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模式下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2022-05-05 02:04李晓洁
基础教育参考 2022年2期

李晓洁

[摘   要]CIPP模式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由背景评价、投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环节组成,在教育科学研究及诸多相关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以CIPP模式为理论基础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进行探索,构建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框架,以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质量管理、监控、评估以及普惠性学前教育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CIPP模式;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

一、问题提出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来,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评价制度的民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学前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普及普惠水平逐步提升,保教质量明显提高,但依然是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1]。特别是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保教质量评估规范较缺乏、众多民办幼儿园尚未纳入学前教育评估体系等问题,依旧制约着学前教育科学发展和监督管理。

美国斯塔弗尔比姆(D.L.Stufflebeam)领导的俄亥俄州立大學教育评价中心为了对联邦政府资助的教育项目实施评价,规避质量滑坡,衡量投入基础教育的巨额资金效用,提出了CIPP评价模式(以下简称CIPP模式)。该评价模式以社会效用为价值取向,特别适应于长期开展并希望获得持续改进的项目,并且最初的用途之一就是评价学前教育资助方案。CIPP模式较好地应对了上世纪中叶美国学前教育阶段入园率持续上升但质量下降,民众追求学前教育公平化、大众化等社会问题。多年来,经过不断修订和完善,此评估模式在很多颇具影响力的国际教育信息化项目、助学项目中都被采用,如UNESCO每年出版的《世界教育报告》、OECD 教育委员会每年发布的《教育概览》中提供的全球教育发展指标,其框架正是参照了CIPP模式[2]。鉴于此,本文以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为研究对象,以CIPP模式为理论基础,尝试构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理论框架。

二、核心概念界定

1.普惠性民办幼儿园

普惠性幼儿园是指达到办园基本标准、面向社会大众招生、收费较低的幼儿园,包括公办或具有公办性质的幼儿园,及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幼儿园(以下简称“普惠性民办园”)。普惠性民办园既具有营利性,又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是由教育部门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举办,在合法民办幼儿园中遴选认定、办园资质符合要求、受政府扶持、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面向大众有质量保证的幼儿园[3]。据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幼儿园共26.67万所,其中普惠性民办园约占40%。可见,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力支撑,在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快速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教育质量

关于学前教育质量的定义并不一致,但“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是多种界定方式中最为常见的共性内容[4]。结构质量是指园舍场地、设备器材、硬件条件等静态方面;过程质量则是指园所管理、课程教学、师幼互动、健康安全、一日活动、环境创设、家长参与、幼儿发展等动态方面,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直接最突出。

3.CIPP模式

CIPP模式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背景评价主要评定发展背景,提供基础性资料,为计划决策服务;投入评价主要考察和评估资助方案与政策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效用性;过程评价是在计划实施阶段对干预的情况不断监督、检查和反馈;结果评价是对实施结果的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推广性所做的评价[5]。CIPP模式最突出的优点是将四种评价结合在一起,既关注过程和实践,强调评价的反馈和改进功能,又注重结果和诊断,强调向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为决策服务。

三、CIPP模式用于普惠性民办园的适切性

对于亟需政府资助、扶持和监管的普惠性民办园,评价的初衷是为了发展和提高,更需要考虑学前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政府对学前教育普惠决策的持续性。CIPP模式具有决策导向、过程导向、持续改进的显著特征,能充分反映各方的利益和需求,作为构建普惠性民办园保教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框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1.决策导向适切于政府履行评价与监管

学前教育的公共属性决定了无论幼儿园的资金来源如何,政府层面在教育评价工作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领导、组织和支持作用。普惠性民办园得到政府更多支持,也接受比一般民办园更多的监督。CIPP模式的决策导向强调“为教育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与改革依据”,因此可以强化和落实政府履行评价与监管的主体责任。

2.过程导向适切于保教质量评价的全程化

对民办园的评估形式多为等级鉴定和年审年评,自上而下的终结性评价习惯用阶段性数据追求外显化和统一化。CIPP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十分重视收集与运用描述性资料,重视过程性质量,尤其以保教过程为核心,强调保教实施过程中质量评价的全面性、反馈性、动态性要求。

