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参与理论模型在厦门科学城建设中的应用

2022-04-29 04:24
厦门科技 2022年2期
关键词:科学城厦门科技

张 琴

(作者单位: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

“科技城”最早形成于美国,硅谷是第一个概念意义上的科技城。在国外,“科技城”多以“science park”“science &technology park”“research park”等称谓出现,国内一般称之为“科学城”“科技城”。国外以“science park”为关键词的研究从2013年开始显著增多,José Guadix 等人认为“science park”是公共机构和私人项目促进研究、开发、创新和技术转让的主体机构[1]。“科学城”的内涵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发展,较具代表性的理论是郝坤提出的:科学城一般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为核心,集聚高端科研基础设施、多元创新主体和创新服务等创新要素,涵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等功能,具有数字化形态、高端人才宜居的高能级新型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载体,建设科学城核心是抓好新研发、创新人才与新经济场景[2]。

国内众多城市将建设科学城作为实施创新驱动、集聚创新资源、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关村科学城是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核心,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广东松山湖科学城依托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重庆和成都两地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

国内较具代表性的科学城汇总表

科学城建设的四元理论模型

“三元参与理论”认为:大学、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当今经济发展中最强有力的合作形式,三者形成一个推动经济发展稳定的三角架,缺一不可[3]。该理论正式提出了政府、企业和大学以科技园为结合点的联合与协调,但科技成果转化仅靠三元参与效率不佳。科学城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抓好“第四元”——技术转移机构,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一起“四元参与”,破解实现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生产、产业发展“一条龙”转化的瓶颈。

在科学城建设的四元参与过程中,政府是科学城环境的创立者,通过打造科学城创新创业氛围、建设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提供科研经费和政策扶持、完善法律法规等合理配置创新要素;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科技资源供给端,负责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企业将科研成果、科技人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就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技术转移机构一方面服务于供给端,为科学技术寻找应用领域,为成果转化赋能,另一方面服务于需求端,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并为之寻找解决渠道,技术转移机构背靠政府支持,以高校科研机构为技术支撑,服务于企业,促进“产学研政”的深度融合。

厦门科学城建设背景分析

厦门科学城是厦门市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抓手型工程,其规划建设列入2021 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和《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是2022 年厦门市委工作重点之一。厦门市高颜值高素质的城市环境和双创生态、扎实的科研基础、雄厚的产业实力、成熟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厦门科学城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1.优美的城市环境、良好的双创生态

厦门具有“山海城交融”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是“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率全省第一。高颜值的生态环境是厦门特色,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更是厦门吸引人才、集聚产业的优势。厦门探索推动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在全国率先研究出台《厦门市包容普惠创新专项提升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营商环境水平整体提升;厦门全力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出台《关于全面建设高素质创新名城的若干意见》,提出“四大计划八大工程”;厦门持续优化创业环境,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特色产业园”的全链条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科技信贷产品+科技保险+科技创投基金”科技金融产品体系,健全行政、司法、仲裁、调解等多元化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

2.扎实的科研基础、丰富的科技资源

厦门全市共有高等院校19 所[4]。其中,厦门大学的化学、材料科学等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微生物学、药理与毒理学等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5],教育学、化学、海洋科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6 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华侨大学的工程学科进入ESI 世界排名前5‰,化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3 个学科居ESI 前1%[6];集美大学的植物学与动物学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1%[7];厦门理工学院的工程科学进入ESI 全球排名前1%[8]。本地高校的优势学科主要体现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海洋科学等领域,是厦门科学城实现科学技术突破和未来产业爆发的“源头活水”。

厦门聚集了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等一批实力强劲的科研院所,引进并落地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厦门健康工程与创新研究院等研发机构,这些高能级科研平台集聚了17 位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厦门大力培育、发展和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厦门市科学技术局2021 年9 月启动了“金梧桐”计划,对入选“重点培育研发机构”名单的单位量身定制扶持政策[9],据市科学技术局统计,截至2021 年底全市有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56 家;厦门持续布局创新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以下简称嘉庚创新实验室)7 万平方米大楼于2021 年投入使用,落成世界第四、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等先进研发设施,福建省生物制品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获批建设[10]。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 年底,全市有5 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 家国家工程实验室、21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 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 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 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雄厚的经济实力、巨大的产业潜力

2021 年,厦门地区生产总值7033.89 亿元,同比上年增长8.1%,首次突破7000 亿元大关,多项主要经济指标全省居首。厦门主导产业基础雄厚,聚焦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旅游文化、现代物流和金融服务5 大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等10 余条千亿产业链群;厦门启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柔性电子、新型显示、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产业;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推动厦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2021 年,全市R&D 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1%,资格有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800 家,实现工业产值超3000 亿元,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 家,总营收近500 亿元。

4.完善的技转体系、良好的技转环境

厦门“政策+人才+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020 年修订出台了《厦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升级推出22 条具体措施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21 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超127亿元,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2020 年入选“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截至2021 年底已举办6 期技术经纪人培训,参训人次近500 人;科易网是全国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和“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21年服务全国企业数超过4 万家,促成技术交易合同总金额近4 亿元,由中国技术交易所、厦门市科学技术局、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共建的中国技术交易所(厦门海丝)科创服务中心于2020 年8 月揭牌成立并正式启动运营。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转移机构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优势,合力为厦门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对标其他副省级城市,厦门科技创新在聚集科技创新资源、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应用场景供给、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需通过厦门科学城建设进一步补齐短板。

