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2022-05-07 08:44
光明中医 2022年8期
关键词:骨关节炎软骨穴位

黄 宇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进展缓慢但无法治愈的高发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1]。主要以膝关节产生退行性变化为主,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由于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所以在病症早期及中期的治疗过程中,中医疗法可缓解疼痛、僵硬及肿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外治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KOA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穴位埋线具有操作安全、创伤小、经济有效、疗程短等特点,临床上可用于治疗KOA,但临床疗效及具体作用机制有待做更多的研究。此研究通过探究穴位埋线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将2020年3月—2021年3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4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男6例,女14例,共30例膝;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56.25±7.2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18.56±5.18)年。对照组:男7例,女13例,共29例膝;年龄41~69岁,平均年龄(57.15±6.36)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0年,平均病程(17.87±4.94)年。试验过程中,51例膝(治疗组25例膝,对照组26例膝)完成了治疗。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依据相关诊断标准[2]:①在1个月时间内,患者大部分情况下存在膝关节疼痛表现;②X线显示关节边缘存在骨赘;③关节滑液检查符合膝骨关节炎;④年龄40岁以上;⑤晨僵持续时间≤30 min;⑥关节活动时有摩擦音。同时满足①②或①③⑤⑥或①④⑤⑥者即可诊断为KOA。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与上述诊断标准相符合;②年龄40~70岁;③在入选前,未采取对本试验产生影响的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物;④自愿参与此临床研究,且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关节畸形,对进针产生影响的患者;②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③哺乳及妊娠期女性;④严重精神疾病,自主能力较差的患者;⑤晕针或者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患者取俯卧屈膝位,以局部取穴为主,取疼痛膝关节的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血海、梁丘、鹤顶。操作:采用注线法。埋线材料选用医用可吸收缝线,针具选用一次性专用埋线针。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埋线穴位采取碘伏进行局部消毒,消毒次数为3次,左手使患者穴位周围皮肤紧绷,右手拿持带可吸收缝线的埋线针,使针尖垂直快速刺入皮下。在足三里、阴陵泉及阳陵泉分别直刺2 cm,注入羊肠线,在梁丘及血海针尖分别斜向上与皮肤夹角呈70°刺入1.5 cm后注入羊肠线,鹤顶针尖斜向上与皮肤夹角呈45°刺入抵达骨膜后,后退2 mm注入羊肠线。于治疗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分别埋线1次,共治疗5次。注意:①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不可将线头外露在皮肤以外的部位,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②必须对埋线深度进行严格把控,不能对神经干及大血管造成损伤。③治疗当天,必须禁止患者食用辛辣性食物,禁烟酒,并禁止洗澡。④必须禁止患者做剧烈的体力活动,减少线头在皮面位置暴露的可能性。对照组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以玻璃酸钠注射液于膝关节腔内注射,在患者外侧髌股间隙位置进行穿刺,确定穿刺部位无红肿和溃破等异常情况出现,采用碘伏进行消毒处理。应用5 ml的一次性注射器刺入关节腔,回抽无血即可,回抽见关节液则说明进入关节腔,对针头进行保留,原针筒部位置换玻璃酸钠注射液,全部注入玻璃酸钠,拔针以后对注射部位进行适度按压,外敷创可贴,若患者双膝同时发病,则对双膝进行相同治疗。于治疗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分别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共治疗5次。

1.4.2 调护治疗中,对照组和治疗组均要进行饮食、运动、活动及休息等健康宣教。

1.5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依据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分值为0~100分,评分与病程、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②IL-1、TNF-α测定。用Elisa法检测,在治疗前1 d,疗程结束后1周,分别进行关节液的抽取,将其在-20 ℃的冰箱中保存,对关节液室温情况下进行解冻,依据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2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总显控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穴位埋线疗法对KOA临床疗效优于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见表1。

表1 2组KOA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WOMAC评分2种治疗方法均可有效降低WOMAC评分,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KOA患者WOMAC评分比较 (分,

2.3 IL-1 TNF-α含量2种治疗方法均能降低关节滑液中IL-1、TNF-α含量,且治疗组降幅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KOA患者IL-1 TNF-α浓度比较

