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精神理论的博物馆建筑分析
——以绩溪博物馆为例

2022-05-05 13:35琚晨晨黄云峰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淮南232000
安徽建筑 2022年4期
关键词:绩溪徽派文脉

琚晨晨,黄云峰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0)

0 前言

当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相结合而产生赋予这个场地以精神,这个精神就被称为场所精神。当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地方时,它没有具体与其他地方区别的特征,但通过人们逐渐认识并且赋予其这个地方所独特的价值的过程,这个新的地方它就成为了“场所”,并具有意义。

1 场所精神与建筑营造

方向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是场所精神重要的三个方面[1]。其中的方向感指的是人在这个场所中能够明确自己的位置,一般通过场所中的路径、标志和节点来确定自己身在何处,从而产生安全感。人们通过对场所的认同感而产生对此场所的归属感。建筑是一种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而产生,人们在这个建筑空间内体验感知世界。每一种建筑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脉不同,而营造的空间体验感不同。

2 地方文脉下博物馆的场所意识

建筑只有与人文环境、自然充分融合,才能够发挥出这个场所的功能效应。因此,建筑本身就需要深刻解读文化元素背后的主题,延续地方文化内涵,反映出其所在的人文环境因素,体现地方文脉。另外,建筑也应该充分考虑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周边建筑物的有机契合,达到既和谐又不同的效果。

2.1 绩溪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绩溪县现如今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历史上曾隶属于古徽州区。据县志记载,县城的北边有一条乳溪河,与徽溪相隔1里,“并流离而复合,有如绩焉”,绩溪因此而得名。走进绩溪,绩溪县水系十分丰富,群山环绕,整个小镇古色淳朴,多处可见历史文化遗迹,更有数不清的徽州村落,均“枕山、环水、面屏”,布局丰富巧妙,具有特色。

而绩溪博物馆位于县城的北部,场地周边既有传统的徽州建筑的气息,又存在着像文庙、绩溪中学、绩溪文化馆和胡雪岩纪念馆等文教类建筑,周边文化气息浓厚,这就要求绩溪博物馆不仅仅要有作为博物馆公共建筑的特质,还要提供给周边居民生活所需的公共社交空间。

2.2 传统材料的新运用

绩溪博物馆是位于徽州古镇这种特有的环境中的公共文化类的建筑,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时仍保留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的形式[2],但改变传统的本土材料的使用方式和做法来重新建造这座当代建筑,创造出新的效果,形成具有徽派建筑精神又灵动的当代公共文化建筑。

2.2.1 粉墙黛瓦

传统徽州建筑中墙面的“粉”指的是用“石灰粉”,用这种材料粉饰的白墙经过长时间雨水的冲刷而形成斑驳肌理。在绩溪博物馆中使用白色质感涂料替代石灰粉粉饰墙而批刮喷涂出立体凹凸的水波纹肌理,形成了质感细腻而丰富的“水墙”。“水墙”的肌理在“修旧如旧”的基础的同时又给墙面增加“既古亦新”的质感,用新的建造方式再现了徽州建筑所具有的斑驳沧桑特色。

在绩溪博物馆中,所使用的砖是传统的徽州砖,使用的瓦也是传统徽州瓦,采用传统的材料而用当代的建筑手法建造来体现现代建筑的简洁风格。在传统的徽派建筑中都是采用立瓦堆砌的做法来建造屋脊与山墙收口,绩溪博物馆只用筒瓦收脊与压边将传统的建造做法简化,简洁而明了地突出了屋脊线的变化。而檐口瓦在保留滴水瓦的功能的同时用简练的弧线造型代替了其传统的做法。在地面铺装上,通过变换瓦片组合的方式,展现重叠别致的韵味。而院落中的屋顶瓦片整体向下延伸和立面形成一体,给人以向下倾泻的感受,充分显示材料的特色。绩溪博物馆的南侧庭院有一面片瓦墙,这是整座建筑的特色所在,用龙骨将瓦片固定在墙面上。而绩溪博物馆的窗户形制借鉴传统漏窗,使用了金属框架的“瓦窗”。在室内外的过渡空间上,采用镂空叠瓦成墙的建造方式,将本土工艺的小青瓦通过变化的组合方式形成有韵律感的几何图案,从而达到过渡空间需要的“漏”与“透”的效果。

2.2.2 青石材料的运用

在传统的徽派民居组合成的街巷中,用青石板铺筑小巷,延伸空间中的视野,使人们的空间感受集中在景观节点上。在入口处的青石板雨棚的表面涂刷防腐漆料后变成了黑色,和周围的“黛瓦”在颜色形成呼应性对比。入口拱门采用青石贴面,与周围的水墙形成对比,丰富了入口空间的层次。在水院中青石板铺设的主路和用水洗混凝土材料建造而成的假山片石相呼应又能突出各自材料的特点,丰富了水院中的空间序列(图1)。不同院落之间采用青石板路两侧叠瓦铺地,散置鹅卵石,形成像曲折通幽的徽派街巷“小径”,演绎出徽州古街韵味。

图1 青石板(作者自摄)

