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价值观下的长幼有序与民主平等

2022-05-07 00:17赵诺言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8期
关键词:教养民主家长

赵诺言

摘要:家庭教育的民主平等与“长幼有序”间是否存在着的矛盾冲突?“长幼”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伦理关系之一,区分“长”与“幼”的目的在于明确尊卑先后的秩序,因此对于“长幼”伦理概念的关注集中于“有序”一点。“长幼有序”在当下的家庭社会中,尤其是“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家庭,成为了必须所遵守的行为准则,冥冥之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万分正确概念,那么这一原则真的是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吗?它是否也有弊端?家长们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吗?年龄较大的孩子就真的必须要谦让年龄较小的孩子吗?

关键词:长幼有序;民主平等

一、传统意义视角下的“长者先,幼者后”

弟子规原文讲: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这句话对解决当代社会下的民主平等与长幼有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先从理解这句话的字和词开始。

“或”或者,在这里是假设的意思;

“饮食”在一起吃饭;

“坐”是坐到座位上秩序;

“走”是离开时的秩序;

“长者”是指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或者年长的人;

“先”秩序在前,这里是指先走;

“幼者”指年龄小的人;

“后”是指秩序相对于前,在这里是最后离开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家在一起吃饭的场合,落座的秩序和离开时的秩序要有先后,遵循的秩序是长者在先,幼者在后。

“长幼”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伦理关系之一,区分“长”与“幼”的目的在于明确尊卑先后的秩序,从而建立“长幼有序”的社会。因此对于“长幼”伦理概念的关注集中于“有序”一点。论及“长”与“幼”之间的互动关系,儒家学者又往往侧重于“幼”对“长”的敬、顺,即“悌”。因而“长幼有序”在一定程度上是针对于“幼”的行为规范。从儒家学者对“长幼”关系的学理阐释,到社会生活中对长幼尊卑制度的提倡,为等级制度赋予了合理性价值和意义。

二、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模式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育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在这种教养方式下,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采用严厉、高压、强迫命令式的教育,只从父母的主观意志出发,而不考虑孩子的心理愿望。第二类:放任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是过于的溺爱,或父母只顾自己的工作,让孩子随心所欲,从小缺乏教育与关心,放任自流。第三类:民主型教养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教养方式让,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家长朋友常有较好的心理品质和文化修养,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以身作则,启发说理。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积极的人格品质的形成,如:快乐、活泼、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等。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它具有下列特点:

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特点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子女的意见往往是十分尊重且乐于聆听的。并非是强制性压迫、说教,而是用事实来举例子讲道理,或者以自身亲身经历现身说法。通过循循善诱,让孩子从心底理解并愿意去做,将父母的想法内化为自己的想法。情感上,孩子会获得更多的温暖感、亲切感、安全感;心理上,孩子会感觉到被尊重、被理解,并且有了一定的主体地位,可以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并与父母交流。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绝不以势压人,孩子一时想不通允许孩子有個认识过程,绝不操之过急,强行让孩子接受。

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类不同的性格特质。第三类“民主型教养方式”正是当今社会、家庭所提倡的理想教养方式,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会形成优良的性格品质,父母的话,父母的言行对子女充满了爱,充满了关心,孩子也有了可以“发声”的机会,真真正正成为家庭的一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被父母所积极的采纳,具有了一定程度的主体地位,这种家庭教养是许多家长所追求的,但是真正做到民主平等真的那么容易吗?民主平等是否也有它的矛盾共同体?

三、如何看待家庭教育的民主平等与“长幼有序”间的矛盾冲突?

伴随着二胎政策的颁布,不少宝妈,宝爸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总是提倡民主、提倡平等,对待两个孩子要做到公平对待,谁也不偏心谁。但是孩子们一旦发生纠纷,家长也常常是遵循“长幼有序”这一原则解决问题,强调年龄较大的孩子要谦让年龄较小的孩子。对儿童进行品德教育时总是按照“长幼有序”,的原则。“长幼有序”好像在当下的家庭社会中,成为了必须所遵守的行为准则,冥冥之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正确概念,那么这一原则真的是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吗?它是否也有弊端?家长们真正做到了民主平等吗?年龄较大的孩子就真的必须要谦让年龄较小的孩子吗?

不可否认的是,“长者先,幼者后”的确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认为孩子不论是长或是幼,他们首先都是一个个体的人,其次才是社会的人。根据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理论,人的道德认知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于长幼有序的谦让,我认为孩子不论长幼,他们首先都应该是一个个个体的人,其次才是社会的人。

谦让应该是自觉自愿的行动,不是被谁强加的,是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根据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2-5岁的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执行规则,也就是说即是家长、老师将“长幼有序”的规则教给孩子他们是无法执行无法理解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存在及个人要求。从幼儿的年龄特点看,越小的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越强。

而对于大一些的孩子,我们也必须承认并且尊重他们的个人利益,比如:一件漂亮的衣服、一个十分喜爱的玩偶,当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时,是不是他们也有权利独自拥有呢?特别是当他们是这件物品的主人时,是不是一定要让他同意谦让,同意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享给他人才是教育的成功呢?

笔者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也有拒绝的权利,并不是小的孩子喜欢大孩子的东西时,就必须强加给大孩子压力,更不应该拿道德去绑架孩子或者说出一些“你是大的就应该让着小的”“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一点都不懂得谦让”的话语去刺激伤害孩子,这并不符合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个人利益的原则。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有自己处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有时他们也可以不用必须考虑长幼有序,互相谦让。

然而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儿童的品德形成过程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依从: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主要是指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现相一致的行为。如:为了和小伙伴们打好关系而赞同小伙伴们的观点。(二)认同:认同包括偶像认同和价值认同,如:处于对某明星的崇拜爱慕,便认同他的观点,认为他所做的都是对的,即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相接近。如:(三)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相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当儿童为了某些事情不能做到“长幼有序”发生纠纷时,这属于正常的现象,但我认为家长不应首先考虑“长幼有序”的传统观念,而是应该先做一个观察者,给儿童留出一些时间自己解决问题,如果问题确实难以解决,家长再出面干预。即使出面干预也不应该一味的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而应该就事论事,帮助每个孩子分析自己的行为,并耐心进行引导,平等对待每一个儿童,才是正确的教育行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

四、“民主平等”的过度是否也会导致“长幼有序”意识的淡薄?

