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术与劳技结合下小学课堂构建探究

2022-04-28 10:33杨瑜
民族文汇 2022年4期
关键词:劳技小学课堂动手能力

杨瑜

摘要: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为基础,而劳技是一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劳动能力为基础的学科,二者既有共性,同时有存在异性的差异。基于此,将艺术性比较强的美术课程科学合理地与实践性劳技课程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学科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切实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劳动实践能力,从而让劳技课在美术课堂中绽放出一朵朵娇艳的鲜花。

关键词:美术;劳技;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动手能力

引言:

养成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贵在坚持。劳技与美术同属于实践性课程,二者都需要一定的原材料以及手动实践才能完成。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在成长较为关键的时期,不仅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不能放弃在劳动技能方面的提升。因此,美术与劳技课程的相遇,将小学劳动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融合在一起,将二者进行课程整合、活动整合、管理整合,不仅可以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让美育和劳动教育充分的结合,而且符合当前国家所提出的“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充分提升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性,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以期真正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实现劳技与美术之间的高效结合。

一、美术与劳技结合的基础价值分析

实操能力是他们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艺术修养也是学生在成长与学习中所必备的能力。小学美术是一门艺术性学科,利用鉴赏、绘画等操作内容,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相比较其他学科,美术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美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它具有更深远的含义,即审美教育、成长教育、思维教育等,帮助学生形成大美育思想。劳技同样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其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为主。通过劳动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享受自己双手创造的劳动价值,同时能够对劳动产生的价值产生更为强烈的认同感,始终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主意识以及劳动最可贵的劳动思想品质[1]。

因此,以上分别从两类学科基本价值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二者既有一定的共性,同时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对此而言,美术教育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一体及艺术实践能力为主,侧重的是审美性的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在品读艺术以及美术实践中将自身的艺术审美投射在客观对象上。在长期的实践中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实践课则同样强调的是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手动实践能力,以提高劳动本领,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为基础,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在劳逸结合中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从共性角度看,可以说美术具有实践性,劳技同样具有实践性。例如,制作陶艺品,该将其归为美术还是劳技?还是二者的结合?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陶艺制作既属于艺术也属于劳技。陶艺制作需要拍、搓、揉、捏、点等手法将其初步制做模型,将泥揉成圆团,放在拉坯机中心,双手湿水抱泥。然后对陶泥进行揉、捏、压、拉、搓,体验陶艺拉坯、塑形工艺。这样才能将陶制品制作成各式各样精巧艺术制品,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创造积极性,激发了无穷的创造力和思维力。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提出,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中有“泥工”“泥塑”“陶艺”等部分,所以陶艺作为教学内容也被列入其中。由此可见,美术从属于劳技,而劳技其实也是一门实践性的艺术。通过美术与劳技之间的融合,将劳技作为美育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手段,帮助学生们在美育实践活动中积极找寻文化之根和动手劳作之乐,以不断探索自身的审美成长以及劳动实践能力提升,实现劳技与美术之间的同频共振,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二、美术与劳技结合下小学课堂构建模式

(一)以劳动实践为载体,促进美术与劳技高效融合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过程。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随即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状态:它们既作为两个过程相互独立,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具体来说,人是一切历史的总和,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依托于劳动而存在,艺术教育自然也不例外[2]。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过程,应当通过劳动实践的形式将美术与劳技相结合,通过劳动的形式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实践以及审美能力,真正帮助学生掌握美术技能,同时还能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掌握劳动核心意识,即通过自己制作手工艺品培养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不断成为具有与掌握劳动能力的人。

以“创意时钟”这门课程为例,课上教师课带领学生一起集思广益,发挥想象力去一起DIY“创意时钟”。例如,在利用创意材料上可使用诸如尺子、表针、电池等时钟零件,以及钳子、打孔器、帆布框等装饰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发挥创意制作“创意钟表”。在具体开始动手制作时,可首先用打孔器将我们选择好的图片及数字图片剪裁出来;准备表针及电池等时钟零件;然后将表针及电池等时钟零件装在帆布框的中心位置;最后将数字按照时钟的划分粘贴到帆布框上,然后装饰图片。这样使用相应的材料制作有趣的钟表,不仅十分具有创意,而且兼具美观效果。或者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制作材料,同时结合自己在美术课程上掌握的绘画和材料填充技艺,运用各种美术技巧制作相关的“创意钟表”,以充分体现劳技课程中的美学价值,通过发挥创意去提升钟表的美观属性,使其更加“实用”而且更加美观。学生们纷纷利用自己所学的有关时间的知识,結合劳技以及美术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制作出各种精致的且充满想象力的钟表。各种奇思妙想结合在一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又巩固了他们对劳技实践以及美术构思的认知能力。由此可见,美术与劳技相结合,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生产的一个方法,并且也是培养与促进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方法。