3 讨论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KOA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4]。所以,积极进行KOA防治方式的探寻十分重要。对于KOA的治疗,现代医学常以改善关节症状、延缓软骨退变为原则,选择用消炎止痛类和氨糖类药物、局部封闭治疗、关节腔内注射润滑液、膝关节镜下手术或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等方法综合治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治疗时间长、不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多、易出现并发症,且容易反复发作等问题[5,6]。KOA属中医学“膝痹病”范畴,其病位主要在肝肾及膝部,病性属本虚标实。穴位埋线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然而关于穴位埋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探究穴位埋线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对于骨性关节炎的病因亦尚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除与性别、年龄、肥胖、关节应力失衡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外,还涉及全身和局部的诸多因素。炎性因子的刺激是KOA发病的重要病因学因素。当前,开展细胞因子研究表明[7],KOA的发生与细胞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属于参与关节病变的炎性因子及细胞因子,是调节炎性反应的关键介质。IL-1和TNF-α对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骨性关节炎病变与IL-1、TNF -α密切相关。临床研究表明[8]:关节液中IL-1、NO的增高,会引起膝关节内关节液分泌增多,疼痛加重,进一步产生滑膜炎,破坏软骨,加速膝骨关节炎的进程。炎性刺激会对膝骨关节炎的治疗产生不良影响。膝骨关节炎病症发生与IL-1存在相关性,其影响膝骨关节炎的机制十分复杂,可提升软骨细胞的凋亡速度,促进软骨细胞基质的有效降解,其可对关节软骨产生破坏。IL-1及TNF-α分别从关节软骨破坏和滑膜炎症反应2个方面参与了KOA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在此过程中,TNF-α属于骨性关节炎发生中破坏关节软骨的关键因素。KOA病症发展中,TNF-α可刺激滑膜形成滑膜细胞,以此导致软骨细胞生成MMP的炎性递质,对软骨关节产生降解,对胶原及蛋白多糖产生降解,促进膝骨关节炎的发展。TNF-α及IL-1的影响会对滑膜巨噬细胞产生分化作用,形成破骨细胞,对周围骨质产生破坏,对基质的修复产生抑制。TNF-α亦可对细胞因子产生诱导,导致单核粒细胞及IL-1的生成,IL-1又可促进TNF-α活性的提升,彼此协同发挥作用,破坏关节软骨。临床研究显示:按照TNF-α在膝关节液中含量的高低对膝骨关节炎严重度进行排列发现,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程度越严重,则可见TNF-α亦呈上升趋势,KOA患者后期的TNF-α表达尤为显著。所以病症严重程度可依据此2个指标进行判定[9]。

穴位埋线疗法属于一种穴位刺激疗法,使针刺疗法的刺激模式从反复多次的刺激模式发展到长效刺激模式,不仅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了治疗痛苦,也为临床针灸治疗带来了许多的便利,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10]。《灵枢·终始》有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发散于体表的部位,《灵枢·本脏》曰:“视其外应,以知内脏,则知病矣”。穴位埋线疗法通过所埋线体对穴位产生刺激,并将其刺激信息由经络传入人体内,以“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具有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治疗作用[11]。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的应用,结合多种效应,包括针刺效应、穴位封闭效应、埋针效应、刺血效应等,以彰显其应用优势[12]。在时间变化背景下,穴位埋线刺激人体不断由强转弱,可对人体生理病理变化进行适应,初期刺激较强,可对脏腑阴阳偏亢情况进行改善,后期刺激较弱,可对阴阳不足进行调理。这一刺激方式,刚柔并济,可实现脏腑调节效果。除此以外,埋线疗法将多种效应和治疗方式相融合,属于复合性治疗方式的一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复合刺激。线的规格对其刺激量及吸收时间产生了影响,针刺中的针法与之存在相似性,在机体内埋入羊肠线,会产生异体蛋白刺激效用,其与组织疗法存在类似性,可促进免疫功能的提升。埋线过程中,针眼存在少量的渗血,在皮下淤积,会导致穴位刺激量的提升,对经气产生激发效果,辅助羊肠线发挥长效作用[13]。②促进机体营养代谢能力的提升。由于羊肠线属于异性蛋白的一种,其在进入穴位后,会提高肌肉合成代谢,降低分解代谢,促进糖类及肌蛋白合成量的提升,降低肌酸及乳酸的分解能力,从而促进机体营养代谢能力的增长。③加速血液循环。羊肠线进入穴位后,可提升炎症的吸收效率,降低粘连和渗出的发生率。④进行良性诱导。传统埋线治疗中,主要通过皮肤切割及局部麻醉,产生神经、穴位及中枢的综合效用,促进组织活力的提升,提升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及回流,促进局部代谢的强化,改善营养状态。再者,疼痛信号会向脊髓后角内传导,产生脊髓抑制,对其支配的内脏器官进行调节。此外,羊肠线属于异种蛋白,会对人体变态反应进行诱导,羊肠线会在体内分解、液化,产生对穴位较长时限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刺激,对针刺疗效无法巩固、治疗时间短的缺陷进行了弥补[14]。只是,临床极少应用穴位埋线治疗膝骨关节炎,并未明确其机制及治疗效果。此研究的重点为观察膝骨关节炎应用穴位埋线干预的效果,探究其对TNF-α及IL-1的表达以分析临床疗效及可能作用机制。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骨关节炎软骨穴位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或可用于治疗骨关节炎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有关髁突软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骨关节炎患者应保持适量运动
血糖血脂对骨关节炎的影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忘穿秋裤”会得骨关节炎吗