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探寻“何以中国”

2022-05-07 01:10罗米
党员文摘 2022年9期
关键词:史前彩陶中华文明

罗米

“中国”二字从哪里来?中国又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成为一个纵贯数千年历史、横跨数千里山河的宏伟国度,并最终形成气势磅礴、包罗万象、张弛有度、生机勃勃的中华文明?

这段辉煌中不乏艰辛的历程,被生动细致地展现在故宫博物院的开年大展“何以中国”中。从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到铭文中刻有“中国”字样的西周何尊;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到典雅庄重的长信宫灯,来自全国各地近30家博物馆的看家宝物,共同演绎了一场史诗级文化盛宴。

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130多件重量级文物概括而鲜明地向我们揭示了答案。

先民精气神

位于“何以中国”展厅C位的,是来自宝鸡博物院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中国”二字,最早便是出现在何尊的铭文里,铭文记述周成王营建洛邑、举行祭祀活动,引用了周武王在嵩山祭祀时的祝祷辞“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随着历史不断推移,“中国”二字的地理范围和文化内涵早已远远超出了何尊中的定义,它不断拓展着空间,又不断汇集着文化。

“何以中国”展览分为“源”“流”“汇”三个别具特色的篇章,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源,自然是指中华文明的渊源,它璀璨如漫天繁星,在文明的夜空竞相闪耀。

红山文化中的C形玉猪龙是最早的中国龙形象之一,中华文明的精气神饱含在它蓄势待发的身体里,仿佛随时会随着它腾空而起直达云霄。

在展览中,我们更为熟悉的是史前陶器。其中,仰韶文化的彩陶算得上陶器装饰的最高水平,彩陶上的图案常见人面、鱼、蛙、鹿、鸟,也有变形的花瓣、树叶、新月以及别具趣味的几何纹饰,它们让史前世界变得活泼有趣。

如果说这几个小小片段展现了中华文明初始之时的丰富和有趣,那么三星堆的青铜神鸟、太阳形器等,则仿佛神秘的“天外来客”,向我们展现出一段文明的另类密码。

在文明的源头上,还有一件很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小东西——来自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骨耜。它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加工制成。大概因为先民们使用频繁,这只骨耜已经被磨得极其光滑,带着厚厚的岁月包浆。

当玉器、彩陶在史前文明璀璨生辉的时候,骨耜显得十分沉默,但或许它更能展现中华民族的特性——早在7000年前,我们便开始了农耕,从此我们的命运便和脚下这片沃土紧紧相连。或许再没有哪个民族比我们更热爱土地、眷恋土地,土地赋予了我们质朴、深沉、厚重、安详、善良的品质。

艺技“牵手”

跟随展览线索行进,有一个感受越来越强烈:中国文物是艺术与技术的精妙结合。较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黑陶杯,它对原料和工艺的要求都极为严苛,它的创烧算得上是一场史前科技的重大创新。

龙山文化黑陶杯又被称为蛋壳陶,其厚度一般不超过1毫米,最薄的地方甚至只有0.2毫米。

黑陶杯通体漆黑的色泽需要特殊的渗碳工艺。窑工先让这些陶杯的泥坯入窑烧制一定的时间,然后在窑内加一点水,再封闭窑口使之完全隔绝空气。此时,窑内产生的大量黑烟便钻进陶坯里。大约经历10个小时的熏烧,它们才能黑亮如漆。

展览上一件清代的铜镀金嵌珐琅日晷,可谓艺术与技术的又一次完美牵手。从外观看,它是一件材质华贵、做工精良的工艺品,但实际上它是有关天文、地理等诸多现代科学的精密仪器。艺术有了技术的支撑便更务实,技术融入艺术便更浪漫,我国古人早已深谙这个道理,所以那些令人惊艳的作品总显得像是信手拈来。

说到技艺之精妙,瓷器肯定不能绕过。龙泉窑是中国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窑口。它创烧于三国西晋,北宋开始走向鼎盛,成为南方青瓷的代表。到了元代,龙泉窑的发展更上一层楼,烧造的器型也更加丰富,直到明代中期以后青花瓷开始独占鳌头,龙泉青瓷才慢慢式微,直到清代方才停烧。

龙泉窑几乎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正是它们将中国瓷器的传说传遍天下,并且至今仍闪现在各国的史籍里。

当然,我们文明的源头里还有一个分量最重的内容——文字,正是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让我们的文明历经数千年始终未曾断绝。我们解读着时光深处的符号,还原祖先的生活,感受他们一路走来的艰辛,同时也获取他们的力量。

文明交汇

文明的大河有了如此璀璨的源头,它所冲出的每一道河流也必定会闪闪发光。

“流”和“汇”两个篇章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如何向外铺陈,又如何向内聚拢、海纳百川、泽被天下,它一路流淌,卷积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就,于是越来越宽广,越来越丰饶。

在这两个篇章里,格外值得一提的是几件特别的小物品,它们来自一些早已消失的民族和文化,但一旦被喚醒,那些久已尘封的历史名词便瞬间充满了生机,变得具体鲜活、温柔可亲。

我们对鲜卑族大约已经十分陌生,但看到那个花枝摇曳的步摇冠,会立马想到,原来为无数女子平添过风华的金步摇出自鲜卑人。

契丹族同样成为了历史名词,但它留下的一只小巧的三彩陶卧猫,却让这个民族一下子变得亲切。在辽代的中原地带,三彩早已不再流行,远在北方的契丹人却传承了唐代洛阳地区的三彩工艺,让它们在广袤的北方绽放出绚烂奔放的色彩,从而与南方大宋素雅简淡的审美品位相映成趣。

无论是少数民族风情,还是来自异域的文化,都在中华文明这条大河里汇聚、交融、迸发新生。

透过这一件件文物,我们看到的是历史上那些智慧的头脑、开放的胸怀、敏锐的思想、深沉的情感、坚忍的品格、精湛的技艺、有趣的灵魂,他们恰与我们血脉相连,心意相通,精神共鸣共振。

(摘自七一网七一客户端/《瞭望东方周刊》)

猜你喜欢
史前彩陶中华文明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回顾与反思:界首彩陶的历史源流与传承现状
银河春韵
史前海王争霸战(上)
夜读春秋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史前人,都画啥?
中华文明何以延续至此
甘肃彩陶真伪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