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

2022-05-05 14:42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古典文学神韵林黛玉

中国古典文学有诗歌、散文、小说以及词、赋、曲等多种表现形式,在各种文体中,又有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使中国古典文学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历史溯源

中国古典文学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中国古典文学以先秦文学为开端。在这一阶段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所在。我国

大家风范

神韵深蕴陶渊明

◎任 见

古人的山水田园诗,多为小制,少见大作,像陶渊明那样,神韵深蕴的更少。

南朝人认识很奇特,不喜欢陶诗,原因呢,说他质朴少文。不知道文饰到何种程度,南朝的酸菜们会觉得到位。《文心雕龙·才略》把诗人排了排队,但排队时陶渊明在田头喝酒呢,没去。钟嵘作《诗品》,在《诗品》中,请陶渊明坐中位,说辞曰“世叹其质直”。没错,质而又直。钟嵘没有在南朝当过学生,南朝酸菜们的东西却都弄到了手,实实地不算简单。

在那个“奉官哈贵”的时代,陶先生毅然选择了大家难以理喻的归隐。他确实累了,在二十九岁出仕后的十余年里,他以祭酒、参军之類的小官身份忙碌在官场,所感到的只有“违己交病”和“志意多所耻”,回归田园,正在于他对精神自由的渴求,在于他深刻意识到个体生命本身的可贵。

“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事冥。诗书敦宿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爱慕自然,企望隐逸,是当时许多士人的想法,但他们几乎都没有陶先生的勇气,都没能像陶先生一样去找回丢失的生命意义与价值。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陶渊明慨叹,并终于以这声慨叹结束了八十余日的彭泽县令,离开樊笼,重返自然,心灵上的安逸、精神上的自由获得了真正的实现。此后虽屡有征召劝说,他也决不出仕。“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有人将归隐作为“终南捷径”,为的是“因隐而显”,企图有朝一日再登庙堂之高。陶先生的“委运乘化”、洁身自好,发自内心,毫不做作,毫不勉强,故而在他的诗句里,那种在人的精神获得自由后,当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相融时,人对生命的领悟质朴而又深邃,由此而得的人生哲学、人生真意、人生滋味油然而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习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在这些诗句中,味不尽的是超凡拔俗的隐逸情调,否定功名富贵的独立人格,坚守散淡自由的精神礼赞。

陶渊明归隐的二十多年,物质生活并非富裕,但他的心理状态是自由而恬静的。也因此,他的诗作一直保持着神韵深蕴的精髓和实质。一方面是由他所体味到的山水的神韵深蕴,山水景色仿佛也有着生命和性格、活力和灵性;另一方面则是陶先生自身的神韵深蕴,那种隐逸宁谧的生命意识,那种流远飘逸的审美心态,那种“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自然情怀。

自唐以后,至宋元明清,陶渊明受到重视了,注陶、评陶之多,注本、评本之繁,几与老杜不相上下。陶先生神韵深蕴的诗美,作为一种渐为人知的内在的艺术之美,在历代文学创作中真正体现出了“润物细无声”般的渗透性和融合力。

当然,陶渊明的渐渐被认同,也说明“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时代没有消失,说明陶先生那种在宇宙、自然、山水韵律中感应生命的审美境界仍然是多数人遥远的企望。

(选自《名家写陶渊明》,文章有删节)

教师见解

话说林黛玉

自古以来,不管是《红楼梦》的爱好者还是“红学”的研究者,都对林黛玉这个有血有肉、如诗如画的女子评价颇多。仅仅是读过曹公寥寥几笔的描写,我们便对这个女子有几分心疼,几分怜惜,亦有几分争议。

《红楼梦》对我的影响 始于学生时代。在不同的年龄段,我眼中的林黛玉是不一样的。小时候,我对她无感,那么一个爱哭哭啼啼的小女子,曹公为何还要设立她为主人公?上中学之后,随着阅读的增多,我逐渐受到文学的熏陶,对林黛玉的诗词有了一点兴趣,但对这个人物还是没有什么好感,尽管了解了她的几分才气,但对她的性情还是喜欢不起来,女生一定是接受不了这款闺蜜的,相比之下,薛宝钗应该会好相处得多。后来长大了,再次翻阅《红楼梦》,我对这个人物的悲情身世有了几分怜悯,一个失去双亲的柔弱女子在偌大的贾府寄人篱下,心境何等孤苦,再加上对整部作品有了更深的领悟,我渐渐明白了曹公笔下的人情世故。

不似世人心目中的大家闺秀那般温婉可人的形象,林黛玉的性格有些许孤僻,冷傲,贾府中除了贾宝玉,她并没有交心的知己,心事重重只会黯然神伤。针对林黛玉这一性格特点,洪烛先生发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不管对待人生,还是对待花期,乃至天地万物,林黛玉都是个悲观主义者。既跟她自幼遭遇丧母等不幸以及背井离乡、寄人篱下的经历有关,又像是性格中注定了的。她天生就是敏感的,过度的敏感造成她骨子里浓得化不开的忧郁。她是戴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的,看什么都是冷色调的。……她的心是冷的。瞧她解释自己喜散不喜聚的道理,真像冷血动物一样冷静。如果不是遇到热得快又热得久的宝玉,黛玉的内心仍然是一片冰天雪地。”洪烛先生的见解十分到位,既点出了林黛玉性格形成的原因,又道出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认为林黛玉是“红楼”的灵魂,林黛玉的离世让很多人感到《红楼梦》也结束了。林黛玉的死,是封建礼教扼杀人的情感的结果,对此,著名“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黛玉之死,是由王夫人、赵姨娘、贾政、元春共同造成的结果。赵姨娘和贾环这对母子串通一气,他们的观点是“凡是有利于宝玉,宝玉喜欢的,就反对,就破坏”。林黛玉与贾宝玉的感情,贾府的人有目共睹,所以他们在黛玉的事情上“使坏”,赵姨娘捏造黛玉的异事丑闻,不时向贾政吹“耳旁风”,又因为王夫人也不喜欢黛玉,加上袭人对黛玉的不满,便将这些捏造之事告诉了元妃娘娘。元春于是“明令”宣判黛玉“淫贼”,指定宝玉娶宝钗。至此,黛玉遂无由再留于世,最后跳湖而死,应了“冷月葬花魂”的诗谶和“潇湘妃子”的别号。

林黛玉的性格在贾府这个大环境中是不讨喜的,她虽然与贾宝玉交好,但是在矛盾重重的贾府,被人诟病也是可想而知的,加上封建礼教不允许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结局。

“红学”研究学者对林黛玉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让《红楼梦》有了更深层的含意。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在不同的人眼中,林黛玉的形象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猜你喜欢
古典文学神韵林黛玉
神韵李太白
珠峰神韵
更正说明
考研知识点之日本古典文学中色彩词的意象研究
7月,色彩斑斓,青春涌动
重要启事
《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两个人的爱情和一个家族的“内战”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
风之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