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的实践与探索①

2022-05-01 07:10刘媛媛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大篷车巡展科技馆

刘媛媛 杨 栋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要健全基层科普服务体系,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1]的基层科普服务体系。《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简称《规划》)提出构建“纵向一体、横向协同”新型网状发展格局[2],其中“横向协同”是指科技馆体系内部横向贯通,构建实体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横向互通的格局,实现展览、教育活动等科普资源在科技馆体系内互通共享。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作为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基层公众科学素质提升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近年来为满足基层需求,中国科技馆进行了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的摸索和实践。

本文总结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的背景、建设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成效,探讨“十四五”时期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建共享的思路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基层科普工作,助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

一、 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的背景

(一) “十三五”期间流动科普设施运行情况

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作为现代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县域、乡镇和农村地区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以提升基层公众的科学素养。

1. 流动科技馆

“十三五”期间,流动科技馆累计配发345套,巡展3035站,服务公众9269万人次。流动科技馆以模块化的展览和活动为载体,以“体验科学”为主题,设置了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数学魅力、健康生活、安全生活、数字生活等主题展区,累计研制展品约100件,以现象明显、互动性强的基础科学类展品居多,每套展览含50余件展品。

2. 科普大篷车

“十三五”期间,科普大篷车累计配发657辆,累计行驶里程1565万公里,开展活动11.4万次,服务基层公众9610万人次。科普大篷车包括四种车型,目前主要配发和运行的是Ⅱ型车和Ⅳ型车,通过全面优化科普大篷车车辆改装和车载资源内容,创新科普资源形式,累计研发约70件Ⅱ型车车载资源、70件Ⅳ型车车载资源。

为有效调动地方利用大篷车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十三五”期间持续实施车载特别配发和更新制度。为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特别配发科普展品和科普资源包,累计特别配发132套。鼓励存量科普大篷车开展科普活动,实施车载资源更新制度,累计更新179套,增强存量科普大篷车的活力。

(二) 流动科普设施运行存在的不足

2020年,中国科技馆组织开展了“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和“科普大篷车项目‘十四五’规划发展研究”,面向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开展了广泛的需求调研,各级管理和运行单位针对流动科普设施的运行机制、展示需求、资源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 协同增效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流动科技馆巡展需在全省范围巡展达到广覆盖的目的,一般由省科技馆负责省内巡展。截至2020年底,流动科技馆平均每省运行展览套数约为9套,最多的达到19套。随着展览资源配发套数逐年增多,省级科技馆运行压力增大,而地市级和县级单位的功能与积极性未被充分调动。调研显示:地市科协及科技馆、县级科协及科技馆期望被赋予更多职能;79.5%的调查对象认为地市级单位应负责辖区范围内流动科技馆巡展任务的计划和实施、对县级流动科技馆的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人员及志愿者的培训工作;91.5%的调查对象认为县级单位应承担本县域流动科技馆巡展任务的计划和实施工作、志愿者的培训工作等。

而由于科普大篷车的特殊属性,车辆及车载资源配发至用车单位后,资产归属于用车单位,省级缺乏有效手段调动各市县级用车单位利用、共享车载资源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影响整体科普效能的发挥。

2. 流动科技馆巡展周期短,科普服务难以持续深入

按照《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管理办法》,每套展览约3个月更换一次站点,在每个站点服务周期较短。根据统计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约897个站点实现了一次巡展,即这些县域在五年时间内只有一次展出的机会。各地科普条件不同,一些基层单位缺乏优质科普资源、科普资源利用率低,对流动展览需求意愿强烈。但是由于流动科技馆巡展“广覆盖”的要求,无法满足部分有条件的地区持续、旺盛的科普需求,不利于持续丰富基层科普资源。

3. 资源主题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基层多样化需求

自2011年启动以来,流动科技馆项目展示内容主要以基础科学展品为主,科普大篷车车载资源也来源于实体科技馆中基础科学类展品的小型化改造。两个项目每年面向各地配发的展览基本上都是同一套展品,仅仅是逐年在部分展品上进行更新替换。与此同时,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对象呈现出不同地域、不同人群、不同知识层次的多元化、多层次科普需求,而展览资源主题内容的单一性难以满足基层多样化的需求,科普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和矛盾。

