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诗意语文教学探究

2022-05-05 13:15廖穆明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廖穆明

摘 要: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课堂教学的模式化、程序化,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自由呼吸和生存的空间。本文结合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层层深入探究诗意课堂教学的路径,意在营造新鲜、灵动、诗意的课堂,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实现路径

中國是诗歌大国,诗歌是文学殿堂的明珠。而语文课和诗歌在激情上、含蓄上、精炼上、和美上都一脉相承。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绽放、闪光乃至激荡,难道不像一首首诗吗?教师以深厚的文化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体验为基础,创造出诗情画意意,成为了语文课精致的美学追求。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看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的存在。教学模式化、程序化,缺少了新鲜与灵动,缺少了生气与诗意,无疑是为其戴上了沉重的枷锁,使语文课堂失去了自由呼吸和生存的空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些都是诗意语文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

什么时候我们的语文课才变得让学生喜爱呢?我想,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师神采飞扬、妙语连珠,学生怦然心动、兴致高涨,师生心灵融通、思想交汇,让课堂洋溢着诗的激情、诗的意韵和创新的火花,学生的学习探究与教师的点拨引导恰到好处,这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诗意的语文课堂”。

结合语文的核心素养,我认为诗意语文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现。

一、文本之美——诗意的基点

语文课堂的诗意何在?诗意存在于生活之中,诗意蕴藏于文本中,诗意体现在审美创造上。语文课本里,有大江东去的雄阔,有小桥流水的婉约,有怒发冲冠的激情,有六月飞霜的冤屈,有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的高洁品格,有屈夫子“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不懈追求。《归园田居》的质朴美,《山居秋暝》的意境美,《荷花淀》的人性美,《听听那冷雨》的文化美……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篇篇优美的诗篇,一幅幅清丽的图画。此外,教材本身所体现的艺术手法、艺术风格、艺术结构等方面创造的艺术美更给人以诗的意味和美的享受。语文教学就应凭借教材,充分发挥作品中如诗般美的情感和韵味对人的熏陶和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使他们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创造美。

有很多课文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建构去挖掘诗意,做到“沉入语词、潜心会文”。比如抓住每篇课文的“文眼”,让课堂活起来、深下去,诗意飞扬。在教《项脊轩志》一课时,我提问: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文中情感的文眼句是哪一句?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后找到“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一句,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品尝归有光的悲喜情怀。小小的书房承载着作者的读书之乐,更有幼年丧母,中年丧妻的悲伤哀痛。这样的语文课堂,无疑是是最美最富诗意的课堂。

二、融情导入——诗意的开始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文明里”。作为培养学生情感的学科,以情入课,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入口,也是诗意课堂的最佳切入口。

导入新课,灵活运用诗文名句,既能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浓郁气氛,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让课堂教学充满诗的张力。例如学习《故乡的榕树》,有一位老师这样引入:如果你是一叶小舟,故乡就是你永远牵挂的岸;如果你是一只风筝,乡情就是你无法挣脱的线。乡愁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朴素的情感之一。无论是漂泊异乡的苦楚、官场失意的彷徨还是山水阻隔的悲怆、人情冷暖的感悟,都可以从乡愁的苦痛中寻到一脉深深的根。乡愁,是漂泊者不朽的灵魂之歌。它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蕴涵,成了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故乡的榕树,去体味在异乡漂泊的游子的心声。如此诗意的切入,就如同《琵琶行》中的琵琶曲中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得以实现,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得到发展。

三、声情并茂——诗意的荡漾

语文大家王崧舟先生曾言,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思维碰撞,精神交流,这是诗意语文、诗意课堂的应有之义。那么碰撞出这火花的石块应该是什么呢?笔者想到了诵读。“文章不是无情物”,它传达的是作者炽热的情与爱,而朗读就是把作者深刻的情感挖掘出来的有效途径。

教学千法读为本。通过朗读法品味文章、诗词的气势、神韵美。语文课本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编入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文。它们有着优美的意境,精秒的语言,铿锵的音调、和谐的声韵,诗意很浓,适合诵读。如我经常让学生进行朗读竞赛,要求读出情感,如读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旷达的情感,读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出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的缅怀勇士和痛恨反动派的深切之情。宋代诗人苏东坡就说过“三分诗、七分读”,读得好,静止不动的诗就会活起来,就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意境中去体会诗文内在的气势神

韵美。

四、深挖意蕴——诗意的升华

语文教材精选的大多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或者不事雕琢,浅白质朴,真切自然;或者辞藻华美,灿若锦绣,文采飞扬;或者慷慨悲歌苍凉厚重,有憾人心魄之感;或者沉低哀婉,回环往复,有催人泪下之情……只有潜心细读,才能读出文本意味,读出文本的自如开合,读出可破解的关节所在,读出蕴情涵理的内核实体。“没有独特而深刻的文本细读,就不可能有耳目一新、融会贯通的课堂教学。能够深入文本秘妙,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就是细读文本的功力。”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语言世界和审美世界。那么,语文课堂中,思维的发展,审美的创造,诗意的升华,或者说诗意的终极体现应该就是实现对作家创作时的赋予情态,也就是作者的所要抒发的感情的共鸣。学生学习《孔雀东南飞》,老师如果引导学生能够认识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就是一种对美好的毁灭,那么就是从一种感性的认识到达一种诗意的升华。

五、创造体验——诗意的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验,是学生对认知对象的感同身受的体会和感悟,体验过程是学生对文本内容心心相印的认同,是一种与相类似的生活阅历认同的情感共鸣。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的体验过程,搭建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带领学生进入诗意的世界,领悟诗意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谛。

教学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我们所面对着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亮光、一片彩云、一座青山、一泓绿水……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寄托着有心人的万缕情丝。当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时,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美好事物的愿望,就会调动起全部的智慧,选取最美的语言来描述情趣,感悟生活,尽情地展示自己。巴金的《小狗包弟》,文字朴实,题材平常琐碎,但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善用铺排,文采华丽,学生读之无不为刘兰芝和焦仲卿为追求爱情双双殉情而感叹吁嘘。这样的感悟,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学得生动、轻松、实在,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是一首诗”,语文就更是一首诗。愿我们的语文课堂永远诗意盎然,勃发生命的无限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张丽华.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J].中国校外教育,2008(10):1.47705507-9172-45E2-9B21-9D00DF49E85D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