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①

2022-05-01 07:10
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馆人才队伍场馆

刘 渤 曹 朋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各级组织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把增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人才意识的任务放在首位。2021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人才强国、什么是人才强国、怎样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1],也为做好现代科技馆体系(简称科技馆体系)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12月,中国科协印发《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围绕打造“三基地一平台”,致力于实现专职人员能力显著提升,兼职人员形成有效补充,科普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人才队伍工作目标[2]。围绕科技馆体系发展总体目标和人才队伍的具体目标,提出了加强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围绕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从丰富人力资源、加强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明确了造就一支总量充足、素质优良、专兼并重的人才队伍[2]。

科技馆体系的人才队伍是科普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展览展品设计人才、展品维修人才、教育活动开发与实施人才、网络科普作品创作编辑人才、科普场馆情报理论研究人才等[2]。本文将重点从在编、编外和志愿者三支队伍的情况,结合科技馆人力资源专题调研和科技馆体系科普志愿服务“十四五”发展研究的前期研究成果,分析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及问题,并从工作理念、培养机制、激励措施、统筹推进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助力发挥人才队伍推动实现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的支撑作用。

一、 “十三五”期间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一) 科技馆体系人员队伍日益壮大

据科技馆体系不完全统计(1)数据来自现代科技馆体系数据采集系统。,2020年全国345座科技馆编制总数为6763人,在编人员总数5631人,编外人员总数11120人,志愿者注册数量93935人(见表1)。从数量来看,编外人员约为在编人员的两倍,志愿者已成为科技馆运行的重要补充力量。

1. 在编人员队伍是核心骨干

据统计,2020年在编工作人员,省级科技馆平均76人,市级科技馆平均14人,县级科技馆平均4人,83.5%的科技馆在编工作人员数量在25人以下(见表2)。虽然总体人数不多,但在编人员是科技馆建设和服务工作中最稳定的骨干力量。根据2018年科技馆体系人力资源专题调研,39家科技馆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编人员占比达到74.03%,说明各科技馆在编人员队伍的学历水平较高,为其从事相关科普工作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该项调研显示,从科技馆在编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31~40岁占比最高,达34.19%,其次是41~50岁,占比达到22.97%,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的队伍。

表1 2020年全国达标科技馆人员队伍数量情况表

表2 科技馆在编人员总数情况表

2. 编外人员队伍是重要力量

科技馆的编外人员主要包括政府买岗、劳务派遣人员、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据统计,2020年全国科技馆编外人员11120人,约为在编人员的两倍。其中,政府买岗1869人,劳务派遣2614人,社会化人员5107人,其他人员1530人。从各类用工人数来看,使用社会化服务人员数量最多,其次是劳务派遣和政府买岗,编外人员队伍已经成为科技馆运行保障的重要力量。314家科技馆使用了编外人员,其中80.6%的科技馆编外人员使用不超过50人(见表3)。

表3 科技馆编外人员总数情况表

3. 志愿者队伍是重要补充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省市县三级科技馆志愿服务需求,中国科技馆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视频会议等方式调研30家科技馆志愿服务开展情况、面临的困难问题和工作建议。经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全国约80%的实体科技馆设有志愿服务岗位,2020年登记注册的科技馆志愿者93935人,累计服务253880人天,成为科技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对于县级科技馆,志愿者显得尤为重要。数据显示,全国县级科技馆平均每个场馆在编人员仅4人,政府买岗、劳务派遣、社会化人员等其他人员8人,志愿者注册数107人,志愿者逐渐成为基层科技馆运维人力的重要补充。

(二) 专职人才队伍培养不断加强

根据2018年科技馆体系人力资源专题调研,在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中,从主要工作业务分布来看,从事教育活动工作的人员数量最多,之后依次是从事服务保障、综合管理、流动科普、展品维修、展览展品设计、理论研究和网络科普等。“十三五”期间科技馆体系面向展览教育、展览展品设计、流动科普、网络科普、理论研究等开展了大量的专业赛事、行业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不断提升专职工作人员的能力[2]。

