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追星”那些事

2022-05-06 07:54宋鸿沄
家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饭圈追星偶像

□宋鸿沄

家长的困惑

“追星”是一种社会现象,“追星”的新闻也层出不穷。有些青少年狂热“追星”,花费巨资打赏自己心仪的“明星”,其中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孩子为了给所谓的“明星”打赏,偷窃家中财物,甚至因网贷而欠下巨债。多年前,有位杨姓女子不顾一切苦追自己的偶像刘德华13载,花费了大量钱财不说,还耽误了自己的大好青春年华,最后害得老父亲羞愤跳海自杀。家长们看到此处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怎么会如此?

换个角度看问题,家长对孩子“追星”的那些事真的了解吗?答案是否定的。《中国青年报》在2020—2021年针对近2000名青少年进行了有关“追星”问题的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有50.5%接受调查的青少年承认,父母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在为明星花钱,其中有15.4%的青少年表示父母完全不了解他们在“追星”。这组数字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家长对子女“追星”的事实知之甚少或根本就不知道。孩子们都是背着家长在“追星”的道路上狂奔,花着钱,耽误着时间,荒废着学业。家长既然不知道此事,也就无从谈起相关行为的规范或价值观的正确指引,这又是家长们的一层困惑了。

在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中,偶像崇拜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换言之,谁年轻时还没有几个喜欢的明星?这也是青少年重要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组成方面。比如,孩子在一起总会如星探般滔滔不绝地谈论时下当红的那些“星”,从女足国脚到各路主播再到国际大牌明星,从衣着服饰到奇闻轶事再到他们的各种糗事。本来嘛,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视频获取资讯发达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天下人,再加上各种诱人的包装美颜,青少年岂有不上当之理。这就需要我们探讨“边界”概念。正常的情感成长中的“追星”可以理解,可以包容,但是如上例那种偏执狂般的“追星”是该避免的。恐怕多数家长都会认同:偏执荒谬的“追星”行为等同于“作祸”。那么,这个“祸”又从哪里来呢?

家长该知道的

话到此处,作为家长的我们已经“out”了。因为我们嘴里的“追星”,孩子们叫“混饭圈”或干脆说自己是“脑残粉”。几字之差,已经画上了代际的鸿沟。话说,我们真的了解这些“混饭圈”的“神兽”吗?

不当的“追星”行为遗祸无穷,但是孩子们为什么会“追星”呢?家长首先最该了解的是孩子“追星”的原因。在孩子七八岁之前,偶像往往是“无所不能”的家长,父母这时是孩子心目中最亮的那颗星、最伟岸的那棵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发现父母其实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不足和缺点。有的孩子开始从心里疏远、排斥,甚至“痛恨”父母的低效与无能。换言之,父母不再是孩子成长的“榜样”,或干脆被拉黑为“负面榜样”。一些孩子常说“我不要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就是最好的明证。青少年的成长的确需要某些榜样的指引或可效仿的偶像,于是,“榜样”的外挂就是青少年满足成长时最常见的心理支撑:寻求“偶像”,认同“偶像”及其行为,效仿“偶像”,寻求独立的自我认同,最后完成其人格和情感的成熟。

事实是,多数作为普通人的家长,无论在外形还是在能力上都得不到孩子的“偶像”认同。于是,“追星”或“偶像”作为一种社会大众心理现象,从古至今似乎都不可避免。只不过到了现在,又混同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资本的推波助澜,“追星”已经不再是个体行为,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经济等复杂因素相互纠缠的社会产物,其复杂程度应该不亚于量子纠缠。我等凡夫俗子,无论家长还是青少年想要抵御这种“偶像”的诱惑,恐怕难度不小。打开电视,化妆品广告里的靓女帅哥让多少观众觉得“自惭形秽”?再打开手机,小视频中巧舌如簧的带货明星又让多少青少年趋之若鹜?被容颜、资本、能力等诸多方面加持的“偶像明星”更是可以让很多人为之疯狂,或付诸行动,或心动不已,何况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另据一家权威杂志刊登的专项调查表明,“学生粉”多为心理认同和口头支持,极少付出金钱等实际支持,他们处于“混饭圈”的最底层。这种“学生粉”数量庞大,饭圈于近年来低龄化特点也日趋明显。调查显示,有42.2%的中学生自小学就开始了“追星”生活,有52%的中学生“追星”时间在三年以上。问题是,孩子们是付出了相当多的关注时间,这时间本来是用于学习、休息的,这岂能不让家长忧心。

孩子们自己怎么解释“追星”行为?“明星不需要完美,只要身上有能吸引我的闪亮点就行。看他的节目,我很放松很快乐。”小丽正在读高二,高强度的学习之余,“混饭圈”是她缓解学习压力的方式。这可能意味着孩子的学习压力很大并且家庭内部的减压机制不够明确,甚至家长还在不断地“增压”。“混饭圈”可能只是她生活的一种小释放、小解脱。这时,家长应该建立和孩子有效的沟通渠道,深入了解孩子的压力点,并进行适当疏导和排遣。

“哥哥很努力,即使生病也要在舞台上坚持完美地表演,他一直激励着我。”高三学生小张如是说。虽然小张无法亲眼见到自己的偶像,但是这并不妨碍她从偶像身上获得奋斗的动力。“追星”或“偶像”的正面激励也是有的。如果正面运用,家长不必过度忧虑,把握好尺度,不影响学习和生活,把“偶像”变成自己人生奋斗的动力,未尝不可。

如何看待“饭圈文化”

当家长举起行为规范之盾和价值观指引之矛的时候,我们不能把二者变成实际操作中的一对矛盾体,而应该让二者各居其位,共同发挥作用。盾牌抵挡什么,利矛指向哪里,这才是家长该明了的一个基本规则。家长该警惕的是传销式、洗脑式的“饭圈文化”。因为这些东西一定是有害的,一定是严重偏离正确主流价值观的,于孩子未来成长一定是极其不利的。同时,家长更应该警惕孩子“出圈”的“追星”行为。公共秩序、道德底线、法律框架不容突破、不能突破。这是家长和孩子需共同订立的行为“契约”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一些学生已经把党同伐异的饭圈逻辑从网上带到了网下,日常生活中以敌我思维对待人和事。长此以往,他们会拒绝复杂思考,难以保持批判性思考和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家长们,无厘头般的“追星”久了,孩子真有可能会变“傻”。您会袖手旁观吗?

猜你喜欢
饭圈追星偶像
全球拍天宫 “追星”少年拍不停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大众偶像
整治“饭圈”乱象
偶像报
在疫情面前,见证一场“饭圈”的成人礼
“饭圈女孩”(双语加油站)
追星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编辑部追星日常
追星不如追艺术 赶上看展览的漫步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