3.改进功能适切于幼儿园的改革与发展

CIPP模式彰显改进和发展功能,强调以评价结果促进主体自我约束与自我管理,突出自主发展性和提升发展潜力。质量评价不再是单纯的评估活动,而是发展性的教育实践,有利于引导和激励普惠性民办园以评价为动力,形成不断持续改进教育质量的良性循环。

四、CIPP模式在普惠性民办园的应用路径

1.普惠性民办园教育质量评价的CIPP框架

本研究团队由4位高校专家、3位一线专家和其他2位市局行政人员、1位教育信息化专家共10名人员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将评价指标进行分类分级,使用相对比较法推算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获得评价指标的参照(见表1、表2、表3、表4)。

(1)背景评价:园所发展的现状和需求

背景评价是采用CIPP模式开展评价的第一个阶段,是对普惠性民办园背景信息、發展环境进行的诊断性评价。如果不了解区域内转型的民办幼儿园基础情况,那么购买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政策杠杆就可能不切合实际。尤其是农村和小区配套的民办幼儿园,为维持正常运营,可能被动选择非营利和普惠,而在普惠性转型中准入门槛又较低,较注重食品经营、消防、卫生等许可证的资质审批,保教水平、管理水平等关键因素被忽略。如课题组调查的Z幼儿园是2017年认定的普惠性民办园,为节约开支,投资者将政府奖补的新增经费多用于改扩建教室、扩大办园规模,而甚少用于教师回报和幼儿学习活动资源。所以优化资源配置不能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在计划决策阶段必须首先评估目标的适应度。

开展背景评价时,地方政府要切实担负起主导权和主动权,组织专家和行政人员采取调研访谈、听取汇报、文件资料分析等个案研究的评价方式,形成背景资料汇编和调研评估报告。背景评价有助于完善幼儿园基本信息备案,深入了解幼儿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平等竞争。同时有利于地方政府严格普惠园准入管理,加强源头监管,实行一事一议、专园专补等措施。

(2)投入评价:保教资源的支撑与保障

投入评价是采用CIPP模式开展评价的第二个阶段,是在背景评价基础上对可资利用的人、财、物等相关投入的科学性、可行性,执行的有效性与一致性所做的诊断性评估。投入评价有助于设计、调整扶持资助政策和方案,如资金投入的比例、办法、扶持措施的形式等,从而引导和保障资源使用更有规划,避免盲目投入、重复投入、低效甚至无效投入。

投入评价不应局限于对园所安全、场地设施、设备材料等办园条件的测量、鉴定和配置等,也不应是公告型的短期政策或一次性资金补贴,而是需把政策评估和资源评估相结合,判断条件的保障度。主要评价方法有数据库、费用分析、反馈会议等。当前,大数据应用已成为常态,可借助全国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普惠性民办园基本状态数据库,设置“数据指标”,在财政扶持奖补方面实施“常态监测”,使评价有“据”可依,提高效率。