1. 持续开展行业培训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及其科技馆专委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委会,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通过行业培训、学术交流等项目,持续提升科技馆专职人员能力水平。“十三五”期间,连年举办全国科技馆发展论坛、全国科技馆馆长培训班、科技博物馆理论研讨会、科普场馆特效影院专业委员会年会等,面向全行业交流学术成果、培养专业人才。此外,还举办了全国科技馆中层干部培训班、新时代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览教育活动策划与实践专题培训班、特效影院放映技术培训班、科普活动组织策划专题培训班等专题培训。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中国数字科技馆每年举办工作交流培训会,培养流动科普和数字科普专项人才。农村中学科技馆推动建立立体式、常态化、多层次的辅导教师培训体系,开展分片区培训,着力培训科技辅导教师。此外,在2018年首次举办国际科技馆能力建设培训班,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的16名国际学员,以及国内26名学员,为国内外行业领域搭建了深度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2. 深化竞赛培养人才

“十三五”期间,全国科技辅导员大赛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引领示范作用明显,为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搭建了交流展示平台。2017年举办的第五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由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科技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预赛阶段全国共81家科技馆参加,展品辅导赛选手多达186人,科学表演赛多达106项;决赛阶段有来自全国的科技馆馆长、辅导员、科技教师等400余人参加。2019年的第六届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31个分赛区累计185家科技馆、498名辅导赛选手、248个科学表演项目参加比赛,总决赛累计134万人次在线观看,成为科技辅导员提升整体能力水平的重要舞台。为推动展览展品策划设计人才培养,2018年首次推出“全国科技馆展览展品大赛”,共收到27家场馆的156项参赛作品,最终评选出获奖作品30件。2020年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科技馆展览展品大赛”,该项赛事激发了全国科技馆展览展品创新研发的热情,引领了科技馆展览展品研发的发展方向。“十三五”期间,还首次举办中国国际科普作品大赛,共吸引到全球22个国家和地区的1533件科普作品参赛,有效推动科普作品创作和研发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3. 拓展职业发展通道

全国各级科技馆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系列多数以工程技术系列为主,另结合研究、教育、馆员、经济、工艺美术等系列,评审条件与科技馆业务工作不够匹配。2019年,北京市人社局和北京市科协联合印发《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首次增设科学传播专业职称[3],依据科普工作的职业属性和岗位职责,将申报人员分为科学传播研究、科学传播内容制作和科学普及推广3类[4],在全国率先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为科技馆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了新的渠道。同年,新疆修订了2016年印发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辅导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进一步完善了从事科技科普教育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从2020年开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正式纳入天津市职称评审体系,职称与北京市采取同一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京津冀互认[5]。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博物系列科学传播行业高、中、初级职称评审条件。此外安徽省人社厅也已复函同意由省科协组建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6],在全省组织开展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工作。经了解,到北京调研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设立情况的有近10个省(区、市)。“十三五”期间科学传播等相关专业职称的设立,大大拓展了科技馆专职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

(三) 兼职人才队伍建设更加多元

1. 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技馆教育活动

随着“科技工作者日”的设立和科学家精神的进一步弘扬,科技馆与科技工作者的合作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技馆的教育活动中。2020年中国科技馆被授予中国科协首家“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联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开展“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墙”项目,采集展示袁隆平、屠呦呦等获奖科学家手模,以价值引领为突破口,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随着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广泛参与科技馆的科普活动,以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为代表,“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7]。活动24小时之内,全网报道量3万余篇,总点击量21.16亿次,是我国科学教育活动在一天内覆盖面最大和参与公众最多的一次重大科普实践,也成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活动的突出代表。2020年中国科技馆联合全国95家科技类场馆共同成立“百馆千场万人科学家精神宣讲联盟”,形成包含科学家、科技辅导员、志愿者三个群体的队伍,开展系列宣讲活动。此外,合作办展、线上线下讲座等也是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重要平台。

