对自《规程》颁布至2020年之间,我国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图书、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的数量、主题、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

一、《规程》颁布以来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回顾

本研究以《规程》《纲要》《指南》三个里程碑式文件的颁布时间为节点,整理《规程》颁布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相关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将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分为初步发展、逐渐成长、快速进步三个阶段。

1.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1996—

2001年)

1996年《规程》颁布后,游戏的地位在幼儿园得到了初步的认可。此后,关于学前兒童游戏的研究也迈入了初步发展的阶段,在中国知网、读秀学术搜索中,以“儿童游戏”或“幼儿游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0篇左右,但图书和学位论文仍较少涉及学前儿童游戏这一领域。

在这一阶段,大多数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主题围绕着“如何指导游戏”“游戏的价值与意义”而展开。在“如何指导游戏”的主题中,研究者主要关注角色游戏的价值与意义,对其他游戏类型的价值与意义的探讨较少,且多从游戏的情绪情感价值、社会性价值、身心健康价值三个方面展开。

《规程》颁布后,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研究的主题较为单一,多集中于“游戏的指导”“游戏的价值和意义”等浅层的讨论与研究。此外,研究的游戏类型大多为角色游戏,只有极少量涉及结构游戏、音乐游戏、表演游戏等其他类别。由此可知,在这一时期,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不管是在内容和主题上,还是在类型上,都存在着较多局限性,还有许多研究议题未被涉及。

(二)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逐渐成长阶段(2001—2012年)

2001年颁布的《纲要》再一次强调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同时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保教并重,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纲要》的颁布与实施使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迈入了逐步成长阶段,相关研究的数量随之显著增加,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范围有所拓宽,研究者开始注重研究对象的个体化差异。不过这一阶段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研究多集中于儿童发展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等等。

《纲要》颁布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主题与内容不再局限于游戏的价值、游戏的指导等内容,研究者还关注到了游戏的本质〔1,2〕、国内外游戏理论、游戏的环境与材料以及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等主题内容。在“国内外游戏理论”的研究主题中,研究者主要介绍了皮亚杰、蒙台梭利、陈鹤琴等著名学者的游戏理论。〔3,4〕也有研究者从苏联游戏理论出发探讨学前儿童游戏与生活的关系,认为游戏一方面是儿童重要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5〕在“游戏的环境与材料”的研究主题中,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教师如何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给幼儿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给予幼儿合适的游戏材料等内容。在“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特点”的研究主题中,研究者观察与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呈现出的社会交往和认知发展特点,对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特点关注较少。还有研究者关注到了游戏的时长对游戏行为的影响。〔6〕

在这一阶段,除了拓展研究主题,研究者对游戏类型的探索也不仅仅停留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常见的游戏类型上,对假装游戏、创造性游戏、表演游戏、民间游戏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加,部分研究还涉及了独自游戏、自主性游戏、打闹游戏、沙盘游戏等。

此外,受《纲要》的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也在不断探索游戏的治疗功能,关注到了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针对游戏的治疗功能的研究中,研究者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游戏治疗的干预研究,发现游戏治疗可以改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7,8〕

(三)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快速进步阶段(2012年至今)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受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指南》,提出了“要珍视游戏的独特价值”,要为幼儿“创造丰富的教育环境”,幼儿的学习方式应该“以直接经验的学习为基础,严禁超前教育与强化训练”,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展是合理、重要且必要的。

在《指南》颁布之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也进入了快速进步阶段,研究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扩展,研究的视角也趋于多元化,在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视角的基础上,还增添了民俗学、社会学、哲学等视角。从民俗学的视角来说,研究者主要关注不同民族儿童游戏时的文化现象或教师的指导行为。从社会学的视角来说,在这一阶段,研究者关注到了童年社会学视角下儿童游戏时的空间状况。〔9,10〕但是,从社会学视角阐述与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较为少见。从哲学的视角来看,目前的相关研究集中于探讨学前儿童游戏的意义、理论依据与实践模式等,往往侧重于理论层面。

