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协作会削弱创造力吗

2022-05-01 17:56汤普森(LeighThompson)
商业评论 2022年1期
关键词:头脑风暴创造力

利 ● 汤普森(Leigh Thompson)

新冠疫情把许多专业人士装进了盒子——一个网络虚拟盒子。一夜之间,管理者和他们的团队把面对面的头脑风暴和集思会议搬到了线上,Zoom、WebEx 等电子化工具取代了会议室。

你或许会以为,缺少了更加即兴的面对面的人员联系与互动,我们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会让商业创造力大打折扣。在我那些最心直口快的高管学员中,就有一位持这个观点。他很年轻,供职于一家技术咨询公司,从事以数据为基础的管理工作。他问我如何看待网上办公对创意类工作流程的不利影响。他的团队和客户打交道时开展的就是这类流程,比如界定问题的范畴、寻找解决方案、开发原型和测试等。我的回答是,根据我和其他学者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我相信,远程工作状态下,虽然面对面的沟通减少了,但群体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实际上可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让他深感意外。

要记住创造力的真正驱动因素

学者们把创造力定义为“产生新奇而有用的想法”。在这个语境下,所谓“新奇”就是指统计学意义上的稀缺性和独特性,而“有用”则意味着某些利益相关方能在此想法中看到实用价值。在商业活动中,创新是指将创造性的想法变成产品和服务。如果把创造的过程想象成一条河,上游是奇异怪诞想法的发源地;到了中游,某些想法被测试,被优化;而最终到了下游,被选定的想法就得到充分开发。

网上协作不需要阻碍这一创造过程,它与人们对创造力驱动因素的固有认识也没有矛盾之处。

1.创造能力并非一成不变或與生俱来 影响创造力的几项因素是人力可控的。在一项研究中,一部分参与者被告知,决定创意结果的是天赋才华和能力;而其他参与者得到的信息是,工作动力与坚持不懈是创造力的驱动因素。随后,两个小组完成一项创造力任务,并交由裁判打分。裁判事先并不知道这两个小组之前被灌输了什么观点。但相比之下,相信创造力受人主观控制的小组表现明显优于对手。

这类研究有很多,人们从中得出结论:心态很重要。一个人并不需要在面对面的协作中才能拥有对于创造力的积极心态,不管在哪里,人们都可以自主形成积极的创造心态。

2.个体比群体更具创造力 我在企业高管研修班上提出这个问题:群体和个体,哪个更有创造力?班上的高管学员几乎没人会选个体。大家普遍认为相较个体,群体成员之间的协同增效能产生更多的创造力。但是几乎没有研究支持这一点。事实上,大多数研究发现,随着群体规模增大,人均创造力会出现断崖式的衰减。在群体工作状态下,一些成员的声音被压制,另一些成员的声音被放大,这会削弱整体创造力。在面对面的会议上,人们经常你一言我一语地同时发声,相比之下,在网上开会,就不大可能这样。网上会议中,我们必须认真倾听每个人的发言,因此调门不高的人更容易被大家听到,而在面对面的会议上,他们的发言往往会被众声喧哗所淹没。创意会议面临的一个挑战是,会上要有不同的观点,所有意见都要被倾听,网络开会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3.约束条件激发创造性思维 相比自由发挥的工作状态,人们在有约束的情况下会更加积极地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比方说,资金不足的时候,人们会倾向于先想清楚“大方向”,然后逐步缩小考虑范围,而不是严格遵循想法产生的步骤,按部就班推进,因为这样做只会造成更大开支。时间紧,有压力,常常能够促使人们更高效地拿出创意。而且类似“想法不做展开、不做解释”等议事规则的执行也有利于创意的产生。群体开会,如果遇事稍作暂停,反而能想出更多点子,在网络上开集思会也是如此(因为相比无拘无束的面对面会议,网络会议的约束条件更强)。

总的来说,在网络平台上开会,无论是交流还是协作都比线下开会要多些限制。比方说,网络会议的发起人可以通过按钮控制分组规模,叫停交流发言;每次只有一个人发言,没人插话;一些言语之外的姿态动作,特别是肩部以下的,基本被消除了;“座次”是会议平台安排的,其中没人插手;每个参会人员的视觉形象再大也大不过面前的屏幕。这样的环境限制可能会迫使参会人员突破惯常的思维方式,反倒有利于创造力的提升。

如何提升网络群体的创造力

如果网上协作非但不会抑制反而能够提升创造力,那么团队如何才能将提升效果最大化呢?基于对创造力与创新的广泛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实用建议。当然这些想法对于线下面对面的协作也很有用,但是鉴于现在网络环境下的工作会议非常普遍,有不少组织已经用线上会议取代了线下沟通,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讨论这些策略对提升远程工作创造力的积极作用。

1.防止思路阻塞 正如前文所说,社会科学家们很早就注意到个体比群体更有创造力。

经典的元分析,以及最近的实证研究都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在数量、质量两方面都优于群体。有研究者仔细比较了独立工作的人和互动群体的绩效,测量一定时期内人均生产力(通常根据每个研究对象的创意数量,计算出创意生产百分比),以及创意的质量(由独立专家在不了解研究对象身份和实验假设的情况下做出评价)。结果不出意外,个体更胜一筹。

