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 学生管理与评价刍议

2022-04-29 01:53林清海李小华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2年4期
关键词:选课走班新高考学生管理

林清海 李小华

[摘    要]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传统的教育教学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走班過程中,班主任管理职能弱化,学生的集体意识淡化和班级归属感缺失,甚至出现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的学生管理出现缺位的情况。教学班没有固定的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学生管理混乱、凝聚力不强等特点。本文作者在新高考选课走班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行政班主任、教学班主任与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构建综合性学生管理评价、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评价机制,探索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管理和评价策略。

[关键词]新高考;选课走班;学生管理;评价

新高考综合改革是在落实立德树人,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的差异性需求,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学科兴趣与个性特长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为学生健全人格,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落实高考综合改革,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由传统的行政班向选课走班转变,目前选课走班呈现出了“小走班”“大走班”“全走班”模式等多种模式。福建作为第三批进入新高考改革试点的省份,由于走班教学给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普通高中并没有实行全员走班,出现了行政班与教学班共存的局面,尽管没有全员走班,但走班教学中传统的班级学生管理受到了挑战,比如,班主任管理功能弱化、课堂教学管理、课后作业管理、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学生管理出现缺位等新的学生管理问题。

一、新高考选课走班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

首先,班主任管理职能弱化。选课走班教学下,学生形成流动上课的局面,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少了,甚至班主任与学生没有直接的教学关系,班主任所带班级学生可能大部分都不在自己任教的班级,无法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学习状态、思想动态,甚至学生违反课堂纪律也无法及时了解。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分散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班中,班主任不可能到每节课都到各个教学班去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这就降低了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监管,造成班主任对学生日常表现了解不足,削弱了班主任管理纪律的作用,提升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同时也让班主任对学生的客观评价更加困难。

其次,学生的集体意识淡化和班级归属感缺失。由于教学班是一个临时的班集体,组织相对灵活、宽松,增强了学生的流动性,班级同伴之间的交往随之弱化。选课走班使学生群体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和班级集体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困难,这就导致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弱化,班集体的观念也随之减弱,使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缺失,无法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弱化了班集体的德育功能,这也导致学校对学生的常规管理无法落实。

再次,行政班与教学班之间学生管理出现缺位。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班流动上课,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容易出现管理缺位。走班后,学生的作业和课后辅导也成了也很难落实,一个教学班有多个行政班的学生,一个教师要教多个班级,很难跑遍行政班去催缴作业,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也很难及时的反馈,学生的课后辅导也很难比较有针对性地开展,因此,班主任对学生在教学班的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都无法及时掌握,形成了常规管理的“真空”地带。

最后,学校在教育教学中智育与德育脱节。选课走班后,由于学生的流动性加大,动摇了班主任作为学生管理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对学生管理难度加大,仅凭一周一次的班会,很难满足德育的要求,教学班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这就使得智育与德育脱节,学生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二、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管理策略

(一)构建双班主任管理模式,填补选课走班学生管理真空地带

随着选课走班不断探索与深入实践,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班主任管理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多样与快速增长的指导需求,具体表现为班主任无法深入教学班的管理,面对传统学生管理在全面推进新高考改革过程中所遭遇的现实困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从“班主任”走向“双班主任”的发展新思路与新路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或历史采用行政班教学和管理模式,化学、生物、政治和地理采用教学班管理模式,在管理过程中采行政班班主任与教学班班主任协同管理。行政班班主任主要负责行政班学生的全面管理,教学班主任主要负责教学班学生管理和完成教学任务。双班主任制在选课走班过程中通过通力合作,互通信息,避免形成管理的“真空”地带。

双班主任不是外显行为的聚合,而是一种伴随着情感融通的思想“共谋”,强调班主任个体思想的自主性、独立性,并鼓励班主任在此基础上互助合作,共享共进,共同指导学生健康与个性发展。双班主任的实践使得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有了更多的机会一起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发挥了不同班主任的特点和优势,更充分实现了资源共享、学生共享和综合共享,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学生、老师的整合。班主任们通过研讨沙龙、班主任讲坛等多种形式而开展的师师合作、师生合作与生生合作,成为学生管理的一个亮点。在双班主任合作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使得选课走班学生管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丰富,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更加突出了学生个体与个性的发展。

(二)构建成长导师制,推动全员育人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关注、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和需求,学校建立导师制,为每名学生安排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班级教育的同时,以导师和他的导学团队为基本单位,建立新型师生、生生和师师关系,关注学生非智力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经历体验和实践感悟,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情绪,促进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学生不仅接受导师的学业指导,还需要接受理想信念、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生活指导等,为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提供了新思路。导师通过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同伴等多方交流去获取学生相关的信息,将获取进行整合形成学生的资料库,有利于导师对选课走班的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

选课走班后,一个行政班的学生大多分散于多个教学班上课,班主任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学生管理难度必定加大,弱化班主任对学生的常规管理。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生从高一至高三的整个教育过程,从理想、心理、学习、生涯到生活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和指导。学校制订《关于实行导师制的实施方案》,通过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为每名学生分配导师,每个导师指导10至12个同学,通过对导师培训、考核和聘用来实施指导工作。导师定期召开讨论会,探讨学生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在学业、心理、生涯规划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指导。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学业水平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此一来,学生乐于接受,导师乐于指导,师生间关系更加密切。导师对学生高中阶段健康、快乐、和谐、有个性的发展全面负责,导师与学生密切接触,既关心学生的学习,又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此外,导师与家长积极互动合作,也促成了学生发展增量的最大化。