基于四元参与理论模型的对策建议

厦门科学城的建设应四元参与,以原始创新、技术开发为核心,突出“产业”重点,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链条,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湾区科创中心。

1.政府:营造环境、政策扶持

(1)做好顶层规划设计

一是明确厦门科学城的定位和使命,始终强化“强科学(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作用)、育产业(发挥企业作用)、优服务(发挥技术转移机构作用)、建新城(发挥政府作用)”的定位,以聚集高端人才、前瞻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使命,与其他创新创业载体差异化建设发展;二是构建高效管理的体制机制,成立厦门科学城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赋予其相对独立的事权、财权、人事权,建立重大事项联席决策机制,由市区、各部门定期针对相关重大事项快速决策,参考上海张江科学城的做法,设计厦门科学城建设发展的指标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创新运作模式,成立厦门科学城运营公司,统筹推进厦门科学城的开发建设、投融资和运营管理;四是建立厦门科学城建设运营资金保障机制,参考海南省、深圳市的做法,建立一个长效稳定的资金保障机制,除了财政拨付固定运营经费,厦门科学城的产出可留存作为发展经费。

(2)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出台厦门科学城建设专项扶持政策,从人才引进、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科技金融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厦门科学城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建设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搭建厦门科学城智能化服务门户,推进政务服务信息化,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可差派“厦门科学城市场特派员”,精准服务厦门科学城企业;打造一站式科技服务中心,加快引育一批创投融资、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研究开发等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厦门科学城创新主体数据库,跟踪了解创新主体的成长曲线。

(3)完善公共配套设施

供给一批厦门科学城智慧应用场景,在教育、医疗、养老和商业等公共服务领域给出建设“清单”;加快轨道交通、5G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人才公寓、租赁房和商品房,住房供给满足多层次、多元化人才需求;推进创新大道、科学滨海线、科学公园等一系列标志性应用场景建设,布局科学长廊、科普基地、科学馆等科学基础设施和文化设施;营造科学文化氛围,搭建科学家会堂、企业家会堂,建设科学家、企业家交流交往平台,弘扬以苏颂精神为代表的科技传统文化;做好国际人才服务,优化外国人才工作居留许可审批流程,发布面向外国人的生活指导手册,园区基础设施标识双语种或多语种,建设国际人才社区等[11]。

2.高校科研机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

(1)布局大科学装置

围绕生命健康、航空、能源、材料及海洋等优势学科领域,立足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大科学装置,鼓励厦门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华侨大学、集美大学等研究型大学、科研机构及龙头科技企业参与大科学装置建设,推动更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以期形成大科学装置与前沿技术攻关链式协同,为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2)引进创新主体入驻

设立高校、科研机构引进建设专项资金,推进国内外一流高校、重点科研机构在厦门科学城设立分校区、分院、分中心;支持国内外一流高校、重点科研机构、国内外“高精尖”龙头企业所在厦门科学城建设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引入行业研究机构,研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为企业节省研究成本,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发展。

(3)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搭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优化提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水平,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发挥科研设施、专业团队、技术积累等优势,采用自建或联合共建方式,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创建能源材料国家实验室;建设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在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空天开发、创新药物等领域争取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聚焦原始创新和应用研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重点企业合作,围绕上述领域,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3.企业:创新主体、支撑产业

(1)引入培育优质企业

一是加大行业龙头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世界500 强企业、央企地区总部等的引入力度,在政策扶持力度上给予一定倾斜;二是加强对厦门科学城内企业的培育力度,进一步健全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发展壮大高技术高成长高附加值(简称三高)企业群体,并对接福建省瞪羚独角兽企业筛选标准,制定厦门标准,建立厦门“瞪羚独角兽种子企业”储备库。

(2)聚焦未来产业

提升现有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的合作,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开展产业补链强链;超前布局柔性电子、第三代半导体、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精准医疗、绿色低碳技术等未来赛道,构建基于新原理、新技术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发挥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本地科技智库的作用,绘制厦门科学城重点产业链发展路线图,“一链一图”,探索产业链扶持体系。

4.技术转移机构:需求对接、成果转化

(1)建设孵化载体

支持厦门科学城一号孵化器建设,由厦门科学城管委会直管,引进专业孵化器运营管理团队;择优引进知名孵化机构入驻,在资金、政策、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技术优势,参与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或科技企业孵化器。

(2)引培技术转移机构

引进培育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信用名誉好、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转移机构;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加速运营中国科学院厦门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国技术交易所(厦门海丝)科创服务中心,推动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 计划)-厦门专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运营中心、技术交易市场、上市企业辅导服务平台等相关平台的搭建;构建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技术转移机构、政府部门等共同参与的技术服务体系联盟。

(3)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强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依托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定期开展技术经纪人、投融资经理等人才培训;搭建多层次多渠道投融资体系,由政府牵头,引入各类金融机构,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信贷产品+科技保险+科技创投基金”的多元资金供给体系;设立厦门科学城母基金,探索设立科学家创新基金、天使基金,助力厦门科学城原始创新。

基金项目:厦门市社科联、厦门市社科院资助厦门市社会科学调研课题项目(厦社科联[2021]6 号)

猜你喜欢
科学城厦门科技
厦门正新
南沙未来15年最重要规划出炉!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
南京科学城(欧洲)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落户浦口
“偶”遇厦门
心之厦门,梦想之旅(上)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广州科学城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厦门猫街
神秘的科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