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闲居佯醉田园,金戈铁马真入梦来

2022-04-29 22:16何潇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清平乐村居

何潇

[摘 要]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不可复制的瑰宝,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日益高涨,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里古诗词教学以教师讲授,疏通字词为主,学生吟诵感悟意境情感往往被忽视。《清平乐·村居》编排在第二、第三学段,教学时对诗情的感悟是否可以再向前走一步?金戈铁马的辛弃疾作为一代抗金名将,他笔下的村居生活是否还有隐藏的更深的意蕴?基于此,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教学实践。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清平乐·村居》;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04-0081-03

中国自古以来便是诗的国度,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古诗文是中华文化不可复制的瑰宝,是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星空中最璀璨耀眼的星辰,古诗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提高文学艺术素养,使学生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还能够提升人格魅力。目前小学语文课堂里古诗词教学以教师讲授,疏通字词为主,学生吟诵感悟意境情感往往被忽视。

《清平乐·村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浅近淳朴、清新优美的词。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出现在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乡村生活”。这首词编排在中高年段,对于诗情的感悟是否可以再向前走一步?金戈铁马的辛弃疾作为一代抗金名将,他笔下的村居生活是否还有隐藏的更深的意蕴?在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词意、想象词境、体会情感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词人辛弃疾创作这首词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生境遇,究竟是让感受更上层楼还是拔苗助长?笔者将依据自己参加区级语文赛课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和教学实践。

一、诗词比较,初读村居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浅近淳朴、清新优美的词。词人将环境、翁媪、三个小儿这些人物景象巧妙地结合在一幅画里,赋予了乡村的平常事物以新的意境,构成了淡雅、质朴的艺术境界,恰似一个美丽的桃花源,令人神往。《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第一首宋词,对词与诗在形式上的区别有待于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

课堂伊始,师生共同欣赏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之《行香子·树绕村庄》。《行香子·树绕村庄》为北宋词人秦观所作,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与即将学习的《清平乐·村居》有着相同的创作内容。秦观的这首词距离现在近一千年了,现在吟唱起来,仍然感人至深,这是因为词中有音韵,词中有美景,词中有深情。吟唱营造了这节宋词学习课唯美舒适的氛围。

齐读课题和作者后,唤醒学生以往的学习记忆,学生再齐诵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同是“村居”题材的诗和词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在文学形式上的差异,加以区分,让学生对“宋词”这一新接触的文学体裁有些简单的常识性的了解。比如,高鼎的《村居》是首诗,题目只有一部分;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是首词,题目分为两部分,词题由词牌名和题目两部分组成。整首词在形式上分为上下两部分,叫上阕、下阕,词的内容也分为了两个部分;诗只有一个部分。诗每行的字数相同,但词每行的字数不一定相同。这种发现和了解是学生在诵读中产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相机再点拨:相同的词牌名,曲调和字数都是一样的;“清平乐”这一词牌,共46个字;因为词的句子长长短短,所以又叫“长短句”。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认为,学习古诗词最好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诵读应该贯穿古诗词教学的每个环节。初读词作的要求也有层次,第一步要读正确。在指名读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正音,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加以巩固。这样,词作中“翁媪”“剥”“蓬”,可能成为学生正确朗读的障碍,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留意,并适时点拨,然后让学生齐读巩固。

中国古诗词简洁凝练,平仄有序,抑扬顿挫而朗朗上口。读一首古诗词,我们最先能感受到的就是它的音韵之美。因此,初读词作的第二步是针对古诗词的特点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要想读出韵味,除了符合古诗词的起承转合的规律,读出节奏,把握好停顿,还要读出韵脚字延长声音,并读得饱满。“莲蓬”的“蓬”是韵脚字。古诗词中的韵脚字不能读轻声,要读出延长音,这样才能读出韵味。因此,这里“蓬”读成第二声péng。词的句子有长有短,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有韵味。要想读出韵味,还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韵脚字要读得饱满。按照诗词的章法起承转合,第一句和第二句接得紧一些,第三和第四句接得紧一些。第三句场景转开了,读时要缓缓而起。不同班级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学情不同,要想将读出节奏和韵味这一教学目标有效落实,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范读指导。古人诵读除了因循四声规律,读平声音还要稍微拉长,仄声音要稍短促。但是小学阶段尚未接触到古诗词音韵的知识,这种古人读诗词的方法学生稍微了解即可,无须在朗读上做过分要求。