(三)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提高学生参与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生自主管理是选课走班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补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减轻选课走班带来的管理压力。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成立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和小组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学校、班级、小组的垂直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管理体系,填补选课走班的管理真空地带。

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学习部、生活部、文明督导、社团部等部门,从学校层面对自主管理委员会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指导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做好教学班的班级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等行为的管理。在教学班建立教学班班长、纪律委员、卫生委员、文明督导、科代表等小组微型自主管理委员会。小组微型自主管理委员会协助教学班主任做好学生出勤点名、自习课纪律,教室值日安排等工作;学科代表负责协助科任教师做好各行政班作业收发等工作,在教学班中班长与科代表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在选课走班中,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行政班与教学班的管理,培养自主管理意识。以各种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学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以及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学校自主管理委员会还对班级自主委员会进行帮助和指导,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和形成学校归属感等,达到学生管理的最佳效果。

(四)加强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助力选课走班学生管理

在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采用信息化平台为选课走班下的学生管理提供极大的便利,也为选课走班下班主任管理职能的弱化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学校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避免做一些重复性、费事费力的工作,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地弥补了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削弱的问题。学校建设人脸识别和校园“一卡通”,可以跟踪学生到校、离校,进出教室、宿舍等具体情况,班主任可以通过平台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请假等情况,家長也可通过信息化平台了解学生在校情况和学生的出勤情况,并通过平台及时与老师沟通联系,通过信息化平台,家长与老师可以建立更加便捷、高效的沟通渠道,为做好家校协同育人提供了基础。

三、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评价策略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强调了评价的诊断性、动态性、多元性、综合性。在选课走班过程中,根据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采用多元评价,评价对象包含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家长评价,根据评价的内容从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等角度对学生管理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评价方法让学生、教师、家长等多元主体对选课走班学生管理的效果进行质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动态的视角关注学生成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采用形成性评价。

(一)构建综合性学生管理评价体系

构建综合性学生管理评价体系是完善学生管理和学生评价的必要条件,在学生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综合全面看待学生在走班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在学生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阶段性评价、反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集体性评价等多样化形式,评价内容要求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评级,力求改变“唯分数论”的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出勤情况、课堂纪律、作业完成度、学习态度等,以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分析把握为基础进行成长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面临的问题,并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学生档案袋评价体系是将学生在走班学习中的行为表现、学业成绩、社会实践、参赛获奖、综合表彰等内容以材料形式收集汇总,并依据学生的成长档案指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按照评价行为的对象划分,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学生评价可以有学生、老师、家长等多种主体,具有多元性,学生的自我评价是选课走班过程中自我诊断、反思、调整和改进的重要方式,学生是选课走班的主体,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选课走班中不断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小组内学生互评是另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方式,组内学生最了解同学在走班过程的情况,适宜进行互相评价。班主任、导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习惯等方面更加了解,以便做出客观的评价。家长也可以参与到选课走班的评价中,推动家校合作共育。在选课走班的过程中,持续性、常态化的过程评价包含学生的行为习惯、课堂表现、考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活动参与情况,从而实现了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三)构建过程性评价机制

立足成长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是选课走班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学生过程性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使用“正面评价”与“负面清单”,对学生的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重在肯定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给以正面引导。根据学生负面行为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建立相应的扣分,即“负面清单”,注重基本的行为底线要求,在扣分处附上文字说明,解释扣分的理由,注重与学生的充分沟通。“正面评价”不单指向个人的学习进步,更指向学生在走班中的行为、纪律、卫生等方面的点滴成长,尤其是要鼓励、引导学生的利他行为,唤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负面清单”不单指向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更要警惕对弱者的欺诈、弄虚作假等恶习。学生选课走班的过程评价与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接,学生的行为规范已纳入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有对应的过程性评价和学分管理。如果出现违纪情况,除了帮辅教育外,还会视情节的轻重,扣除相关分数。“常规管理共同体”会定期梳理学生行为规范数据进行过程管理。梳理年段数据,便于了解年段行为规范的整体情况,明确年级管理的工作重点,梳理学生个人的数据,可以为个别化教育提供数据支撑,及时发现问题,追踪跟进。

新高考选课走班背景下,构建双班主任管理模式,强化信息沟通,严防学生管理出现缺位,构建学生成长导师制度,实现全员育人,指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减少班级问题的发生,以达到班级学生管理的最佳效果。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管理只是手段,引领学生不断明晰目标和方向,强化规则意识,学会自觉和自律,不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规划能力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林海妃.走班制背景下普通高中生管理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2]周洪宇.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J].中国考试,2020(11).

[3]李小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的实践与探索[J].学苑教育,2021(35).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选课走班新高考学生管理
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选课走班教学思考
选课走班形势下的分层化学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浅析“四进”制度对班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问题研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