除了研究视角变得更加多元化,在《指南》的实施过程中,研究者还更加关注游戏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结合,主要表现在研究者将幼儿园中不同的学科领域与游戏进行了融合。〔11,12〕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游戏的理论研究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结合更加紧密,并且更强调在幼儿园中幼儿的受教育形式、学习方式应该通过游戏的形式展开。

在游戏理论的研究方面,研究者对游戏精神与游戏权的关注在慢慢增加。〔13-15〕除了对游戏理论的深入研究,在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类型的研究中,自主性游戏、民间游戏、区域游戏、体育游戏等游戏类型的研究大量增多。

在研究的对象选择上,不再仅对幼儿进行小班、中班、大班这样简单的年龄分段,出现了混龄儿童游戏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显示,在幼儿园开展混龄游戏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认知能力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还有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成长。〔16〕但是,目前我国关于混龄儿童游戏的研究较为缺乏,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二、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特点

(一)从研究的整体趋势看,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发展速度较快,但缺乏深度

从1996年以来,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整体呈现出较为快速的发展趋势,如在读秀学术搜索和中国知网收集到的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数量出现了不同的增长。

自1996年以来,我国境内公开出版的、涉及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图书有将近500本,主题有“游戏课程教学”“游戏理论”“游戏治疗”“游戏的意义”等。其中译著有将近20本,原作者主要来自美国、韩国、英国等国家。在所有图书中,游戏教材类与游戏指导类图书占比较大。图1显示,2018年之后,我国境内公开出版的、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相关的图书数量迅速下降,这可能与近些年我国游戏研究领域的题材缺乏创新有关。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研究的深度不够。大部分图书只是翻译他国的游戏理论,简单介绍一些游戏类别以及幼儿园教师如何指导游戏等内容,存在对本土游戏理论挖掘较少、研究内容缺乏理论创新等问题。

从期刊论文数量上看,《规程》颁布以来,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相关的期刊论文数量在微小的波动中快速增长(如图2所示)。其中,自2012年《指南》颁布以来,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数量每年都在200篇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在2012年后真正成为学前教育研究的一大热点。目前,虽然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相关的文章层出不穷,但是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来源统计中,大多数文章发表于普通期刊或大众期刊,游戏相关论文的整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相应地,也可以说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相关论文对问题的研究不够透彻。

在学位论文方面,自2001年后才开始有以“学前儿童游戏”为研究选题的学位论文(如图3所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学前儿童游戏”为题材的学位论文数量呈现波浪式增长趋势,其中涉及的研究主题有“学前儿童游戏理论”“学前儿童游戏行为”“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等。虽然每年研究的主题与内容的分布不均衡,但是研究的内容越来越细化,研究的深度也在逐年增加,研究方法也更多。由于关于游戏的学位论文整体出现时间较晚,因而论文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较多论文中采用了量与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图书与期刊论文相比,学位论文的研究更为深入,但仍然需要增加更多的理论支撑与不同的研究视角。

(二)从研究主题和内容看,学前儿童游戏研究越来越关注幼儿的主体性与个体性

从研究的主题和内容上看,大量的研究讨论了游戏在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和情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有些游戏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治疗功能,这些研究都反映出游戏对幼儿具有许多积极正面的影响。研究者也意识到只有充分考虑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才可以更好地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

在关注幼儿的主体性方面,有的研究者以角色游戏为例,提出从充分突出“乐”的游戏功能、创造“乐”的精神环境与“乐”的过程三个方面来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17〕有的研究者以自選游戏为例,认为应把幼儿放在支配游戏的地位,教师需要做的只是有目的地引导,只有这样,幼儿才能真正在游戏中得到自身的发展。〔18〕有的研究者指出,自主性游戏中的儿童对游戏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只有通过儿童的自主决定和参与,儿童才能在游戏中体会愉悦、收获经验。〔19〕从以上的研究中均可以看出,研究者越来越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性地位,这不仅能让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还给幼儿更多的自主权,而且能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在关注幼儿的个体性方面,由于游戏具有治疗的功能,因而许多研究者开始关注游戏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治疗作用。有的研究者从理论上介绍沙盘游戏的治疗作用与操作方法,有的研究者从实践层面利用沙盘游戏治疗有着各种特殊需要的儿童。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游戏行为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研究者试图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游戏行为的针对性分析,为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理解幼儿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促使幼儿园教师关注不同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