有几个社会心理因素导致了这个屡试不爽的结果。首要的一个是思路阻塞(productionblocking),或者是影响人们专注于创意思考的任何东西,包括一些微妙的因素。对话本身就是其中之一,因为人们必须在倾听时保持必要的礼貌。在网络交流环境下,人们参与持续对话的压力较小,因此更容易专注于创意的产生。但即便如此,由于每个人都在屏幕上露脸亮相,这种在网络环境下的协作仍会有表演的成分在内。如何表现,从而给同事留下好印象,这需要参与者投入精力。此外参与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缓解共用屏幕对思路的阻塞,比如留出大块时间用于独立工作。

2.拒绝整齐划一 思维如果过度趋同,创造力就毁了。当人们认为他们的行为目标是要得到群体的认同,就容易产生思想整齐划一的现象。幸运的是,在网络上开展协作,人们趋同压力较小。部分原因在于,相比面对面的会议环境,网络状态下群体成员之间多了一重疏离感(诸如部分成员仅用眼神交流就表示认可的情况要少很多)。另外一部分原因在于网络去抑制效应(online disinhibition effect),这个效应反映的是人们在网络互动时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别人是否喜欢则不是那么担心。虽然人们在网络环境中开展协作时,彼此可见,无法像电邮那样可以“躲藏”在纯文本沟通的背后,但由于少了面对面交流时的礼仪,而且人们无法用声调表态同意,无法开交头接耳的小会,所以心理上的去抑制效应仍然会产生影响。

3.通过书面头脑风暴来促进观点表达书面头脑风暴(brainwriting)与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虽是孪生,但前者更精深复杂。头脑风暴是指人们无拘无束地抛出想法,在理想状态下,彼此只分享不批评,大家都认为这种临时发言可以激发出创意的火花。但头脑风暴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常常会担心他人的反应而进行自我审查,这实际上就是前文提到的群体趋同性。而且即使某些人愿意直抒胸臆,但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混乱状态下,他们可能连发言机会都没有。

书面头脑风暴要求群体里的每一个人同时拿出各自的想法,这就解决了上述问题。首先群体要求每位成员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随后大家再聚在一起讨论。但是等到了分享时间,由于成员们彼此面对面,还是会有人做自我审查,在表达观点时还是有做“好好先生”的强烈冲动。网络环境最有利于书面头脑风暴,因为参会人员可以用不记名的方式将观点上传到线上书写板或共享文档里,没有来自群体的巨大压力。当所有人在线上开会讨论想法的时候,他们就会更加忠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还是因为网上少了许多群体认同暗示)。

4.杜绝内部人-外部人偏见 研究显示,人们在评价观点时,常常内外有别。如果是同事发表意见,他们容易加以苛责;但对待外部人士,特别是竞争对手,他们的态度则相对宽容。这种有意贬低同事想法的倾向,部分原因在于當事人担心同事想法的胜出,意味着自身地位的下降。对此有一个解决方案,就是将想法匿名化,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因人废言,公正评价。但在面对面的会议中,特别是当场发言陈述观点时,匿名化就很难做到。适用于书面头脑风暴的网络交流原则在这个场景下发挥作用:通过一些数字化工具,人们能够保持更加安全的距离,在匿名状态下发表观点,从而缓解内部人-外部人偏见。

5.推动高层次解释思维 有研究认为,相比高层次解释思维(high-construal thinking,抽象),从低层次解释思维(low-construalthinking,具体)中产生的创意更少。我们可以用不同焦距的照相机镜头来类比不同层次的解释思维。低层次解释思维像长焦镜头,更凸显细节;而高层次解释思维如同广角镜头,更适合拍摄大图景。

有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认为自己在和相距遥远的人进行互动时,就更容易产生创意想法,因为距离感能够激发更高层次的解释思维(聚焦大图景,思维更加抽象)。相比面对面开会,网络交流原本就自带距离感。如果让每个参会人自报所在地,比方说“大家好,我是朱丽安娜,我在巴拿马”,这样还能进一步增强距离效果。

6.促进多元化互动 我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心理学教授Hoon-Seok Choi 的一项合作研究显示,群体中出现一个新面孔可以激发整体的创造力,创意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会因此大大增加。一般情况下,多元化能加强创意过程。但在常见的面对面会议中,人们往往和朋友同事坐在一起,经常交头接耳开小会,或通过挤眉弄眼之类的形体动作来互动,这样做不知不觉地导致成员想法趋同,缩小创意焦点。在网络会议环境里,参会者无法选择座位,而且考虑到大家共享屏幕,发私信不小心有让所有人看见的风险,所以人们就没有动力拉小群开小会。而且,网络分组讨论功能默认就是随机组合。有了这些因素,人们在开网络会议时就更容易与不熟悉的参会者交流互动,创造力因此会有明显的提升。

7.点子不管有用没用都要留存好 新冠疫情暴发之前,许多面对面的头脑风暴没留下记录,许多想法被弃置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受此影响,群体的产出无法最大化,因为回顾以前提出的想法能够提升群体工作绩效。为什么呢?因为闭口不言是阻挠创意产生的最大杀手。让想法(哪怕是过去有过的想法)得到表达,让人听见,能激发新的观点。幸运的是,聊天窗口、电子白板和其他网络协作工具充当了“保险库”和“骨灰场”,使人们记住开过的会议,让他们更容易重温以前被忽视的想法。

以上种种并不是要强调网络沟通能够解决创意协作过程中的所有问题,也不是要让管理者和他们的团队从此就待在各自的“灯塔”里,尽可能地避开线下联系。但是网上协作确实有种种好处,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我们对这些好处缺乏了解,也没有好好利用。如果能充分加以利用,那我们的创意产出就会有长足进步。

猜你喜欢
头脑风暴创造力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头脑对对碰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头脑对对碰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玩转脑风暴
可怕的大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