3 自然环境下博物馆的场所意识

3.1 留树做庭布局方式

绩溪博物馆在整体布局中没有采用普遍的集中式布局方式,而是采用了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绩溪博物馆利用多重院落和天井来削弱自己的建筑体量来和周围小体量的民居相融合。建筑设计之前此场地就有很多历史悠久、生长茂盛的树木,为了延续这些场地记忆,采用“留树做庭”的方法,在建筑物的内部设置有树院、山院、水院、独木院等多个庭院,树的存在丰富了建筑空间[4]。在建筑的各个展厅内仿照当地民居的建筑形制设置了有钢框架玻璃幕墙的天井形式,天井中在建筑的中间留出空隙形成小径,形似徽州民居中幽深曲折的街巷空间。围绕树木设置的庭院、天井和街巷,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徽派建筑所特有的建筑形制特色,同时也营造出丰富多变的空间环境。

3.2 建筑形态

博物馆在建筑形态上采用“折顶似山”的处理手法,模拟绩溪当地的山体的形状以及乳溪和徽溪“流离复合”的动态感。绩溪博物馆采用和当地屋顶的倾斜角度保持一致,自然地形成了蜿蜒连绵的屋顶轮廓,削弱了大体量屋顶给人带来的空间压抑感,屋面上铺青瓦,这样对传统屋顶创新演变成的青瓦大屋面(图2),是对徽州“山壑纵横”的建筑转化。绩溪博物馆和自然环境、所处场地的周边民居非常巧妙地融为一体。

图2 青瓦大屋面(作者自摄)

4 绩溪博物馆的空间体验感

正如前面所说,场所精神由场地的物质环境、建筑空间的形象尺度以及场地所处的地区其中的历史文化背景所构成。文脉、环境、空间成为了这个建筑具有场所精神最为重要的三要素。

4.1 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

绩溪博物馆在承担其展览的建筑功能的同时,给游客带来良好的空间体验感。绩溪博物馆采用了串联式展厅,通过院落、街巷和天井的处理手法串联起建筑的空间单元,创造出丰富多变、精彩的参观流线,同时视点的空化给人以“重重”与“深远”的空间感,在这条参观流线上有机地整合了大小不同、丰富多变的各种空间。

绩溪博物馆给人以“开放-半开放-半私密-私密”的空间体验,在建筑表现为进入明堂、水口的公共开放空间,到街巷暗道的半开放空间,再到庭院、天井和游廊的半私密空间,最后进入到私密的室内参观空间。博物馆中因地制宜地体现了传统徽派建筑空间中的室内外相互渗透的关系。

穿插在参观流线中的“庭院”“天井”“巷道”所具有的空间渗透性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上增加了趣味性和体验感,同样使绩溪博物馆在有限的场地上增加了建筑的空间层次感。

图3 街巷空间(作者自摄)

4.2 公共空间的创造

绩溪博物馆由于所处的位置是在居民很多的街道上,所以它不仅仅承担着参观类博物馆的功能,更需要提供供市民社交休闲的公共空间。

在博物馆的入口广场是受到传统徽州建筑中“明堂”空间的现代化再演绎。广场的南侧设置有“假山”,这种假山并没有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叠山理水的处理手法,而是将古画中自然的山体抽象化。假山后面用围墙围合,广场通过游廊或者天桥与建筑主体相连。

除了前文所提到的相当于城市明堂的入口广场,另外几个重要的公共空间就是建筑师留树作庭而形成的大小主题各不相同的庭院,院落各有特点,形成了空间节奏感。

首先,水院(图4)位于博物馆的主入口附近,庭院内部仍然保留有原场地中的树木。玉兰树和人们参观的楼梯踏步几乎连接在一起。人们在参观的时候能近距离地体验感受自然。

图4 水院(作者自摄)

其次,第二个院落为山院(图5),山院也是保留原有树木最多的院落,建筑为了给树留出位置而特意改变了建筑本身的形状,树和向下延展的建筑屋顶形成了庭院中人可感知的亲切的尺度,人们在参观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然。

图5 山院(作者自摄)

最后,第三个院落是为了历史悠久的古槐树而围合而成的独木院,这个古槐树像是一位老者在诉说和守护着绩溪博物馆的历史。

5 结论

场所精神体现在建筑上主要有回应历史文脉、自然环境以及创造空间体验感中。绩溪博物馆位于原徽州地区,所以其对传统材料的新应用、建筑布局上留树做庭的处理手法回应了当地历史文脉和环境。同时,博物馆建筑内部传统徽州街巷空间放大形成大小不同、开合有序的空间,从而营造良好的建筑空间体验感。

地方博物馆建筑作为当地重要的公共建筑,承载并体现着人们对此地区的历史集体记忆和场所精神。这一特质需要建筑师在设计中挖掘出建筑所处场地的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此外还应考虑人的活动给建筑带来的影响,使人的行为活动与建筑环境、历史文化发生亲密的关系,体验感知建筑的场所精神。这样的博物馆建筑在满足其展览功能要求的同时,带来更多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绩溪徽派文脉
王亦如:只为那源远流长的中华文脉
传承千年文脉,匠筑美好西南
All in a Day’s Wok
推进乡村建设 留住文脉乡愁
文脉清江浦 非遗“磁场圈”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徽派山水画传统的名实和承继问题
徽派建筑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探析
岭南篆刻艺术的徽派传承探析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