(三)从研究的领域看,学前儿童游戏研究多集中于社会文化、儿童发展、教育教学领域

研究者力图结合不同的领域来探讨学前儿童游戏,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文化、儿童发展、教育教学三大领域。〔20〕其中教育教学领域是研究者最关注的领域。

就社会文化领域而言,研究者主要将学前儿童游戏看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研究,〔21〕主要关注游戏的历史与演变、游戏的社会文化特点等。

就儿童发展领域而言,游戏本身被当作研究的对象,其发生发展、特点、影响因素等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22-24〕

就教育教学领域而言,学前儿童游戏往往与幼儿园课程、教学、环境以及学前儿童学习品质等内容结合。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或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关于游戏与课程之间关系的研究,其中比较突出的话题是关于游戏课程化与课程游戏化之间关系的探讨。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理论层面探讨游戏课程化与课程游戏化之间的关系。〔25,26〕有的研究者侧重于从实践层面研究游戏课程化和课程游戏化的实施路径。〔27〕有的研究者则主要致力于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建设与生成,围绕着课程游戏化的建构、基本要求等,提出推进课程游戏化首先要领会游戏的内涵和精神,应以《指南》作为整体背景来理解生活、游戏、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等观点。〔28〕此外,关于游戏与课程、游戏与教育教学之间关系的话题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第二类是关于利用当地特色开展游戏活动的研究。目前,“安吉游戏”和“利津游戏”都是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游戏活动的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例如,美国纽约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切尔西·白丽在了解与研究了“安吉游戏”后,在国际上大力推广“安吉游戏”,认为“安吉游戏”在环境创设、教师扮演的角色、教师的反思三个方面非常有特色。〔29〕山东省的“利津游戏”兼具独创性与本土性的特点,也得到了学前教育界的认可与推广。〔30〕以这两种游戏实践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学位论文近些年来逐渐出现。〔31,32〕这些论文的出现也为以后游戏与当地特色相结合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另外,关于游戏中的环境创设也是研究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不同的研究者关注着不同类型游戏的环境创设。〔33〕针对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的问题,目前国内的研究较少,主要的代表观点是可以通过儿童玩高水平、有质量的游戏,教师仔细关注儿童在游戏时的细节等途径来培养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品质。〔34〕

三、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展望

(一)深化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

目前,我国关于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本质”“内涵”“功能”而展开,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的不足,形成与深化我国学前儿童游戏基本理论的研究仍然需要每一位研究者的努力。

在游戏的本质与内涵的理论研究中,我国研究者大多在梳理和总结前人对“游戏的本质与内涵”的理解。〔35〕绝大多数游戏理论均来自国外,并且主要发源于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国内学者大多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游戏的本质加以探讨。因此,关于游戏的本质与内涵的理论研究除了心理学、文化哲学视角之外,我国研究者还需要拓宽视角,推动游戏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除了对游戏本质与内涵的理论研究,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也常常是研究者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学前儿童游戏的功能包括提高幼儿运动能力、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与语言水平提高、帮助幼儿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总的可以概括为娱乐功能、发展功能、认知功能等。研究者还从脑科学的视角对游戏的功能进行了再认识,认为游戏的功能不能一概而论,要辩证地对待。〔36〕从现有的游戏功能的理论出发,可以看到如何处理和理解娱乐功能和发展功能二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解释与澄清。面对游戏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如何保障儿童的游戏权利以及游戏过程中父母如何指导儿童等问题也有待研究者继续探索。此外,临床发现,游戏的情绪功能具有治疗的作用,可以让问题儿童的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但这一治疗功能目前在国内并没有得到更大范围的研究与推广。在日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对游戏情绪功能的理論研究也需要继续深化。