4.1实际举例:

升入初中二年级以后,儿子张澈的学习科目、学习任务明显增多,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即是放学回来之后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也常常需要到12點以后才能上床休息。孩子的学习态度与认真程度,家长都看在眼里。张澈要求每周六、周日都可以有两个小时的放松时间,这两个小时可以玩手机、打游戏或者打球。爸爸妈妈心想:儿子一周才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不能无时无刻的都在学习,这不就学傻了吗?只要不要入迷就行,相信孩子有一定的自制力。于是就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到了第五个星期,爸爸妈妈发现张澈写作业的速度特别快,不再像以前那样磨磨蹭蹭,写完作业即使离睡觉只有五分钟的时间也要打一把游戏。父亲说:“不早了,写完作业就赶紧睡觉,别看手机了。”张澈有理有据的说道:“凭什么不能玩,我作业都已经完成了,再说了这是我提高自己写作业速度换来的。”父母心想,儿子说的也有道理,只要成绩不下降,而且还以此提高孩子完成作业的效率,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但是,一天张澈的老师打来电话说,张澈这个孩子虽然考试成绩没有下降,但是总感觉心不在焉的,学习不是很在状态,他身上好像缺少了以前那股劲儿,不再像以前那样积极主动,但却找不出什么原因。爸爸妈妈立马意识到很大可能就是那“游戏”勾了魂。虽然每周儿子打游戏的时间不长,但是他总会心里脑子里都惦记着,这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做其他事情,尤其是学习的专注度和积极性。爸爸妈妈害怕照这样发展下去,儿子成绩可能很快就会下滑,初二又是一个“分水岭”切不可掉以轻心,于是爸爸妈妈想趁早将这个“苗头”掐了,就将自己的担忧和老师的反应跟儿子说了,没想到的是孩子反应竟然如此激烈。儿子跳起来说“什么破老师就会多管闲事,打小报告。该管的不管,我打游戏每周就那么一会还不让,再说了我也没影响到我的成绩,关她什么事。”

家长见孩子说话如此没有礼貌,便批评他“那老师不是为了你好吗?你吃火药了今天?老师要是不想管你早就不管你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你可算了吧,你们大人难道就不需要提高工作绩效吗?但你们晚上不还是刷手机、看电视追剧、聊天打牌吗?而且我们还要学习学到那么晚,天天在学校那么大的压力,我们比你们努力多了,比你们辛苦一百倍。”

“住嘴!还敢顶嘴了,长出息了,我们白天不得挣钱养活你,晚上还不能有点休息的时间了?有本事你自己养活你自己,自己挣钱去。我们不管你了,随你便。”

“你们该养活我的,生我就得养我!不然你们就是违法。”

“谁让你这样说话的?没大没小的,再说一句,我扇你!”当时爸爸的拳头已经握紧了。儿子见此情况,走进自己的房间,“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就再也没有出来了。

另张澈家长困惑的是:“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到头来,家长尊重了孩子的权利,但是他们所说的话和做的事却连最起码的长幼观念都没有。所以,我们现在听谁讲到什么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真实既羡慕人家又怀疑,因为做到真正的家庭民主真的太难了。”

4.2澄清观念

4.2.1事实上,民主平等的教养方式,指的是一种教育态度而并非家长的教育地位,尤其在以中小学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家庭教育之中,尤为重要。现代家庭教育的主流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孩子、民主平等,但是社会思潮的涌动过程中常常会伴随着一种现象的产生——即当一种新观念流行的时候,人们便很容易忽视与之共存的传统观念。例如,当批判家长否定和压抑孩子的个性、倡导“赏识”孩子的时候,有的家长在操作过程中就可能出现不尊重实际的情况,片面夸奖孩子期盼孩子一哭就能成龙成凤,从而放弃了批评教育的时机;忽略了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面对现实问题;当提倡建立民主平等的家风时有的家长淡漠了自己应该具有的教育主导地位,尊重孩子被简单的化为一味的顺从孩子。

4.2.2不管孩子是未成年人还是将来作为成年人,也不管孩子未来的社会地位如何,长幼有序都是基本的家庭伦理关系,是做人处事方面的基本教育。长幼有序体现在亲子相处的日常生活行为中,它实际上是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孝心使他们懂得感激和回报。

但是家庭长幼伦理层次并不等于什么事情都是家长说的算,那种独断的专制作风不利于培养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张澈父母的教育行为出现了混乱,他们也希望自己做到民主平等但当初没有把握好管教孩子玩游戏的主动权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了孩子当老师家访之后他们又想迅速的收回管教权力却遭到孩子的反抗于是他们以更加激烈的言语否定孩子的申辩,而孩子所出言不逊则是他们对民主平等的管教方式失去了信心。其实问题的焦点是民主平等的过度导致孩子长幼有序意识的淡薄。民主平等于长幼有序应是和谐统一的而不是相分离开来的做事应适度恐过犹恐不及。

猜你喜欢
教养民主家长
中国式民主
跟踪导练(三)
旧民主和新民主如何互适共存
家长错了
使人高贵的是根植于内心的教养
尼日利亚 民主日
一只有教养的狼
所谓教养,不过是细节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