(3)过程评价:保教活动的实施与监管

过程评价是对幼儿园保教质量进行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的形成性评价,是整个评价的核心和重点。调研发现,当前多数地区将普惠性民办园保教质量评价简单等同于幼儿园等级评估,评价指标模糊抽象,对保教实施的过程管理与指导缺失,一些扶持政策难以有效落实,教师懈怠保教,小学化倾向严重,导致许多园所办园规范性和科学性不够、保教质量良莠不齐。实施过程评价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内部评价,即实施过程评估。普惠性民办园有更多办园自主权,内部评价易于执行且不需要动用大量公共成本。通过考察幼儿园日常保教工作质量,还可以将内部评价与幼儿园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建立常态化自我评估机制。内部评价的内容一般分为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家庭和社区共育,教科研与培训等方面。很多成熟的保教质量评价标准的信度、效度均经过检验,对普惠性民办园也有较强的适用性。如《中国幼儿园教师班级保教工作质量评价量表》《上海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指南》等。此外,因普惠性民办园有自身的发展特色及课程设置,内部评价需结合区域背景和园所实际,对评价指标进行调整。如与本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的园所都处于河南省郑州地区,所以借鉴了郑州市幼教中心制定的保教活动评价指标:从入园、晨检、晨间活动、盥洗、进餐、餐后活动、饮水、午睡、用点、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离园活动12个环节,教师63个操作指标,保育员51个操作指标,对保教工作常规基本要求进行描述。对于保教过程某个要素的专项评估也可采用国际上较通用的专业评估工具,如《儿童学习环境评价量表》(ECERS-R)、美国“课堂互动评估系统”(CLASS)、运用威尔逊四步法构建的《幼儿园教学观察表》《幼儿学习品质家长评价量表》等。在过程评价中要摒弃对照评估标准审核书面材料的单一评价方法,应采取教师自查、现场视察、跟踪观察、听评课、访谈调研、数据库、档案记录、费用分析、视像记录、家长座谈等多种方式搜集不同形式的过程性信息来判断任务的有效度。

二是外部评价,即实施过程监管评估。通过监督核查幼儿园自评结果,减少内部评价可能过于主观或瞒报的情况,防止功利化导向和评价惰性。外部评价主要针对保教质量相关的监控资料和实施评价管理的人员。对自我评估结果、园所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教学质量管理)、师德建设、是否遵循教育规律依法依规办学、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管理主体是否完善并执行一日活动巡检、教师每月工作考核、教师教学方法与技能、幼儿观察与记录、师幼互动质量等相关教学质量考核机制进行全面评估和抽查复核。

三是在过程评价中,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都要遵循以幼儿发展为本、重视教师发展、坚持保教一体化的原则。内部评价提供详实的评估反馈信息,保证教育质量督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外部评价为普惠性民办园保教质量提供专业指导和过程监管,倒逼幼儿园自身“问责整改”,使内部评价常态化,提升自我评估的效果。总之,有效的过程评价可以促使普惠性民办园边“评”边“改”,逐渐形成注重内涵、突出特色、提升质量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4)结果评价:园所发展的成效与影响

结果评价着眼于幼儿发展目标、普及普惠目标、社会认可度、社会知名度等预期和非预期的结果,重在保教成效的反馈与改进。结果评价并不是为了比较和鉴别结果的优劣,而是以评估结果为导向决定是否继续或终止,或进行重点调整、修正项目。教育部门可以会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培育专业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机构,或者委托第三方专业化教育评估机构,与幼儿园管理者、家长形成评价主体。如上海浦东新区在民办园质量监测上充分利用了第三方平台“飞行检查”“双随机(随机时间和随机要素)”的方式。在进行结果评价时,需要综合使用调查法、数据库、现场观察、个案研究、费用分析、视像记录、反馈会议、访问利益相关者、终结性报告、对比研究等多种方法,制定下一轮奖补标准、出台优惠政策、提出进一步发展目标的重要依据,健全普惠性民办园退出和补充机制。

2.评价实施的流程

CIPP模式的四个评价环节彼此衔接,相互补充(见图1)。通过背景评价了解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现状,使之更有针对性;通过投入评价完善政府资助政策,使之更具系统性;通过过程评价督导保教及管理活动,使之更有反馈性;通过成果评价研判普及普惠目标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使之更具发展性,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效能。如此,普惠性民办园才能始终坚持质量立园,将提升保教水平作为幼儿园发展的首要追求,使有质量的普及真正惠及每位幼儿。

参考文献

[1]刘占兰.中国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十一省市幼儿园教育质量调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14-16.

[2]刘颖,李晓敏.OECD国家学前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6(3):3-7.

[3]王声平,姚亚飞. 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育质量管理的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教育评论,2018(3):58-61+150.

[4]刘霞.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概念辨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4(5):5-7.

[5]韩东,魏思雨.CIPP 模式文献综述[J].科教导刊(下旬),2016(21):43-44.

(责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