(二)拓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方法

目前,大量的期刊文章采取的方法多为一般性的观察、经验总结、理论梳理,而学位论文运用较多的是量的方法与混合方法。〔37〕

刘晶波等研究者抽取了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3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273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混合方法、质的方法、量的方法是运用比例最高的3种研究方法,而游戏领域中混合方法和量的方法的运用比例是最高的。〔38〕十几年过后,关于游戏的学位论文中还出现了较多的行动研究法、质的方法等,但是期刊文章大多数还是停留在一般性观察、简单量化等较为浅易的方法上。

学前儿童游戏领域的研究方法虽然正在走向多元化,但是涉及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时,大多数研究方法都来源于心理学,较少涉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单一化会导致研究的内容缺乏理论高度,例如目前学前儿童游戏领域较为关注的问题有“游戏中的环境创设”“游戏课程化”“课程游戏化”等,而研究者在研究这些问题时大多使用思辨研究法,较少进行实证研究,这就会导致最后呈现的研究结论在说服力上打了折扣。因而,未来研究者需要在学前儿童游戏领域增加更多更合适的研究方法,只有增加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研究的内容与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才能更好地使游戏的理论层面印证与支持游戏的实践层面。

(三)增强与学前教育其他领域研究的融合

目前,我国对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往往只是针对游戏领域本身,缺少游戏研究与学前教育其他领域研究的结合。

我国学前儿童游戏领域的研究可以借鉴西方学者目前的研究思路,将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与学科领域、儿童受教育权利、学前教师教育等其他领域的研究相结合,拓宽研究思路。

此外,我国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城市儿童,研究者调查的多为城市儿童的游戏行为、游戏心理以及城市幼儿园游戏的开展现状,对处境不利儿童和农村儿童的游戏行为、游戏现状、游戏心理等关注较少。少量的研究显示体育类的游戏能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身心发展。〔39〕但是,整体而言,此类针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游戏研究数量偏少。因此,研究者应该积极关注游戏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等处境不利儿童的积极影响。

(四)增强跨学科、多范式的研究

所谓跨学科、多范式的研究是指对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教育学背景与教育学的研究者,而应该多吸纳不同研究背景下的专业人员进行多角度、多目的的深入研究。改变固有的、单一的学科背景下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范式是未来趋势之一。

到目前为止,有研究者在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背景与视角下对学前儿童游戏有着不同程度的研究。〔40,41〕还有其他一些研究者往往是通过哲学的视角来阐述学前儿童游戏行为的深层内涵。总的来说,关于哲学背景与视角下的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议题还有待更多研究者的思考与探讨。

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人类学研究在整个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中占比微乎其微,因而,人类学学科背景与视角下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也是未来研究方向之一。在历史学的学科背景与视角中,研究者对学前儿童游戏史的研究目前主要以翻译与引进西方著作为主。关于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背景与视角下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都很好地体现了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与跨学科背景的融合,同时也为未来学前儿童游戏研究的不同学科视角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内容。

在未来,研究者还可以尝试突破文、史、哲的学科背景与视角,增加理工科学科背景和视角下的学前儿童游戏研究。例如,可以与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研究者共同探讨学前儿童游戏在网络时代的变化、屏幕游戏对学前儿童的影响等。现有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网络成瘾现象,对学前儿童整体网络游戏或屏幕游戏使用状况的调查较为缺乏,同时关于客观地评价屏幕游戏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影响的研究也较为缺乏。在未来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潮流中,研究者需要增加对学前儿童屏幕游戏的研究,例如屏幕游戏对学前儿童产生的负面影响应该如何控制、屏幕游戏如何更好地与幼儿园教育教学相结合等问题。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需要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共同合作,从而能让我们更辩证地看待与理解学前儿童游戏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参考文献:

〔1〕杨宁.人类行为的幼态持续:兼论游戏的本质与意义〔J〕.学前教育研究,2001(3):44-46.

〔2〕丁海东.论儿童游戏的生活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107-111.

〔3〕陆晓燕.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8-70.

〔4〕李向玲,田伏虎,孙刚成.陈鹤琴和蒙台梭利儿童游戏观之比较〔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6.