以科普大篷车为例,根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是科普大篷车开展活动的主要受众,占到65%以上,此外还有部分农牧民和社区居民。由于展览资源单一,科普大篷车进社区、进学校、进乡村都是同一套展品,难以根据不同人群实施精准化的服务。

4. 共享交流机制不完善,不利于基层科普资源更新

调研显示,约45%的省级流动科技馆调研对象和69.1%的县市级调研对象认为目前应丰富主题内容,加快展览更新速度。约73.6%的科普大篷车调研对象认为更新速度问题是车载资源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约60%的调研对象期望能够每两年进行一次展品更新,丰富基层车载展示内容。

除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外,影响基层资源更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基层资源交流和共享机制,展览资源未能充分利用。以科普大篷车为例,车载资源随车辆一起配发至用车单位,由于配套经费等限制,用车单位在几年的时间内只能使用同一套资源,无法及时更新展览内容,不能实现常展常新。

二、 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提高流动科普设施服务基层的能力和水平,促进运行模式创新升级,中国科技馆在常规运行的基础上,探索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模式。

(一) 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

为积极推动项目运行管理机制和模式的创新,提升科普服务效能,2019年,中国科技馆开始探索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模式,尝试以地级市作为独立的巡展区域,依托区域内有展示条件的县区级科技馆或公共设施,充分组合不同主题的展览资源在巡展区域内定期轮换展出,实现区域内全覆盖,取得了较好的试点效果。

1. 试点情况

2019年,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试点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和四川省遂宁市启动。两地试点共计9个站点,中央财政配套5套不同主题的展览资源,巴彦淖尔市和遂宁市分别配套2套不同主题的展览资源(见表1)。

表1 2019年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试点配套展览情况表

区域换展通过不同主题内容的展览资源在区域内轮换共享,真正实现展览资源在基层“活”起来、“动”起来、“转”起来,让展览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共享。经过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21年底,共计在全国11省15个区域(含28个地市)88个县域开展区域换展。

2. 运行模式和机制

区域换展以中央和地方共建形式共同配置展览资源,考虑到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中央和地方配套展览套数比例不高于2∶4(东部)、3∶3(中部)、4∶2(西部)。原则上以地市区域为巡展区域,选择不少于6个县(区)配备不同主题的展览资源,在县域进行巡展和定期轮换。每套展览每站展出时间为6个月,每年轮换巡展2次,巡展周期不少于3年。

经过试点运行,摸索出一套“省统筹、市组织、县实施”的联动运行机制。各省级科协或省级科技馆统筹、管理本省区域换展,并提供配套资源、技术支持、业务指导等。地市级科协组织本市区域换展,负责综合协调、换展实施、考核管理等工作。县级科协实施本县域展览运行,负责提供人员和场地、日常运行维护、媒体宣传等工作。

3. 共享内容

区域换展是把不同内容的主题展览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内容不同的展览资源集群,配发到具备巡展条件的县级地区进行展示、在地市区域内定期轮换使用,因此主题展览是区域换展目前主要的共享内容。根据基层实际情况,共享的主题展览规模约为600~1000平方米,约40件展品。

中国科技馆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和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成流动科普设施展览资源库,陆续汇聚30多个可供复制的展览,包含展品700余件,区域换展可从资源库中选择共享的主题展览内容。

(二) 科普大篷车区域资源共享中心

1. 试点情况

为推动新时代科普大篷车运行管理模式创新升级,推动资源共享,丰富活动内容,2021年中国科技馆依托省级科协试点建设科普大篷车资源共享中心,通过省内科普大篷车互换的方式实现资源再分配。面向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5省试点建设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每家中心配发和计划增配共计6套不同主题的车载资源,其中4套Ⅱ型车车载资源、2套Ⅳ型车车载资源。计划于2022年新增3家科普大篷车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每家中心计划配发6套不同主题的车载资源。

2. 运行模式和机制

区域资源共享中心以地级市为区域范围,区域内不少于5辆科普大篷车共同实施开展,每套资源同一辆车使用时间不超过1年,车辆间进行资源轮换。试点资源使用单位每年开展活动不少于60次(1个活动地点为1次)。