(二)紧密结合劳技与美术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

著名作家木心说:审美能力的缺失,比文盲更可怕。事实上,劳技与美术课程之间的结合,不仅能够极大程度加强课程融合的劳动实践属性,而且能够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兴趣。因为小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兴趣,而美术与劳技课程之间的结合往往是以前所从未体验过的,即便是两门学科有着共性,但是能够成功将两门学科融合起来的例子并不多。因此,紧密结合劳技与美术课程,教师便可在课上利用美术与劳技课程的结合激发学生深入学习与实践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进一步渗透美术与劳技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以劳技为切入点让学生在浓厚兴趣下去动手制作各种美术产品[3]。

以课程“木笔筒”为例,课上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木笔筒,首先准备好尺子、砂纸、铅笔、手工锯、手工钻等制作材料。在没有木料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卡纸和一次性水杯,甚至是废弃的饮料瓶都可以做出一个漂亮的笔筒来。在制作过程中,仅仅是制作木笔筒并不能体现出美术与劳技学科之间的结合[4]。因此,为了能够尽可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做一些合适的装饰,在木笔筒的外侧或内侧设计出各种“中国龙”绘画,比如画一些手绘的图案,使用各种颜料、色彩笔,或者粘贴上去一些立体的装饰品,亦或者是剪纸在木笔筒上绘画出各种活灵活现的龙饰绘画纹样,以展示学生的美术天赋以及创意。这样原本平凡的笔筒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个美术创意笔筒了。其间,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意,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竞相迸发创意的火花,通过比一比、试一试等形式展示自己的手工制作品,进而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参与兴趣以及美术创意。如此一来,通过将劳技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通过“创意笔筒”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意与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合理选择教学资源,并以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开展教学的活动,显然能够使教学更有效。

(三)以美术设计赋能劳技课程,引导学生体味与感悟劳动实践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其大意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美学属性,均需要介入人的主观意志,客观关照实体自身才能绽放美学价值,以不断激发人对客观物体的审美投射。具体来说,美术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学科,手工实践是其表现形式。而劳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为主,审美是其分支。因此,二者具有天然的可融合价值。为此,教师在执教美术课程中,可适当结合劳技课程去引导学生展现劳动实践能力,同时尽情发挥自己的美术天赋去进行创意美工。

以课程“立体贺卡”为例,学习制作贺卡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如何制作出别具一格且独具风格的美术贺卡才是最具有价值的。因此,教师在执教中可将劳技内容融合进去,让学生在选择与制作立体贺卡前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题材,如图案、材料、设计风格、设计理念等。例如,利用彩色卡纸、剪刀、双面胶、水彩笔、小贴纸等材料,结合不同节气、传统文化、节日等内容,或者是想要表达祝福的人用画笔在卡纸上绘出自己要表达的祝福语,贴上精美的贴纸。而在风格与设计理念上则更具个性化,可以是纯纯的可爱风,也可以是酷酷的飘逸风,还能是具有爱国情怀的红色风格。通过学生们一起设计并绘制,一张张纸如“脱胎换骨”般成为了各种风格,更体现了各种美学价值[5]。由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动手与动脑能力,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决心,更在学习与实践中创造了自己的热情,通过美术与劳动学科融合,以跨学科实践的形式鼓励学生们去创造、去实践,展现孩子最独特的一面,以此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赋能劳技实践,大大加强了实践活动的价值,而且在各种实践中有效鼓励学生们大胆创造,将美术审美和动手实践相结合,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还能够极大程度地锻炼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开始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也使学生们认识到不仅可以用双眼欣赏美,更能够用双手创造美,从而能够成功培养出阳光、自信、纯真的孩子们。因此,审美活动是人的最高超越活动,在不断地创造中把人的生存引向人的本质。

三、结語

综上所述,美术与劳技之间的相遇与结合,一件件平凡的材料,一个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实践与设计,一旦经由美术转化后都变得不再平凡了。因此,在构建美术与劳技实践课程上,应当转变教育思维,时钟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加以引导,让教育在无形中发生,而不是刻意使其变化,才能够巧妙地让美术在转角处“遇见”劳技课程,进而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审美与实践能力,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洪梅.基于STEM理念下的美术学科融合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1(24):24-25.

[2]杨丽丽.以劳促美  幸福课堂——浅析劳技与美术学科融合教学思路[J].求知导刊,2021(06):83-84.

[3]傅豫园.数学和美术方法在劳技教学中运用的案例[J].现代教学,2020(19):60-61.

[4]张江.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与劳技教育的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2):54.

[5]王黎宏.劳技教育与美术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J].江西教育,2017(27):81-82.

猜你喜欢
劳技小学课堂动手能力
劳动技术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应用
论小学劳技剪纸课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建于生命关怀基础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探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英语教学有效性缺失的原因调查及对策
挖掘乡土资源,推进“一校一品”校本开发
劳技实践室安全管理的现状与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