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价值逻辑的创新探索

2022-05-01 13:06王庆五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逻辑马克思主义

王庆五

在生态环境问题上,人类到底错在哪里?根本在于社会发展追求的方向偏斜,集中体现为社会制度选择中的价值导向歪曲,欲望无度的功利追求成为社会主流。而基于资本逻辑的资本主义正是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所犯的社会制度选择的重大失误,为此,必须开展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人类如何纠错走向正确道路?最根本的在于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追求,反思批判反生态的资本主义制度因素,走向“两大和解”的共产主义社会。而作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仅对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不正义进行社会制度革命,而且也不断消解着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但是,受制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政治文化薄弱的国情基础以及资本主义的竞争压力,传统社会主义也不可避免走上了粗放型发展道路,历史地形成了备受西方诟病的严重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进程中逐渐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最有可能在中国大地变成现实,这正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中国的生动实践。至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理念,走向“两大和解”的美好生态文明社会,需要深入思考、探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价值逻辑及其历史演替。当前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研究已有较多成果,但是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价值主题及其历史变化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南京财经大学刘希刚教授的新专著《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研究》,以对上述三个理论命题及其历史逻辑关系的主题阐述,展示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价值逻辑进行创新探索的努力。该专著2021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是作者在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第四部专著。该专著以作者主持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结题成果为基础,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科学社会主义原理融合研究的学术成果。该专著体系宏大、逻辑缜密,内容全面、思想深刻,方法科学、凸显创新,反映出作者的深厚研究基础、丰富学术积累和严谨治学态度。作者全方位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系统地展现了“生态批判——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中国实践”的价值主题及其历史进程,启示我们深刻思考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关于生态文明的三大价值主题,即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什么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

在人类解放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新社会形态。在从人与自然的矛盾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进程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前后相继与替代的两种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矛盾、人与自然和谐的两种目标追求的社会制度。为什么资本主义不能走向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对它开展生态批判?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告诉我们,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生态问题的制度逻辑。马克思指出,“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视为自发的力量”。在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中,对自然的控制和对劳动者的控制是同一个过程,资本作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作用逻辑,硬生生地剥夺了自然界中一切自然存在物的自身存在价值与造福人类的生态环境价值,将其变成了一种单纯的生产对象,形成了日趋严重的自然异化。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明确批判的资本逻辑的反生态属性。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深信,用公有制的共产主义代替私有制的资本主义,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制度前提。反生态的资本逻辑贯穿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全过程,也对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影响,因此,上述批判思想既对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依然适用,又对社会主义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有启示作用。在深刻把握上述认识逻辑的基础上,该专著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成果,深入回答了为什么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命题。第一,立足对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文献研究,聚焦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内涵作出全面的、体系性、创新性的理论建构,将其概括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态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异化实质批判、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生产方式批判、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资本逻辑与制度批判、基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的人与自然和谐构建五个方面的主体内容。这一基本理论体系遵循了从问题到实质、从现象到本质、从批判到构建的循序渐进思路,在文献的挖掘、方法的运用和观点的提炼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学术创新。第二,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生活时代之后的社会变迁与资本主义发展,论证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的价值适应性。工业化是形成问题的表层原因,资本主义才是形成问题的深层原因,生态危机是由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尽管当代资本主义相比之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资本逻辑的根深蒂固依然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掠夺本质。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国家和世界体系中的存在决定着资本主义生态文明是一个虚假命题。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依然适用于当今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点可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世界生态环境问题的局限性、资本与生态对立的效用原则与增值原则依然存在、资本主义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生态帝国主义是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的外部原因、西方生态伦理学是基于道德的资本主义生态幻想等几个方面得到验证。第三,结合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行关系,以及资本逻辑也在社会主义各个社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现实状况,明确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对社会主义的价值启示意义,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要防范资本的反生态逻辑,更要将社会主义原则转化为现实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制度优势。

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这对我们思考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趋势、辩证认识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导。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在人与自然关系维度上的进步主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价值逻辑。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变进程中,生态文明是指人与社会与自然三者良性循环、和谐共生的文明形态,在实质上体现为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双重关系和谐,既很好地遵循自然规律又很好地奉行有利于人与人和谐稳定发展价值观的自由人联合体形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两大和解”。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能够为生态文明开辟无限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二者结合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多维度的丰富内涵:它是人类在走向“两大和解”共产主义社会进程中的阶段性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文明追求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奋斗目标。该专著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生态文明思想、现实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属性与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实践的历史探索,全面回答了为什么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命题。第一,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两大和解”社会的展望,探索性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生态思想。从“两大和解”理想论、三大基本要素论、物质变换基础论、关系协调价值论、制度变革前提論等五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思想蕴涵,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间架起了理论桥梁。第二,立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与应然性实然性,概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具有无可辩驳的内在统一性,即社会主义必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而生态文明必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具有应然性与理想性,又具有必然性实然性与现实性。社会主义制度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本原则,体现出协调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制度优越性,能够调节不同阶级阶层与群体之间的人际利益关系,最终引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第三,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历史传承,梳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实践的历史探索。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国际科学社会主义运动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先后被苏联传统社会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挖掘和发扬,汇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探索的时代潮流。

为什么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从历史视域看,社会主义制度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生态文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基本前提。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领导开展世界上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开启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走上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确立生态文明建设国家战略,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与生态文明追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融汇,是社会主义对于人与人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有机统一,是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结合,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中国大地上的思想指导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精髓、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化发展的最新成果,是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将引领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最终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目标。该专著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诉求与新特征,深入探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价值追求,根本回答了为什么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命题。第一,努力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理论建构。作者从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全局意义、内涵使命、建设方法、全球视野等五个方面出发,形成涵盖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观、全局意义观、党政使命观、方法创新观、全球视野观等主题内容在内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机体系,突出其在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地位。第二,阐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本质。专著指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社会主义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维度,即生态文明国家目标、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表征、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杜绝转嫁生态问题。第三,论述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价值追求的逻辑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特征,又体现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特性,即科学性与实践性、结构性与和谐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价值逻辑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进程中历史性地呈现为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替代,进而进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思想武器。当前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需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落地见效,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三大价值主题的研究,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研究命题,也是引领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基础理論选题。期待该专著在推进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推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进程等方面,发挥出应有的思想引导、理论建设和实践启示作用。

(责任编辑:言 蹊)

(校  对:木 子)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逻辑马克思主义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