二、赏读村居,感悟清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阶段目标中对诗歌这一文体的阅读做出了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在诵读中感受了《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的音韵之美后,就要引导学生深入词作内容,感受词作的画面之美,走进村居的意境里。比如,在学生正确、流利朗读完词作后,教师可以请学生简要说说读完后有何感受。依据学生的回答产生了基于学生认知的主话题。然后,课堂围绕着“在这首词中,词人辛弃疾分别描绘了哪些村居生活的画面?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展开交流。多次试教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发言不一定依据词作顺序,他们最先关注到下阙描写儿童的部分,因为这是离学生自身生活最近的,易于产生共鸣。内容的交流,不能只关注到描绘的景物,教师应适时引导点拨,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研读想象出的画面和内心产生的感受,身心入境。比如,当读到“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时,有的学生认为它描绘出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茂盛的青草。”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学生:“这样的村居画面给你什么感受?”学生不难说出即使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生活的环境确是一处世外桃源。除此之外,我们的母语还有这样的魅力:一个字或一个词一重叠,不仅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更丰富了语言的含义。读到“青草”這个词,我们见到的可能只是草的色彩;“青青”这两个字一重叠,我们不仅可以见到草的色彩,更可以感受到草儿的勃勃生机。因此,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朗读叠词感受溪上青青草的茂盛之美;还可以让学生借助书中的插图,进一步展开想象,除了茂盛的青青草,还能够看到些什么?学生合理想象:仿佛还能看到茅檐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溪上亭亭玉立的荷花、溪水中自由自在的小鱼……由此就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村居生活画面之美的感受。同样,在学生交流“最喜小儿无赖”这句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这小儿怎么让人最喜爱,描述时如果能把小儿卧剥莲蓬的动作、神态加进去就更好了。

当交流完整首词的内容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抓住词作中的留白之处,联系整首词的内容,想象白发翁媪醉后“相媚好”的话语。此时学生的思维围绕着“醉”字展开,探究翁媪“醉”的原因。眼前村居环境的心旷神怡、三个小儿的勤劳可爱、少年夫妻共白头的朴素浪漫使得“醉”的原因可以多元。学生课堂上只需要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想象表达即可。而学生所选的角度便是自己对词作内容感受最深的部分,以想象补白,生成意趣升华美。

学生通过品读词作内容,看到了风景,领略了人情,感受了画面之美。此时,再配上旋律大致符合乡村生活宁静祥和氛围的《渔舟唱晚》诵读全词,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一幅幅清平的画面,并进一步感受词人辛弃疾以不疾不徐的笔调,让村居生活的画卷缓缓展开,意蕴无穷的魅力。

三、感时伤怀,祈求清平

中国古诗词含蓄凝练,意蕴无穷。诗词蕴藉的内涵往往要入乎其中才能感受。要想真正读懂一首诗词就要走近作者,“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出生在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的山东,22岁那年,他率义军南下归宋,渴望实现自己收复河山的人生理想。但是南渡之后,由于当政的主和派纷纷中伤、陷害,辛弃疾屡屡被排挤打压,最后甚至被罢官。这首词就创作于辛弃疾43岁被罢官闲居江西上饶期间。从43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退隐带湖闲居达20年之久,其间修筑小屋,取名“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一代抗金名将,一个曾经在沙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勇士、壮士,如今不得已以耕田的老农自居。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一个金戈铁马的将军笔下的村居生活是否还有隐藏的更深的意蕴?这首词编排在第二、第三学段,学生对诗情的感悟是否可以再向前走一步?苏教版教材中这首词所在的单元具有“怀古”之风,既有选自经典小说、传记的精彩片段,也有出自名家的诗词绝唱,还有独具特色的诗文故事。放眼这一单元的学习,感受了《清平乐·村居》的音韵之美、画面之美后,不妨引导学生走近词人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去触摸这位金戈铁马的抗金名将想要透过这幅清平祥和的村居图抒发的渴望收复山河以求国泰民安的爱国之志。

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出现在四年级下册,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乡村生活”。第二学段对古诗文的学习,语文新课标要求“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的要求则是“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结合“乡村生活”单元主题和不同学段对古诗文学习的要求,对于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清平乐·村居》,学生能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感受乡村生活的清平祥和即可,补充词人生平经历和人生经历去感受他收复河山的鸿鹄之志并非一定要做出要求。课后习题是我们学习语文的重要抓手,反观《清平乐·村居》在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课后习题,除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还有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說说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的要求。这两句是这首词的下阕,相较于上阕,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易于理解,描述的是乡村三个小儿手上进行着不同的活动的情景。同时,这一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未涉及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其实,无论是“知人论世”还是“知人论诗”,都对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提出了要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单元页就明确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这是教材中首次出现有关查找资料的语文要素。在这个单元的《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中,小气泡提示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可通过请教长辈、自己查阅等渠道收集资料。这是“收集资料”这项语文能力在第二学段中的唯一一处。语文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教学建议中就提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在阅读方面的要求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单元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1篇略读课文《小岛》。所选的文章爱国情感真挚,感人至深。这一组课文所叙述的事、表达的情与学生当下的生活有点远,学生很难凭借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自己的生活经验等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必须结合相关资料,获悉事件背景、了解事件过程,从而有所理解和感悟。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单元《遨游汉字王国》的一项语文要素也是“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也有“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语文要素。因此,在第三学段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并加以整理,将资料有效运用到课文理解和言语训练之中。所以从“查找资料”这一语文能力在不同学段螺旋上升的角度关照,《清平乐·村居》编排在第二学段时,教学过程中过多拓宽背景资料加深对文章内涵的深入理解也未必可取。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浅近淳朴的词作,通过诵读和想象,学生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词人对清平祥和的村居生活的喜爱。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要想明晰词中隐藏的深层意蕴,不妨再向前走一步,去了解诗人、词人的生平和创作作时的人生经历,以期读懂真实的精神世界。不变的教学文本处在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所要落实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教师的教法自然也要因时而变。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清平乐村居
村居
清平乐
《村居》高鼎
村居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