通过试点探索“省统筹、市调配、县实施”的科普大篷车车载资源共享互换机制。省级科协统筹本省资源共享工作,负责统筹申报、省内资源调配、监督管理等工作。地市级科协作为执行单位,负责资产落地管理、共享计划、综合协调、评估考核等工作。已配发科普大篷车的单位作为资源使用单位,负责资源日常维护、活动开展、媒体宣传等工作。

3. 共享内容

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是把不同车型、不同内容的车载主题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内容丰富的车载资源集群,配发至地市区域内轮换共享使用。车载资源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根据科技发展方向和科技热点,研制多领域不同主题的资源,计划至2022年底完成不少于10套差异化主题内容的研发,初步完成车载资源库的建设,满足新时代农村多样化的科普需求。

三、 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现状

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累计巡展121站点,累计服务公众241.5万人次。2021年底, 5个科普大篷车区域共享中心完成资源首批配发。2022年计划新增3个科普大篷车区域共享中心,各地申请积极性很高,9省12个地市进行了申报。由于科普大篷车区域共享中心尚未有运行数据,根据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运行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一) 运行成效

1. 小投入带来大收益,丰富基层展览资源

区域换展通过在临近的几个县定期轮换不同主题展览的模式,可以解决基层科技馆资源匮乏的现状,解决基层因资金不足、技术能力不够而不能常展常新的问题。目前区域换展已惠及41个县级科技馆(含新挂牌成立的)。在区域共享模式下,每个站点都能在三年左右的巡展周期内展出6套不同的主题展览,实现优质科普资源下沉基层。同时,在运行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平均每个站点投入成本仅为1套展览的开发费用和巡展费用。

2. 观众量提升,激活基层科普场馆活力

各站点依托巡展展览资源,积极宣传、精心组织,举办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推动巡展和系列科普活动深入开展,受到了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参观人数得到提升。

通过将2021年区域换展平均服务人数与常规巡展人数进行对比,11省中有8个省份区域换展每月服务人数大于常规巡展,平均增长1倍;有1个省份服务人数基本持平。数据说明大部分省份积极利用换展资源开展活动,服务公众。

3. 推动县级科技馆建设

部分省份以区域巡展为契机,积极做好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抓住建设机遇建成县级科技馆,累计已有3省13个站点挂牌成立县级科技馆,还有2省3个站点计划挂牌。通过区域换展的实施引导县级加大资源投入和经费匹配力度,推动县级科技馆建设,以此促进全国科技馆均衡发展。

4. 加强科协系统上下协同,形成良好工作机制

区域换展采用中央和地方共建的方式,省级单位不再承担具体巡展工作,而是做好省内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规划和顶层设计,负责统筹、申报、配置、管理全省的区域共享资源;地市级单位成为巡展主体,直接负责本辖区内的巡展管理,更有利于激发地市级科协的积极性;县级单位作为具体接展单位,可以把工作聚焦在日常运行和观众组织上。各级科协分工明确,通过巡展加强沟通和合作,有利于形成上下协同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

5. 加强跨界合作,促进基层科协组织力建设

通过巡展,基层科协积极与各地教育、文化等有关部门合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联合开展工作,提高科普资源供给能力、公共科普服务能力,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社会合作机制,提升基层科协组织力建设。

(二) 面临的挑战

1. 运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在实践中逐渐建立了与省、市、县级科协或科技馆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积累了一定的运行经验。但是,以效能为导向的流动科普设施评估机制、针对参与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考核激励等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还未形成,不利于横向对比和纵向评估各运行单位项目实施的效果、激活各级单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仍需进一步完善流动科普设施的制度建设、健全管理机制。

2. 科普展教功能发挥有限

展览和教育是科技馆的核心功能,只有持续开发出一流的展览和教育活动,才能提升科技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基于展览的辅导和教育活动是最具有科技馆特色、最能发挥展品特点的活动。但与实体科技馆相比,基层站点存在场地受限、配套设施不完善、工作人员不足等困难,因此依据展览拓展教育活动方面还有待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基层站点巡展的整体功能和社会效益。