2. 馆校合作不断优化升级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也是科技馆体系不可或缺的兼职人才队伍。让科普资源走出去,以校园科技节、资源包等形式进入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将学校师生请进来,充分发挥科技馆体系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功能,推进校内外协同的科技教育体系建设。2017年,中国科技馆启动“馆校结合基地校”项目,签约北京市201所中小学校,开启深入推进场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新征程,全年服务中小学师生超过6万人次。2020年中国科技馆推出“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系列科普活动,完成小学阶段60节课程资源的优化,出版《科技馆里的科学课》(上册),推广至全国30个省市共73所学校。加强与高校教师的合作有助于科技馆展教理念和能力的创新升级,中国科技馆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科普场馆科学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心”,上海科技馆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收藏、展览、教育、文创产品等领域合作。

(四) 科技馆志愿服务初具规模

“十三五”期间,各省级科技馆逐步完善包括招募、培训、考核、激励等在内的管理规范。部分省级场馆通过自主研发或使用社会化志愿服务信息平台等方式,开展志愿者招募、管理和数据统计等工作。各级科技馆志愿者岗位主要是观众服务和展览运行维护等,具有专业专长的志愿者还承担了展品及实验讲解和教育活动策划实施等;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和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中,志愿者主要承担运行管理、展品维修和现场讲解等;中国数字科技馆项目中的内容与技术维护、在线讲座与咨询等也出现志愿者的身影。随着志愿服务岗位设置的精细化与志愿者专业专长的匹配度逐步提升,场馆志愿者逐渐成为场馆运维人力的重要补充,也有效提升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积极性。随着场馆互动和体验元素的逐步增加,部分场馆依托志愿者策划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品牌。这些特色品牌活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全国性活动与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为后续进一步构建高水准、多层次的科普志愿服务项目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 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 在编人员队伍发展不均衡

一是从人员数量看,国内科技馆大都为公益类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受编制等政策原因的影响,场馆间的在编人员队伍差距较大。省级馆在编人员数量相对充足,市县级馆在编人员相对不足。二是从员工专业程度来看,各场馆间存在较大差异。发达地区或省级场馆的在编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及市县级场馆在编人员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三是各场馆中均普遍存在高级职称人员和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

(二) 编外人员队伍、兼职人员和志愿者队伍松散度较强、流失率较高

一是编外人员队伍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各场馆编外人员以派遣员工和社会化员工为主,员工缺乏对场馆忠诚度和荣誉感,因此,普遍存在流动性较强的问题。二是兼职人员使用方式大多为项目制,尚未建立长效使用机制,因此存在在馆服务时间不长、效果发挥有限等问题,尚未形成集聚效应。三是志愿者大多以高等院校和中学师生为主,人员结构较为单一,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流动性较大。同时,由于大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仅为完成既定任务,因此在服务过程中也存在之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

(三) 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

目前普遍存在科技馆工作人员的培训机制极不健全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场馆未建立培训的统一规划,培训工作大多是围绕着具体政策和活动任务开展,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培训时间也不固定,培训的组织工作大多呈现松散性和不连贯性。存在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是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省市层面,都缺乏对科普场馆人员培训的系统要求、顶层设计及标准要求,更谈不上有效的考核评估等。二是目前的培训没有将人才培养与岗位培训有机结合,现有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比较单一,缺乏专门的科技馆科普人员培训课程,也未充分考虑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需求。虽然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展了科普专业的系统学位学习,但在职人员无法接触到此类系统专业培养。三是培训成果评价与转化存在困难。目前,各地科技馆大多存在个人培训记录、培训档案管理混乱或者没有培训档案的问题。培训效果缺乏评估,因此大多无法获知培训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善,进而导致培训内容在转化为培训者的思维方式、操作技能和行为表现等过程中存在困难,培训投入产出收益不足。

(四) 人才评价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一是科普人才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社会获得感不足。虽然北京等地已建立科学传播职称序列,但从全国范围看,尚未建立整体性的评价机制。科普人才依旧面临着“做什么不能评什么”的困境,依然需要在其他职称序列中寻求成长空间。二是人员管理机制较为落后。大多数科技馆在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激励等方面采取的依旧是“铁饭碗”的传统管理模式,管理者习惯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思维进行员工管理,未能形成人才竞争的培养氛围,进而使得部分场馆员工由于缺乏危机感呈现“躺平”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成长和科技馆事业发展。三是缺乏对志愿者的激励政策配套。志愿者的身份、荣誉、贡献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志愿者的服务时长、服务成效等更难以得到社会、所属单位的认可,以致志愿者的整体获得感不强。