〔5〕虞永平.儿童的游戏与生活:由苏联的游戏理论引发的思考〔J〕.幼儿教育,2009,425/426(1/2):4-6.

〔6〕张莹,华爱华.游戏时长对幼儿积木游戏行为与作品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9(2):36-43.

〔7〕邱学青.孤独症儿童游戏治疗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1(1):36-37.

〔8〕胡斌.利用游戏疗法改善智障儿童人际关系的个案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2006(11):31-32.

〔9〕韩波,袁丽娟.新童年社会学视角下城市儿童社区游戏空间审视〔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1,37(5):25-33.

〔10〕韩波.新童年社会学视角下城市儿童家庭游戏空间的审视〔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0,835(5):7-10.

〔11〕王立立.幼儿园数学教学游戏的实施现状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2〕姚琛.幼兒园音乐教学游戏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3〕吴瑞传.倡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20-221.

〔14〕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78-81.

〔15〕鄢超云.学前儿童享有游戏的权利〔J〕.幼儿教育,2021,866(4):1.

〔16〕华爱华.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05(2):5-8.

〔17〕黄朝菁.关于在角色游戏中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1(4):33.

〔18〕张燕,姜维静.自选游戏中如何正确处理幼儿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1995(6):5-7.

〔19〕邱学青.关于儿童的自主性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1(6):36-37.

〔20〕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4-5.

〔21〕〔22〕张新立.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新探: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40-43.

〔23〕刘焱,李霞,朱丽梅.中、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3(4):24-25.

〔24〕吴菁琳.游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J〕.江西教育,2002,22(4):10.

〔25〕黄小莲.“课程游戏化”还是“游戏课程化”:命题背后的价值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57-61.

〔26〕钱雨.“课程游戏化”:童年的诗性旅程〔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58-64.

〔27〕王振宇.游戏课程化:实现游戏手段与目的的统一〔J〕.山西教育(幼教),2019(11):8-11.

〔28〕虞永平.课程游戏化的意义和实施路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5(3):4-7.

〔29〕切尔西·白丽.我眼中的“安吉游戏”〔J〕.幼儿教育,2021,857/858(1/2):24-26.

〔30〕邢薷勻.利津游戏基本特征及其创新启示〔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8,34(1):5-9.

〔31〕冉学娅.“游戏人”理论观照下安吉游戏教育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32〕夏菲.利津游戏材料及开发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33〕华爱华.我所认识的“安吉游戏”〔J〕.学前教育,2019(5):15-19.

〔34〕鄢超云.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学习品质〔J〕.幼儿教育,2017,728(6):12-15.

〔35〕杨虎民.儿童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分析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118-119.

〔36〕曹中平,蒋欢.游戏功能的再认识:来自脑科学研究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5(1):33-36.

〔37〕田虎伟.混和方法研究:美国教育研究方法的一种新范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2-17.

〔38〕刘晶波,丰新娜,李娟.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研究方法的运用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7(9):15-23.

〔39〕唐玲艳.体育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40〕李小花.游戏中的幼儿世界〔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41〕杜盟.文化哲学视域下的游戏问题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of Preschoolers’ Play Studies in China since the Promulgation of Regulations on Kindergarten Work

Wang Mengdie, Zhu He, Wang Yao

(Facult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The three landmark documents Regulations on Kindergarten Work, Guidelines for Kindergarten Education, and Guid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3⁃6 Year⁃old Children divide the research of children’s play in China since 1996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stage, the growing stag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fter reviewing the research themes, research methods, and research types of each stage,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preschoolers’ play researche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peed is fast but lack of depth;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ubjectivity and individuality of children in research topics and content; the research fields mainly focus on social culture, child development, and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future, researchers need to deepen the basic theory of children’s play, broaden the research methods,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with other research fields, and increase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paradigm research.

【Keywords】Regulations; Guidelines; Guide; preschooler; play study

猜你喜欢
学前儿童规程纲要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基于规程法的雷击跳闸率计算
《四川省工伤认定工作规程(试行)》出台
中国新车评价规程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