3. 流动科普设施共建有待加强

流动科技馆一般选择在人口较为稠密的县级行政区,而偏远乡镇学生集中参观体验有诸多困难。科普大篷车以服务农村地区“最后一公里”为主要目标,具备机动灵活的特点,但是由于车体空间有限,展品数量、展示内容和手段都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需要在基层加强两个项目之间的宣传、展示和推广的渠道,促使两个项目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四、 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一) 凝聚共识、促进区域共享模式推广普及

根据《规划》要求,流动科普设施建设工作要积极推动构建省级科技馆体系。一是明确区域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模式与职责分工,强化区域间合作,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找准工作定位,推进共享展览、活动、专家等资源。二是打造流动科普设施区域共享的“样板间”,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流动资源共享理念的宣传推广。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效能,推动县域和广大农村地区公共科普资源建设,推动全国科技馆体系的发展合力。

(二) 完善管理机制,提升运行效能

1. 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完善的流动科普设施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考核评价制度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流动科普设施建设的考核纳入“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等的考核指标体系和范畴[3]。细化共享资源的考核评价指标,从组织架构、经费管理、覆盖情况、人才队伍建设、展教活动、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自评、他评、观众满意度等综合考评。考核评价与科协年度工作考核、公民科学素质评价等指标挂钩,促进形成统筹全国科技馆展教资源共享发展的整体工作格局。

2. 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共享资源的日常运行工作的检查督导,加强绩效考核,开展检查督导以及效果评估等工作。完善基层单位和人员激励机制,对各省、各运行单位进行分级考核,充分调动运行单位和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引导各省根据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绩效考核标准和省内激励方案,提高项目的统筹管理水平。

(三) 建设教育活动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展教结合

1. 共建共享教育活动资源

针对主题丰富的共享巡展资源,创新展教模式,共建、共享主题鲜明的科普教育活动,提升流动科普设施巡展的展教效果与质量。通过共建共享教育活动、公众活动、学校课程等业务,促进场馆间交流合作、共同发展。丰富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等演示内容,形成教育资源包,建设流动科普设施的教育资源平台,让展品“活起来”,以展教结合的形式让流动展览常观常新。

2. 多元合作,打造品牌活动

流动科技馆区域换展在地级市的巡展周期一般为3年,科普大篷车区域共享中心资源使用周期约6年。针对共享资源在一个区域深度展出的特点,引导鼓励各地根据展览资源,策划组织品牌活动、联合行动。联合学校、博物馆、图书馆等机构,形成“组合拳”优势,深入村镇中心、新时代文明中心等基层组织,扩大共享资源的影响力。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加强与教育主管部门、中小学校合作,探索建立流动科普设施“馆校结合”长效机制。鼓励共享资源以校园科技节、科学表演、科学资源包等不同形式进入基层中小学校,更好地满足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

(四) 加强基层展教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系统的流动科普设施展教技术人员培训体系,制定培训方案,协同实体馆展教团队、各省科技馆、优秀科普企业等每年开展1~2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基层展教人员的专业水平。引导并鼓励各省定期召开流动巡展技术人员培训交流会,使培训常态化。依托行业赛事、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等项目,持续提升基层专职人员能力水平。将流动科普设施基层展教人员队伍建设纳入中小科技馆能力提升计划中。

(五) 整体谋划,注重共享资源差异化发展

继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以基层需求为指引,加大首台套研制投入,持续创新流动科普设施内容和形式。区域换展、常规巡展和科普大篷车车载资源注重差异化发展、一盘棋整体布局,展览资源在主题内容、展览规模上形成错位和互补。流动科普设施共享资源制作数字资源,以便在两个项目中进行数字化展示,达到相互宣传的目的。以区域换展为中心,以科普大篷车及地方科协的流动科普设施为依托,辐射周边乡镇村,让更多基层公众能够受益,形成有效的覆盖及宣传。

猜你喜欢
大篷车巡展科技馆
科技馆一日游
深圳科技馆新馆
2020年中考优秀作文巡展
初心不改•使命传承
——新中国审计70年巡展
2019年中考满分作文巡展
混合运算大篷车
首届“刘征青年诗人奖”获得者巡展
美要派上万军队阻止“大篷车”
难民大篷车“进攻美国”
科技馆惊魂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