三、 现代科技馆体系人才队伍发展对策建议

(一) 高度认识人才建设的重要性

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队伍在科技馆体系发展中的战略性、支撑性作用,将培养人才、打造人才队伍作为“一把手”的重要任务。管理者立足本馆实际,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合理设置组织机构,用科学和人性化的方法引进、培养、管理和配置使用人才,盘活用好专职人才,吸引用足兼职人才,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和关注人才,培育良好的人才培养使用氛围,有效激发专职、兼职、志愿者各类人员的专业潜能、创新力和工作积极性,让人才与科技馆实现共同发展。

(二) 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1. 加强顶层设计,开展分级分类、重点突出的专职人员培训

科技馆专职人员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科普能力,但要真正提升专职人才队伍能力、改善队伍结构、扩大队伍规模,需要加强对于人才培养的顶层规划,结合科技馆发展方向和人才实际需求,打造分级分类、重点突出的培训体系。根据人员岗位、培训需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培训策略,通过专业培训、岗位练兵、行业赛事、高层次培养、交流锻炼等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方式提升培训效能。同时,建立培训效果的监测和反馈机制,通过将培训情况纳入人员考核内容,从机制上保障培训的有效实施。

2. 打造与高校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出要“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8]。科技馆可加强与高校的交流合作,尝试构建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承担人才培养课程,科技馆提供人才实践和成果转化平台,在合作中做好科技馆专职人才队伍的继续教育和潜在人才队伍的基础教育。

(三) 科学设定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1. 从制度上以岗位聘用评价和激励人才

综合考虑政策环境,系统梳理科技馆岗位情况,明确每类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方法、任职条件、考核指标等,实现定岗定薪、按劳取酬。同时,根据岗位进行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实现薪酬配置的合理化奖励。

2.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科学的职称评审是引导和激励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评价人才专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措施。科技馆应争取上级机关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在北京等地科学传播系列评价实践的基础上,推动建立符合科技馆工作特点的职称序列。

3. 从精神和情感两方面激励人才

理想的激励制度应该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结合。科技馆不仅要通过物质激励,更要注重人才的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操教育,在思想、生活、工作等多方面关心员工,尊重和信任人才对科技馆发展规划和重点工作的建议等,鼓励人才积极参与科技馆重大任务,使个人理想与科技馆的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内在进取动力,进而吸引和聚集更多优秀人才为科技馆发展服务。

(四) 统筹推进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1. 加强平台建设,丰富兼职人才队伍

发挥现代科技馆体系组织优势,加强与学会、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交流合作,充分利用本馆资源优势和业务特点,搭建项目平台,用好激励政策,吸引科技工作者进入科技馆发挥作用。加强与中小学校联系,发挥科技馆资源优势,打造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和开发平台,促进学校教师与科技馆对接,吸引学校教师在科技馆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搭建实践平台,与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相关高校合作,配套相关实践与激励措施,推进在校学生在科技馆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2. 从制度规划、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三方面推进志愿者人才队伍培养

推动科普志愿服务成为科技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各级政府、各级科协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各级科协、科技馆、学校的职业要求,制定相关规范,形成制度保障。在政府科普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各级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数字科技馆、学会、基金会、学校建立志愿服务队,形成科普志愿服务的基本组织框架,基本实现“省馆建总队,市县有服务”。省级科技馆会同有关地市成立协调机构,发挥本地人力资源优势,组建科普志愿服务团,下沉服务地市县,协同推进工作,强化科普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联动。

3. 通过岗位和项目开发推进兼职人才和志愿者集聚使用

科技馆结合自身特点和业务实际,打造品牌特色,逐步建立分层、分类的工作岗位和服务项目,形成馆内馆外、线上线下、内容丰富、科学专业、积极健康的兼职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体系。有能力的场馆可以通过平台搭建和使用,对接人才的兼职和志愿服务需求,形成有效对接、高效整合社会资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

猜你喜欢
科技馆人才队伍场馆
科技馆一日游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深圳科技馆新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科技馆惊魂之旅
科技馆惊魂之旅
场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